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107將都有威風的江湖綽號,為何唯獨武松沒有?

用戶67572469


林斤瀾先生曾經寫過一篇《論武松沒有綽號》,個人認為非常分析得非常有深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讀一讀。

其實嚴格來說,在《水滸傳》108將中,沒有綽號的其實不止武松一個人。

書中說行者武松,那是武松改做頭陀打扮之後才有的,因為行者是一個佛教用語,指行腳乞食修苦行的頭陀僧人。也就是說“行者”只是身份,不能算是綽號。

而武松在二龍山的好搭檔魯智深,因為他是個和尚,身上又有花繡,所以就叫花和尚了。可以說是相當湊和了。以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力氣,綽號起碼也得叫個“恨地無環”吧?

還有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手裡的兵器也能算是綽號嗎?那如果一個人的兵器是棒槌,那外號也只能叫“棒槌”了。要再加上個表示人的字,比如“金槍手”徐寧、“操刀鬼”曹正、“雙槍將”董平等,才是綽號。

還有浪子燕青,書裡說是北京城裡人叫順口了,隨便這麼一叫的。古龍書中的主角經常是個浪子。可見“浪子”只是指某一類人而已,真的也不算是個多麼高明的外號。

至於鐵扇子宋清、一丈青扈三娘等,至今沒搞清楚這兩個外號究竟是怎麼來的。連“一丈青”到底是個啥東西都不知道。

最後說說宋江宋大統領。他的綽號最多,其中有一個是“呼保義”。那麼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呢?支持率比較高的一種說法是,“保義”即“保義郎”,是宋代最低級的武官名。呼就是叫的意思,“呼保義”就是“稱呼自己為保義郎”。

現在,讓我們連起來說一遍,宋江的綽號是“稱呼自己為保義郎”。不知道你們聽明白了沒有,我反正是一臉懵逼的。


牛皮社


這個問題,原著曾有一首詩,說道:
打虎從來有李忠,武松綽號尚懸空。幸有夜叉能說法,頓教行者顯神通。

其實二龍山七人組的綽號都與佛教有那麼一些關係。

魯智深是花和尚,不多說了。

武松飛雲浦後斬斷七情,自然入得空門,頭陀行者。

菜園子張青,光明寺園丁,個人猜想寓意是種植福田。

母夜叉孫二孃,“夜叉是梵文“Yakşa”的譯音,民間傳說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輕捷”、“勇健”。若從音譯上來看,他又被譯成“藥叉”、“閱叉”、“夜乞叉”等。中國佛教、陰間、民間傳說中的夜叉,也不盡相同”(摘自百度百科)

青面獸楊志,佛教有很多青面獠牙的妖獸、菩薩、天王。

操刀鬼曹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金眼彪施恩,這個乍看與佛教關係不大,但是二龍山前任老大鄧龍,以前是和尚,還俗後綽號叫金眼虎,我以前的一個朋友就認為是“趕走金眼虎,善待金眼彪”。

他們七個人的據點還是“寶珠寺”,又是一座佛廟。所以二龍山確實是一座“佛山”!


何處登高望神州


在水滸一百單八將中,幾乎個個好漢都有響噹噹的名號,縱使魯智深也有個花和尚的稱號,好歹也是用花字對和尚進行了修飾,唯獨武松只是有一個行者所謂綽號,而行者本身就是“帶髮修行的人”,可謂是一種職業,這與水滸傳中對武松的描寫極不對稱。

在《水滸傳》中,對108好漢進行重點描寫的也就是五六個人,而武松就有單獨的篇章,打虎英雄武松在小說中如雷貫耳,而打虎將這樣略微有點霸氣的綽號都給了沒有打虎事蹟的李忠,對於武松這樣有主角光環的竟沒有霸氣側漏的綽號,確實讓人很費解,我們就從武松行者綽號的由來,及施耐庵對武松人物塑造來探討一下。

武松綽號的從無到有

水滸傳中武松出場時是沒有綽號的,因為揍了惡霸躲進柴進山莊的武松,他與宋江第一次見面,當雙方互保名號的時候。柴進介紹宋江是“此位便是及時雨宋公明”,輪到武松時,就是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宋江還不忘補刀到,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

在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後,陽穀縣給了武松一個都頭的職務。在殺嫂之後,武松充軍路過十字坡,與張青、孫二孃自保家門時。


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那人道:“莫不是景陽岡打虎的武都頭?”武松回道:“然也!”

看得出武松綽號從武二郎換成了武都頭,還是沒有正式的稱號,在血濺鴛鴦樓後,也是默默留下“殺人者, 打虎武松也與”。

在與張、孫二人再次相遇後,武松為了躲避官府緝拿,在他們幫助下進行了頭陀打扮,自此便開始用行者的綽號。

武松人物塑造調定的高,寫的收不回來了,其綽號只能草草收場

武松的首次出場中,宋江就讚譽到“身軀凜凜, 相貌堂堂”,果真一條好漢。施恩在獄中見到武松時,倒頭就拜到“兄長非凡人也!真天神!”,這位“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的武松,威風凜凜,施耐庵對他的氣場描寫,可謂花了大手筆,說明他是想將武松往“神人”方向塑造的。

在水滸傳中超級英雄好漢的塑造必須具備兩樣,武功好、不喜女色。武功自不用說,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這兩個事件,足以說明武松功夫了得。

在女色方面,陽穀縣武松面對潘金蓮的調戲,坐懷不亂,一句“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此時如果就此剎住,恐怕武松的綽號肯定會有個不錯的。

可是到了十字坡後,武松早就識破孫二孃計謀,但卻開撩起來。先是問道“恁地時, 你獨自一個須冷落”,接著裝暈當孫二孃靠近後,卻是“就勢抱住那婦人,把兩隻手一拘拘將攏來,當胸前摟住;卻把兩隻腿望那婦人下半截只一挾,壓在婦人身上”。

這與面對潘金蓮的坐懷不亂,此時卻是手腳並用,可謂調笑放縱太開放了,這與打虎英雄高大上的感覺靠不上去了。到底哪一個是武松真正的性情,如若和孫二孃的這一情節為真性格,那武松如何能成為偉光正的“神人”。在武松塑造中由於一直處於拔高中,此時寫到這裡,施耐庵也是為難了,既然難以給出響噹噹綽號,不如就坡下驢收場算了,於是行者的綽號就此固定下來了。

張青、孫二孃看了,兩個喝采道:“卻不是前生註定!”武松討面鏡子照了,也自哈哈大笑起來。武松:“我照了自也好唉。我也做得個行者。大哥便與我剪了頭髮。”

小依說說


首先是因為就武松的戰鬥力來說,他不需要威風凜凜的綽號。

所謂綽號,只是朋友們捧場,為了稱讚本人的能力而起的,其中當然就少不了誇大其詞的成分,李忠就是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例子。


李忠是史進的武術啟蒙教師,然而史進的功夫在禁軍教頭王進看來,卻只是花架子,上陣時全不頂用。二人比武時,史進被王進一招撂倒,可見史進的開手師傅李忠的功夫,也強不到哪兒去。

可是,李忠的綽號卻是“打虎將”,他打過老虎麼?是像武松一樣,赤手空拳打死一隻老虎麼?絕對沒有,這只是眾人對李忠功夫的一種誇張而已,而且還有點兒太過了。

可武松卻是真正的赤手空拳打死過一隻老虎的,還能怎麼誇大他的功夫呢?算了,不提這事兒了,因為他的武功已經是超群出眾了。



其次,作者更願意讓讀者重視武松的高情商,或者說,是他的佛性。

在《水滸傳》中的好漢中,佛性最高的,不過魯智深了,自從他一出家,就被智真長老看出了這一點,而且在平方臘之後,智真長老又進一步為魯智深指明瞭方向。

武松就沒有這樣的慧根和高人的指點了,但是,他是魯智深的好朋友,而且斷臂後,武松就選擇了在六合寺出家。


武松的結局是八十歲後壽終正寢,高壽而又善終,“行者”的綽號,其實更適合武松,這遠比那些誇張的讚頌武功高強的綽號更有意義。


煙雨江南話紅樓


在水滸中,我們都知道武松的外號是“行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武松在民間傳說和演繹評書中還有另一個外號:“灌口二郎神”。

灌口二郎神應該是在他尚未真正成名之前,因為武松自幼就練武,而且喜歡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就會拔刀相助,所以人送他灌口二郎神的稱號。 在《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裡,宋江初見武松時,作者對武松做了這樣的描寫:“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可見,他真是一個了不得的英雄豪傑。


而在水滸傳中,武松的長相、行事方式都很像二郎神,他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可以說,武松這幅模樣就是活脫脫的二郎神下凡,加上武功實在高強,也只要他才配得上“灌口二郎神”這個稱號。

但是隨著武松在景陽岡打虎成功,加上後來殺了西門和小潘,在經過十字坡時認識了張青和孫二孃之後,他的外號就逐漸變成了行者。從二郎神到行者,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松得到了張青和孫二孃送給他的幾樣東西。

水滸種對此有過描述,當時張青說,有一個頭陀,身高七八尺,被他和孫二孃用藥放翻之後,然後就地殺了,把他隨身所帶的幾樣東西留了下來,一是箍頭的鐵界尺,一領皂直裰,一張度牒。這些都還不算什麼,最厲害的是他身邊還有兩樣寶貝,一個是一百單八顆人頂骨做成的念珠,一件是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而這把刀更是寶刀,每到半夜都會嗚嗚作響。

張青說了這番話只是個前提,孫二孃的補充才是重要的,孫二孃對武松說,你既要逃難,只要把頭髮剪了,做個行者,然後遮住額上的金印,加上有這本度牒做護身符,還有誰會來盤問你呢?

孫二孃的話說得很清楚,武松當了行者以後,就可以不被官府捉拿,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而武松戴上人骨念珠,穿上頭陀的衣服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模樣呢,水滸中描述道:前面發掩映齊眉,事面發參差際頸。皂直裰好似烏雲遮體,雜色絛如同花蟒纏身。額上界箍兒燦爛,依稀火眼金睛。身間布衲襖斑斕,彷彿銅筋鐵骨。戒刀兩口,拿來殺氣橫秋。頂骨百顆,念處悲風滿路。神通廣大,遠過回生起死佛圖澄。相貌威嚴,好似伏虎降龍盧六祖。直饒揭帝也歸心,便是金剛須拱手。

結合武松一生的事蹟,其實不難發現,無論是灌口二郎神還是行者,這兩個稱號都是非常適合武松。前者體現了武松的霸氣、武功、兇狠,後者體現了武松的灑脫、放下以及迴歸。


綠茵藍齊奧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梁山一百單八將,大小人物都有外號,只有武松沒有。

因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突出作者對武松的喜愛和突出。

梁山108將,除了武松、魯智深、林沖、宋江等少數人物,絕大多數都是一筆帶過,彷彿是湊數的。在武松身上,施耐奄用筆很重,簡直嘔心瀝血的構思武松英雄事蹟。因此,其他人都有外號,唯獨武松沒有,這也算是一種突出!

這種方法在古代小說演義中經常使用。另外一部四大名著之一,為什麼大家報名都要喊點什麼,比如“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到了最有名的,忠義代表的關二爺偏偏不給這個待遇,只是一句“某家關雲長”,是不是一下就和其他人獨立開了?

另外還有一個待遇就是,其他人很多都用形象特徵來起外號,不過增加辨識度,比如赤發鬼劉唐、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但是武松呢?除了後期開始做行者打扮,沒有其他什麼形象上特別突出的,一眼就能讓人認出來的。反倒是他的事蹟著墨甚多,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刀劈飛天蜈蚣,擊殺耶律得重;斬殺貝應夔、方貌,徵田虎。整個經歷多姿多彩,反而不用管什麼形象上再做設定了。


文開石


另類君答題^_^

武俠小說大家古龍先生有句名言:一個人名字可能會起錯,但綽號是不會起錯的。武松本人淡泊名利,對錢財也沒有太大欲望,他的愛好是喝酒和懲惡鋤奸,所以說他這樣的直男硬漢對聲譽並不太計較。

當然,是個人都有存在感。武松的存在感屢次有所表現,殺西門慶的時候他在牆上留字“殺人者打虎武松”,殺張督監全家的時候也在牆上留言“殺人者打虎武松”,這足以說明武松對打虎的英雄事蹟還是非常得意的。

當然,武松並不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他曾在景陽岡徒手打死老虎的模範事蹟,在當時乃至今日人們的心目中,老虎都是威武的象徵,能把老虎幹掉,絕非常人所能為,如果一個人能打老虎,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

當初老王打虎的時候,也曾被人交口稱讚。

有讀者君可能會問“既然武松那麼喜歡讓人知道自己是打虎武松,他為嘛不給自己起個打虎英雄的綽號呀啥的嘞?”

這次您說對了,因為當時“打虎”的綽號被人搶注了,這個人就是打虎將李忠。這廝在梁山上幾乎沒有存在感,屬於龍套級的人物,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之前鄙視了他一次,後來暴揍小霸王周通的時候又鄙視了他一次,然而這貨是史進的開手師傅,還曾整合二龍山白虎山一起加入梁山團隊,所以在梁山排名八十六,上應地癖星。

說回來,武松還是有綽號的:行者武松。不過“行者”這個名字,太文藝範兒了,和硬核武松不搭,當初武松殺張督監的時候,可是將老張家中男女老幼,包括丫鬟僕役全都咔嚓了的,甚至連家中的雞和狗都無一倖存,看成是雞犬不留。

或許武松聽到“行者”這個名字的時候,也是“呵呵一笑百媚生”了吧。


另類文史


武松最得意的事是打虎,但這名號被人搶注了,棒子國的人就喜歡幹這事,所以武松的綽號就是一個俗的掉渣的“行者”!

行者,俗名思議,走路的人,至於怎麼走,去向哪裡,沒有人知道,任性!

如果佛經裡傳出一聲禪唱:行己路修身,去去處安定,這行者便不簡單。

最牛逼的當然是一隻猴子,從石頭裡蹦出來,走了一條讓人驚掉大牙的路。入地府跟閻王搶生意,到龍宮和龍王稱兄弟,上天庭與玉帝搶座位,即使對上佛尊如來,也敢一泡尿水漫五指山,他叫齊天大聖孫悟空,行者是也!

行者武松,愛喝幾口小酒,剝幾個花生,一言不合敢跟老虎打架,即使“打虎從來有李忠,武松綽號尚懸空”,他大不了殺西門慶手癢留個“殺人者打虎武松”,殺張督監也是,他對種惡之人從來不留情,有仇當時就報了。

行者,不僅指走路,也指衛道。

武松的本性就是行,管不平事,除邪惡人。


他替兄報仇殺了潘金蓮,儘管也喜歡這個嫂子,但恪於禮教只好將感情沉默,最後以殺止惡,也將自己流放,繼續前行。

面對孫二孃,武松生了調戲之心。其實母夜叉是指孫二孃行事違背佛理,以惡止惡,不是佛法以慈悲而使人向善,並非指孫二孃醜陋。

相反孫二孃是猶如夜叉女中的一朵神秘的美麗之花。兩人不打不相識,遂成姐弟,猶如一家,武松這時是性情中人,守禮教,感情再次沉靜。

武松上了梁山,發現這裡的好漢並非好漢,在爭權奪利中的舉止跟朝廷並沒區別,於是守著義氣,用手中戒刀斬著不平之氣。

他沒有高僧點化,在梁山默默行著,守著為數不多的知己魯智深、孫二孃幾人。

“幸有夜叉能說法,頓教行者顯神通”,制服孫二孃,是本事,也是武松的心結,是度武松之人。

當孫二孃戰死,武松心境打開,再無阻隔,看破紅塵,成了真正的修行之人,到達行者的彼岸。“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武松在梁山好漢中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好漢,武藝高強,嫉惡如仇,並不認可宋江把梁山壯大當做向朝廷討賞的籌碼的禮念,只是人盡其事而已。

武松得以善終,八十歲時行完旅程,在梁山好漢中結局並不多見,可見武松如孫悟空一樣,都是凡人內心的一種寫照,對完美的一種詮釋。


西遊夢紅樓


『文·羌人山裡漢』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以獨特視角和歷史背景,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為讀者們勾勒出了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等108位英雄好漢。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北宋年間奸臣當道,民不聊生 ,108位好漢被逼梁山,“替天行道”,鬥貪官、除惡霸,英勇善戰的故事。

故事中除了讓人感慨108位好漢的忠義和兄弟情深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赫赫有名的綽號,如及時雨宋江,玉麒麟盧俊義,智多星吳用,花和尚魯智深,大刀關勝,豹子頭林沖,小李廣花榮,黑旋風李逵等。108位好漢,107位皆有綽號,唯獨讓讀者難以釋懷的是武松武二哥沒有威風八面的綽號。

其實不然,武二哥不是沒有綽號,而是有比綽號更響亮的頭銜。為什麼這樣說?

其一頭銜,“打虎英雄”武松;

其二頭銜,“行者”武松。

前者是武松獨飲十八碗酒後,獨上景陽岡,打死危害百姓的大蟲(老虎),為民除害,聲名大噪,威震陽穀縣,自此有了“打虎英雄”的稱號。

後者是武松在孟州殺了人,逃亡時遇到母大蟲孫二孃和菜園子張青,兩人給武松喬裝打扮成一個頭陀,躲避官府追殺,至此,武松就有了綽號“行者”,伴其一生,直至坐化六合寺。

武二哥的兩個“綽號”,最響亮莫過於“打虎英雄”這一稱號,該榮譽稱號相當於當下為國為民做實事辦實事、捨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一樣,是國家授予的最高榮譽,是老百姓發至內心的聲音,是真實的、可觸摸的,而不是飄渺、敷衍、嚇唬人的虛名。

山民認為,施公之所以用“打虎英雄”這一榮譽稱號冠名武松,而不另取綽號,就是為了讓武松英雄人設更鮮活、更突出,有血有肉、有稜有角,有正義、有真情的男子漢象形。

事實上,武林人士取綽號,是江湖上對別人的一種恭維和討好行為。當然,綽號的來歷不一,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因特殊形態、相貌而取,更多的是江湖人士根據特定事件、武功高強、辦事能力贈送的。

水滸梁山,天罡地煞,一百單八將,個個皆好漢,但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打虎英雄”武松,武二哥。

真英雄,真好漢,無需取綽號,依然威震天下!


羌人看世界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一個半扔來的好漢綽號

水滸好漢綽號多多,有真有假有充有託,一般是出場先來一段讚詞,道出名號來頭,要麼自我吹捧一番報出家門綽號,要麼出於他人之口也是誇大其詞,然而有兩個人出場是沒有名號的,後來的名號也真是有點對不起人,半個是魯達,一個是武松,這武松的綽號叫行者,綽號實在是扔來的,魯智深綽號叫花和尚,跟老魯有關係的恐怕也就是身上這團花繡了。

關於武松的稱號最好是“打虎”什麼之類,可是不行啊,已經有了一個賣狗皮膏藥的李忠給佔了,作者是這樣說的,“打虎從來有李忠,武松綽號尚懸空。幸有夜叉能說法,頓教行者顯神通。”作者在此似乎自嘲把一個好名號給李忠了,自己手裡沒貨了,其實不然。一是如給一個打虎的名號,多了威武,少了氣概,稱了俗心,失了禪心,武二的真英雄絕非一次打虎就能概括的;二是好漢中不乏豺狼虎豹魑魅魍魎,武松絕非跟他們一個套路;三是武松到底是個什麼理想形象,作者也有後贊之詩“前面發掩映齊眉,後面發參差際頸。皂直裰好似烏雲遮體,雜色絛如同花蟒纏身。額上界箍兒燦爛,依稀火眼金睛;身間布衲襖斑斕,彷彿銅筋鐵骨。戒刀兩口,擎來殺氣橫秋;頂骨百顆,念處悲風滿路。啖人羅剎須拱手,護法金剛也皺眉。”簡直就是戰神活佛孫行者臨界啊。其實在武松出場時作者已經明說此人“如同天上隆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儼然把武二寫成神魔一般的人物了。

    至於魯智深的花和尚也是當了和尚後才有的,第一次打了山門的時候,和尚赤身,才顯出這一團花繡,成了“裸形赤體真魔君,放火殺人花和尚”,此人的正果正是來於這殺人放火,了了此惡才有真善啊。

    其實,真英雄何需空綽號,真佛心更無世俗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