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時被騙,他知道真相後是如何處理的?

文史磚家


清朝道光一朝,能稱得上名臣的不多,兩廣總督林則徐算一個,兩江總督陶澍也算一個。陶澍是清朝經世派代表人物,他主張積極入世,在“治國,濟民,平天下”思想的基礎上大力推行改革措施,用現代眼光來看,陶澍就是實幹家。

陶澍官至兩江總督,大刀闊斧銳意改革,給腐朽的清朝政府帶來了勃勃生機,贏得無數人的敬重,但是在陶澍發跡前,他也曾因家窮被人輕視受過不少白眼,就因為窮在娶妻時還被騙過,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陶澍面對騙婚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有書君今天為您一一道來。

一,因為家窮被未婚妻嫌棄,稀裡糊塗娶了李代桃僵的丫鬟。

陶澍的父親早年有一世交,是一個姓黃的大戶人家,他們兩人曾經許下諾言,假如日後生育的是一男一女便結為親家。果然後來黃家生下一名閨女,根據約定,陶澍的親事就被定了下來。

本來接下來應該是青梅竹馬喜結良緣的橋段,誰知就在兩家人議定婚期後,當地一個吳姓大戶人家看上了黃小姐,想將黃小姐聘為兒子繼室,於是重金賄賂黃老翁。天平的一邊是要啥沒啥的陶家窮書生,一邊是榮華富貴的誘惑,黃家見錢眼開,自然傾向於將女兒嫁進吳家,當即要求陶澍退婚另娶,被陶澍斷然拒絕。

黃家不想放棄這個攀附豪門的機會,又怕陶澍到官府狀告他們悔婚,一時間黃老翁也想不出來好主意,急得火燒火燎吃不下睡不著,這時一個黃家自幼養大的婢女站出來為主分憂,自告奮勇冒充黃小姐嫁給陶澍為妻。

聽聞此計,黃老翁不由得舒展眉頭笑得鬍子亂顫,陶澍和黃小姐從來就沒有見過面,自然也不知道嫁過去的到底是真小姐還是假小姐。於是黃老翁擇了個良辰吉日便將婢女嫁進陶家,而黃小姐也如願以償嫁入吳家享受榮華富貴去了。

二,婚後陶澍鹹魚翻了身,陶夫人也飛上枝頭變成鳳凰。

這位黃婢女自打嫁入陶家,一方面嚴守黃家秘密,言行舉止格外小心,一直以正宗黃小姐自居,生怕在夫家洩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一方面無微不至地照顧陶澍及他的家人,鼓勵他專心科舉,以建功立業,博取功名。

黃婢女的樸素善良打動了陶澍和家人,陶澍分外珍惜和妻子的緣分,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甜蜜幸福的感情也給予陶澍巨大的力量,他“三更燈火五更雞”勤學苦讀,不久就成為當地考取功名的第一位進士,從此平步青雲,仕途一路順風。

在賢惠夫人的輔佐下,陶澍從翰林院編修做起,曾擔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撫,並於道光十年出任兩江總督,成為管轄蘇,皖,贛三省軍政民政的封疆大吏,以勇於任事著稱,深為朝廷嘉許,也獲得同僚敬重,而那位黃婢女也妻憑夫貴成為一品誥命夫人。

三,得知騙婚真相後,陶澍更加珍惜身邊人,同時還幫助曾經欺騙過自己的人。

陶澍和夫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從沒有懷疑過夫人的真實身份,直到父親去世他回鄉守喪,才從鄉親口裡得知當初黃家騙婚的內情。知道真相後,陶澍並沒有憤怒也沒有很震驚,這些年夫人給予他溫暖和幸福,才讓他有了如今的成就,至於夫人到底是真小姐還是假小姐已經不重要了,對夫人除了往日的敬重之外更多了幾分憐惜。

但是這件事還是在陶澍心裡留下了傷痕,當初黃家的輕視讓他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人情涼薄,他向周圍人打聽黃小姐如今的境況,沒想到當初嫁進豪門的黃小姐如今過得並不好。

黃小姐嫁入吳家過了一段風光的日子後便遭遇了變故。

吳家恃富欺人,強佔曾家土地引發兩家大規模械鬥,械鬥中黃小姐的丈夫被對方打死,沒過多久,吳老翁因為傷心過度也去世了。丈夫和公公一死,族人們開始欺負黃小姐寡弱無助,經常侵佔吳家田宅家產,將吳家家產掏乾淨後又把黃小姐掃地出門,任其自生自滅。

不得已黃小姐只得寄居孃家,而黃老翁已經年邁,自己都照顧不了哪還能夠照顧已經出嫁的女兒,黃小姐的境遇比當年的陶澍更差幾分。

陶澍得知黃小姐如今落難了,並沒有幸災樂禍,想到當初正是黃家撮合才讓自己得了賢妻,於是想幫助黃小姐,給她送去了五十兩黃金。

收到黃金的黃小姐一方面懊悔自己當初看走了眼,一方面在陶澍的寬容大度面前羞愧難當,懷抱著黃金不忍使用,沒想到卻被小偷偷去,憤恨悲痛之餘萬念俱灰,竟一時想不開上吊自盡了。

陶澍沒想到自己真心幫助卻好心辦了壞事,看著老態龍鍾的黃老翁心疼萬分,往後的歲月裡他和妻子將黃老翁當作自家老人用心贍養,直到為黃老翁送終。

四,將自己早年的經歷做為女兒婚事的借鑑,從疤痕處修煉不凡的格局。

陶澍雖然不記恨騙婚的任何人,但是這樣的經歷卻在他心裡劃了一刀留下了傷痕,雖然時光推移疤痕漸輕,但夜深人靜也常常會想起,不由得感嘆人生如戲也像賭局,賭的是眼光和格局。

陶澍和夫人一共育有三個女兒,漸漸地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想到當年黃老翁的錯誤選擇,陶澍在為女兒挑選女婿時不看家世,只看女婿身上有無可持續發展的品質。

陶澍挑選了當時名不見經傳家世平平的胡林翼和左宗棠做自己的乘龍快婿,他看重胡林翼的闖勁和左宗棠的內才,知道這倆人將來必有作為,後來胡林翼和左宗棠都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用事實證明陶澍眼光犀利獨到,他將自己婚事上的經歷終於轉化為女兒終生幸福的保障,在疤痕處修煉出不一般的格局。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看到陶澍在逆境中的勤奮上進,也看到了他在順境中的寬厚待人,但更多的看到了他徹悟世事將經歷轉化為力量的睿智,陶澍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臣,正是因為他優良的品質造就不俗的格局,這也是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需要在生活中修煉的課程,有書君願與諸君共勉之。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清朝名臣陶澍(shu),絕對是一個被人們忽略和遺忘的牛人,他的知名度嚴重和其成就不符。

大家可能對陶澍很陌生,你可能知道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林則徐等人。但你不知道這些人曾和陶澍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或被陶澍舉薦或被提拔過。

比如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左宗棠這個這個後起之秀和陶澍是兒女親家,陶澍在退休前曾力薦林則徐接替自己的兩江總督之職,曾國藩被陶舉薦給了道光皇帝,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魏源,曾拜倒在陶澍的門下……

可以這樣說,陶澍慧眼識珠,有伯樂識千里馬之能,稱晚清的伯樂不為過也。

然而就是這樣的伯樂,年輕時卻沒有一個伯樂看出他是一匹千里馬,甚至他的準岳父母竟然欺騙他。

陶澍在19歲時被人騙婚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23歲時(1802年)中進士,隨後進入宮中成了道光皇帝的御用秘書,出任翰林編修。

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50歲時(1830年)官拜兩江總督,60歲時因中風倒在了總督府,兩年後,62歲時去世。

從上可以看出,陶澍從23歲開始發達,但在之前卻不順利。原來他在17歲時曾落榜了,在19歲時,父母為他尋了一門親事,和安化縣一女子黃德芬訂了婚。

然而就在迎娶黃小姐之際,黃家突然變卦要悔婚,說這婚不想結了。(問題來了)黃家為何要這樣做呢?

原來黃家是當地一富戶,而陶家則是一耕讀農家,陶澍的父親是一位私塾先生。

黃小姐的父母之前答應婚姻,是覺得陶澍一定能金榜題名,誰知陶澍名落孫山落榜了。

小姐父母害怕未來的女婿和他老爸一樣當一輩子教書先生,所以有悔婚之意。

恰在這時,附近鄉的一馬姓富戶向黃家求婚,黃小姐的父母一掂量,覺得馬家騾、馬土地多,把女兒嫁給馬公子肯定比陶澍強,於是就答應了馬家求婚。

然而陶澍娶親的隊伍馬上要到了,這可急壞了黃家上下。

就在這時,黃小姐的丫鬟於姑娘主動提出代小姐出嫁,平時小姐對丫鬟情如姐妹,丫鬟有報恩的意思。

黃小姐大喜過望,總算丫鬟解了燃眉之急,就這樣,於姑娘“桃代李僵,姊妹易嫁”嫁給了陶澍。

沒過多久,黃小姐歡歡喜喜嫁給了馬公子。

由於古代結婚前,男女雙方都沒見過面,於是丫鬟替嫁一事瞞過了陶澍。

轉眼四年過去了,陶澍在23歲高中進士,然後春風得意步入了仕途,最後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原配(於氏)也被封為了一品誥命夫人。

就在陶澍志得意滿時,偶然得知了騙婚真相,同時得知了黃小姐的近況。

原來黃小姐嫁給馬公子後,黃家家境每況愈下。到後來馬公子和同族兄弟爭土地起了糾紛,最後貪上了官司,家中財產敗光不算,馬公子還輸了官司。

一氣之下馬公子服毒自盡,只留下了孤零零黃氏一人。

等陶澍回家後,問於氏到底怎麼回事?當時嚇壞了原配夫人,於氏把當時的情況一五一十說了,最後跪求陶澍高抬貴手。

陶澍急忙把夫人攙扶起來,坦然一笑安慰夫人道:“人生富貴天註定,夫人乃旺夫相,嫁給我後,我的仕途一帆風順,豈不是天意乎?”

陶澍胸懷大度,並沒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頂替之罪,而是對她恩愛如初。

不僅如此,陶澍因同情黃小姐的遭遇,派人給她送去五十兩銀子。

黃小姐因懊悔羞愧,竟抱著銀子嚎啕大哭起來,心想“我的命好苦!本來這一品誥命夫人的是我的,誰知被丫鬟得了。”

黃小姐腸子都悔青了,哭累了昏昏睡去,當她醒來時,發現銀子都被賊人偷走了。黃氏人財兩空,經不住打擊,最終懸樑自盡。

其實這都是命,怨不得別人!


秉燭讀春秋


在清人梁恭辰所著的《北東園筆錄》中,講述了清朝名臣陶澍,因為考試不中,女方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把一個婢女假充女兒嫁過去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

(陶澍雕像)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他的父親陶必銓很有才華,是當時名氣很盛的詩人,學者,然而卻在科舉考試中屢考不中,再加上他又喜藏書,不懂得經營,因此生活每況愈下,到陶澍出生的時候,已經十分貧寒了。

受陶必銓影響,陶澍自幼好讀,再加上他很有天賦,年紀輕輕便攢了一肚子學問。

陶必銓很看重陶澍,早早託了媒人為他定下一樁好婚事。

女方姓黃,家境富裕,人也生得俊俏。之所以黃父願意把女兒嫁給陶澍,完全是看上了陶澍的才華,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入仕為官。於是和陶必銓約定,把婚期定在鄉試過後。

沒想到,陶澍竟然名落孫山。黃父便犯了嘀咕,疑心陶澍會和陶必銓一樣,就算有才華,一輩子也只能做個貧困潦倒的書生。

正在此時,城裡的錢姓富戶,帶著重金找到了黃父。原來他喪妻不久,聽聞黃氏美貌,於是想將她娶為繼室。

黃父頗為猶豫,便告訴黃氏,讓她自己做主。

黃氏本就不願意下嫁陶澍,聽說後自然願意。但是婚期將近,如果突然悔婚,勢必名譽受損,說不準還會吃上官司,黃父因此頗為煩惱。

黃氏認為陶澍不曾見過她,何不讓婢女替她出嫁。黃父覺得有些道理,於是到了婚期,便將從小就陪黃氏長大的婢女,冒充黃氏嫁給了陶澍。

(婢女出嫁,圖取其意)

婚後,婢女一方面嚴守秘密,一方面又承擔了家事,讓陶澍專心應考。

在婢女的鼓勵下,陶澍非常發奮,愈發苦學,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亦是過關斬將,最終在23歲那年實現了夢想,成為安化縣第一個進士。

隨後,陶澍入仕為官。

在從政的幾十年中,陶澍為官正直,恪盡職守,在吏治改革等工作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同時他又勤恤愛民,在地方上政績突出,因此屢得重任。

道光繼位後,身為先帝重臣的他,依然很受器重,不久便被擢升為安徽巡撫,隨後又被調任江蘇巡撫。到道光十年時,由於他政績斐然,道光提拔他擔任兩江總督的重職,加封太子少保。

妻以夫貴,那位冒充黃氏嫁給陶澍的婢女也跟著身份顯貴,被朝廷封為一品誥命夫人。

婢女雖貴為命婦,但畢竟惴惴不安,於是最終還是把真相告訴了陶澍。

陶澍得知後,頗為訝異。不過想到婢女陪伴他多年,且當年若不是婢女百般鼓勵,自己又如何能有今天。所以他原諒了婢女冒名頂替的罪過,依然對她如常。

(被掃地出門的黃氏,圖取其意)

後來,陶必銓病逝後,陶澍回鄉丁憂。得知黃氏嫁給錢姓富戶幾年後,由於錢姓富戶仗勢欺人強佔別人田地,結果引發械鬥,在混戰中被對方失手打死。

錢姓富戶被打死後,其族人為了剝奪錢姓富戶的家產,於是百般欺凌黃氏,最後還把她趕出了家門。

陶澍聽說後,感嘆不已,於是讓人給黃氏送去50兩金子,讓她補貼家用。

黃氏抱著金子,想到當初一念之間,命運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由得悔恨不已,於是啼哭了大半夜才睡去。

次日,黃氏起床,發現放在枕邊的金子不翼而飛,頓時又氣又惱,最後悲從心來,萬念俱灰,竟自縊而亡。

當然了,這個故事只是出現在《北東園筆錄》中,正史上並沒有記載。正史上的陶澍,娶的妻子叫做黃德芳。也就是說,本來娶的妻子就是黃氏之女,根本沒有掉包替換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是不是真實的,現在似乎已經不可考。不過,從《北東園筆錄》所記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調性,以及黃氏改嫁給“錢”姓來看,顯然,附會上去的可能性比較大。很有可能是那種落第文人附會的文章,最終給梁恭辰收入他的筆錄中。再說了,女方也是陶家當地人,嫁人那得是“驚天動地”,女方要是嫁出去了,陶家哪有不知道的?所以內容似乎並不可信。

(參考史料:《北東園筆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起陶澍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他是道光朝重臣,清朝經世派代表人物,女婿是與曾國藩齊名的湘軍統帥胡林翼,兒女親家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其父陶必銓雖有才名,無奈科場不遂,以教書餬口。生母自幼亡故,家境極為貧寒。陶必銓與同鄉黃崇榜早年訂為兒女親家,黃家小姐長大後出落得楚楚動人,在安化頗具美名,引得當地富家大戶上門提親。當地一位姓吳的富戶派媒婆上門給兒子提親,黃家父女貪圖富貴,於是逼迫陶家退婚。▲陶澍畫像

在古代,兒女婚姻大事向來由父母作主,一旦訂下婚約輕易不得更改,如因貪慕富貴而悔婚不僅會受到鄉鄰間的指責,甚至會令整個家族蒙羞。陶家自然不願退婚,可黃氏態度堅決,發誓此生絕不嫁窮書生,黃崇榜也認為女兒的選擇是正確的,事情就此形成僵局。

這時候,黃家一位丫鬟挺身而出,表示願代小姐出嫁。黃母大喜過望,把這名丫鬟收為義女,稱黃家二小姐,嫁給陶家。同為鄉鄰,這些小把戲只能用來堵人口實,陶家也知道黃家的李代桃僵之計。不過,陶澍認為此女誠心可嘉,因而不以為意,三媒六聘娶回家中,這名丫鬟就是陶澍的原配夫人黃德芬。▲影視劇照

嘉慶三年(1798年),陶澍與黃德芬喜結連理,婚後感情融洽。黃德芬是丫鬟出身,少了千金小姐的嬌貴之氣,多了勤苦耐勞的樸實作風,把家務料理的井井有條,使陶澍得以心無旁騖,一心求學。四年之後,陶澍赴京參加會試,金榜題名,成為安化第一位進士。

此後,陶澍青雲直上,先任京官,後受外派,在安徽,福建等地擔任按察使,布政使等職。道光三年(1823年),擢升安徽巡撫,成為封疆大吏,道光十年(1830年)署兩江總督,後改實授,加太子少保銜。夫貴妻榮,黃夫人也扶搖直上,晉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道光帝御筆“印心石屋”

正當陶澍風光無限之時,吳家卻節節敗落。黃氏嫁過去之後才發現,吳公子自恃家中富有,整日不務正業,時常流連花街柳巷,黃氏終日以淚洗面,無處訴說。後來,吳公子仗勢欺人,強佔別人田地,引發械鬥被人打死,吳父因老年喪子病卒。黃氏孤兒寡母,飽受欺凌,家產被族人侵吞殆盡,只能勉強度日。

陶澍發跡後回鄉丁憂守制,聞聽吳家事由始末,憐憫黃氏境況窘迫,託人贈予50兩白銀。黃氏眼見當初的窮書生飛黃騰達,羞愧難當,悔不當初,抱著銀兩泣而不用,沒想到卻被小偷盜走,精神崩潰的黃氏最終自縊身亡。▲陶澍雕塑

俗話說“莫欺少年窮”,一時的清貧不能代表未來的成就,陶澍用他的滿腹經綸證明了自己的才能。他在任期間,整頓鹽政,興修水利,督辦海運,由此成為一代名臣。他用敏銳的眼光發掘了黃夫人樸實善良,勤儉持家的高貴品德,而不貪圖黃氏的美貌外表。“家有醜妻,如有一寶”,“娶妻娶德不娶色”,這些俗語都說明娶妻最重要的是品德,而不是外表的美貌與否。外表固然重要,但心靈之美才是難能可貴的真善美!


歷史茶坊


清朝中期名臣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其父陶必銓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學者,雖然家中貧困,但為人慷慨、酷愛藏書。陶澍自幼跟隨父親讀書,一度到嶽麓書院深造,學業因此大有所成。不過,陶澍雖然極富才學,但由於家境貧寒,所以等到結婚的年紀時,娶妻便成了大難題。


起初,陶家託付媒人,曾給陶澍說下一門親事,女方是同縣富戶黃姓人家的姑娘。但就在兩家議定好婚期、準備成親時,一位吳姓大富翁因為聽聞黃小姐容貌甚美,便想著把她聘為兒子的繼室,並重金賄賂黃老翁。黃老翁雖然家中並不窮,但依然是見錢眼開,竟然要求陶澍退婚另娶,但被後者斷然拒絕。



黃老翁沒辦法,回家後便跟老婆和女兒談及此事,黃夫人聽後,堅決不肯答應退婚。沒想到黃小姐聽後卻是大感興趣,覺得自己若跟著窮書生過日子,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熬出頭,倒不如嫁入有錢人家,馬上便能過上闊日子。所以,黃小姐便跟父親站在“同一戰線”上,跟母親軟磨硬泡,聲稱非嫁入吳家不可。黃夫人無奈,最終只好屈服。


黃家三口雖然達成一致意見,但問題是如何給陶家一個合理的交代,卻成了老大難的問題。此時,黃家自幼養大的婢女為替家主分憂,便自告奮勇地提出準備冒充黃小姐,嫁給陶澍為妻。黃家覺得陶家既然沒見過黃小姐的真容,這方法倒也不錯。所以,等到成親這天,黃家便把黃婢女送到陶家,而陶澍對此也並不知情。



黃婢女嫁入陶家後,一方面嚴守黃家的秘密,從不敢向丈夫洩露半點實情;一方面無微不至的照顧陶澍,鼓勵他專心科舉,以建功立業、博取富貴。要說陶澍的命也足夠好,雖然在科場上偶受挫折,但還是在年僅24歲完成心願,成為安化史上第一個進士,時在嘉慶七年(1802年)。


陶澍由科舉入仕後,從翰林院編修做起,在此後近40年時間裡,曾擔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撫,並於道光十年(1830年)出任兩江總督,成為管轄蘇、皖、贛三省軍政民政的封疆大吏,直到9年後去世。陶澍居官期間,以勇於任事著稱,深為朝廷嘉許。冒牌黃小姐妻憑夫貴,成了一品誥命夫人,經歷無比傳奇。



文毅少極貧,初聘同邑黃氏女。有富翁吳姓者,聞黃女姿色,謀奪為其子繼室,以厚利啖黃翁。黃頓萌異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黃女之母亦不願。而女利吳之富,意已決,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適窮生。家有養婢願以身代,女之母許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誥命者也。見《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六》(注:陶澍死後諡號為“文毅”)。


陶澍、黃婢女的命運在迎來大轉折的時候,本應嫁給陶澍為妻的黃小姐,情況卻越來越糟。原來,黃小姐嫁入吳家後,的確過了一段時間的闊日子,但好景不長,沒幾年時間便遭遇大變故。起初,吳家恃富欺人,強佔同鄉曾家的田地,結果引發兩家大規模的械鬥,導致黃小姐的丈夫被對方打死,吳富翁因為傷心不已,不久後也翹了辮子。



丈夫、公公一死,族人們欺負黃小姐寡弱無助,便經常侵佔吳家的田宅家產,沒多久便把裡外“掏個乾淨”。事後,吳家的族人們又把黃小姐“掃地出門”,任她自生自滅。黃小姐被趕出吳家後,只要寄居在父母家裡,境況怎一個“慘”字可以形容(“後吳姓恃富,又佔曾姓田,兩相譬鬥。吳子被歐死,吳翁亦繼卒。族中欺黃女寡弱,侵吞其田產殆盡。”引文同上)。


對於夫人的真實身份,陶澍從來都沒有懷疑,直到父親去世、在家守喪時,才從鄉親的口中得知真相,並獲悉黃小姐的情況,不僅大為感慨。陶澍瞭解事情的原委後,並沒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頂替之罪,而是對她一如往昔。不僅如此,陶澍因為憐憫黃小姐的遭遇,還派人給她送去五十兩銀子度日。



沒想到黃小姐因為懊悔羞愧,竟然抱著銀子哭哭啼啼,不忍心使用,結果最後竟被人盜取。黃小姐人財兩空,心中既憤怒又悲痛,最終竟懸樑自盡(“時文毅已貴顯,以丁外憂歸裡,始悉其顛末,憐黃女在窘鄉,贈之五十金。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引文同上)。


資料來源: 《北東園筆錄初編》、《清稗類鈔》、《清史稿》


文史磚家


陶澍,字子霖,一字子云,號雲汀、髯樵。陶澍在嘉慶七年(1802)成為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但不久後就因為父親去世回家了。此後的陶澍先後擔任了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又在道光十年(1830)擔任兩江總督一職,他在職期間興修水利設施,改善海運,還設立了義倉來應對災年的壓力。

陶澍先後娶了七房妻室,相傳他的第一任妻子黃氏黃德芳是冒名頂替的。這則傳言是清人梁恭辰《北東園筆錄》裡記載的,正史裡並沒有相關記載,但這則傳言在當時流傳很廣,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陶澍本來是陶淵明的後人,他年少喪母,是父親陶必銓辛辛苦苦將他拉扯大。他的父親陶必銓很有眼光,早早地為陶澍定下了一門娃娃親,而這門娃娃親的對象就是安化的一位黃氏小姐。據說,這位小姐有著安化第一美人之稱,因為這個稱號,許多年輕男子傾慕不已,許多富商大賈家裡的公子哥都垂涎黃小姐的美貌上門提親。吳家也看上了黃氏的美貌,派人上門提親。而吳家正是安化著名的富庶之家,和清貧的陶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黃氏的父親貪戀這大筆錢財,想要悔婚,黃小姐也愛慕虛榮,想要嫁給吳家享受榮華富貴。只有黃氏的母親更加喜歡陶家,認為這樣的書香世家更加合適。但是在鉅額的財富面前,黃氏和她的父親已經昏了頭腦。更何況,陶澍當時不過是一個不知道日後能不能飛黃騰達的讀書人,以後能不能考上進士還是一個未知數,萬一沒考上,陶澍頂多在鄉間做做教書先生,黃氏才不願意嫁給在一個教書匠,以後受苦捱餓。

黃家的這對父女非要悔婚,但是在當時的封建禮教之下,悔婚是一個極其不道德的事情,不僅影響女子的聲譽,還可能對整個家族的名聲造成影響。更何況,在這種情況下,陶家怎麼可能答應悔婚呢?就在黃氏父女陷入兩難境地之時,黃氏的貼身丫鬟站了出來,提出可以由自己代替黃氏成婚。反正陶澍從未見過黃氏,嫁過去的黃氏長成什麼樣也無所謂,黃氏的母親喜出望外,立即認這個丫鬟做了義女,對外則宣稱這是他家的二小姐,並將準備給黃氏的嫁妝都轉交給了這個丫鬟,這個丫鬟就是後來陶澍的原配夫人黃夫人黃德芬。

嘉慶三年(1798),陶澍與黃德芬完婚,後來的黃德芬也向陶澍說明了他們李代桃僵,姊妹互換的事情,但是陶澍並不在意,反而對黃德芬十分滿意,就這樣,黃德芬安穩地在陶家留了下來。正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誰能想到,僅僅四年後,陶澍就大翻身,考上了進士呢。從此之後,陶澍一生的仕途無比順暢,他也一路高升,連任顯赫要職。那麼當年嫌棄他的黃氏怎麼樣了呢?黃氏嫁給吳家之後,才發現吳公子簡直就是一個地痞流氓,整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有一次吳公子帶著人去打架,居然被打死了,黃氏就此守寡,吳家老爺也因為兒子的去世大病不起。中權旁落,吳小姐沒有了丈夫和公公的庇護,在吳家生活得苦不堪言。

陶澍聽說這件事後,心生憐憫,還向黃氏送去了五十兩銀子,黃氏拿到銀子之後,知道了曾經的貧苦讀書郎如今已經飛黃騰達高居顯要,自然是悔恨不已。沒想到,就這五十兩銀子不久後還被人偷了去,精神崩潰的黃氏最終自殺了。《北東園筆錄》中記載:“憐黃女在窘鄉,贈之五十金。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黃氏的下場可謂是悽慘不已。

年少的清貧不能代表未來的成就,陶澍就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從清貧讀書郎到顯要官職,這都是陶澍努力的結果。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許多人被金錢矇蔽了雙眼,追名逐利,而忘記了一些更加重要的東西。金錢固然重要,但一時的錢財無法長久,你不能找到有魚的那個人,而應該去選擇會捕魚的那個人,這樣才是長久之道。


鄧海春


世人從來只知出身湖南安化的陶澍是清代名臣,是清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卻很少有人知道:他身上曾發生過一件比今時狗血電視劇還狗血的大事。這件大事不是別的,正是他之被騙婚。

但相當有意思的是,但凡被騙婚者多會氣憤難當,可陶澍卻在得知自己被騙婚後不僅不生氣反而覺得這是命中註定。這究竟是為何呢?請聽具體分解——

陶澍生於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9年,祖籍是湖南省安化縣小淹鎮的陶家灣。他出身半書香世家,之所以說是“半書香”是因為其父陶必銓不僅四處設館教書同時還做農民的活計。

由陶澍父親的職業便可看出,他的家境並不特別好,而這家境最終也成了他被騙婚的原因所在。

陶澍年歲尚小時曾因父母命、媒妁言與同縣富戶黃姓人家的小姐定下婚約。可這黃小姐長大成人後, 因頗有幾分姿色而被一吳姓大富翁看上了,吳家公子看上黃小姐還重金派人前往黃家提親。

黃家一看,這吳家聘禮真真驚人啊,再一看吳家公子也是風度翩翩,於是黃家小姐當即就動心了。黃家老父對這門親事也是贊同的,畢竟誰都希望女兒嫁給好人家。所以在富戶吳家和一般家境的陶家之間,是個正常人都會選擇前者。

最後,經過黃家全家商議,他們決定退了與陶家的這門婚事。

可古代退婚哪有那般容易?果然,陶家一聽黃家要退婚立馬不幹了。幾次交涉下來,整個黃家的老小都沒了法子。

恰在這時,黃家一個丫鬟竟自告奮勇說:願意替小姐嫁到陶家為妻。

與陶澍黃丫鬟同劇情電視劇《錯點鴛鴦》劇照

黃家人一聽立馬來了精神,他們仔細一尋思:這陶家人根本沒見過黃家小姐,即便見過也並不一定記得她長大的樣子。這樣一來,冒名頂替不就神不知鬼不覺了?

隨即,黃家人決定:為讓真正黃家小姐順利嫁入吳家,冒險讓黃丫鬟嫁給陶澍。

實際上,黃丫鬟是具備頂替黃家小姐的條件的,一來,她姿容出眾;二來,她懂得隨機應變,這點從她主動提出要嫁入陶家便可見一斑;三來,她在黃家多年,熟悉黃家人,所以冒名頂替不易被外人察覺。

此計一出,黃家人立馬鬆了一大口氣,黃小姐大喜道:這下好啦,本小姐終於可以順利嫁入豪門了。之後的發生的一切都讓黃家人歡欣鼓舞:黃家小姐嫁入吳家,黃丫鬟也順利嫁給了陶澍。

話說,黃丫鬟嫁入陶家後,因心裡有愧所以對陶澍特別好,她不僅無微不至地照顧陶澍還一心鼓勵他考取功名、建功立業。

而陶澍在娶了黃丫鬟後從來未懷疑過她的身份,這一方面與黃家的瞞天過海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打心眼裡喜歡上了這個善解人意的黃丫鬟。

陶澍多少覺得自己這般家境卻能得妻如此簡直是天上掉了餡餅,帶著這種相反的他自然對妻子分外愛惜。為了不辜負妻子的所託,他便日夜苦讀。

陶澍與黃丫鬟婚後第四年,即1802年春,他便中進士,為第63名;四月,參加殿試,為二甲第15名;朝考,嘉慶帝召見,定為第55名。

也是自這年起,陶澍開始名揚安化,畢竟,他是安化這個小縣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進士。

消息傳回家鄉時,曾經為避免嫁給陶澍而嫁入吳家的黃家小姐驚呆了!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當初看不上眼的窮小子竟會成為當地最權貴的角色。

同時,在陶澍功成名就這段期間前後,黃家小姐所嫁之人竟在一次糾紛中,被毆打致死了。吳家少爺,即黃家小姐丈夫死後,吳家老爺因不堪打擊也跟著一命嗚呼了。自此,黃家小姐成了孤家寡人。關於這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史載:

“後吳姓恃富,又佔曾姓田,兩相譬鬥。吳子被歐死,吳翁亦繼卒。族中欺黃女寡弱,侵吞其田產殆盡。”

這樣的結局,顯然是黃家小姐做夢也沒料到的。

失去靠山後,黃家小姐整日被族人們欺負,最後竟落了個被“掃地出門”的境況。而當年的黃丫鬟則相反,因婦憑夫貴,她成了一品誥命夫人。

與陶澍黃丫鬟同劇情電視劇《錯點鴛鴦》劇照

後來,陶澍在父親去世回鄉守喪時才得知了自己夫人不是黃家小姐的真相。但得到一切原委後,陶澍卻並沒有追究夫人冒名頂替之最,相反他對她比以前更好了,因為她相信:她和他是天註定的緣分。

與此同時,善良的陶澍還因憐憫黃小姐的悽慘遭際派人給她送去了五十兩銀子度日。

當在破屋裡的黃小姐收到昔日訂婚夫婿的五十兩銀子時,她整個人都怔住了。這段過往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時文毅(陶澍)已貴顯,以丁外憂歸裡,始悉其顛末,憐黃女(黃小姐)在窘鄉,贈之五十金。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

這段文字也詳細記載了黃小姐的最終結局,那就是:她因不忍用陶澍給她的五十兩銀子終日抱著銀子哭嚎,最後錢被小偷偷走後,她因悔恨憤懣而上吊自殺了。

這個故事裡兩個女主人公的結局,究竟是命呢還是其他呢?

相關參考史料:

《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六》、《清稗類鈔》、《清史稿》


記者李滿


晚清時期的兩大名臣胡林翼與左宗棠,他們的共同點除了都是湖南出身的人才之外,他們還都曾經受過同一個人的青睞。這個人就是胡林翼的老岳父,左宗棠的兒女親家,來自湖南安化縣的兩江總督陶澍。

說起這個兩江總督,在他的身上還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典故。為此一向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道光皇帝還表現出了他極其八卦的一面,親自去打聽這件事情是否屬實。

事情要從陶澍他老爸開始說起。陶澍老爸也是一個書生,學富五車,但是考場失利,和中國男足一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陶澍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自然也受父親的薰陶,成了一個讀書種子。

他的學習能力不亞於自己的父親,很快就成了十里八鄉有點小名氣的小神童。很多人都看好他的前途。就在他19歲的時候,準備參加人生第一次鄉試時,冥冥之中的紅線就在他的腿上綁好了。

縣裡有一個黃老爺,那也極其看好陶澍前途,打算把自己的女兒黃小姐嫁給他。兩家人一拍即合,約定鄉試結束之後立即完婚。

可是沒想到陶澍考場失利,沒有通過鄉試。勢利眼的黃老爺就在心裡對這個女婿進行了重新評估,覺得陶澍很有可能繼承了老爸那種屢試不中的基因,於是果斷割肉,放棄這個鄉試是都過不了的神童。

可是當時悔婚是要揹負極大的壓力的,所以萬般無奈之下黃大老爺就想出了這麼一招移花接木。用家裡的丫鬟代替黃小姐去成親。包辦婚姻害死人吶,兩口子事先都沒見過,所以隨便塞個什麼丫頭過去,只要丫頭的口風夠緊,就不會露餡兒。

黃小姐嫁給了同鄉一個姓錢的有錢人,那時候也算是風光大嫁。陶澍自從結婚以後,更加奮發學習。很快在23歲那年就成為了進士,他是自己家鄉第一個獲得進士及第的人。

進入了大清朝的官場之後,陶澍如魚得水,先是點了翰林,進入翰林院就代表著進入了領導的視野,成為了重點培養對象。從翰林院出來的人,將來個個前途無量。

(陶澍書法)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陶澍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了兩江總督加太子太保。這可是頂級的封疆大吏,隱隱間和第一種都直隸總督平起平坐的位置。而他的夫人則搖身一變,從一個不起眼的鄉村小丫鬟成為了大清朝夫人圈中頂級的存在一品誥命夫人。

但是這位誥命夫人,她的內心是惶恐的,她生怕自己身上的小秘密被別人揭發,終於有一天她決定自首,向兩江總督大人坦白從寬。陶澍聽聞之後,只是放聲大笑,這種旺夫的賢妻求都求不來,怎麼可能嫌棄呢?這個小插曲根本沒有影響夫妻間的感情。

(陶澍墓)

而那邊黃小姐卻生活不如意。她的老公錢老爺沒過多久就因為與人糾紛被打死了,她一個寡婦失業的,生活沒有著落,變得非常困苦。

陶澍夫婦得之後就贊助了她50兩黃金。面對黃金,悔恨不已,只恨當年瞎了眼。最終黃小姐上吊自殺。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當然故事裡的事當不了真,陶澍黃德芬完婚這件事情,在史書中是有明確記載的,這種調包的伎倆應該是不會發生的。這個故事也就博君一笑而已。


歷史評說


晚清,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湖南大才爭相出世,但造出這一泉湧之勢的卻是少有人知的道光朝的名臣,陶澍。

一生專治清史的史學名家蕭一山對陶澍的評價既宏大又客觀——

不有陶澍之提倡,則湖南之人才不能蔚起,是國藩之成就,亦賴陶澍之喤引爾。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標榜經世,受陶澍、賀長齡之薰陶者也。

從這番評價可以看出,湖南大才蔚然而起,一是受了陶澍經世之學的薰陶,二是受了陶澍的大力提攜栽培。

曾國藩與陶澍的交際淵源稍淺一些,另兩位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左宗棠則與陶澍有著極深的淵源。

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若沒有陶澍對他超凡脫俗的賞識與點撥,年輕時很放浪形骸的胡林翼很可能廢掉;左宗棠是陶澍的兒女親家,要知道左宗棠與胡林翼可是同輩人,陶澍能以兩江總督東南第一封疆大吏的身份與落魄晚輩書生結成兒女親家,只此一點就可看出陶澍愛才惜才的胸襟與眼光,可以這麼說,沒有陶澍以這種方式為左宗棠鍍金,左宗棠再自詡為諸葛亮再世,可能最終也出不了。

晚清三大頂級名臣,兩個直接踩了陶澍的肩膀,可見陶澍對湖南大才崛起的貢獻有多大。

現如今,陶澍之所以名氣不大,實在是因為早死二十年的緣故,太平天國興起,名臣奮起時,他已逝去了二十多年,屬於典型的治世之能後世不知,繼往開來之功當時可鑑。

陶澍是有清一朝,湖南走出來的第一位封疆大吏。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陶澍出生在湖南安化縣小淹鎮陶家灣,少年時代一直隨科場失意的文人父親陶必銓苦讀,以至於苦讀出一段佳話——父子二人在河邊築“印心石屋”,常年苦讀,終在二十三歲時金榜題名,道光帝后來曾兩次為這一對父子的苦讀石屋御筆題額。

陶澍娶妻被騙,這是清代文學家梁恭辰在《北東堂筆錄》中記載的一段名臣軼事,說的正是陶澍寒窗苦讀時的一段辛酸往事。

嘉慶三年(1798年),十九歲的陶澍正準備參加鄉試,安化縣一黃姓人家因看好陶澍的科舉功名路,與陶家定下親事,兩家約定,待陶澍參加完鄉試,才子佳人即完婚。

哪知道,陶澍卻在隨後的鄉試中名落孫山,黃姓人家將這一挫折看在眼裡後,猶豫了,黃家擔心陶澍可能會步其父陶必銓的後塵,一生能讀不能試,終歸是寒酸命。

黃家想悔婚,黃家小姐亦有此意,因為拿不出說辭理由,最後竟使了個調包計,讓家中的丫鬟冒充小姐之名嫁給了陶澍。

而這位黃家小姐呢,隨後便嫁給了地方上一個姓錢的地主富戶。

然而,黃家用騙局將這一樁婚事忽悠過去後,陶澍隨後卻迎來了科舉仕途的遠大前程,當初的窮書生一路高升,到四十出頭時已成了封疆大吏。

而反觀當初那位眼拙勢利的黃家小姐,命運則急轉而下,她嫁的那個錢姓地主,因為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竟在一場械鬥中被打死了,而她本人也在錢家破敗後被趕出了家門。

長久以來,陶澍並不知道自己的婚事裡還有這麼一個騙局,到他已成兩江總督時,她的原配也就是當初那個冒名頂替的小丫鬟害怕了,只好向總督大人和盤托出。

陶澍何許人也?當聽到這一切時,當然是只念小丫鬟一路追隨持家的功勞,絲毫不在意當初的汙點。

對原配是以德報怨,對黃家小姐又當如何呢?

只能略表心意,送去五十兩黃金接濟生活。

然而,當看到這五十兩黃金的時候,黃家小姐悔恨不已,但為時已晚。

有一種說法,黃家小姐因經受不住這種刺激、打擊,最後自縊了;另一種說法,黃家小姐在陶家的庵堂裡帶發出家了。

整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既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味道。

但很遺憾,軼事終歸是軼事,不是歷史的真相,陶澍在嘉慶三年(1798年)與安化縣一都河曲溪人黃德芬完婚,是有明確記載的,原配被調包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文人之所以在陶澍身上杜撰這樣的軼事,大概也是因為他的經歷很適合演繹一個道理——

莫欺少年窮!


黑句本


關於這個故事的記載,是在清代文學家梁恭辰的《北東堂筆錄》裡出現的,但是根據歷史真實資料而言,這也僅僅就是一個故事而已,看完故事,明白其中道理足矣。


娶妻被騙

嘉慶三年(1798年),陶澍當時19歲,正打算參加科舉考試中的鄉試,希望能夠考中,這時,隔壁安化縣有一個黃姓人家的一個閨女看上陶澍這個潛力股,希望陶澍能夠考取功名,自己跟著享受榮華富貴。


於是黃家就與陶澍約定,等到他考完鄉試就結婚。然而事情總是不能盡如人意,陶澍在這次鄉試中落榜了,想要成為大官走上仕途的夢想破滅,陶澍悲傷不已,鬱鬱寡歡,而對方黃姑娘呢,更是顯得十分猶豫,擔心陶澍這輩子可能都考不上功名,那不是白瞎了。

畢竟陶澍的父親陶必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參加了一輩子科舉考試,從來沒有考中過,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萬一陶澍和他父親一樣,那黃姑娘這局不是賠了夫人又賒兵。

經過慎重考慮,黃家打算用自己家裡的丫鬟去嫁給陶澍以此來糊弄陶澍(古代很多人結婚前沒有見過面),陶澍當然也沒法發現,與丫鬟結婚過上幸福生活,還一直以為就是黃家姑娘呢。

第二年,陶澍繼續參加鄉試,這次正常發揮,終於考中,從此走上仕途,一帆風順,扶搖直上,四十歲不到就成為封疆大吏,一時間風光無限,嫁給他的那個丫鬟,人生也實現逆襲,灰姑娘瞬間變公主,過得好不自在。


但是這個丫鬟心裡始終覺得有愧於陶澍,陶澍越是對她好,她就越是害怕,擔心陶澍要是知道自己只是個丫鬟會嫌棄她,她把這個秘密憋在心裡很久,直到陶澍成為兩江總督時,丫鬟才憋不住說出事情真相。

知道真相的陶澍感激涕零,並沒有怪罪丫鬟,而是感謝她從自己一無所有開始陪伴至今,丫鬟心事說出來,自己也更加開心幸福。

反觀當時嫌棄陶澍的黃姑娘呢,當時丫鬟嫁給陶澍之後,她就嫁給隔壁村一個姓錢的地主,以為可以傍個大款,過上幸福生活,可惜錢地主欺行霸市,為非作歹,最終被人打死,黃姑娘變成寡婦,後來更是被錢家人直接掃地出門,至於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當陶澍知道真相後,覺得黃姑娘還是挺可憐的,就拿上50兩銀子,打算去救濟一下黃姑娘,黃姑娘拿到銀子之後,愧疚不已,不久就上吊自縊了(也有說是出家為尼)。



結語

當然,以上這個驚心動魄的騙婚事件其實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陶澍在嘉慶三年(1798年)與安化縣一都河曲溪人黃德芬完婚,妻子確實姓黃,也沒有丫鬟頂替之說。

不過這個騙婚故事背後隱含的哲學與人生智慧,卻很是值得我們細細體會,二十歲左右的男生,一無所有,二十歲左右的女孩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候,面對金錢、富貴與相依為命,該做何選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故事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莫欺少年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