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從蜀地回長安,經過劍門關寫一首豪詩,40字絲毫無落魄意!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動亂持續了八年,曾經的盛唐就此一去不復返,從此停留在了歷史的煙雲中。

安史之亂爆發的初期攻勢很猛,以至於唐玄宗“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一路跑到了蜀地避難。

關於這一段的描述歷史上有很多,唐玄宗當時跑的急,許多不重要的小官都陷落在了長安,這裡邊就包括了我們的詩聖杜甫。


唐玄宗從蜀地回長安,經過劍門關寫一首豪詩,40字絲毫無落魄意!


杜甫從長安跑出來後,一路上幾經周折,著名的史詩三吏三別就寫於這個過程中。而關於最後見到天子的過程,杜甫自己是這樣描述的:“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

意思就是穿著自己編織的麻鞋登堂見當朝天子,連衣服都破了,露出兩個飽經風霜的胳膊肘。朝廷憐憫體諒我能夠生還,親戚故舊為了我的老醜而嘆息。涕淚齊下的接受了朝廷授予的拾遺官位,雖然流離,但仍能夠感覺到天恩浩蕩。

從這一段中我們其實也能看出當時朝廷的處境,一個是對於上朝覲見都沒有什麼穿戴禮節要求了,一個是之前求官不得的杜甫被封了左拾遺。朝廷裡無人可用、禮崩樂壞的尷尬處境就體現出來了。


唐玄宗從蜀地回長安,經過劍門關寫一首豪詩,40字絲毫無落魄意!


然而這個處境在不久之後就得到了改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勢頭得到了遏制,“天旋地轉回龍馭”,唐玄宗得以“班師回朝”。

《長恨歌》裡寫過唐玄宗去蜀地時經過劍門關的場景,那時候的他剛剛失去了摯愛楊貴妃,又是國難當頭,氣氛難免是壓抑沉重的。“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景色描寫的很美,但是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兩句詩中就難免帶了一絲屬於唐玄宗的悲涼。

當形勢逆轉之後,唐玄宗再次經過劍門關,這次的心情似乎就變得不一樣了起來,甚至還豪氣大發寫了一首五律,一起來看看這位皇帝的詩才如何吧。


唐玄宗從蜀地回長安,經過劍門關寫一首豪詩,40字絲毫無落魄意!


幸蜀西至劍門

唐代:李隆基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這首詩的背景在題目中交代的非常清楚,駕臨四川,在回京的路上途徑劍門,可能會有人從題目中的西字判斷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初次入蜀時所寫就,畢竟地理上來說四川還是比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靠西一點的。

但是這首詩格調高遠意境開闊,可以想象出唐玄宗心情愉悅的神狀,自然不像是當時倉皇所寫,而且當地的地方誌中,也有關於這首詩的明確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普安郡即劍州,劍門就在劍州境內。玄宗車駕返京,經行劍閣,作有是詩,州刺史以為中興盛事,勒石以示紀念。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這首詩作於公元757年,長安被收復之時。下面再來看它的具體內容。


唐玄宗從蜀地回長安,經過劍門關寫一首豪詩,40字絲毫無落魄意!


劍閣崔巍,秀插雲霄,崇山峻嶺送君歸。當年車架幸臨此地,而今狩獵志得意滿而歸。

翠綠的屏峰於千仞之上合於一處,石壁丹紅色,全靠著當時的五位壯士穿山開路。關於五壯士開蜀道的典故我們在李白的《蜀道難》也能讀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灌木叢生,纏繞著軍隊的旌旗不住的旋轉;清雲如仙,輕輕的拂過馬身兩側,彷彿也在送君歸去,抑或是依依惜別。

前三句都是寫景,最後一句才道出了李隆基此刻的真情實感:作為天子,能夠審時度勢的處理政務才算有德行,只因為我一個人的過失,可惜了你們這一群大臣的棟樑之材呀。這是說給當時在身邊的大臣們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這樣通篇看下來,這首詩中規中矩,有兩個地方值得重點拿出來玩味一下。


唐玄宗從蜀地回長安,經過劍門關寫一首豪詩,40字絲毫無落魄意!


一個是關於自己去蜀地這件事的用詞,標題中用了幸,正文中又說是狩。這些理由其實都是身為皇帝的自尊在作祟,九鼎移位,政局板蕩,這是一個皇帝失敗的鐵證。偏偏唐玄宗還是那個親手締造了大唐盛世的明君,骨子裡的驕傲不允許他承認自己的失敗。關於近代統治者的逃難,也是此理。即使是在逃難當中,依舊想要講求自己身為統治階級的禮儀和身份。

第二個則是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唐玄宗是真心誠意說出這句話的,因為他曾經是一個明君。但這也不妨礙陰謀論者認為這是唐玄宗施展的帝王心術,只是為了這些國家的棟樑能夠繼續為唐朝效力,甚至說是想要籠絡自己的勢力,不甘心做無權的太上皇。

只是青史當如明鏡,洞察秋毫之末。他不會在意世人的粉飾和栽贓,只把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