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與齊白石的藝術成就更高一些?

美學與藝術


吳昌碩(1844年——1925年)和齊白石(1864年——1957年)都是我國20世紀頂級藝術大師,吳昌碩出生在浙江湖州,之後主要在上海一帶活動,最終成長為海上畫派的旗幟和一代宗師。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一生中的主要成就是在1919年(55歲)定居北京後取得的,因此,他被看作是京津畫派的藝術巨匠。

吳昌碩與齊白石素有“南吳北齊”的美譽,兩人不論是在藝術成就方面,還是影響力和知名度方面,都非常高,況且,我國素有“文無第一”的說法,因此,比較他們的藝術成就,確實很難做出公正的評價。

(吳昌碩國畫)

他們就像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屬於兩座並立的高峰。喜歡吳昌碩的,自然會認為吳昌碩的藝術成就高,喜歡齊白石的,則會推崇齊白石。

吳昌碩和齊白石都屬於舊式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修養非常看重,不管是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吳昌碩,還是出生在農家的齊白石,自小都熟讀四書五經,同時練習作詩、寫字、畫畫,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是他們日後能成為大師的主要原因。

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吳昌碩一生活了83歲,齊白石活了93歲,而吳昌碩又比齊白石早出生20年,冥冥之中,老天好像安排他們要在藝術上你追我趕,相互較勁。

實際上,他們一生從未見過面,卻對對方的名字非常熟悉,屬於亦師亦友的關係。尤其對於小20歲的齊白石來說,一直在心中把吳昌碩看作自己的老師,不斷通過寫詩向吳昌碩示好,表示崇拜。

1913年,將近70歲的吳昌碩坐上“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的寶座時,在藝術界可謂是如日中天,被公認為全國藝術界的領頭羊。而此時50歲左右的齊白石,在書畫界還是無名小卒,為了生計,還在家鄉一帶四處奔波。

齊白石真正在書畫界嶄露頭角,是在1919年之後的事情了。在1917年上北京期間,齊白石偶然認識了陳師曾(1876年——1923年),這是第一個對他繪畫道路影響非常大的人。陳師曾當時是國內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兼書畫家,通過他撰寫文章向社會推薦,並不斷介紹齊白石認識京派其他畫家後,齊白石很快在北京書畫圈站穩腳跟,並展現出強勁的實力。

如要非要比較吳昌碩與齊白石到底誰的藝術成就更高一些?我覺得,吳昌碩要高於齊白石。

評價一個人的藝術成就時,在我國評價體系中,通常用傳統文化的修養,即,詩書畫印方面的藝術水準來衡量。

下面,一一對他們的詩書畫印水準進行分析和比較,就能得出客觀結果。

在詩詞創作上,吳昌碩出版過《缶廬集》,齊白石出版過《白石詩草》《借山吟館詩草》,兩人從6、7歲進入私塾之後,在先生的教導下,就能按照格律做出各種體裁的詩作,水平遠遠超出同齡人。如果將來不進入書畫界,他們必定會成為優秀的詩人。

從詩詞成就來看,兩人旗鼓相當。

從書法成就來看,吳昌碩顯然要高於齊白石。

吳昌碩被譽為幾百年來“石鼓篆書第一人”,用筆老辣卻不失活潑,是因為他在臨寫《石鼓文》時,覺得原來的字體顯得過於靜穆和莊嚴,導致審美趣味有些生硬、呆滯,不夠靈動,因此,吳昌碩把字體向縱向拉長了一些,採用了上下、左右參差取勢的特點,並使用了許多圓筆,讓字體顯得活潑、柔和、嫵媚了一些。

這個創新是空前絕後的,直接發掘了篆書的另一種審美情趣,對後世影響極大。所有學習篆書的人,都要學習吳昌碩的篆書。

另外,吳昌碩也被評為20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之首,這些成就齊白石遠遠比不上。在書法上,齊白石一直把吳昌碩看作自己的老師。

在繪畫上,吳昌碩和齊白石各有千秋,實力也算是旗鼓相當。

吳昌碩的畫以篆書筆意入畫,畫中線條力透紙背,形成了金石味濃烈的畫風,畫面色、墨交融,酣暢淋漓,不論是小品畫還是大尺寸畫,畫面都顯得很大氣,因此,他被譽為文人畫的最後高峰。

齊白石的繪畫更追求生活氣息,畫面樸實無華,如同給文人畫灌注了現代人的情感,欣賞他的畫,如同聽一個老爺爺在講述農村的故事,生動有趣,餘味無窮。

在篆刻成就上,顯然,吳昌碩要勝過齊白石,他被公認為篆刻界的一代宗師。

在1913年,吳昌碩能被大家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沒有超強實力是難以服眾的。在當上西泠印社社長後,吳昌碩把印社搞得風生水起,為國內培養了許多篆刻名家,許多日本篆刻家也不遠萬里慕名前來,拜在吳昌碩門下學習篆刻。

在日本篆刻界,吳昌碩被稱作印聖,跟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草聖張芝齊名。

而齊白石在篆刻上的成就並不突出,他的所有篆刻技法,都學自吳昌碩。

綜上所述,在詩書畫印四個藝術領域的比較上,齊白石在詩詞和繪畫兩個領域跟吳昌碩相當,在書法和篆刻上,他遠遠落後吳昌碩。

因此,可以說,在藝術成就上,吳昌碩比齊白石更高一些。


鴻鵠迎罡


明確的答案是:吳昌碩更勝一籌!齊白石證明了畫得好之外運氣好也非常重要 根據史料:

  • 齊白石57歲開始在京”北漂“,在琉璃廠擺地攤賣畫,但繪畫作品都是模仿八大山人一路的孤傲題材,銷售很不如人意,皇城根人喜歡富貴熱鬧的畫作,齊白石遭到冷遇。以替人刻印為主要生存手段,本以為前途暗淡希望渺茫,但運氣莫名其妙的來了。

以下為齊白石北漂時的作品(1921年前後作),風格確實是模仿八大山人的。

當時民國教育部長陳師曾,吳昌碩的弟子,在琉璃廠閒逛遇到一個落寞的擺地攤的賣畫者,幾次看他都沒什麼生意,十分好奇,就去看了他的篆刻和國畫,說:篆刻馬馬虎虎,畫是真不咋地啊!

攤主就是57歲的齊白石,坦言道:不知道怎麼畫才能賣得出去,請先生教我!

陳師曾語重心長:你要變變風格了,這有我老師吳昌碩的畫,給你拿去學學。

老齊回家臨摹數十遍,終於悟出點道理:今後要畫紅花墨葉才有出路啊。從此後就有了“衰年變法”之說。變法後齊白石畫作面貌一新,以熱鬧的色彩、金石味的粗線條作畫,又融合了自己幾十年做木工雕花匠的民間藝術進去,十分雅俗共賞。

下圖是早年齊白石做的雕花木匠作品

一切妥當之後需要個大師級的人物給自己定一個賣畫的價格,即潤格,於是寫了首詩:“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表達對老缶(即:吳昌碩)的崇拜之情,青藤就是明代大師徐渭,雪個是明代八大山人,詩中把吳昌碩和這兩位絕頂大師相提並論,又將自己比作走狗,確實非常人所能。情真意切!

陳師曾把這首詩帶給了吳昌碩,老吳見到此詩十分感動,一個比自己小20歲的老者(老齊當時已經60了)如此虔誠,決定為齊白石打call了,寫了一段話給媒體:向齊白石“求畫者踵相接,更覺手揮不暇”虛假的廣告詞。齊白石的運氣來了。


其實當時的齊白石的現狀剛好相反。老齊自己說:“我那時的畫,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陳師曾以外,懂得我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我的潤格,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圓,比同時一般畫家的價碼,便宜一半,尚且很少人來問津,生涯落寞得很!”


陳師曾之所以幫助齊白石,曾經說過原因:“齊白石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能畫得出來的,可惜一般人不瞭解,我們應該特別幫助這位鄉下老農,為他的繪畫宣傳。”


好運氣強勢啟動,陳師曾是留日的,在日本有很多社會關係,帶著齊白石的畫直奔日本開畫展,大力宣傳,結果一張小畫賣100銀元,2尺的賣到250銀元,齊白石畫作大賣,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啊。

相反,吳昌碩也參加了這次畫展,結果無人問津,以前日本人大量購買吳昌碩的畫。吳昌碩說:北方有人學我點皮毛,居然出了大名。


齊白石聽到後洋洋得意,從此拒絕承認學習過吳昌碩的繪畫技法,一生再也沒提到過吳昌碩這個名字。


以下是吳昌碩2張作品,可以看出齊白石筆法和風格都出自於吳昌碩


從純繪畫藝術來說,有3點說明吳昌碩技高一籌。 二者的區別在於吳昌碩創新的成分更多,齊白石繼承的成分偏多一些。

1、篆書領域:

吳昌碩在繼承和創新上都是大師級的,他把篆書引領到了藝術的高度,而齊白石只是繼承者。



2、篆刻領域:

吳昌碩篆刻把秦漢印風貌融入到了近代,古樸豐茂的樣式影響到了東南亞,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而齊白石只是創新了一種較為單一的風格,即來源於碑學的《天發神讖碑》的單刀衝刻法,印面效果古意不足、略顯單薄,多字印效果比吳昌碩稍遜。



3、國畫領域:

吳昌碩開創了金石味入畫,文人氣更多一些,繼承並拓展了明代陳淳確立的小寫意範式,確立了大寫意範式,並影響到了東南亞,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而齊白石只是繼承了吳昌碩畫風,但把民間藝術風格引入大寫意畫是他的亮點。

二者都稱為大師絕不為過,今天我們所有的學國畫的人都只是在齊白石和吳昌碩風格內彷徨,沒有一個人能突破這種大寫意範式。


國畫大叔


他們都是大器晚成。我們都知道齊白石是衰年變法,晚年成名,而吳昌碩成名比齊白石更晚,70歲才時來運轉,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他們都得益於賞識自己的貴人。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貴人恰好能給自己補短板。吳昌碩剛到上海,不懂生意經,遇上了上海總商會主席、大老闆王一亭,為自己奔走營銷。一開始,賣畫不利,王一亭甚至叫人偷偷買下,以安慰吳昌碩。齊白石初到北京,被藝術圈子罵沒文化,恰好有陳師曾這樣的世家子弟、文化名流賞識他,指導他轉變畫風開新路。陳師曾是詩壇盟主陳三立的公子,又是畫壇和評論界大腕。他的加持,一下子堵上了那些諷刺齊木匠沒文化的嘴。

他們的成名也都和日本有關。

吳昌碩搬到上海閘北吉慶裡之後,王一亭時常請他到附近的六三園遊玩。六三園是日本名士白石六三郎的私人園林,也是當時在滬日本高端人士的聚集地。王一亭不失時機地向園主人六三郎介紹了吳昌碩的書畫篆刻。頗有鑑賞力和購買力的六三郎立馬成了老吳的粉絲。

1914年秋天,六三園裡舉辦了《吳昌碩書畫篆刻展》。這是吳昌碩第一次個人展覽,嘉賓雲集,不少日本名流紛紛認購,吳昌碩的大名從此遠播東洋。也正由於這次畫展的影響,吳昌碩的潤格開始大幅飆升,成為海派書畫家中的標杆。

由於有吳昌碩,從1912年至1926年的十多年裡,六三園成了上海中日書畫交流的中心。吳昌碩也在六三園中結識了日本大畫家富岡鐵齋、收藏家中村不折等大腕,從而奠定了在日本藝術市場的高端地位。

近水樓臺先得月,最先收穫吳昌碩精品的日本藏家,自然是六三園的主人六三郎。六三郎沒有兒子,他把獨生女嫁給了長崎最大的中餐館:富貴樓的老闆的兒子耀一郎,並且收為婿養子,成為家族接班人。因此,富貴樓收藏的吳昌碩和王一亭的畫作,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六三園時代。

歷經百年,當年六三園買入的吳昌碩和王一亭畫作再次出現在日本關西拍賣,仍然保持原裝原裱,木盒上有統一編號標籤,甚至還有王一亭的親筆題簽和吳昌碩的名片。

不禁讓人感慨:百年滄桑,在彼邦藏家那裡竟如彈指一瞬。

市場上,保守派多半不如創新派吃香,就像吳昌碩終究賣不過齊白石。

不過這也未必不是好事,在愛熱鬧,愛打哈哈的老吳心裡,終究存在一份學古而化、復興傳統的心思。即便不是被大部分人追捧,不在市場上創造天價,但總有人一直高度認可吳昌碩,將他的畫放在心裡,真誠地歡喜。

教齊白石變法的陳師曾,有個更出名的弟弟叫陳寅恪,他晚年最愛兩句詩:絕豔似憐前度意,繁枝留待後來人。這詩若是配上吳昌碩的花卉,也算是好搭檔呢。


民國畫事


吳昌碩(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缶道人等等,漢族,浙江湖州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巨匠,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吳昌碩的藝術別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吳昌碩的繪畫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

/<font>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

/<font>作為海派繪畫的創立者,他的藝術對於中國近現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世紀以來,許多傑出的畫家如:齊白石、王震、趙子云、陳半丁、陳師曾、朱屺瞻、劉海粟、錢瘦鐵、潘天壽、吳茀之、王個簃等都受到吳昌碩藝術的影響與啟示,他們是研究吳昌碩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實踐者。


/<font>齊白石非常崇拜吳昌碩,在畫中題詩曰:“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font>齊白石是中國典型的文人畫家代表,儘管他是以木匠身份出道,除了繪畫之外,他的詩詞書法造詣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他曾經說過:從來未見不能詩文書法而能畫者。可見他對於這兩樣畫外功夫修養的重視。他的畫風也正是陳師曾提出的文人畫的風格:隱筆草草不求形似唯求精神。


民國時期的吳昌碩是畫壇翹楚,也是齊白石甘願做門下走狗的大師,仔細研究齊白石早期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很多題材構思都直接取自吳昌碩的作品並大獲成功。
/<font>


六十歲後的齊白石通過變法改變了畫風,確立了他自己的紅花墨頁語言新式,漸漸與其他畫家拉開了距離。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他人生由技入道質的轉變,通過繪畫這個機能感悟出藝術奧妙的規律,給後人以無限啟迪,比如對於繪畫這個事業他總結到:夫畫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從事於畫,見古今人之所長摹而肖之能不誇,師法有所短拾之而不誹,然後觀天地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

當前藝術品市場齊貴吳賤,這是吳昌碩離我們太遠了,百年時間需要過程,而新中國奠定了齊白石先生巨匠地位,加之門生弟子李可染、李苦禪、婁師白等的發揚光大,造成了吳昌碩作品的窪地。



從藝術地位看前吳後齊,吳昌碩先生的畫更具文人氣。齊白石先生更具平民化,更多的是新中國風氣。

閱後請加關注,更多精彩為您呈獻!



視界空間\n


是的,吳比齊,更高些。

吳昌碩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篆刻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薰陶,即喜作書,印刻。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箇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於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樸、醜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衝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

吳昌碩在繼承前人衝刀法和切刀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融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將衝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衝切結合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衝中帶切,或切中帶衝,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衝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現了出來。

殘缺刀法是吳昌碩篆刻創作中的一種常用手法。我們知道,秦漢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蝕,自然的風化,印面及文字線條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潔,變得殘缺不全。恰恰是這些殘缺給我們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吳昌碩善於巧奪天工,在傳統的衝、切刀法的基礎上,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並創造性地將篆刻藝術中刀石效果產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殘缺美的審美新境界。

主要篆刻作品:《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福》《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繪畫

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畫法,並博採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1] 吳昌碩自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豔。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

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推崇周閒果蔬風格,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對於近世花鳥畫影響深遠。

主要繪畫作品:《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五月枇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豔圖》《三千年結實》《人物》《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特點

①金石氣息: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氣息。所謂金石氣息,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們常說誰誰的畫作有金石氣息,其實這種評論標準都是從吳昌碩的繪畫風格出現以後才有的。比如,人們在談到徐青藤、八大山人時,就從來沒有聽說過評價他們的畫作有金石氣息。

②筆力雄渾: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二大特色是筆力雄渾。所謂筆力雄渾,指的就是其畫作中的筆觸樸拙、蒼茫、老辣,極具渾圓、雄強的力量感。人們常說吳昌碩繪畫的氣息很厚、很重,按照書畫圈兒里人的說法就是“筆頭子”很大。所謂“筆頭子”很大,並不是說他用的毛筆很大,而指他筆下的氣息非常渾厚,一筆下去,渾金璞玉,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氣象萬千。

吳昌碩作品

③設色濃麗: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三大特色是設色濃麗。過去人們總是說中國畫不能搞那麼多顏色,用太多顏色容易俗氣。不過,張俊東卻指出,吳昌碩繪畫的用墨就特別濃,設色也特別大膽,特別鮮豔和濃麗。比如,吳昌碩畫過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紅大紫的,但是卻不會讓人覺得俗氣,而且非常有文人的那種風骨。所以張俊東認為,中國畫設色的關鍵不在多少,而在誰來用以及怎麼去用。[6]

吳昌碩作品

④富於變化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四大特色是筆法和墨法富於變化。這裡邊又體現在幾個方面。張俊東舉例介紹說,比如吳昌碩在畫菊花時,可以將一朵菊花無論是正面的,側面的,靜態的,動態的,都能畫得非常豐富。[6]

書法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隸習漢代石刻,篆學石鼓文。行書學黃庭堅、王鐸。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

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覆鑽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西泠印社記》是吳昌碩71歲時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吳昌碩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風範的傑作。

詩文

吳昌碩善作詩文,苦吟數十年,未嘗間斷。其詩文,奇崛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諷刺意味,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某些不平現象。他的散文作品寫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證和題畫小品之類,寫的都很樸質淳厚,平易近人。題畫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發抒生活實感,鞭撻醜惡現象,頗能以少勝多;讀時依稀與作者一燈相對,娓娓而談,意味非常深長。

刊行作品

《樸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為同治九年,歲在庚午(1870年,時吳昌碩二十七歲),吳瑤華跋。扉頁吳氏自題篆書“樸巢印存”四字,另題“金鐘玉磐山房印學”八字。譜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六首墨跡。共鈐印103方,皆無邊款,線裝二冊,未出版。


雲詩雷情


你有哪一個多好。沒有的難受。有了又都是差易











有你是我一生的平安


謝謝你的提問。

吳昌碩作畫時筆力老辣,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筆下的梅花,太讚了。上圖一起看看!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他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所畫之物神態逼真,惹人喜愛。我尤其喜愛齊白石大師的蟲鳥圖,尤其是他畫的蟬,活靈活現,太逼真了!


書畫界藝術


我想學習中國畫、以及瞭解中國畫近代史的,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吳昌碩、齊白石的。關於他們的簡介大家很容易找到,我就不在這裡再作介紹。今天主要談談他們倆在藝術史地位。

首先談談吳昌碩

陳傳席在著作《畫壇點將錄》中說吳昌碩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我覺得很有道理,這主要原因得力於他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影響力。大家都知道吳昌碩學畫很晚,大概四十歲左右,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得益於他的金.石書法功底,他以篆籀筆法入畫,強調線條的書寫性,提高了線條藝術性。使得他的繪畫風格異於前人,比當時正統派或主流風格更具時代特色,同時他在上海這個當時文化藝術中心,弟子眾多,如一代名畫家王震、王個簃、諸樂三、陳師曾、潘天壽等,再加上他的長壽,影響力非常大。吳昌碩不僅開創了“後海派”,也開創了氣勢磅礴的新時代的藝術風格,自吳昌碩開始了中國畫藝術的新篇章,他是具有開創型的藝術大師,也是“海派”的領軍人物。



再談談齊白石

齊白石是繼吳昌碩之後的又一位藝術大師,齊白石畫主要學習八大山人、徐渭及吳昌碩,但他去粗存精,去俗留清,畫風比吳畫更清更靜,更接近新時代的精神,他也很長壽,學生比吳昌碩多,影響力更大。可以說齊白石是開拓型大師,在畫史上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影視藝術匯


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三個有晚清三傑的美好譽和公論,尤其是吳昌碩乃西冷印社之鼻祖,其書畫印無一不精且可視作晚清之巔峰:其作品傳承有序其才情冠絕數百年,相形之下齊白石略遜一籌!從歷史來看齊享譽全球歷史不到百年,就其整體作品來看其前半生作品原創性不足,主要是模仿八大山人:七十變法方才有自己的面目,所以如果要打分的話,吳昌碩可以打個滿分加,而齊白石至多是打九十八分罷了。


亦244190436


吳昌碩是清末民初的藝術大家,他集詩、書、畫、印之大成。他被譽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和“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的花鳥畫在那個時期是最受歡迎的。齊白石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迴。”可見齊白石是多麼地崇拜吳昌碩,可見吳昌碩的藝術高度難。

齊白石為了解決自己的不足,苦心研究吳昌碩的畫法之後自成一格。吳昌碩的畫,畫氣不畫形,以篆、隸、草書筆意入畫,雄健古拙,墨足色酣。正如昌碩之名,墨韻酣暢,氣勢磅礴。尤其是不設色者,更為氣韻昌碩。吳昌碩作畫往往題款文字比較多,與主題自然天成,充分體現了他的文人氣質,這一點是令齊白石佩服至極。吳昌碩在那個時代首屈一指。

齊白石是近現代炙手可熱的國畫大師,家喻戶曉。他雖然以花鳥畫著稱,但涉獵題材及其廣泛,山水、人物、花鳥、果蔬、動物,天上飛的,水裡遊的,路上跑的,無不精工。另詩、書、印也是了得。齊白石的畫,色與墨對比強烈,幹練而豐富,高雅而和氣,是將高潔之氣拉近生活之中,有“大俗大雅”之美譽,被廣泛喜愛。

如果一定要回答吳昌碩和齊白石誰的成就更好一些,我的答案是:站在藝術時代的角度看,二人各領風騷五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