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的漂亮但是肚子裡沒墨水的姑娘,一個長相一般但是比較有文化的,你會選擇哪個?

琅琊利劍


01

我當然會選那個長相一般但是比較有文化的。

因為以色侍人,色衰而愛馳。而沉澱的文化修養,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抹去。

別信“有文化和沒文化都一樣”,真的不一樣。

書籍對一個人的滋養,是潤物細無聲的。

最近聚會的時候,聽到幾個好友的自我吐槽。

小A說:“我總是收藏了好多書單,然後就沒有打開過第二次。”

小B說:“一旦看到打折扣,我就忍不住買書,可是買完就把它們丟在書架上不管不顧了,有些書,連拆都沒拆。”

小C嘆了一口氣:“我本想看書的,可誰知一旁的手機……哎,是手機先動的手。”

小D補充了一句:“每天加班加點疲憊不堪,下了班難得休息,幹嘛非要讀書找罪受呢?”

……

我們似乎總擠不出時間來讀書,你一天天地拖延,讀書的計劃也總是遙遙無期,只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讀書並不是一件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不吃飯你會餓,不喝水你會口渴,不洗澡你會不舒服,不護膚你會變醜,不工作你會缺錢花,不睡覺你會疲憊……

而不讀書,一時半會好像所受影響不大。

但是,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就能看出天壤之別。

02

首先讀書影響你的表達。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

關羽和張飛在劉備面前表述自己的忠心:

關羽:我雖一介武夫,亦頗知忠義二字,正所謂擇木之禽,得棲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關某平生之願足矣。

一番話,讓劉備感動得兩眼淚汪汪。

反觀張飛,他只來了一句:俺也一樣。

關羽接著烘托氣氛:關某之命即是劉兄之命,關某之軀即為劉兄之軀,但憑驅使,絕無二心。某誓與兄患難與共,終生相伴,生死相隨。

劉備內心的柔軟再度被擊中,感激地看著關羽。

張飛又只能簡單來一句:俺也一樣。

關羽再接著感染人心:有逾此言,天人共戮之!

張飛又只能來一句:俺也一樣。

段子總歸是段子,雖然真實的張飛也沒有視頻中形容的那樣五大六粗。

這個視頻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它恰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一個滔滔不絕,金句張口就來,一個像復讀機,只能乾著急。

我們在生活上、職場裡可能也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表達不順暢,真情實感悶在心裡,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人們常說“愛在心口難開”,其實是書讀得少,胸中墨水不多,影響了你的表達。

關於愛情,徐志摩這樣表達:“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知,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沈從文這樣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錢鍾書這樣描述:“沒遇見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這樣暗喻:“今晚夜色很美。”

……

或許我們才華有限,寫不出這麼有意境有感染力的句子,但我們至少可以借用,而且要用得恰到好處,甚至可以在其基礎上,進行重新創造,這也是一種能力。

別人通過你的表達,可以感知你的內心深處是否足夠豐富,是否足夠有趣明亮。

03

其次,讀書的好處體現在你思想上。

帕斯卡爾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

笛卡爾也說過:“我思故我在。

只是,思考也分深淺。

讀書少的人,今天去聽了一場講座,只會鼓掌叫好,思想容易被別人左右。

今天把某名人的一句話當金科玉律,明天又把某個企業家的一句毒雞湯當座右銘。

等到這些名人,這些企業家從神壇跌落下來,他才開始無所適從:我究竟該信誰?

今天看到網上都在罵某人,也在旁附和了幾句犀利的話,明天事情出現大反轉,又推翻前天的言論,隨大流從大眾,被輿論牽著鼻子走。

你人云亦云,像一棵牆頭草,你隱隱約約感覺不對勁,卻又說不出哪來不對勁。

讀書多的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即使面對權威,他們也敢提出自己的質疑。

初中的時候,我超級羨慕班上的一個同學,她寫的作文總是給人意外之喜,連老師都讚歎有加。

老師教會我們寫作文的套路,給我們講議論,敘事等多種方法,以便快速提分。

一個學期訓練下來,大家的作文都千篇一律,中規中矩,相當套路化。

唯有她的文章,總是從中脫穎而出,被當做範文在整個年級裡傳閱。

更讓我們敬佩的是,她敢於提出自己的質疑。

雖然有時候確實是老師錯,有時候是她錯了,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她臉上的自信,永遠那麼迷人。

我虛心請教,去問她秘訣,她簡簡單單地回覆:“我只是喜歡讀書罷了,讀各種各樣的書。”

原來,她出生書香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到現在已經融會貫通,寫起文章來左右逢源。讀書給了她底氣,更給了她保持清醒頭腦的資本。

當時,老師的答案對我們來說就是絕對的權威,但她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一直讓我羨慕不已。

不讀書,你拿什麼去思考?

不讀書,你只能被動地全盤接受和繼承別人的觀點。

讀書之人,能深度思考後多角度地看待這個世界,你知道了有些問題,其實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你能明辨是非,亦懂得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你知道了成功不止一個定義,你懂得了斷舍離、鈍感力,你明白了生活的意義,你有了自己的主張,有了自己的選擇,亦有了自己的人生……

04

最後,讀書和不讀書,精神世界完全不一樣。

兩個月前,我時常感到心浮氣躁,文筆枯澀,怎麼寫都不盡如人意。

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這個又出了一本書,那個又寫出一篇爆款,心裡更是急得團團轉。

迷茫加上焦慮,使得我戾氣滿滿,有時候還亂髮脾氣,連累無辜的人。

後來,我乾脆關了不少電子設備,買來幾本紙質書,一心一意讀了起來。

一杯茶,一本書,一個清晨,多麼愜意!

有時候我還以書會友,和書友討論書中某個情節時,總是興奮地手舞足蹈,書中的有趣,巴不得此刻就想和對方分享。

我自感精神世界貧瘠,卻從書籍中和作者取得共鳴,在作者的帶動下,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遇到了不一樣的人,體驗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是一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人的過程。

那些書籍啟迪了我,讓我汲取了力量,充實了我的人生,讓我沒空去迷茫,無暇去抱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