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後生一代已不懂農事了,有什麼辦法解決?

鑫鑫219447717


減少農業從業人數,是大勢所趨

根本不用擔心後生一代,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不懂農業對他們自己而言不見得是壞事。

農業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基礎就不可能大富大貴。如果經常聽到別人說誰種地發財了,那一定是跟你有仇,想忽悠你入坑。我的從業經驗告訴我,從事農業的基本上就是小富即安,或者傾家蕩產,所以,新生代脫離農業,對他們而言就是好事!

沒人從事農業怎麼辦?

如果僅僅是擔心新生一代不懂農業,純屬杞人憂天。中國每年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也是大規模進行的,不僅有科班出身的農業大學生,還有職業農民,雖然許多農科學子並不願意從事一線生產,但從國家的層面看,有足夠的職業農民就可以確保國家的糧食生產長治久安。

關於後生一代不懂農業的爭議

提出後生一代不懂農業的擔心的人,往往是利益既得者,或者是財富佔有者。他們擔心農村的新生代跑到城市去和他們爭資源、爭利益,他們總想著有人為他們打基礎,創造財富,讓他們來享受,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發號施令,管理和奴役他人,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思維,與國家的方針政策都是背道而馳的,是該被批判的一群人。

作為一線的農業從業人員,出身農村,受過高等教育,深刻的理解農村的現狀和不容易。所以更希望農村的後生一代走出農村,在城市奮鬥,少數的子弟如果對農業感興趣,可以進入農業大學,學習農業技能,做一個職業農民或者從業者,即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也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農田耕者


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現在很多90後都不知道農村裡面耕田種地的情況了。因為自從踏入社會之後就再也沒有下地幹過活,甚至農忙的時候都不回來,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怎麼會幹農活,種田種地呢?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

對於這個問題來看,我們只能夠用以上這句話來概括這個當下的問題。只能夠說時代在變遷,社會也在發展,對於新一代人對於農村裡面很多的工作,都是不會做的。

所以面臨這個問題來看,我個人覺得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的時候,對於當下農村裡面的人不會種植該怎麼辦就怎麼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被社會淘汰,終究會持續的存活下去。

由新農人把他代替了。

有很多老人會覺得,如果新一代人都不知道如何耕田種地,那麼等自己老了,這些土地肯定會丟荒了。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來說,我們覺得並不需要這麼誇張。

農村裡面現在也出現了一批新農人帶著全新的方法來到農村裡面發展和種植。所以新農人會很快地融入農村社會,逐漸地扛起農業大旗,把自己所學到的全部應用下去。

所以農村現在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農人,使得我們在農村裡面也一步一步的發展起來。沒有人一開始都懂,只要經過認真反覆學習,終究會得到發展的機會。


農人莫小道


以前形容人懶會說“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現在有的人還是有分不清韭菜和麥苗的,但不懂農事生產不等於不會掙錢,很多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掙錢,一樣能養家維持家庭正常運轉,因此農村新一代不懂農事生產,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時代在發展,有的農民就應該脫離土地走向城鎮,成為城鎮新居民。

以前有個小故事,大家可以聽一聽,一個乞丐遇見神仙,神仙允許他許一個願望可以幫他實現。乞丐想了想說,我想把我討飯的破碗換成金碗,故事很奇怪,乞丐難道不會要住別墅做大官嗎?其實也不是,故事還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人在什麼位置,他的思維就會侷限於那個位置。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農民杞人憂天地擔憂自己孩子,以後不懂種地可咋辦?這個乞丐的思維沒啥區別!

難道就不應該往遠處想,不要再讓自己後輩辛苦種地好嗎?在外面努力打工掙錢,然後進城買房安家落戶,後輩的子女以後也就是城裡人,在受教育和享受福利上也有好處,不是更好?現在作為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戶的農民,一戶分到的土地面積也不會太多,畢竟農村人口基數太高,什麼資源一平均就很少了,一家幾口人守著承包地做主業,真的就是對的選擇?那現代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掙錢的目的和意義又是什麼?

專業的事情就讓專業的人去做,勞動效率才會提高。農民原來是農村土地的使用權人,但不代表就能把土地經濟利益最大化。反而的是,由於個人家庭聯產承包,在農村現代化和機械化的今天,逐漸成為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和土地規模化種植經營的阻力,土地三權分置的探索,也許就是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去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試想一下,以農民每年消耗在土地上的勞動力價值,在別的二三產業,也許能為自己攫取更多的現金收益,而農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農村人種地不算自己勞力的。

目前來看,一個普通的農村勞動力能創造的價值,每年至少也在4萬塊左右。但是在農村種糧食很難達到這個數據。所以以後農村的土地種植,就應該由新型高級的職業農民來代替和取代。這部分新農人包括:經過新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的農民、農業專業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農技部門的技術人員等,他們才是未來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當然在短期內,小農農耕經濟和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是可以並存的,但趨勢是擋不住的,農村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經營,都是趨勢,不過這個時間段很長,有個過渡和適應的階段。


所以不要強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懂農事,應該盼他好,往上爬,能走多遠是多遠,好馬不吃回頭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要在會不會種地上不能犯糊塗,至於將來農村誰來種地,不要想的太久,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土地三權分置後,土地使用權還是你的,誰來經營都行,保證每年自己能拿到租金或者分紅就行了。


農村老俗話


對於現在好多的後生一代已經不懂得種植農作物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農事。即便是連一些農村農事的俗語都不瞭解其含義,似乎這些新一代的農民已經被城市化,成為了城市的一分子,不瞭解農村的一些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新生代的農民比老農民要幸福的多的多,而且就業機會也非常的多,收入也比老農民更多。

畢竟現在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更是知識時代,對於年輕的農民,掌握的知識非常的多,尤其是對現在的農業也是比較瞭解的,當然這只是對於那些從事農業學習的年輕農民而言,他們對農業現代化還是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



但在農村也有很多的新農民的出現,他們非常的年輕,在農業種植方面用的是現在的科技化的生產模式一般是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種植,不再是過去的小農式的種植模式。因為小農式的種植模式已經不能夠維持一個家庭的經濟開支,逼迫著這些年輕的新農民走一些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種植模式。

當然,也是由於現在的土地的分配政策導致了新一代的農民沒有土地可種,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因為我國的二輪土地延保到期以後再繼續延保30年不變,土地的分配政策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更何況現在土地已經進行確權,土地承包使用權歸現在擁有的農民,而且土地使用權還能夠繼承。



所以一些土地的政策限制了新一代農民沒有機會接觸到土地,只能夠加入社會化大生產,在城市裡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去賺錢,或者是自主創業,這樣比種地收入更高。畢竟現在糧食價格低迷,土地的種植成本又高,這也使得這些年輕的農民能夠離開土地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實解決新一代農民能夠掌握現在的農業技術,必須進行農業技術的培訓,當然這在各個地方的農業部門已經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主要培訓現在的農業種植模式。其實我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且現在的機械化生產更是節省了更多的勞動力,也用不到這麼多的年輕的農民。或者從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把這些農民從土地上永遠的解放出來,參加社會化大生產更能體現這些新型的年輕農民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讓其能夠擁有更多的家庭收入。


三農一姐


興趣,現在人做什麼是為了生存,不是喜愛。培養喜愛的人做喜愛的事是現在我們要轉變的。


天使的金幣


這是人類基本生存能力慢慢丟失的一種表現,也是人類歷史𨒂續的一部分、只有人類自己看到了、明白了、才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他們也才會去嘗試著改變、人與自然之間的法則需要的是平衡而非是去改變。


Aa美國國際隕石學會湖南蔣海雲


下去勞動。知艱辛,培養不驕弱!


南蒄草


現在靠種地已無法生計,我們一介平民有什麼辦法,不可能讓子女再踏我們這一代的步。


善首若水


正常,不用害怕,以前說90後怎麼怎麼不行,現在90後都是社會的主力軍,把事情做的都很好啊,新時代的農村人會用機械化來種地,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達,這樣也促進農業的發展




王家公子


這點不用擔心。

只要存在利潤就會有技術驅從,想掙這份錢就必須的學這門技術。未來種植農業會朝向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大規模農場,一個是精耕細作的精品種植,只要有需求自然有人去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