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演講內容時,考慮這個細節,會讓你的演講更脫穎而出!

在公開場合做演講,要想瞬間鎮住全場,你需要花點小心思,比如掌握故事線的技巧,它會讓你的演講變得更有味道。


我們在考慮演講內容的時候,需要描繪故事線。什麼是故事線?簡單來說就是結論等於傳遞信息的順序。


為了描繪故事線,我們首先需要把結論簡化到 30 秒到 1 分鐘以內來說明。你到底想通過演講說些什麼?在你把內容簡單地概括後,剩下的時間則可用於說明根據。這樣一來,故事線就有連貫性了。有了連貫性之後,不但方便聽眾的理解,演講者自己也能更輕鬆的進行演講。


通常,我們一般會把簡化後的結論放在演講的開頭。要注意,這時我們比較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結論放在最後。比如說,先做鋪墊,把一個個根據列舉出來,最後說明得出的結論,這樣複雜的過程對聽眾來說就很難理解了。


其實,這個故事線跟演講者考慮演講的合理性的順序是一樣的,邏輯上這也是正確的順序,可是,為什麼反而讓人難以理解?原因是,

結論越是後置,理解演講內容就越花時間。舉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假設上司對你說:


「你最近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無論是上週的客戶公司負責人,部門領導,甚至是 CEO,最近對你的評價都不一樣了。所以下個月開始你的工資會上漲 1 萬。」。


如果不是聽到最後,很容易讓人產生「是不是最近表現不好」的想法而感到不安。但是,如果把結論放在開頭,就會變成下面這樣了。


「下個月開始你的工資會漲 1 萬。客戶那邊的反應也很好,之前的演講也被部門領導表揚了。CEO 也很期待你將來的表現,好好加油!」


這樣說的話,不但消除了對方的不安,還變得更容易理解。所以說,通常來講,故事線可以描繪成:先出簡單結論,列舉根據,最後用結論的另一種說法來補充和強調。


因此,大家記住了嗎?結論通常要放在開頭,不光是在演講中,在日常交流中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當然有時,結論也會不出現在開頭。有時候,我們也要見機行事,比如說碰到要否定聽眾的意見等情況,還是不要一開始就把結論講出來比較好。這種情況,要階段性地陳述結論。不然的話,聽眾是無法理解演講者要說什麼的。


話雖如此,但我們肯定不想招來對方的反感。為此,在開場白中,我們需要細緻地說明是在慎重考量之後得出這個與聽眾意見相反的結論的,力求令聽眾知道你充分理解了他的心情。結論呢,要在充分地說明論據的基礎上,在聽眾能接受了的情況下插入。


學習要點:通常情況,結論要放在演講的開頭,但有時需根據情況隨機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