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六十天,帶來的不僅是優劣之分,更是城鄉之別

2020年全國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拖垮了一大批實體類經濟,卻引爆了在線教育行業的飛速發展。不僅僅是民眾自發的接受再教育思維的推升,更藉助於政府力量的推動。2020年,一句“某月某日起,全省中小學生開始實施網絡在線授課”的號召,讓廣大中小學生擁有了名正言順搭檔電子屏幕的理由。

“網課”六十天,帶來的不僅是優劣之分,更是城鄉之別

不錯,生命大於一切,面對疫情的危險,任何事情都要做出讓步,而讓步並不意味著停止。稍有緩和之後,一切要努力恢復正常,經濟的發展關乎人民的生活水平,教育的發展則關乎國家的未來,不是長聽到那句“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教育是孩子的營養”麼?當然,相對於項目的復工,商業的營業,學校存在著很多不利的因素,畢竟,教室是相對封閉的空間,而且學生的認知沒有那麼深刻,自我防範的意識也沒有那麼的敏感。

“網課”六十天,帶來的不僅是優劣之分,更是城鄉之別

於是乎,高科技電子產品和網絡架構共同催動的“網課”應運而生。注意,網課的實施基礎是電子產品和網絡架構的共同存在,二者缺一不可。那麼好了,我們生活的空間有沒有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或者不完全具備這兩個條件的信息盲區?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說是西部偏遠的山區或者貧困的鄉村,即使是在中東部地區,有沒有這種條件不達標的受教育群體?答案也是肯定的。有人會說,現在我們的網絡佈局已經面面俱到,不存在盲區,但佈局歸佈局,硬件平臺是有了,軟件的實施落實呢?

“網課”六十天,帶來的不僅是優劣之分,更是城鄉之別

在基礎條件全部達標的前提下,監督實施和陪伴使用的環境是檢測效果的重要因素。提起監督使用,想必最受傷的便是那些“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了。“留守兒童”是對他們最好的描述。筆者身邊便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們家並不窮困潦倒,居家和生活絕對不屬於貧困行列,家裡的網絡和電視手機等條件也都齊備。可就一樣,他的爸媽在外打工,留下他在家教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對新興的事物並不熟悉,智能手機?語音視頻?智能電視?對他們來說,都一一陌生。結局自然可以預見的到,“網課”對他來說是一種奢望,疫情對他來說不過是假期的延長。

“網課”六十天,帶來的不僅是優劣之分,更是城鄉之別

有人或許會疑問,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支撐他繼續接受教育的時候,學校為什麼沒有負擔起相應的責任?難就難在這一點,學校已然通知了集中授課的時間和站點,可並不能實時的監督落地,那麼他所謂的上課也就無人問津了。那麼,這種情況下的結局是什麼呢?教育信息輸入的不對稱性直接引發了教育知識缺失,開學之後,面對同學和老師們的言語範圍,他或許就會感覺到茫然。會突然發現,經歷了一個所謂的寒假之後,自己依然已經與同學們隔離開來。

“網課”六十天,帶來的不僅是優劣之分,更是城鄉之別

當然,這還是相對條件比較好的,起碼基礎的硬件跟的上,網絡和手機能夠配備,老師的信息輸出能夠及時跟上。那些不在這個範圍內的呢?那些沒有辦法組織起網絡授課行為的地區呢?那裡的學生是不是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成了斷點,他們在與別的區域的學生競爭時,其實已經被拉低了一個段位。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網課時間雖短,確是一次不小的衝擊,對整個教育行業影響深遠,或許,短時間並無大礙,可未來呢?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