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疫情停工在家期間,我又拿起了畢淑敏的書。

畢淑敏的心靈四書廣為人知,不僅因其卓越的文采和不俗的見解,更是因這個已經年過七旬老人的人格魅力。


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註冊心理諮詢師。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這次,我們來聊聊四書之一《心靈與陽光同行》。

和這本書的相遇也算是冥冥註定,那時我正為自己的人際交往和語言表達苦惱。

神奇的是我並沒有第一時間去買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亦或是任何提升情商的讀物。

我一眼便相中了她,一本看似與交往、表達無關的書籍。


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交往和表達只是一輛車的輪胎,心靈的滋養才是發動機。

這本書涵蓋了親情、友情、成長、教育、就業、審美等多個熱點話題,每一個話題都能讓人從中找到慰藉。幸運的是,在這些故事中我也找到了需要的東西。

勇於接納自己的真情實感

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一位頷首微笑,披著淑女之皮的弱女子,實際上卻怒目金剛,橫掃一氣。

這位女子深受苦惱。她並不願成為人人眼中只要開口就是機關槍的存在。她說她起初也是會察言觀色,隱忍心中的真實情感。只不過後來就像洪水決堤,再也控制不住的發洩出來。她想要柔和些,想要找到改變的方法。

畢淑敏說,想要做到外柔,首先要內剛。

而真正的外柔並不是表象的頷首微笑,穿著打扮。而是那種表面上水波不興,骨子裡卻有蒸蒸日上的風度。該硬的時候堅如磐石,該軟的時候綿弱無骨。

畢淑敏直接說中了她的要害,造成現在這種狀況的罪魁禍首,就是長期積壓的情緒。久而久之,內心的想法得不到表達,一旦爆發便像野火蔓延般不可收拾。

中國古代就有治水不能賭,只能疏通的道理。

換言之,她需要正確對待並抒發自己的情緒,用於接納真情實感,而非隱藏。這個過程就是心靈的修煉,這個過程需要不斷摸索。

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我被這則故事吸引了,於是再也壓抑不住想要窺探更多的心理。

找個訴說的對象,不管快樂憂愁

現代社會對於隱私的重視我是感同身受的,身邊就有人為了不讓孩子的身份證號碼洩露,選擇先不註冊學籍,很難現象這種人的心理壓力有多大。

其實,我也不敢和別人太交心,說話說三分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長此下來,內心的情感也就沒了宣洩渠道,甚至有種想看心理醫生的衝動。

但是,我不敢。

然而,這本書告訴我,每個人都無法給予自己的心靈壓力一個合理的疏通,原來心理醫生也會去看心理醫生。

其實除了看心理醫生外,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找知己談心。雖然後者沒有前者專業,但著實也是一種心靈的慰藉。而且不用花錢就有療效。

主動去談心吧,只要對象是知根知底,可以感同身受的朋友。

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談心使得快樂加倍,憂愁可以減半。長時間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情緒得到了及時的抒發,同時你身邊的一切似乎都變得溫和了起來。

一詞背後藏著你看待他人的眼光

一位心理學家主張大家用“同時”代替“但是”。因為“但是”會把人的注意力聚焦在不利的因素上,“同時”則會更中性更客觀,更考慮到聽者的主觀感受。

於是,我嘗試著跟所有人在表達時都用“同時”代替“但是”。


不論褒貶,言語間總歸是要照顧到對於他人心靈的慰藉。

在故事“附耳細說”中有這樣一個例子:韓國有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田,坐下來休息。瞧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農夫,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看著他,一言不發。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夫附在黃喜的耳朵邊,低聲細氣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黃喜很奇怪,問,你幹嗎用這麼小的聲音說話?農夫答道,牛雖是畜類,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裡分辨出來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裡會很難過....


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萬物皆有靈性,且都是敏感的。對待牲口需如此,剛何況人呢。我們不妨向農夫那樣“附耳細說”言語間傾注愛心。

縱然要溫柔,但是也要勇於提出質疑。

在”自信第一課“中,畢淑敏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在一次臨床病理診斷中,一位位高權重的老教授,要求學員提出治療一則針對呼吸道感染的方案。最終凡是在診療方案中加入抗生素的同學全被扣了分。畢淑敏就在其中。在其他同學心有不甘而不敢發聲時,畢淑敏提出了質疑:教授沒有考慮到高原反應下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畢淑敏:《心靈與陽光同行》是我的書,更是我

最終老教授改了畢淑敏的分數,並當眾誇讚她。

老教授的話擲地有聲,成為了畢淑敏一生的行醫準則。

老教授說:“面對上級醫生的錯誤,勇敢指出來,對年輕的醫生來說,忠誠於病情和病人比忠誠於導師要重要的多,必要的時候你寧可得罪你的上司,也萬萬不能得罪你的病人。”這個案例告訴我,有些話要說,該說的時候必須說。


這本書已經翻了數遍,依舊是我的枕邊讀物。

其中還有關於歲月、苦難、情感、幸福的種種解讀,

如果你認真參讀,並融於生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為什麼稱之為心靈之書,我可以自信的告訴你,

因為它真的可以滋養心靈。它值得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