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有哪些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漢史趣聞


歷史上能力最被高估的將軍,應該就是戰國時的趙括了。因為他的原因,導致了其率領的45萬士兵被秦國全殲,他所在的趙國也因此從一個大國迅速衰弱下來。

趙括是戰國時候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這個人非常出名,他的軍事能力非常強,參與了很多趙國對外的軍事活動,並且立下了很多軍功,是當時的八大名將之一。

趙括身為趙奢的兒子,從小就跟著他的父親學習如何帶兵,熟讀各種兵書,談論起軍事問題頭頭是道,被所有人寄予了厚望。

當時秦國漸漸崛起,四處攻伐周邊的國家,後來終於要和趙國開戰了。

趙國當時的狀況比較尷尬,趙奢這個名將已經去世,領兵的是著名的將領廉頗。

廉頗這個人非常厲害,相信大家都聽過關於他的很多故事,但是有一個問題 ,他當時的年級也已經非常大了。

廉頗佈置的戰術很有效,就是堅守不出,等秦軍耗光精力自行退兵,這個發放效果很明顯,秦軍很快就受不了了。

於是秦國就想到了利用反間計,在趙國散播謠言,說廉頗年級大了沒膽子。後來趙王相信了這個謠言,就把廉頗換了下來,讓趙括頂了上去。

趙括這個人談論起帶兵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但是從來沒有實戰經驗。

他到了前線,一改廉頗堅守的戰略,直接出城與秦軍決戰。最後被秦軍斷了糧草,最後幾十萬大軍被秦軍團團包圍住。

趙國軍隊沒了糧草,餓了多天,無數次突圍都失敗,最後只能投降。

而秦國為了徹底削弱趙國,決定把趙國的士兵全部殺掉,最後已經投降手無寸鐵的45萬趙國軍隊全部被屠殺,趙國的勢力也從此一落千丈。

這就是歷史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殲滅戰,長平之戰。

如果這場戰爭還讓廉頗來打,那麼結果肯定不會是這樣,因為趙括的錯誤,因為對他能力的高估,趙國徹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終被秦國所滅。


漂浮菌


最近正在熱播的《特赦1959》裡,黃維作為國軍高級將領中的另類,戲份很重,成為正直的頑固派的代表,和幾個特務組成的反動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為代表的改造積極分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就軍事指揮水平而言,黃維的水平其實是被大大的高估了,遠不如劇中對改造比較積極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這些人,和廖耀湘實際上在伯仲之間,大兵團指揮能力並不強,讓他代領一個軍還可以,但是讓他率領一個大兵團,獨當方面,這就超出了他的實際能力,最後敗軍殺將,自己也成了戰俘。

黃維兵團原本隸屬於華中戰區,在白崇禧的指揮下作戰,主要作戰地境是在河南境內。這個兵團下屬的第十軍、十四軍和十八軍,都是陳誠土木系的骨幹部隊,尤其是十八軍,更是陳誠起家的老部隊,所以一直都受到關照。在抗戰結束後,國軍接受了大量的美軍在二戰期間存放在亞洲的武器裝備,當時白崇禧任國防部長,沒有實權,陳誠擔任參謀總長,有權分配武器裝備,所以十八軍在國軍各個部隊中,都是優先裝備美式武器裝備的,十八軍受到的照顧尤其多,從而使十八軍成為國軍在中原戰場的幾個主力部隊之一。

黃維早在1944年就因為和上司鬧矛盾,被調離了前線,到後方擔任軍校校長以及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等職務,一直到1948年組建十二兵團時,以十八軍、十四軍和第十軍為基礎,黃維才被臨時調赴前線,擔任兵團司令官。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基本上是由胡璉率領作戰,無論是對華東野戰軍,還是對中原野戰軍,戰績都可以說是不錯的。除了當時這些部隊裝備優良之外,胡璉在戰場上的靈敏和反應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組建兵團的時候,本應該由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白崇禧卻因為胡璉桀驁不馴,難以指揮,堅決反對。最後折中下來,才由陳誠系的另一骨幹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

也就是說,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其實是國軍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主要是靠資歷和派系平衡上位的,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如果純粹從軍事角度考慮,那麼當時胡璉肯定是最適合擔任兵團司令官的,無論是對當時十二兵團的熟悉程度,還是對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特點的瞭解來說,黃維都遠不如胡璉。只是因為胡璉和白崇禧有矛盾,導致白崇禧堅決反對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才把這個機會給了黃維。白崇禧本來也反對黃維出任,只是在陳誠和何應欽的堅持之下,才讓他上位了。

這和孫元良的情況差不多,孫元良在抗戰後期也是被調離了前線,在後方擔任有職無權的閒差。在國軍將原本在鄭州擔任綏靖公署主任的孫震調離的時候,孫震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兩個川軍部隊的軍,才推薦孫元良出任兵團司令官。而孫元良因為有黃埔軍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孫震的侄兒,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這個職務。但孫元良所率領的這個兵團,仍然是川軍四十一軍和四十七軍兩個軍,並沒有配屬其他部隊。這和黃維兵團的情況不一樣,黃維兵團除了土木系的三個軍之外,還配屬了吳紹周的八十五軍,是四個軍的大兵團,而孫元良兵團只是兩個軍的小兵團。

黃維兵團從十月份接到國防部發來的命令,開始在駐馬店和周口一帶集結,之後從這裡出發,離開華中戰場,增援徐州,目的是參加國防部擬定的徐蚌會戰。孫元良兵團在撤離鄭州之前,白崇禧和華東戰場都拉攏過,孫元良意識到華東戰場即將進行國共雙方的戰略大決戰,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傾向於去華中戰場,這樣便於他在戰局不利的時候退入四川,但國防部的一紙命令,硬是將他從華中拉倒了華東戰場。這就是說,國軍統帥部這時候也是在盡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間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黃維兵團從原駐地出發的時候,選擇的路線本身也很糟糕,是國防部規定的路線,而這個路線上沿途要經過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澮河、淝河、潁河等,黃維兵團本身的重武器裝備又比較多,在這種河網縱橫交錯的地帶要行軍,還要防備解放軍沿途的阻擊,這顯然是比較困難的,也很不利。黃維兵團在進入這個河網地帶之後,每次渡河都會遇到解放軍的阻擊,有時候是被半渡而擊,所以進展比較緩慢,他還沒有趕到徐州戰場,黃百韜兵團就已經被華東野戰軍殲滅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黃維兵團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進了中原野戰軍的包圍圈。實際上,當時中原野戰軍全軍的兵力也就十二三萬人,和黃維兵團兵力相當,但中原野戰軍因為挺進中原之後迭經苦戰,一直在和華中地區的國軍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黃維兵團不僅兵力和包圍他的中原野戰軍部隊差不多,而且武器裝備又有優勢,但他卻不但沒有突破中原野戰軍的阻擊,進入徐州戰場,反而逐步被包圍了,這不能不說是黃維本身的指揮存在問題,他的重武器火力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坦克和裝甲車等裝備也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在胡璉指揮的時候,胡璉兵團雖然是小兵團,兵力遠不如黃維當司令官之後雄厚,但胡璉的指揮向來以反應靈敏和迅速著稱,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率領這個兵團增援徐州的不是黃維,而是胡璉,以中原野戰軍當時的部隊和裝備,要想把兵力相當的這個兵團牽制在中原戰場,就已經很費力氣了,更不要說能夠完成包圍了。即便是能夠包圍,以胡璉指揮的靈活機動,也是很有可能衝破中野的包圍圈的,畢竟中野當時的情況用劉帥自己的話說,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戰前制訂淮海戰役計劃的時候,無論粟裕還是中央,實際上都沒有敢把黃維兵團納入殲滅對象,對中原野戰軍也沒有這樣的希望,最多不過是希望中原野戰軍能夠牽制住他,不讓其靠近徐州戰場,影響華東野戰軍在徐州地區對華東戰場的國軍的圍殲。

在《特赦1959》中,黃維曾經振振有詞的對功德林管理人員說,雖然我們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證明我們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氣的。但就黃維在淮海戰役期間的指揮來說,他還真就是個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團也不會在淮海戰役的時候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報銷。他這種自負和不服氣,其實就和他後來長期研究永動機一樣,都是自作聰明,實際上是自己的無知和無能。


蕭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民族英雄張學良了。

同忠貞不二馮玉祥一樣,張學良在民國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馮玉祥畢竟是一個戰將,也是一個還算不錯的政治家。

打個比方,馮玉祥自稱是基督教徒,目的是爭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認為,馮玉祥並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義。

除了公開場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馮玉祥私下對基督教毫無興趣。

然而,此舉畢竟給馮玉祥帶來了很好的政治名聲,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張作霖一輩子牛逼,死前做錯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兒子的能力。

其實,從郭松齡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張學良不但不擅長認人,而且還是個無法有效統帥部下的領袖。

郭松齡作為張學良的鐵桿心腹,叛變之前當然不會沒有跡象。然而,張學良卻視而不見,就像沒看到一樣。

這不是傾心於人,主要還是缺乏軍政能力。

事實上,張學良上臺以後,基本沒有做過正確的決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蘇聯,發動中東鐵路事變。

蘇聯就算當時不是很強,也比東北軍強大十倍。張學良上臺未穩,就去打強敵,實屬頭腦有病,想立威風想瘋了。

其次,中原大戰期間,擅自將一半主力開入管內摘桃子。結果關外東北軍兵力空虛,被日軍趁機攻擊,張學良的老巢都丟了。

還有,九一八事變期間,張學良放棄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錦州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張學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實力,有很多種方法,從沒見過有人這麼保存的。

這不但讓自己丟了地盤,還讓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從此以後,張學良揹負如此罵名,想要東山再起難度極大。



另外,都到了什麼時候,張學良還在熱河會戰、長城抗戰中試圖保存實力,導致全國輿論抨擊。最終熱河省被日寇佔領,隨後河北省的東北軍也站不住腳。

由此,20萬東北軍連立錐之地都沒有,被迫去陝西同楊虎城搶地盤了。

總之,張作霖留給兒子全國第一的地盤,全國裝備最好的軍隊,還不到10年就被敗家光了。


薩沙


咱們從中國古代史找找,這種例子相當多,我記憶猶新的就有幾位。


長平之戰裡大大有名的趙括,被白起坑殺20萬降卒,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則拉開了統一的序幕,紙上談兵也成為諷刺那些眼高手低者的著名成語。趙括在趙國也是一位神童,通曉兵書,深得趙王信任,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啊,被綁在了恥辱柱上。


李信,秦國著名將領,始皇帝派他滅楚,不料李信輕敵,只要20萬大軍,被楚國項燕擊敗,造成第一次滅楚失敗,這個項燕也是個狠人,有個孫子叫項羽,更狠,硬生生把滅國的仇給報了,絕對是報仇界的扛把子。李信失敗後,後來還是王剪出馬,帶60萬兄弟才滅了楚國。


馬謖,揮淚斬馬謖大家都熟悉,在山上紮營,造成痛失街亭,造成諸葛亮北伐失敗,成為著名典故。


苻堅,在淝水之戰裡撲街,八十萬大軍被謝玄八萬北府軍擊敗,前秦不久就土崩瓦解,苻堅前期作為君主,幾乎統一了北方,可惜剛愎自用,不聽王猛遺言,舉國伐晉,造成前功盡棄。


趙光義,宋朝軍力薄弱是共識,但趙匡胤時期宋軍也算是戰功赫赫,滅國無數,至趙光義兩次北伐,宋朝精銳禁軍損失殆盡,從此對北方少數民族只能採取守勢,再無力進攻。


李景隆,這貨絕對是個紈絝子弟,五十萬大軍葬送在他手裡,沒有他,估計朱棣也不可能靖難成功,關鍵最後這貨居然投降了。


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的翼王,卻帶領十萬軍民遠走四川,最後在大渡河岸被擒。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已有頹勢,石達開出走更是致命一擊,石達開從此一路逃亡,南京也開始朝不保夕。


李德,紅軍的軍事顧問,號稱是共產國際派來的,就是一草包,造成中央蘇區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近十萬中央紅軍只有7000到達陝北,值得一提的是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紅軍飛奪瀘定橋,渡過大渡河,和石達開兩種不同的結局,更是凸顯了毛主席的軍事才華。


BauhiniaA


張靈甫在孟良崮被擊斃。

1947年5月16日,經過三天的激戰,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國軍傷亡3.2萬餘人,整編第74師長基本上是全軍覆滅。據說震怒的蔣介石當眾就要湯恩伯下跪,還揮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張靈甫的訣別電話時就流淚了,可是又不能飛過去救人。造成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一方面是華東野戰軍的英勇善戰,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軍是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

國軍有五大主力軍,分別是: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18軍,其中的第74軍號稱是打出來的。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由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組建,歷任軍長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這些人都很厲害。74軍號稱是抗日鐵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基本上重大戰役都少不了這支軍隊,也取得了戰功,所以才有74軍是打出來的說法。

張靈甫任整編74師師長。

1946年4月,張靈甫任第74軍中將軍長兼首都警備司令,1946年5月,張靈甫任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雖然是整編了,但是規模其實還是沒有怎麼變,武器還更精良了,戰鬥力還更強大了,不過都還是被張靈甫帶到全軍覆沒的結局。為何當初要選張靈甫做領導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王耀武信任他,想選一個自己人吧,他的舉薦是張靈甫最後能勝任的最關鍵因素。

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

張靈甫和日軍打過很多次硬仗、惡仗和勝仗,還多次負傷,打到腿都殘疾了,這點功勞還是要認可的,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被高估的將軍。國軍的五大之一整編74師是葬送在張靈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當他帶著人馬孤軍冒進的時候,全師覆滅的結局就是註定的了。


湘西小木魚


提到歷史上被高估的將軍,很多人都會想到趙括和馬謖,趙括紙上談兵,馬謖言過其實,兩個人分別給趙國和蜀漢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不過趙括和馬謖都不是歷史上被最被高估的將軍,歷史上被高估的最嚴重的將軍是李廣,李廣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戰績,白白佔據了名將的頭銜,死後還被後人當做懷才不遇的代表,堪稱是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領。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李廣家族交情匪淺,李廣作為一個常敗將軍,能夠單獨列為一傳,足以看出司馬遷對待李廣的偏愛。當然司馬遷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歷史學家,並沒有隱瞞李廣打敗仗的經歷,按照《史記》的記載,李廣參加了四次大規模作戰,每一次都因為種種原因失利。

從《漢書》《史記》的記載來看,李廣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名揚天下的名將。漢文帝統治時期,李廣多次陪同漢文帝一起打獵,漢文帝欽佩李廣的本領,誇獎他說:“你生不逢時!如果生活在高祖年間,肯定能封一個萬戶侯呀!”

漢景帝統治時期,李廣被派遣到邊境擔任郡守,李廣的武藝高強箭法無雙,在他鎮守邊境期間,多次近身肉搏殺死匈奴勇士,射殺匈奴的射鵰手。匈奴人一直敬佩勇士,每當他們聽到李廣駐紮在某一地區,便不再侵略這一地區,李廣也因此很少立功。

大臣公孫昆邪哭著找到漢景帝,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能天下無雙,現在他經常駐紮在邊境,我擔心國家終究會失去他。”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的炒作,到了漢武帝繼位的時候,李廣已經成為了漢朝的第一名將。

漢武帝剛剛發動對匈奴作戰的時候,把李廣當成了主力大將使用。然而李廣的表現卻不盡人意,在四路伐匈奴之戰的時候,衛青攻佔了匈奴的龍城,其餘兩路都無功而返,李廣全軍覆沒被匈奴俘虜。後來李廣從匈奴逃回漢朝,官吏判處李廣死刑,李廣繳納贖金被罷官還鄉。

李廣成為普通百姓之後,深夜經過霸陵,當時霸陵已經關門,霸陵尉按照漢朝的規定,沒有讓李廣通行。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之後,李廣殺害了霸陵尉,漢武帝因為李廣是大將,沒有追究李廣的責任。

之後李廣率部跟隨衛青出征,參與征戰的將軍都立下戰功,只有李廣無功而返。後來李廣又帶領軍隊單獨討伐匈奴,漢朝軍隊損失過半,殺死的匈奴人也比較多,漢武帝看清了李廣的真實能力,不再讓李廣參與征戰。

到了漠北大戰時期,漢武帝經不住李廣的苦苦哀求,派遣李廣跟隨大軍出征。衛青派遣李廣長途奔襲匈奴單于,李廣不願意接受命令,沒有向衛青辭行便率部離開。後來李廣在草原上迷路,因為羞愧而自殺。

李廣指揮過四次大規模作戰,每一次都損兵折將,拖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後腿。李廣之所以會成為懷才不遇的代表,一方面是因為司馬遷的春秋筆法,掩飾了李廣常敗將軍的問題,將李廣描述成一個“倒黴”的人。另一方面是因為唐朝皇室是李廣的後人,唐代文人紛紛褒獎李廣,將李廣的地位逐漸提升上來。


史海泛舟擺渡人


歷史上哪位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關羽。我覺得我的回答肯定會讓很多人覺得不認同,但是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而是我們現在依舊奉若神明的關二爺——關羽。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其中有很多人物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所記載的關二爺更是讓很多人都將其奉為“武聖”。在一些人的印象之中,關羽是一個忠勇無敵的大將軍,武力超群讓人們非常的佩服。在一些民間故事之中,關羽堪稱是和“文聖”孔子並立的“武聖”,可想而知他對世人的影響力。

但是也正是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關羽留給世人的印象多是自身的武力超群,而並非是如同其他將領般的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的軍事能力。很多人對於關羽的故事,聽到最多的也是關於他武力和忠義的傳說,而關於他在戰場之上的故事,最為著名的也就是所謂的“萬人敵”。當然,這個稱號並不是因為關於真正的殺了一萬個敵人,而是因為關於在上萬人的軍隊之中,一路過關斬將,孤身一人直接將敵方將領的項上人頭給取了下來,於是被人稱作“萬人敵”,意味著即使有一萬個敵人,依舊沒有辦法阻擋關羽。

在歷史上,對於關羽所謂的“萬人敵”稱號獲得的過程,也是沒有什麼準確的描述,一方面是因為這個稱號的含金量還有待商榷,另一方面是因為關羽在獲得這個萬人敵稱號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太大的名氣,還不是那個依靠著刷臉就能夠借來一座城池的大將軍,所以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對於一些不是太出名的將領,有關的記載就不是太多,甚至於很多一輩子也沒有太大功績的將領,最後也只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單純的名字罷了。

要說起關羽一生之中最大的失敗,就是我們現在都知道的敗走麥城了,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故事了,現在更是非常常用的成語。事實上關羽這次的失敗,遭受損失的並不是他這一輩子的光輝,當時的蜀國也因為這次事件,失去了在軍事上非常重要的荊州重地,導致最後無法挽回的頹敗,使得三國鼎立之勢從此時開始土崩瓦解,變成了一家獨大,開始對其餘兩國不斷的進行蠶食。

而關羽敗走麥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其武力能力與軍事統籌上的不匹配。超高的個人武力,一度讓蜀國中的人們將關羽此人奉若神明,甚至於就連其他兩個國家的人也都非常的尊敬這位對手。也正是這種情況,讓關羽此人在軍事上不免有些膨脹心理。正如關羽的“萬人敵”稱號一般,也許關羽在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戰役之中,能夠憑藉著個人的武力對敵軍的陣營進行碾壓,但是在一些大規模的戰役之中,個人的實力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也正是這種原因,我們被封為神明的大將軍關羽,為蜀國開疆擴土的他,埋葬了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度。


木易楊0613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總參謀長陳誠。這絕對是一個被高估才能的軍事將領,或者說他的能力不在於軍事,而在於內政。

陳誠的軍事才能有,但是並不高,以其才能擔任一個軍長基本就是上限了。東征過程中陳誠是炮兵連長,由於炮兵連在棉湖之役中將叛軍火力壓倒,使戰局轉危為安。不久被任命為團長,並且開始北伐,他帶領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扭轉局勢,使東線北伐軍能進入杭州,平定浙江。

內戰時期陳誠為十一師師長,後來建立土木系,中原大戰中率領十一師在襄陽城郊與馮軍激戰兩天,將馮軍擊敗。而後升任十八軍上將軍長,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王牌軍。從陳誠的上升經歷看,陳誠也是從部隊一級級升上來的,他還有有一定的 軍事才幹,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只限於軍師一級。

這一點在陳誠對紅軍的四次圍剿之中就可以看出來,每一次他都是被紅軍打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將領在解放戰爭期間竟然擔任國民黨的總參謀長,結果是能力不能匹配職位的要求,基本上陳誠沒到一個地方,就是國軍失敗的開始。

山東戰爭上,一開始氣勢洶洶的進攻解放區,但是很快他就因為他的急功近利犯下大錯。1947年1月,陳誠到山東前線督戰,集中23個整編師53個旅的兵力,採取以臨沂、蒙陰為目標,南北對進的部署。一開始國民黨兵力密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我軍華東野戰軍曾幾次調動敵人都無戰機可尋,但是陳誠判斷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是由於“傷亡過大,不堪再戰”,嚴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實施南北夾擊。其實當時遠在濟南的王耀武已經發現了我軍由圍殲李仙洲兵團的企圖,所以告誡陳誠不要讓李仙洲兵團南下,但是陳誠不聽,結果李仙洲兵團5.6萬餘人被全殲,致使國民黨在山東的最大機動兵團被滅。

後來陳誠見到東北局勢好,陳誠卻下耍了個小心眼,以杜聿明身體欠佳為由調其回南京“修養”,企圖摘取勝利果實。結果陳誠自己當了東北東北行轅主任不到一年,林彪奇蹟般的扭轉了東北戰局。等杜聿明再次出山時,已經沒有辦法阻止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了。

陳誠致使兩個重要戰區的失敗,雖然不全是他的原因,但是陳誠指揮無能確實有重大責任,所以當時就有“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說法。但是蔣介石為陳誠安排後路,派陳誠主持臺灣政務,改編和整訓由大陸遷往臺灣的部隊,先後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


帝國烽火


我覺得最被高估的肯定是關羽,他沒有想象的那麼神,棄世後的他一度被神化為忠義的化身,在民間被遍及稱為“關公”。在清代,其與孔子齊名,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現實上,他的歷史職位與歷史功勳收支很大。《三國志》裡的他敗投曹操,敗麥城,敗徐州,敗荊州......勝的遠遠沒有敗的多。刮骨療傷更是毫無按照。他還愛慕虛榮,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國志》,關羽想要獲得秦宜祿妻,屢次請曹操。他與張飛被趙匡胤剔除陪祀者的行列,理由就是他們操行不是很好的,作為也不大,沒有到達與姜尚一起被祭奠的高度。現實上,他並不是武聖、戰神,頂多算是猛將,後世太高估他了。一個賣棗子的能有多少軍事素養?都是後世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神話了的人物,不然為什麼總拿他的義薄雲天來說事?還不就是他自己本身沒多大的軍事能力.最終敗走麥城,害蜀國重要城池失守,加快了蜀國的滅亡。



遷面書生


歷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將軍數不勝數。這些人往往都被賦予重任,最後卻是一地雞毛。

古代比較著名的例子如紙上談兵的趙括,身負重任,但是長平之戰後使得曾經能與秦國一較短長的趙國徹底淪為二流;比如熟讀兵書的馬謖,辜負了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丟失街亭,使得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在近代,國共雙方被高估了能力的當屬蔣介石和李德莫屬。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李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字。他原名奧托.布勞恩(1900--1974),出生於德國慕尼黑。他本來是一名特工,1932年春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不久,被共產國際派往上海向蘇聯著名特工左尓格小組送經費,完成任務後留在了上海共產國際遠東局,由於共產國際駐華軍事兼中共中央軍事總顧問曼弗雷德.施特恩未能到達上海,布勞恩作為在伏龍芝畢業的軍事學員從來到上海後就開始給中共中央一些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

顧順章叛變後,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動越來越危險,於是在1932年底,中共中央及博古、洛甫(張聞天)、陳雲等開始轉移進入中央蘇區。

33年9月布勞恩獲准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紅都瑞金,為保密起見改名李德。

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由於不懂軍事,把紅軍的指揮大權交給了李德。他雖然抱有幫助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良好願望,但是由於他僅僅有過街壘巷戰作戰經驗,僅僅是一名軍校畢業生,又不瞭解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坐在房子裡看著地圖指揮作戰,讓紅軍與兵力十倍於我,空軍炮兵等火力大大強於紅軍的國軍進行正面的陣地戰。這實際上就跟一次大戰時候的正面頂牛一樣,是在拼消耗。

結果導致處處防守,處處守不住,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放棄中央蘇區開始了長征。



長征開始後,又實行甬道式搬家,罈罈罐罐都不捨得丟棄。一三軍團在前,五九軍團在左右,中央縱隊搬著從蘇區帶來的沉重的各種東西在中間,八軍團在後掩護。結果大大影響了行軍速度,讓紅軍的機動力優勢無法發揮,導致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之戰時,紅軍損失慘重,由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人。



湘江之戰後,國民黨已經判斷出紅軍是要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於是用三十萬兵力擺下鐵桶陣。而李德仍然堅持命令紅軍往包圍圈裡鑽。在此危急時刻,中央政治局大多數領導終於看清事實,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建議,轉兵貴州,從而避免了紅軍全軍覆沒。

遵義會議後,正式結束了博古和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李德剛進入蘇區時,李德是被臨時中央的一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用他來取代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權。但是他的能力實在有限,一通轄指揮,差點就斷送了中國革命。

相對應的,國民黨方面能力低下又愛瞎指揮的非委員長莫屬。



蔣介石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只要他插手參與指揮,往往都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具體例子就不用舉了,現在在央視播出的《特赦1959》裡面有很多,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蔣指揮的結果就是,一而再再二三大敗共軍,殲滅共軍超一個億,然後,國軍勝利轉進到一個小島上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