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教育既不是新瓶裝陳酒,也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棍子打死

數學學科在基礎教育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數學教學給予教師與學生統一的大綱、教材、進度和考試要求,強調"傳授"的灌輸式數學教學方法,學生的腦袋裡塞滿了數字,字母,公式等抽象知識,學習數學成為學生一種沉重的智力負擔。

當下的新課程改革以開放、多元、個性的教育教學為根本追求,強調尊重學習主體的多樣性和個體差異性,重視數學教學的生成性和開放性,鼓勵學習行為方式的“自我發展”。

我們要的教育既不是新瓶裝陳酒,也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棍子打死

我們要發展的教育應該既不是"新瓶裝陳酒",也不是對傳統教學簡單地一棍子打死。需要數學教師進行理性的思考, 釐清傳統數學教學的優缺點,在承舊納新中走向新的平衡。

一)教學理念視角:課改理念與傳統教育相互平衡。

小學數學的最大特徵在於它的基礎性與發展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數學教育體系打基礎;二是為人的長遠發展打基礎。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重課本靜態知識而輕自主實踐能力,重知識的繼承與複製而輕質疑、批判和創新,片面追求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考試 “分數”。教師課堂過分強調知識本位和考試大綱,往往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與需要。

針對這種情況,新課改著眼於學生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致力於激發學生持續發展的動力,促進學習者努力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順應時代潮流。

  • 新課程的"新"應該是在繼承中的創新,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不能放棄學生對知識本位的追求和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

眾所周知,只有深度研究與不斷學習,我們才能緊跟新時代的教育步伐與理念,不斷髮展與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將教育理念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用理念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理念與實踐相輔相成,這樣的教育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需要,才能更好的為教育與學生服務。

我們要的教育既不是新瓶裝陳酒,也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棍子打死

二)教學內容視角:走進教材與重組創造相互平衡。

數學教材作為完成課程目標的主要載體,有統一規範的課程進度和教學方案,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束縛了教師選擇,重組和優化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 因此,新課改明確提出需要教師賦予靜態的課程內容以新鮮的時代氣息,使課程內容能被學習主體的生命體驗和心靈感悟所激活,真正使課程內容成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沃土。

教育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判斷“影響孩子學習最重要的變量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學會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編與整合,既學習了基礎知識、發展了基本技能,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架構了數學知識與系統之外的聯繫溝通,利於學生多維度的發展與創造。

我們要的教育既不是新瓶裝陳酒,也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棍子打死

三)教學行為視角:學生的建構與教師的傳授相互平衡。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輸出者是權威,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教師的 “單向輸出”

和學生的“被動接受”的關係,學生的主體性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 新課程強調教師應從重視“教”向重視學的“學”轉變,以達到“教是為了最終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學應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教師要改變以往的灌輸與填鴨式教育,引導學生髮展數學思維。

師生之間的關係由傳統的“權威型”“合作型”。師生是學習的合作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創造學習。

正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不可分割的互動過程,故只有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平衡,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要的教育既不是新瓶裝陳酒,也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棍子打死

當下的教育應該是個性發展與多元化的教育。教師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學習特點與優勢,順勢而為,在學生原本知識系統與能力訓練上開枝散葉。

時下的教育評價制度可能無法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我相信會慢慢完善和發展。學生思維含量呈現的多寡才是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大標誌。

聽了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未來的教育是以培養人的生命教育為目標。學習中心是踐行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希望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打破了傳統學習模式固定時間與固定空間的限制。未來教育更提倡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學習理念,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

作為青年教師,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與耕耘,具備一定的教學智慧。教學智慧不能通過直接的傳授而獲得的,能通過傳授而獲得的只是知識、技巧和方法。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僅僅是已經獲得並儲存起來的學問,而智慧則是運用學問去指導改善生活的各種能力。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們具有活躍的智慧。

教學智慧發展的關鍵在於教師個人的領悟和修行,即對所學的知識、經歷的教學實踐等進行反思,學習和實踐提供的“原材料—知識和經驗—越多錢,反思越深刻,教學智慧生長就越快。

以華應龍老師的一段話來結尾:作為數學教師,你必須藉助數學這個通道,引導學生去感悟世界的奧秘,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本身。數學好玩,學數學有趣,也就在這裡。你沒有停留在講解數學知識上,而是展現了數學文化,展現了你對數學的理解。你是帶著你所瞭解的數學世界,而不只是一種數學教材,走進學生的。只有這樣你才會感到數學教學的生動與多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數學思考也才能豐富多彩。

未完待續️️❤️關注與支持我,聽怦然心動的教育故事,用溫暖滋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