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在北京景山公園的是哪位皇帝?為何吊死呢?

Han-DaiJun


中國歷史上400多位皇帝,崇禎是唯一一個是上吊而死殉國的。作為一個末代皇帝,天災(鼠疫橫行),人禍(奸臣當道),內憂(農民起義),外患(清兵入侵),都讓他給趕上了。再加上他自己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最後被李自成攻破京城。而崇禎也上吊殉國了。他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他是一位有骨氣的真男人!

1.城破時崇禎為什麼不去南京?

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很多人。有人說北京城作為皇帝天子守國門的基地,城破預示著國亡,國家亡了,那君王就一定要死社稷。所以崇禎死也得死在北京城。


,少校個人不贊同這種說法。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南京北京)制,南京作為明朝建立時的首都,它的政治地位與北京基本持平(南京城內也有自己的六部),它的經濟地位甚至還要稍高於北京。如果崇禎在城破時,撤退到南京,南京也是首都,這就不存在亡國的說法。然後以南京為基地,恢復大明江山並不是一定不可能。



2.下面是少校個人認為崇禎不去南京的兩個原因:

一,援軍馬上就到

當時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正在救援北京的路上,已經到達河北,距北京只有幾百里路,兩天之內就可以趕到。如果不是內賊打開城門,開城迎農民軍入城的話,北京城絕對可以守到吳三桂的軍隊入援,所以,崇禎帝根本沒有逃避的打算!


二,崇禎不相信李自成能攻破北京城。

崇禎二年,皇太極包圍過北京,


崇禎六年,孔友德打到過北京。

崇禎11年,多爾袞打到過北京,

崇禎15年,阿巴泰打到過北京。

崇禎在位的短短17年中,北京經歷了十幾次大戰,其中光清軍兵臨城下就4次!清軍戰鬥力那麼強都沒有攻下北京,崇禎肯定不會相信:農民軍能在短短的三天時攻下北京城。 他後來大呼:“諸臣誤朕”,估計指的也是手下的不戰而降。


少校柳下惠


吊死在北京景山公園皇帝是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即崇禎皇帝。

景山又稱為煤山,因為元末明初由於戰爭需要,景山堆積了大量煤炭,因此也有了煤山的稱呼,後來明朝穩定之後,景山被開發為皇家園林,歷經多代逐漸成為了如今的景山公園。在景山上最有的名的一個故事,即是這位“天子守國門”的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的故事。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承其兄朱由校的皇位(朱由校就是歷史中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開始統治大明,但是此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千瘡百孔,大廈將傾,即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恐怕也是束手無策,內有農民起義各地不斷,外有建州女真虎視眈眈,而朝廷則是國庫空虛,人才凋零,百姓流離失所,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人吃人的景象。

在這樣的爛攤子面前,崇禎皇帝並沒有氣餒,企圖勵精圖治,重振雄風,據記載崇禎皇帝

“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是難得的勤君,但無奈崇禎皇帝性格確實有缺陷,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最終在李自成即將攻破北京之時,依然與大臣們在相互扯皮,在撤和守之間舉足不定,最終北京城陷落,文武大臣鳥獸散,僅剩崇禎及其家庭人員,崇禎只知必死無疑,因此在安排好妻兒子女之後,便帶著太監王承恩一同前往景山,崇禎找一顆歪脖子樹,在吊死前寫書:“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時年33歲。

崇禎是個悲劇,如果他在和平鼎盛年代,應該是為有為君王,只可惜到了王朝末年,誰上也於事無補。


曹老師xixi


進了景山公園往右邊走,然後順著導引牌就能找到明思宗的殉國之處。明思宗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現在有些人也習慣稱之為崇禎皇帝。

物是人非

崇禎當年上吊的那顆槐樹早已消亡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現在在那裡的槐樹是後來移栽過去的。在崇禎皇帝吊亡處有兩塊碑,一塊明思宗殉國處的石碑,一塊是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述說明朝的那段歷史。故而去過景山公園而且見過那塊碑,哪怕是景區內的指引牌的都知道景山公園吊死的是誰。


為何要吊死

那麼崇禎為何最後要吊死在煤山呢?崇禎在抵禦李自成叛軍的過程中不是沒有考慮過南遷,當時的大臣中也有同意南遷的。 不過大臣的南遷建議不一,有些是直接反對南遷。有些大臣認為要崇禎親自南遷,李明睿就是持這種主張。有些則是認為崇禎應該守京城,皇太子先行南遷,李邦華為此上過疏。崇禎本人則是反對太子先行南遷,所以說了一句“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對於他自己是否先南遷,估計崇禎也是糾結的,畢竟自己先南遷那麼士氣必然全無,名聲也不好,而且有些大臣還持反對態度。

崇禎就在這種糾結之中,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而且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後駐紮在城外三大營的明軍立即瓦解。然後李自成收繳了明軍的大炮就開始攻城,還讓投降的太監杜勳和申芝去和崇禎談判,但是崇禎沒有答應其給出的條件。起義軍並沒有停止攻城,一下子就攻破了外城轉而進攻內城。崇禎見到大勢已去,先是讓皇后自殺,然後讓太子等人裝扮成庶人,殺死自己的女兒等等,最後想突圍突不出去,為了保住自己皇帝的氣節和太監王承恩一起自縊在了煤山。




《明史》評價崇禎說“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亡國之術。”的確崇禎若是沒有生活在明末是不會成為亡國之君的,但同時也不會讓明朝的狀況好轉。故而崇禎其實就是一位能力普普通通的皇帝,他能力雖平庸但不昏庸。最後崇禎的吊亡亦是後人稱讚,因為這是需要很大勇氣和氣節的,崇禎若真是一貪生怕死之人就不會糾結了早就南遷了,那時候再亡評價又不一樣了。


淡看天上月


吊死在北京景山公園的皇帝是崇禎,年僅34歲,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因崇禎皇帝一死,大明皇朝劃上了句號,完了。當年在沒有任何人逼迫他的情況下,是崇禎皇帝他自己跑到北京郊外煤山(現為景山)的一顆大樹下自殺的。那他為何要上吊自殺呢?是因為崇禎皇帝已處於內憂外患的火山口,被火烤得日子沒法過。按崇禎自己的說話是,身邊的文臣武將一個個離心離德,眾叛親離。遙望關外,吳三桂軍隊又與清軍勾勾搭搭,並去放虎下山。看看中原狼煙四起,東征西討。再看看眼下的北京城已經失守,李自城農民軍在城內到處燒殺搶掠,接下來就是搶坐自己的龍椅了。與其被李自成活活逮住,還不如找根繩子上吊自盡算了。就這樣,崇禎皇帝完了,大明王朝也完了。崇禎皇帝不自殺不行嗎?遺憾的是,他剛愎自用,多慮多疑,最後連自己的判斷都在懷疑。看來,崇禎皇帝命中只能如此。




王榮聯1


是崇禎皇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皇帝先是安排好太子、各王! 又對皇后、貴妃講:國難當頭,應殉國!然後皇后、貴妃紛紛自縊而亡! 接著召來長平公主,流著淚抽出刀砍中了長平公主左臂,接著又砍傷右臂,至此長平公平昏死過去!另一昭仁公主也被刺殺!

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但卻無一人來!

最後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在煤山(景山)一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明朝徹底滅亡!



死前留大書: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行走著believe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空曠無人的煤山(今北京景山)上來了兩個人,一個人是當朝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另一位則是崇禎帝的貼身太監王承恩,隨後,朱由檢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身亡,而王承恩也緊隨其後,在一棵海棠樹上自縊身亡。

(明思宗殉國處)

那麼為何身為帝王的崇禎帝會在煤山自縊身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大明王朝的心臟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起義軍所攻破,而崇禎最終選擇與明王朝共存亡。

(崇禎帝像)

明朝末年,明朝內憂外患不斷,外有女真兵變,內有農民起義,大明王朝於生死存亡之間徘徊。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軍包圍北京城,國破家亡之際,崇禎先將自己的皇子全部送出宮去避難,而後為避免自己的妃嬪受辱,讓她們全部自盡(袁貴妃未死),最後又將自己的女兒砍死(長平公主未死),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自彰義門(廣安門)破門而入,攻入北京城。

是日,崇禎帝欲從東華門(故宮東門)出逃,但被阻擋,後崇禎帝又先後逃到朝陽門和安定門,皆不能逃出,崇禎帝無奈再次回到皇宮內,鳴鐘召集百官入內,但並無一人前來,此時的崇禎已經心灰意冷,說了一句:“諸臣誤朕”,便和隨身太監王承恩從神武門前往紫禁城後身的煤山上,此時的北京城已經火光四起,此時的崇禎已經明白,大明王朝氣數已盡,便決定以身殉國,隨後自縊於老槐樹上,明王朝也隨之滅亡。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是崇禎帝死之前留下的一段話。

面對大廈將傾的明王朝,崇禎帝最後選擇與國家社稷共存亡,是末代帝王中難得一見的忠烈之君,所以後世為崇禎帝上諡號“孝烈帝”。

也正因為崇禎帝如此剛烈,所以後世評價明朝時,多采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句話。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史,喜歡可以關注哦!


小何嘮史


崇禎帝於1644年在一顆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他是個很有趣的人,關注瞭解一下我寫的兩篇關於他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