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取勝全靠美國支持?為何說沒有美國支持蘇聯必死無疑?

靜夜史


二戰蘇聯能夠戰勝德國靠的是軍民一心,靠的是盟軍的團結合作,美國的支持與蘇聯付出的巨大代價來說只能算是輔助,幫助蘇聯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憑藉蘇聯自己苦苦支撐可能真不是德國對手,至少在個人的主觀意向是不看好蘇聯的,但是如果沒有蘇聯將德軍80%的主力拖延在東線戰場,盟軍更不可能取勝了!

首先沒有美國支持蘇聯衛國戰爭必死無疑我是支持的,衛國戰爭第一年整個蘇聯的主力部隊被消滅和俘虜了400萬,斯大林知道自己的軍隊無法抵禦德國的閃電戰,野戰無疑就是被屠戮,因此採取了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全部龜縮到大城市中,將一個一個大城市打造成一個又一個軍事大堡壘!

在莫斯科保衛戰打響後,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傳來,日本在1941.12.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並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正式加入,並在美國的提倡和支持下,才將整個反法西斯的陣線聯合起來,而且美國工業產值海量爆發,開始援助英國、蘇聯、中國等第一線抗德日反法西斯的國家,有了美國的支援,蘇聯在被最後一根稻草壓死前看到了希望,沒有放棄並堅持了下來,而且將德國80%的部隊都拖在的蘇聯戰場,這是對盟軍戰勝德國最大的貢獻!一直到英美聯軍西西里島登陸,德國抽調了一點部隊回來協防意大利,為蘇聯反攻減輕了一點壓力,直到諾曼底登陸,這時候西線戰場的德軍只有60萬左右,這時候德國開始有點混亂了,本來東線都已經打不過了還得大量抽調軍隊到西線,造成兩線崩潰,最終德國被英法德蘇四國瓜分佔領!

整個歐洲戰場蘇聯從一開始一直到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之前,整個德軍80%的主力都被拖在了東線,這個壓力是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的,而諾曼底登陸後,德軍西線將所有部隊整合起來其實只有60萬部隊,這時候德軍才開始崩潰了,東線本來處於劣勢還得大量調兵到西線,西線第一波登陸的美英聯軍包括法國、加拿大一共287萬,後續還不斷的有部隊趕來,參與到諾曼底登陸的恐怕高達300萬軍隊以上,已經形成了6:1的絕對兵力優勢!

最終在東西線的夾擊,還面臨資源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已經沒有辦法支撐戰爭了,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整個二戰結束後,全世界人民都認為蘇聯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一方,沒有爭議!等二戰後30~40年後,好萊塢的作用就出來了,很多好萊塢影片講訴得故事其實都是英國、蘇聯的故事,但是被編入美國部隊身上,慢慢的很多人便認為美國才是對二戰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狼煙火燎


必死無疑不見得,但是蘇聯可能打的更加艱苦就是了。


蘇聯損失最嚴重的是41年的時候,紅軍損失三百萬,工業總產值下降了52%,這時期一方面是蘇聯猝不及防,另外一方面是蘇聯的工業轉移還沒有完全完成。


斯大林格勒會戰時期,蘇聯其實並沒有獲得什麼援助,美國大規模對蘇聯援助實際上是在斯大林格勒以後了,

但是斯大林格勒依然把德軍給打爆了。


我們看一下階段:早期美國對蘇聯交付,是1941年6月22日到1941年9月30日,此時的貨款是黃金和礦石來結算的,注意,這是蘇聯出錢買的,非援助。

第一個協議期間,是從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此期間是英國製造和交付,美國提供信貸。

第二個協議期間是1942年7月1日到1943年6月30日,實際上真正開始大規模交付,就是從第二個協議期間開始。


但是第二個協議期間,已經趕不上斯大林格勒戰役了,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在1942年6月28日就爆發了。


租借法案紀念碑。


我們看一下交付比例:

1941年,盟國對蘇交付佔總比的2.1%

1942年7月以後,交付佔總比的14%。

1943年,交付佔總比的27.4%

1944年,交付佔總比的35.5%

1945年,交付佔總比的21%。


從以上的比例可以看到,大規模交付實際上是從1942年以後的事情。

所以問題在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聯是否還能擊敗德國。


但是話又說回來,德國不也是取得了北歐的鐵礦,羅馬里亞的石油,捷克的兵工廠以後才有能力對蘇聯開戰麼?尚若沒有這些,德國憑什麼對蘇開戰呢?而指望德國取得了如此多的東西,而英美對此無動於衷是不可能的。

歷史本來就不能憑空假設的。


但如果要強行假設,很有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德兩方呈現僵持狀態,最不濟也是蘇德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蘇聯那塊爛地是多好的武器來了以後,冬天被凍死,夏天一片爛泥巴。


實際上德國的油料主要來源在於羅馬尼亞以及自身的煤化油,德國那邊情況也不樂觀,答應給意大利每年90萬噸的油一直沒有保障。


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的物資大概佔蘇聯戰爭物資總比的5%到6%,很難相信這一點物資能對戰爭有決定性影響,即便是蘇聯短期內無法打敗德國,但是維持局面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李建秋的世界


客觀地講,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人也許能夠贏得戰爭,但是會贏的非常艱難。

1942年,蘇德戰場的態勢是這樣的:

希特勒在1942年依然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達到948萬人。德國在蘇德戰場一共投入近400萬正規陸軍(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而蘇聯軍隊在德國開始入侵後,節節敗退,蘇德戰爭爆發短短兩年間,蘇聯已經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恢復的傷亡人員大約為800萬-900萬。


1942年4月,蘇軍雖然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但也付出了傷亡70萬人的慘重代價。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後一個月進行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中,蘇軍付出了傷亡百萬的代價也沒有取勝。

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區的進攻也被被德軍挫敗。 1942年6月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蘇軍又慘敗給德軍。德軍攻佔塞瓦斯托波爾之後,攻佔蘇聯石油生產基地外高加索,蘇聯南部地區和莫斯科的聯繫被切斷,蘇軍被打得狼狽不堪只有招架之功了。

在1941年冬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德軍突然發現戰場上出現了美英兩國的坦克和飛機,他們還不知道,美英對蘇聯的從那年10月就援助開始了。1941年10月,在羅斯福的直接過問和督促下,美國政府通過了對盟國援助的租借法案,進行了對盟國長達四年的援助。


四年間,美國對盟國援助價值500多億美元(等於現在的6600多億美元)對蘇援助總價值130億美元(等於現在的1500億美元。)

西方援蘇可行的路線主要有三條,首先是從美國東海岸--英國--北海--摩爾曼斯克的北極航線。

摩爾曼斯克是蘇聯少有的全年不凍港,從摩爾曼斯克到莫斯科有一條長達850英里的鐵路,物資可以很方便地通過莫斯科這個樞紐運抵所有戰線。

第二條路線是從美國西海岸--蘇聯太平洋沿岸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北太平洋航線,二戰中的援蘇物資近一半是這條線路運送的。

1941年蘇聯自己生產的高品質航空油只能滿足其需求的4%,從1941年8月-1945年9月,蘇聯生產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幾乎全來自美英的援助。


西方盟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的航空油是蘇聯自己生產的四倍,提供石油260萬噸.因為蘇聯主要產油區被德軍佔領或破壞,沒有這些援助,蘇軍的軍隊的機動性就會倒退到一戰前。

在公路運輸方面:汽車,美國提供給蘇聯的汽車41萬輛,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車是蘇聯總產量的1.2倍;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汽車的噸位大、性能優,所起作用就更大了。美國還提供給蘇聯的汽車外胎五六十萬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車的輪胎。英國也提供了10萬噸橡膠。 美英向蘇聯累計提供了運輸車輛42.7萬輛,摩托車3.5萬輛,蘇聯的軍用車輛有2/3來自美國的援助。

美國為蘇聯提供了大量鐵軌,蒸汽機車。有色金屬和武器製造設備。 美國還給蘇聯提供了大量通訊設備,包括電話線、海底電纜、無線電臺和雷達。

空軍方面,美國提供給蘇聯15481架飛機,英國援助蘇聯飛機3384架,總計18865架,其中戰鬥機17000架,而且都是先進飛機。


美國不僅提供給蘇聯戰略物資,而且還給蘇聯人很多吃的用的。不僅有小麥、白糖還有罐頭,皮鞋和鞋墊。其中光是肉罐頭就732595噸。著名的“午餐肉”罐頭,在蘇軍官兵之中是非常受歡迎的美食。

朱可夫元帥在談到租借法案時說:“如果沒有美國人的火藥,我們就會處於很艱難的境地。” 蘇聯元帥、後來擔任過蘇聯國防部長的索科洛夫也說過:“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不可能贏得衛國戰。"

客觀地講,美英的援助讓蘇聯免於亡國的命運;而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牽制了德軍80%的主力,對反法西斯戰爭的早日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各國人民既不能忘記美國對反法西斯國家的大力援助,也不能忘記蘇聯軍民為打敗法西斯做出的巨大犧牲。


小約翰


沒有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可能相當悲慘,在整個二戰期間,全體同盟國之所以能夠戰勝法西斯國家與美國的援助有直接關係。因為當時除了美國之外,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體系都因戰爭而遭到破壞。即便像蘇聯一般可以在戰爭中聚集數百萬的軍隊,但是沒有糧草,沒有戰略物資,沒有任何援助。這數百萬的軍隊也只不過強弩之末而已。但同時只有美國的援助顯然不足以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雙方並沒有輔助與主體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



就拿蘇德戰場來說,如果美國沒有參戰,只憑借蘇聯自己的家底兒對抗德國。我想蘇聯是很難支撐的住的,因為在戰爭前期蘇聯瞬間損失400萬軍隊和數百公里的戰略,縱深,在戰場上完全陷於被動,同時又由於斯大林的黨內肅反使得蘇聯軍方決策層 遭到嚴重破壞,如果沒有援助緩解蘇聯的壓力,即便蘇聯在後期可以恢復一定的國力對德國作戰。在現實條件下,德國也絕不會給蘇聯這裡機會的。也正是美國的物資援助,使得蘇聯渡過了難關,蘇聯恢復些元氣之後蘇軍的戰鬥力才開始形成,使得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沼。



斯大林在戰爭初期也知道由於自己的一系列政策使蘇軍的作戰能力大大削弱,無法抵抗德國的閃電戰,所以斯大林在戰爭初期才取的堅壁清野的方針,將城市變成一個巨大的軍事堡壘。一方面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一個個的城市消耗德國的有生作戰力量。這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軍隊和城市。與德國法西斯相互消耗,誰能挺住誰便有未來。尤其是在莫斯科保衛戰時,當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之後。整個法西斯陣營,瞬間聯合起來,美國的工業完全為戰爭而服務。幾乎所有的反法西斯國家都受到美國的大量的援助。其實當這一消息傳遍世界以後很多反法西斯國家都鬆了一口氣,因為美國對於而戰的勝利實在太重要了。



德國在戰爭後期為了斷絕美國對蘇聯的援助發動一系列的戰爭企圖破壞補給線。但由於同盟國的頑強作戰,一直沒有實現這也使得德國近80%的軍力深陷蘇德戰場。無法及時抽掉有效的作戰力量去彌補西線諾曼底登陸的防備不足。而英美,此時所策劃的西線登陸作戰,總動員軍事力量高達300萬,希特勒的人手不夠,而對蘇德戰場的勝利在當初也過於樂觀。但是如果美國並沒有參戰,我們真的能認為希特勒是過於樂觀嗎?對於世界大戰的發動,希特勒也知道無法兩線作戰,也知道速戰速決,同時也知道以德國的經濟和物資與力量無法陷入持久作戰。而如果將美國刨除在外,英國法國蘇聯,即便能夠艱苦奮戰。



以希特勒的角度來看,這些國家對戰爭的抵抗力並不比德國強多少,畢竟德國在當時可是世界第二。但可惜美國最終參戰了,而且還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當中的世界工廠。為所有的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戰備物資。一方面在太平洋戰場,雖然日軍深陷中國戰場,但對於日本來說似乎太平洋戰略更為重要。在太平洋戰場爆發以後日本不得不在深陷戰爭沼澤的東方戰場抽調幾乎所有的兵力去填補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不足。而且就整個東方戰場的戰爭形式而言。



與日本進行真正的戰略決戰的似乎只有美國,當時其他的殖民地包括蔣介石政,都採取完全被動的應對措施,不敢與日本直接開戰,更不敢主動發起對日作戰。而只有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失利之後迅速投入大量的工業基礎和設施擴軍備戰在太平洋戰場先後與日本進行了多次作戰,完全摧毀了日本的海空軍力量,空襲日本本土,投放兩顆原子彈,直接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世界史圖鑑


這實際是美國的誤判。開始美國控制支援的力度,為的是讓蘇德充分消耗,然後美國再在歐洲登陸,控制歐洲。但是沒想到蘇聯的戰爭潛力如此之大,因為“一戰”俄國退出是因為國內太窮了,列寧為了蘇聯人民休養生息,低價出讓了阿拉斯加,換取美國參戰,才有“一戰”結束。美國沒想到二戰後期蘇聯的工業潛力如此之大,直至蘇聯控制了半個歐洲。

如果沒有美國支持蘇聯不一定就是死,蘇聯人的戰鬥意志敢比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青龍偃月刀


整個一個大.........胡說


曹和平


說這話的人,是歷史盲。

第一,蘇聯獲得首批美國援助是在1941年12月初,此時蘇聯已經頂住德國軍隊進攻而且處於反攻前夕。美國援助物資也是運到北冰洋摩爾曼斯克,運到前線是第二年。

第二,蘇聯最需要援助時,美國援助很少,甚至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暫停了四個月援助。美國大規模援助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的1943年春,此時蘇聯創造力全殲德國一個集團軍的記錄,氣勢如虹。

第三,蘇聯一直要去美國開闢第二戰場,美國從1942年拖延到1944年。1943年大規模援助蘇聯,對對不能開闢第二戰場的補償。

第四,美國援助英國是援助蘇聯的近3倍,英國為何不能打敗德國還要靠美國援助?不是有援助就能打敗德國,何況珍珠港事件後德國對美國宣戰,美國有義務打擊德國,只提供援助不願意開闢第二戰場,這已經是消極怠工。


一梭煙雨江湖行


美國援助物資雖然在坦克,大炮數量上,遠不如蘇聯自己生產的多,但是美國有幾項援助,確是非常關鍵的。比如,美國提供的優質銅材,佔了蘇聯在二戰產量的82%,美國英國提供的優質鋁材是蘇聯產量的1.25倍。

沒有美英提供的航空鋁材,蘇聯的戰機產量就要下降60%,蘇聯自己才生產了181萬噸航空油料,美國援助了258萬噸航空油料,沒有美國的鋁材和航空油料,蘇聯空軍在二戰的規模,能有十分之一就不錯了。

碾軋硬鋁,複合金屬,鋅,硬合金,特種鋼,錫板,鎳,鎳鉻絲,美國和英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蘇聯緊缺的高級原材料,沒有這種特種材料,蘇聯坦克產量也要下降,並且質量同時下降。

沒有這些優質材料,蘇聯拿什麼自己生產那些飛機和坦克發動機?美國提供的優質航空油料是蘇聯產量的4倍。還有95萬公里電話線,5899部先進無線電系統和348部雷達,50萬輛卡車和吉普。

這些無線電,汽車和電話線,讓蘇聯有了組建大型裝甲集團的基礎,蘇聯早期的國產嘎斯汽車沒有啥越野能力。我們不能說美國物資是蘇聯取勝的絕對因素,但至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就是沒有美國援助,蘇聯也不會投降,但是犧牲會更大一些。


纏繞啊藤蔓


如果沒有支持蘇聯還能穩得住,就不會乞求援助了。不到垮掉的危機邊緣,斯大林也不會低三下四去求羅斯福。


無所謂的輕風


二戰蘇聯是美國的援助打敗德國的這個說法是有相當道理的。

開戰後,蘇聯物資受到嚴重損失,主要工業地帶都被德國佔領。雖然在第一波攻擊中,蘇聯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擋住了德國的進攻,但物資的極其匱乏,尤其是空軍和糧食基本損失殆盡。大量後撤的工廠還無法進入生產,軍力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這個時候,美國進行的大量援助,使得蘇聯具備了防禦和最終轉入反攻的時間和能力。把德國的初戰兵鋒和轉換後的主要兵鋒死死擋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一線,並在列寧格勒拖住了幾十萬德軍。從1941年冬一直抗擊到1943年初的戰爭中,整整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贏得了轉機。

但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如果離開了蘇聯自身卓越的組織能力,僅僅靠美國的援助是無法有效抗擊德國的進攻,並在一年後轉入反攻的。更無法想象蘇聯最終能夠以超過1000萬的兵力,數十萬的坦克飛機給予德國毀滅性的打擊的。

因此,蘇德戰爭最後蘇聯獲勝,既與美國及時的援助分不開,更與自身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全民抗戰的氣概無法分離的。單一強調一方面的因素都是與歷史相違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