如果兩個國家發生核戰爭,先發射核武器的國家是不是能穩操勝券?

雛菊西瓜Peterpan


不存在的,核戰爭只有兩種情況,要麼相互和平,要麼互相毀滅。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一點就是核彈這個東西本身有的就不多,擁有核彈的國家除了聯合國五常之外,就只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等等。聯合國五常的核彈來源自不必說,而非五常的幾個國家本身也都是後面有東家罩著才能有核武器,例如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技術來源於東方某大國,以色列的核技術是美國默許的,朝鮮核問題本身就是諸多政治勢力的博弈,等等等等……解釋起來很麻煩。

而那些背後沒有東家罩著的國家是發展不起核武器的,上世紀有很多國家都發展過核武器,例如伊拉克在80年代就試圖發展過核武器,而且技術也是來源於法國的偷偷授權,結果不被老大美國認可,在美國的默許之下,以色列直接出動戰機將伊拉克的核設施炸燬。瑞典五六十年代也試圖發展核武器,結果被美、蘇、英、法聯合施壓,終止了核計劃。而另一個想發展核武的國家利比亞現在成什麼樣大家也都知道。

巴比倫行動,以色列空軍直接長途奔襲把伊拉克的核設施完全炸燬

所以說能具有發射核彈能力的一定是核大國,首先動手的絕大部分也是核大國,具有戰略級核彈投放能力的更是核大國,也就是五常。

而冷戰期間為什麼能保證兩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相互制衡、相互比拼而只有小範圍衝突的一個很大原因就在於兩大軍事集團都具有相互毀滅彼此的能力。以美蘇為例,這兩個國家都擁有較大的戰略縱深,所需要的核武器本身數量也更高,英法這種國家的核武器數量是很難保證毀滅大國的。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完全又能裡靠戰略縱深扛過第一波次的核打擊。這裡以中國的三線建設為例,中國的核基地本身位於偏遠地區,很多甚至在挖空的大山深處,第一波次核打擊很難對其造成徹底性損傷。

而且這些國家除了本土的核武器發射基地之外,當時還有各自移動發射方式,典型的就是美蘇冷戰中的空射彈道導彈計劃、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洲際導彈列車等等,在冷戰當中,這些移動載具一直是隱蔽性、移動性的,幾乎不可能在第一波次核打擊中損傷,這些東西就會成為核反擊的主要道具。


鐵匠工坊


如果是攻打印度,先發後發都一樣,但如果是美俄互毆,情況就不一樣了

首先還得先明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類製造的核武器是摧毀不了地球的,甚至滅亡不了人類。雖然今天全球的核彈頭總數超過15000枚,但是放到發射架上的核彈頭遠遠沒有這麼多,不是所有的核彈頭都能實現在天空中翱翔的願望,大多數核彈頭的一生只能在倉庫中渡過。

當然,那些裝在發射架上的核武器就已經足以重創人類文明瞭,起碼會給一個國家造成巨大的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真的爆發核大戰,那麼參戰的雙方將直接退回到一百年前,甚至兩百年前,但回到石器時代是不至於。

其實核武器的威力是有限的,在很多人心中,假如美俄開戰,俄羅斯的核彈頭壓根不需要洲際導彈,只要扔進太平洋裡,巨大的海嘯就能淹沒整個美國。

這種描述真的是超級誇大了核武器的威力,將核彈頭扔進太平洋中,幾乎就等於你把一塊磚頭扔進青海湖中央,你在岸邊連個浪花都看不見。核彈頭必須扔到敵人的頭頂上才能發揮出作用,把核彈頭扔到太平洋裡搞不出海嘯,只能是搞笑。

如果爆發核戰爭,先動手的一方肯定有優勢,因為核彈頭反射是需要準備時間的,雖然如今核武器發射的準備時間已經很短了,但各國的陸基導彈發射井基本上都已經被友邦的偵查衛星摸得一清二楚。若是開戰,先把這些陸基洲際導彈基地給端了,然後在再把重要機場給廢了,防止你的戰略轟炸機起飛。(導彈發射井是不可能挪窩的)

不過即便是地毯式轟炸,總歸還是會有漏網之魚,尤其是可以四處流浪的導彈發射車,這傢伙一旦出了門,根本不容易鎖定。

而且幾個主要的擁核大國都是有戰略核潛艇的,可以在水下執行核反擊任務,而防禦核潛艇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對於已經升空的彈道導彈,也不是完全沒有攔截的可能。目前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在實驗過程中已經能夠擊落大部分的導彈,但美國人也不可能做到100%攔截,哪怕有10%的導彈攔截失敗,那麼美國的幾個大型城市也就都成為歷史了。

因此,對於美俄這樣勢均力敵的核武大國來說,核戰爭一旦爆發,先發制人給對方造成的傷害肯定更大,但絕對做不到穩操勝券,所以大家都很老實,基本上只是打嘴仗。

以上的這些結論都是針對美俄兩個核大國作出的,如果是換成美國和印度,那麼不論是先發還是後發,美國人都能贏。

首先印度不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沒有戰略轟炸機,雖然現在印度已經擁有了一艘核動力潛艇,但這艘和潛力更像是攻擊性潛艇。即便印度軍方一再強調印度的核潛艇具備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但印度潛射導彈的射程僅有700公里,這是在開玩笑嘛?

做個簡單的對比,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的UGM-96A彈道導彈,其射程可達7400公里,是印度潛射導彈射程的十倍。

(印度首艘“殲敵者號”核潛艇,它於2009年下水)

而且印度核潛艇的靜音性肯定無法和歐美核潛艇相提並論,只要一出港口,穩穩地處於美國的監視之下,到時候別說核反擊了,美軍上來就能把它先發擊沉。

至於印度的陸基彈道導彈,射程太短,根本夠不到美國。印度最新型的印度“烈火-5”導彈,射程剛剛超過5000公里,都算不上洲際導彈。

(“烈火-5”導彈)

所以即便是同樣擁有核武器,各國擁有核武器的數量是不一樣的,所擁有的投擲武器也是不一樣的,各國的核威懾力也都是不一樣的。對於一些二流擁核國家,先發制人還是可以穩操勝券的。


千佛山車神


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分為兩種國家,一種是核武國家,一種是無核國家,兩者的實力就是燒火棍和誅仙劍的區別。而在核武國家中也是分為三六九等的,誰的核彈頭數量多?投射平臺更齊全?射程更遠?有沒有彈道導彈預警攔截系統?國防縱深大嗎?能不能經受一輪核打擊?有沒有有效的戰略核反擊力量?只有充分比較過這些數據後,你才能確定首先發射核武器的國家能不能取勝,因為對手不同,你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到底幾斤幾兩。



(這個數據不對,美國和俄羅斯所擁有的核彈頭數量都在6700枚左右)

為了更好的進行情景還原,我們舉幾個例子來具體說說吧。首先是以弱戰強系列,比如印度攻擊美國,印度目前擁有的最先進的投射平臺就是烈火5遠程彈道導彈,不過射程只有5000公里,打美國本土是肯定夠不著了,所以只能不宣而戰的攻擊美國在中東和東亞地區的軍事基地,假設印度在第一輪先發制人的打擊中用自己僅有的100枚核彈頭將這些基地全部摧毀了,印度人就贏了嗎?


(印度導彈能夠夠得著的區域)

顯然不可能,摧毀這些基地以後,美軍頂多也就是死一些人,損失一些裝備,但是連傷筋動骨都算不上,也就是個珍珠港事件plus而已。不過印度可就危險了,自己手上已經沒有牌打,而美軍又鐵定要瘋狂報復,民兵2陸基洲際導彈、B2隱形轟炸機、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馬上就會將印度團滅,近七千枚的核彈頭絕對讓印度從地球上消失,所以你說這種情況下,首先發射核武器能取勝嗎?並不能。


(B2隱形戰略轟炸機)

但如果是以強打強呢?比如俄羅斯怒懟美國,那麼結果其實也就是誰先死,誰後死而已。俄羅斯擁有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核彈頭數量也與美國基本持平,如果將白楊M洲際導彈、圖160轟炸機、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一股腦的全部拉出去,一次性能夠投射的核彈頭數量最少是一千枚,即使算上美軍能夠攔截30%,那也足夠毀滅美國絕大多數的城市和人口了。

不過考慮到美國擁有完整的彈道導彈預警攔截系統,在得知這麼多導彈飛向自己本土後,俄羅斯的核彈頭還在天上飛,美國就已經開始反擊了,最後的結果就是美國攔截了少部分導彈後,最終還是在飽和打擊下GG,而俄羅斯也基本上是同一命運,最後的結果就是玉石俱焚,全部完蛋。雙方能夠剩下的也就是水底下游弋的那幾艘核潛艇了,但是國家都沒了,要他們還有何用?末日方舟嗎?所以如果是以強打強,不管是誰先動手,最後都沒有贏家,全都得死!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至今仍對俄羅斯心懷恐懼的主要原因。



軍武吐槽君


去年初,普京總統曾扔下一句霸氣的狠話:“如果俄羅斯遭到核攻擊,那麼,我們就會用核武器毀滅這世界。因為俄羅斯都不在了,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世界?”

雖說這話更多的就是在針對美國,但也很明顯的強調了,目前的有核國家,那也分三六九等,核威懾方面,俄羅斯算是非常有底氣的。

鑑於核國家之間的威懾力相差深遠,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世界上的合法擁核國家只有聯合國五常,後來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又明確限制了非核國家研發核武的行為。所以,之後的以色列,巴基斯坦,印度,朝鮮等國的核武器都是偷偷摸摸搞出來的,能否實戰,有多大威力,不太好說。

此外,目前掌握氫彈,也就是“熱核技術”的,只有聯合國五常。

原子彈運用的是核裂變,而氫彈是核聚變,核聚變是在核裂變的基礎上形成二次爆炸,威力更廣,範圍更大。因此,氫彈研發的難度遠高於原子彈,保管技術和維護成本更是大多數國家想都不敢想的。

關於氫彈,世界上有兩個版本。美國的那種已經被被證明,屬於坑爹型,只有超級大國才有那麼大規模的軍費養著,放一般國家,能把政府能給折騰的破了產。美國一次小規模維護都能趕上印度一年的軍費總額。

所以,美國雖然財大氣粗,但保有的氫彈量也不太大,估計只是保留技術,少量持有,來保持威懾力;類似情形的還有英法,只掌握了技術,但沒有保存其本身;甚至連能造出世界最大號“沙皇炸彈”的蘇聯和現代的俄羅斯也主動銷燬了大多數氫彈,目前是怎麼個“庫存”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咱們中國,因為于敏團隊另闢蹊徑的方法,所以養護成本相對較低,據說常備30發,這個威懾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加之,即便氫彈花費巨大,也不是你想學就能學的到的,像當年的法國,那是費了多大勁才踉踉蹌蹌的整出來的,差點成了國際笑柄。畢竟,這個壓箱底的技術,一旦大家都有了,就等於沒有。

所以,這麼看,當今的合法或非法擁核國量不小,但大多數只能算是低端玩家,真正能拿著末日武器“對轟”的高端玩家,只有中美俄三國。

客觀看,高端玩家對低端玩家,先打後打,其實差別並不很大,畢竟優勢太明顯。

比如,所謂的要“先發制人”,先決條件是具備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陸基、空基海基核力量都得有投放打擊能力才行。而這方面,全球也僅僅是中美俄三國能做得到。

否則,沒有靠譜的投送平臺、射程夠遠的導彈,你再先發制人,也得夠得著目標打擊區域才行。

此外,還得考慮對方的反導預警系統,只要不是“飽和式”轟炸,中美俄的預警系統都具備相當大的攔截能力。

這裡,大家可能會問,那中途給打下了,不是還得產生巨大的核汙染嗎?

其實,核彈裡裝的不是直接類似於炸藥的東西,而是幾種物質,按流程接觸和引發聚變。 所以,攔截就是要把這些物質的結構破壞,讓其無法促成聚變。當然,攔截中無法避免的會洩露一些放射性物質,一定的汙染是有的,但遠到不了那種無法收拾的境地。

此外,還得考量的是對方的戰略縱深,比如,東北亞地區,美國相同當量的彈下去,對日本和俄羅斯的打擊力度肯定是差別巨大的。

但是,如果換成三個高端玩家互扔的話,先發制人的一方肯定會掌握明顯優勢。

這點,早在冷戰時期,就被充分考慮到了。

比如,造價24億美金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當年研發初衷就是為了利用其隱形優勢,深入蘇聯領空尋找和消滅對方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以掌握制勝先機。

因為,跟導彈比,隱形飛機很難被發現,不好攔截。

很顯然,高端玩家們一旦互相動手,那絕對是驚天動地的。比如,俄羅斯核彈頭數量極大,能對美國的防空系統進行“飽和式”打擊,而美國那邊的情況也是類似。它們之間的核戰,幾乎就等同於世界大戰,誰也不能置身事外。

所以,開頭提及的,普京他老人家放出的狠話——“俄羅斯都不在了,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世界?”還算是有點事實依據的。

好在,全球化趨勢下,大國愈發剋制,遠到不了魚死網破的那一步。即便是美國跟伊朗劍拔弩張的互相叫板,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伊朗在頻頻挑戰“石油——美元”體系,棄用美元結算,讓美利堅認為這樣影響自己賺錢了,歸根到底,主要還是經濟摩擦,遠達不到要麼生存,要麼滅亡的程度。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雙方都有核武器,先發射核武器的就能先發制人嗎?本人覺得不可能。

戰爭雙方都擁有核武器,如果其中一方先發制人發射,但是不能摧毀對方的核武器設施的話,就一定會遭到另一方核武器的報復。如果能夠100%摧毀對方核設施,那就能達到戰爭的絕對優勢,不然情況十分複雜與微妙。

圖為前蘇聯高度機密核武器庫

1960年,美蘇兩個大國提出了《核武器制勝論》,確定了核武器是奪取戰爭勝利關鍵的理論,但是隨著更多的國家掌握了核武器製造技術,而使得國際上對核武器的使用都聲明瞭原則。比如說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前提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以色列這幾國會先發制人進行打擊或者報復;中國和印度的聲明原則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只為防禦。烏克蘭、南非、哈薩克斯坦這三個國家曾經擁有核武器,但因核武器實驗導致人民深受其害,而主動放棄核武器;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是對了防禦印度的;朝鮮的核武器是為了防禦美國而自衛的。

所以自二戰美國在日本丟下原子彈兩大枚後,至今再也沒有人使過用核武器,因為威力過大,而且核武器過後是無法重建的,基本都是毀滅性的。至今雖然世界上有過一些戰爭,但是都沒有使用核武器,美國人也寧可派軍隊多犧牲些人,也不願使用核武器,就是這個原因。

再打個比方,誰如果在長江黃河丟兩顆核武器,那我們大陸飲水會成問題,土地被核輻射汙染,基本就等著滅亡了,這種戰爭有什麼意義?世界上如果出現核戰爭,就是地球滅亡之日。


圖文繪歷史


當然不是了,否則就不會存在核威懾以及二次核反擊能力這種說法了。以美俄爆發核大戰為例,假如美國率先向俄羅斯發動核打擊,摧毀俄羅斯大量重要目標,美國就穩操勝券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武庫,儘管歷經幾次核裁軍,核武器數量大幅度減少,但是俄羅斯的核打擊能力卻是在不斷增強。

最新的資料顯示,目前俄羅斯隨時處於備戰狀態的核彈頭有1765枚,裝備在523件發射載具上。其中俄戰略火箭軍掌握的陸基核導彈是俄羅斯核威懾力量的基石,它時刻處於備戰狀態的陸基核導彈接近300枚,型號包括R-36M2(SS-18)、UR-100N(SS-19)、“白楊”導彈(SS-25)、“白楊M”(SS-27)、RS-24“亞爾斯”(SS-29)等多款導彈。除了前兩款採用固定發射井以外,剩下三款均為公路機動發射型號,而美國要在首次核打擊中完全打掉這些核反擊平臺絕非易事。

俄羅斯軍隊核戰大演習示意圖

固定發射井的位置雖然早已經被曝光掌握,很容易遭到首批攻擊,但這些發射井本身就進行過加固,可以抗擊相當當量核彈頭的攻擊,需要使用精度極高的大當量核彈頭才能保證有效摧毀。

而要摧毀公路機動型號的洲際導彈更是充滿挑戰,俄羅斯國土面積廣大,很多地方是地廣人稀,可供公路機動型號的洲際導彈發射車行駛、躲藏的地方不計其數。當初美國研發裝備B-2A隱身轟炸機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用它深入蘇/俄境內,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搜索攻擊這些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問題是B-2A隱身轟炸機數量只有20架,即使它能夠快速找到這些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要一一打掉俄羅斯現有的150多輛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發射車仍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不少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發射車已經完成發射導彈的終極任務了。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美國真的能夠解決俄羅斯陸地上所有核反擊力量,俄羅斯仍然擁有最佳的二次核反擊力量——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俄羅斯海軍現階段擁有11艘戰略核潛艇,分別是6艘667BRDM型、2艘667BDR型以及3艘“北風之神”核潛艇,每艘潛艇均可攜帶16枚潛射彈道導彈,而且均能攜帶多彈頭,預計它們能夠投放大約600枚核彈頭,如果不能在第一批核打擊中摧毀它們,它們的反擊仍然足夠美國本土喝上滿滿一壺了。


科羅廖夫


現在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除了聯合國五常外,還有印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家。這麼多國家擁有核武器,一旦發生核大戰的話,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輕則毀滅一座城市,重則亡國滅種,甚至就算世界被毀滅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根據日本長崎大學發佈的一則報告顯示,現在全球和核彈頭達到了14450枚,其中俄羅斯擁有6800枚,美國擁有6450枚,這兩個國家的核彈頭數量佔到了全球核彈頭總量的80%以上。如果這兩個國家發生核戰,互相向對方發射核彈頭的話,那麼世界末日說不定就來了。

既然核武器威力這麼大,如果一方先發制人打擊對手,會不會穩操勝券呢?從現實角度看,這種打法基本上難以做到。原因有這麼幾點,首先是核武器的部署是國家機密,就算像美國一樣擁有種類豐富,技術先進的全球情報監聽能力,也不能保證說就一定掌握了對手國家的核武器部署力量。像中俄這樣地大物博的國家,戰略縱深很大,一旦將核武器故意藏起來,想完全掌握是基本不可能的。

再次,聯合國五常核武體系完善,幾乎有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如果對方一次性消滅所有陸基核武器,那麼還得顧慮到對手的海基核武器和空基核武器。拿戰略核潛艇來說,他可跟陸地核武器不一樣,他們只要往大海中一躲藏,你連蹤影都找不到。而且戰略核潛艇部隊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攜帶的核武器不比陸地核武器威力小,比如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可攜帶24枚射程為1.2萬公里的三叉戟洲際導彈,每一枚三叉戟導彈可搭載8枚10萬噸級TNT當量的MK-5型核彈,以這種核力量完全可以摧毀一箇中小國家。此外美國的B52隱身轟炸機,可對地球上任何地方進行常規攻擊或者核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先發射核武器的國家是打不贏戰爭的。


晨曦談兵


從廣義上講,發生核戰爭沒有贏家,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第三次世界打戰用什麼武器?愛因斯坦說: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一定是石頭和木棒。核戰爭能把人類打回石器時代,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狹義上講,先發射核武器的國家佔了一定的先機,但第一波攻擊不足以全部摧毀對方的國家和人民,在都有一定攔截能力的情況下,最多就是摧毀幾個城市。那麼絕對面臨對方的反擊,而且這種反擊絕對是不計後果,不計成本,不什亡國滅種的反擊,就像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說:俄羅斯都沒有了,我還要這個世界幹什麼。

對於美國、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都有毀滅地球幾十次的能力,而且都是國土面積巨大,先發射後發射都是一樣的結果,只是多活幾個小時,少活幾個小時的問題。但對於核武器第二梯隊的中國、法國、英國來說,都有三維一體的核反擊能力。美國想摧毀中國,至少美國也要被摧毀一大半,美國任何人也承受不了這樣的後果。對於核武器第三梯隊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核能力相對有限,如果核強國先發制人,很可能把他們制服。

核武器是一種戰略武器,基本不可能用,但絕對不能沒有。毛主席說:一萬年也要把它搞出來。這是大國的基石,大國的象徵,也是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都有的壓倉石。


渝不二


這個題目模糊就模糊在"穩操勝券"上。

實際上,現在能發動打核戰爭的國家不多,屈指可數。他們基本上都瞭解核戰爭的後果,因此,決不會輕易動用核武器。

如果,這裡是指如果,真的有二個國家開戰,使用核武器,那麼,一開始就冒然使用核武器的國家,在開始階段可能佔有先機,(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核彈發射後沒有得到預警和攔截),問題接下來就來了,如果先發制人的國家沒有完全或大部分摧毀敵對國的核武器,那麼,對方就會馬上實施核反擊,自已一方挨核武器轟擊的命運是很難擺脫的。

有矛有盾,相互交叉,相互制約。不準備打核戰爭,但是預警是必須的,而且應該不斷壯大本國的核力量和預警能力。用威攝來防止核武器戰爭的發生。


叢中笑6603


你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先回答你後面那個問題。

“核按鈕”,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來(相信還有不少人也是這樣認為的)你真的覺得它就是一個按鈕,一個具備遠程控制能力的按鈕。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通常說的“核按鈕”就像美國總統走到哪裡就帶到哪裡那個箱子,裡面不是遙控器。據稱,裡面主要是幾組密碼,在預先商定好的情況下,不同狀況啟用不同的密碼,代表不同的作戰方案,或者說不同的攻擊目標。密碼是固定時間段隨機生成的,指揮者和操作者各一套。對上密碼才能操作。而核武的真正操作者,也就是發射人員及控制系統,都是在核武附近的。陸基井內的是基地控制室,陸基機動的是發射車,海基的是潛艇,空基的是轟炸機。所以,控制某地就控制一國的核武是不可能的,包括控制某人也不行。

為了防止在第一次打擊中出現首腦被毀滅,無法反擊的情況,各國的預案中都有備用方案以確保事件到達臨界點自動還擊。

現在回答第一個問題。一國先攻擊,能否毀滅對方的核武。理論上來說,你要是都知道在哪裡,且具備毀滅能力,那麼是可以的。但是,大國之所以叫大國,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國土面積要夠大。這樣你才耐揍啊!通過每天衛星反覆偵查,加上各種手段,大家的陸基井內的核武在哪些地方基本上都是相互清楚的,那就是擺著看,第一波絕對被打或者第一波就打出去的,所以,大家現在都沒太大興趣改進它了,都是液體燃料,1.2W公里以上的大傢伙,發射準備時間都在2小時以上,最多需要改進的就是分彈頭數量和質量了,反正存活率極低。

為了避免第一次打擊中被滅,陸基機動(火車式、汽車式),海基戰略核潛艇,空基戰略轟炸機,就是最佳選擇了。其中核潛艇的隱蔽性最強,最被推崇。但是製造,使用,維護成本都極高,所以數量有限。空基戰略轟炸機機動性強,不過也是很容易被發現,唯一好處跑得快,遠程要想打掉它幾乎不可能(這個遠程是從核戰概念來說的,起碼2000+),一旦發現對方核彈來襲,它就直接升空等指令了。最經濟實惠的就是陸基機動了,成本相對最低,使用維護也便宜。以前還存在一個發射陣位的問題,實戰中不到達陣位打不成,發射陣位被毀了也就只能盲射了(不過,好在國土夠大,多預設幾個發射陣位就好了)。現在據說41就已經不依賴發射陣位了,可以隨時發射。這很好,意味著生存力更強,射程也更大,制導系統更完善了。還有一種俄羅斯特產,核彈火車,就是鐵路機動的了。平時看不出來,沒事到處跑,需要的時候也是到陣位發射(制導模式和精確定位的原因,也就是說這種彈不具備自身精確定位能力,也就無法計算自己到達目標的彈道參數,所以只能到固定陣位上,使用預設參數發射。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北斗導航可不僅僅是為了給你開車用的)

最後,核彈並沒有那麼可怕,它的威力巨大,可是殺傷主要是振動波,光輻射,壓強,核輻射的危害是後期的。它在平原地區針對固定目標效果極佳,但是在山區目標針對機動目標就大打折扣了,簡單說,核爆時,只要距離爆心有一定距離,不暴露在光輻射裡,你就沒有大礙。 而這,才是朝鮮戰爭中美國最終沒有使用原子彈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