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的人,永遠做不到自律

01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非常痛恨自己"不能自律",前幾天和中學生家長也談到這個問題:因為疫情原因不能復課,只能在家上網課,自律的孩子功課一點沒落下,不自律的孩子要把家長折磨瘋........


本質上說,自律是一種心理品質,它通過"自我管理"的行為獲得體現。一般而言,有兩種人比較容易產生自律的行為,第一種是心理健康程度較高的人,他們心智成熟,沒有那麼多"創傷",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於這類人,自律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還有一種人,心理也不健康,自律性的行為更像一種刻板重複的儀式,他們通過強制自律,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某些需要。這種自律和某些成功人士的強迫性成功一樣,都是因為內心的匱乏感。


對於大多數不能自律的人,問題可能出在自我管理的"管"字之上,很可能是人格當中的逆反因子導致了自己無法自律的現象。


逆反的人,永遠做不到自律


02


逆反是一種人格特徵,並非青春期的專利,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逆反特質。中國提倡集體文化,重視服從、管理、合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常使用這種教養方式,這使得擁有逆反特質的人不在少數。


表面上看,自我管理是出於自我的主觀意志,並不存在被他人控制的情況,但問題在於,自我管理的標準常常不是來自於自己真實的主觀願望,而是為了迎合道德、超我的"正確"標準。所以,這種自我管理的本質,仍然是一個人被正確標準束縛而要求自己按照正確的標準做出合適的行為。所以,對於逆反型人格的人來說,它可能會激發潛意識的逆反。


舉個例子:我經常刷抖音,一刷就是2個小時。所以我希望自己自律一點,能夠實現自我控制,每次看上20分鐘就算了。


我之所以認為自己"應該"看20分鐘就算了,本質上是出於一個內在的標準(認知):浪費時間是不對的,刷抖音是無意義的,是在浪費時間。


頭腦中出現一個"正確的"標準,並對自己產生一種要求——要按照正確的標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不僅如此,還為這種要求貼上了一個標籤——能做到就是"自律",做不到就是"不自律"。


大家可以看出來,這一系列邏輯鏈裡,充斥著條條框框的標準和評判,而標準/評判本身,就是一種限制(控制)。


當有了這些標準,伴隨刷抖音這個行為就會產生很多自我疑問和自我否定,比如"我又在浪費時間","我如果做不到,就說明我不自律","如果我不自律,說明我是個差勁的人"——所有的評判最終被抽象思維簡化為一個公式:刷抖音=浪費時間=我不自律=我是"壞"的。


所以,評判的最終落腳點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


逆反的人,永遠做不到自律


03


任何行為背後,都有內在的需要。堅持刷抖音這件事,至少可以滿足我的以下幾種內在需要:


第一,滿足追求"娛樂和輕鬆"的需要。人天生追求享樂,抖音既有趣又不用動腦子,滿足了我追求娛樂的天性需要。


第二,滿足我"逃避現實痛苦"的需要。


第三,能滿足我"堅持做自己"的需要——雖然我內化了社會的標準,認可

了持續刷抖音是浪費時間,但是這些標準本質上不是我的,而是社會的、超我的、從小到大父母給我灌輸的。所以,與其說是因為抖音太有趣停不下來,不如說是因為我太想要做自己,太想按照自己的需要生活。


這麼多實際感覺到的"好處"和乾巴巴的道理、標準、強制,會選擇哪一個呢?答案不言自明。


對於一個逆反型人格的人來說,當他決定控制自己,要保持自律的時候,就等於陷入了自律的陷阱——從一開始,想要做自己的我,就和"自律"站到了對立面上。


逆反型人格對於控制的敏感更多的體現在潛意識中,這意味著它很難被覺察。被大多數人所詬病的拖延症本身也屬於不自律的範疇,很多拖延行為都源於對控制的恐懼。但是這種心理很難被自我覺察。


逆反的人,永遠做不到自律


04


在電視劇《安家》中有一句非常有哲思的臺詞。孫儷飾演的房似錦知道自己其實一直被師傅利用,連他送自己的名牌包,也是一個A貨,為此她心情非常低落。站在河邊,她和徐姑姑有一段對話。


她問徐姑姑:你難道從來就沒有對別人設防過嗎?你就從來沒懷疑過我嗎?徐姑姑笑了一下說: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這是一句非常短的臺詞,但卻蘊含深意。


事實上,對待自律也是同樣的道理。自律本質上是一種人格健全後出於對自我要求的水到渠成,但是當我們刻意為之,逼迫自己的時候,它反而變得難上加難。形成越想自律,越做不到自律的現象。


即使有的人在一段時間內做到了自律,產生了正向體驗,但一旦鬆懈,馬上就全軍覆沒,發生報復性反彈。這是因為對於心理不夠健康的人來說,這種強制性自律是一種枷鎖而不是真正的內驅力。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壓迫越厲害,反抗越嚴重。當自己不斷的提示自己"不要再刷抖音了"的時候,就像是耳朵旁邊站了一個面目可憎的老巫婆,不斷的嘮叨"別再刷了,別再刷了,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差勁了,你簡直無可救藥",可以想象,這個聲音越響亮,自己就越想反抗,同時,也越想躲進抖音的魔幻世界中躲清靜。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對於自律的體驗,都有類似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糟糕體驗。當把自律當成一個目標,一個評判自己的標準時,最終的自律計劃失敗,導致的結果就不僅僅是"沒有做到"這麼簡單,而且還伴隨著深深的習得性無助(無奈情緒)以及對自己深深的自責、自愧等情緒,併產生羞恥感。


最終,它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鼓足勇氣——失敗——無奈、自責——逃避無奈/自責的痛苦感受,進入報復性反彈或頹廢放棄。


逆反的人,永遠做不到自律


05


在家庭教育中,關於"自律"的緊箍咒也經常被父母碎碎念。


父母總是不斷的明示或暗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不自律的孩子,家長越恨鐵不成鋼,孩子越麻木疲沓,這種現象的產生,本質上是孩子自動開啟了自我保護的大門,以此逃避痛苦。


正因為如此,才會說父母的擔心本質上是對孩子的詛咒。


所以,說回自律。想做到自律並不容易,因為它需要我們和自己不夠完善的人格不斷"鬥爭",不斷的自我覺察。可以嘗試從以下方式入手:


第一,接納自己的不自律。


這句話說出來很矛盾,但卻意味深長。自身抵禦自律的潛意識既然來自於對控制的抗爭,那麼看到這一點就尤為重要。


當意識到自己對控制的敏感和無意識反抗之後,我們需要接納自己。接納不等於聽之任之,而是面對現實——關於接納,我已經在很多文章裡談過,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找到長期價值而不是短期目標。


很多人把自律定義為一個具體的目標的實現,比如堅持每天早起等等。但是如果自律只是一個目標,而缺少背後深層的對於價值的渴望,就很難長久。


所謂價值的渴望,是指自己究竟想過什麼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長遠的價值目標,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再將其分解為具體目標,自律才有可能由想象轉為現實。


第三,允許自己做不到。


很多人在執行自律的時候,也會出於對自己的嫌棄和苛責,而將自律的標準定得非常嚴格。比如堅持早起,如果365天能做到200天,其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對於強制自己自律的人來說,做不到365天,自己就會失望,給自己貼上"不自律"的標籤。這依然是接納的問題。


第四,做不到的時候及時覺察。


大多數人的行為是無意識水平,所以我們需要保持覺察,看看自己這裡發生了什麼。觀察的態度不是挑錯,而是好奇。這正是正念理論的核心。


人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像一輛疾馳的汽車,我們不可能一勞永逸,而需要在疾馳的過程中不斷的檢修和愛護。


逆反的人,永遠做不到自律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