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教授新著《大國之基》精選:當前農村與農民的分化

賀雪峰教授新著《大國之基》精選:當前農村與農民的分化

文 / 賀雪峰(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現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當前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按居住人口統計,中國城市化率已接近60%,其中包括2 億多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這些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大多數沒有遷移農村戶籍進城,而是保留了在農村的住房和土地承包權。

因為二、三產業本身的規模經營要求和聚集效應特徵,中國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也同時就是快速城市化的過程。城市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農村農業卻因為受到土地規模和消費需求的限制而發展較為緩慢,城鄉之間差異也往往越來越大。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家庭搬遷到城市居住,成為新的城市人口。

城市快速發展和農民大量進城,導致農村人口減少了,農村變得蕭條甚至凋敝起來。城市與鄉村的分化及發展的不平衡是當前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背景。

除城鄉發展不平衡以外,中國農村和農民也存在顯著分化以及由這種分化所造成的不平衡,如果我們缺少對農村和農民分化的深入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結果非但不能達到“20 字”總要求,還可能加劇農村和農民的分化,拉大這種不平衡。

1. 農村地區的分化

當前中國農村,首先可以區分出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典型的東部沿海城市經濟帶地區的農村,以及廣大中西部一般農業型地區的農村。因為區位優勢和較早進行的鄉村工業化,在進入21 世紀前,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已經成功地實現了鄉村工業化,併成為沿海城市經濟帶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繁榮,不僅使當地農民從農業進入到二、三產業就業,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地農民工來此就業。繁榮的二、三產業和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造成農業用地的非農使用,非農用地產生了遠超過農業用地的價值。沿海城市經濟帶的農民因此可以從中受益,典型表現就是宅基地具有了較高的潛在市場價值,農民有了較多財產性收益。

相對來講,由於缺少區位優勢以及錯失鄉村工業化的機遇,佔全國農村和農民大多數的一般農業型地區不再有重新鄉村工業化的可能,農民在農村缺少就業與獲利機會,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而農村成為老弱病殘群體的留守地,農業變成以老年人為主的老人農業。

在缺少二、三產業發展條件的情況下,中西部一般農業型地區僅靠傳統農業顯然是無法致富的。改造傳統農業,由種大田作物到種高附加值經濟作物是最近20 年來全國地方政府“逼民致富”的首要選擇。不過,在中國仍有6 億多農村人口、2.2 億農戶,仍具有巨大的農業生產能力的情況下,經濟作物高附加值是以其高風險和高投入為代價的,扣除風險與投入因素,在充分市場條件下,種經濟作物的收入與種大田糧食作物的收入是等值的。任何一種具有超額利潤的經濟作物種植都會吸引大量模仿者,從而會出現供給過剩。

也就是說,當前中國沿海城市經濟帶農村繁榮的二、三產業和廣大中西部一般農業型地區收入相當有限的農業形成了鮮明對比。

僅僅依靠小規模的農業甚至是以老年人為主的老人農業是很難使產業興旺的,應對辦法有三:一是鄉村工業化,二是發展新業態,三是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如前已述,中西部一般農業型地區鄉村工業化的機遇已經失去,工業向園區集中成為共識,這條鄉村工業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也存在著限制。當前中國仍然有6億多農村人口、2.2 億農戶,全國20 億畝耕地,戶均不足10 畝,顯然是不大可能發育出大量的規模經營農戶。

因此,中西部一般農業型地區實現產業興旺的唯一出路幾乎就是所謂的發展新業態,最主要的是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最近幾年,無論是中央文件還是地方政府實踐都將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置於極為重要的地位。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本質上是要賺城市人“鄉愁”的錢,借城市人對田園風光、風土人情的好奇來吸引城市人消費,從而讓農民有就業和獲利的機會。不過,一方面借城市人“鄉愁”可以賺錢的機會不可能很多;另一方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必須具備區位條件和旅遊資源條件,而具有區位條件和旅遊資源條件的地方,就是相對具有較好條件的農村,資本就一定會自動找上門來投資,當地農民有較一般農業型農村更多的獲利機會。這樣的有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機會來發展出新業態的農村佔全國農村的比例不會超過5%。

也就是說,當前中國至少存在三種不同的農村:一是沿海城市經濟帶農村地區,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典型,這些地區已經工業化,農村也已經城市化了,這類農村佔全國農村總數不超過10% ;二是廣大的中西部一般農業型農村地區,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生產,佔全國農村70% 以上;三是適合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業態的具有區位條件或旅遊資源的農村地區,佔全國農村5% 以下。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只可能長期處在小農經營的格局中。


賀雪峰教授新著《大國之基》精選:當前農村與農民的分化

2. 農戶的分化

我們再來看一看佔全國農村絕大多數的一般農業型地區農戶的分化情況。

當前中西部一般農業型地區農村,因為農村缺少二、三產業就業機會,人多地少,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土地,使農戶家庭僅靠土地收入難以維持體面生存。農民通過進城務工經商來擴大家庭收入。相對於城市,廣大中西部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仍然落後,只要具備條件,農戶家庭就都願意進城居住。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民是沒有鄉愁的,他們只有“城愁”,即能否在城市安居下來的擔憂。

因此,當前中西部農村存在著三種有所差異的農戶:一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舉家進城的農戶;二是農戶家庭中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老年人留守務農的農戶;三是全家留村的農戶。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第二種,即我們所說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耕半工”農戶家庭,佔中西部農村農戶的70% 左右。這樣的半工半耕農戶,一旦進城獲得穩定就業與收入,具備了全家進城的條件,農戶家庭就可能全家進城買房安居,成為真正脫離農村的城市人。富人進城,富裕農戶進城,這是當前中西部農村地區城市化的基本特徵。

大多數“半工半耕”農戶家庭缺少全家進城的經濟能力,而希望借家庭代際分工來分別獲得務工和務農收入,以實現漸進式進城。

還有部分農戶家庭因為不能或不願進城而全家留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留村,僅靠種自家承包地的收入是無法獲得最基本的農村體面生活的,因此,他們就要想方設法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獲得各種農村獲利機會。大量農民進城也會留下若干農村獲利機會。這些留守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就可能通過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或捕獲農村獲利機會,而有不低於外出務工的收入,這些農民就成為我們所講的“中堅農民”,有時正是因為“中堅農民”具有在農村獲利的機會,他們可以不進城務工經商就保持在農村的體面生活。越多農民進城,就留下越多農村獲利機會以滋養出農村的新“中農”。

此外,農村還有部分缺少進城機會的老弱病殘群體。

因此,佔中國農村最大比例的中西部一般農業型農村地區存在著四種差異頗大的農戶:一是舉家進城的農村富裕農戶;二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戶;三是留守農村的中農家庭;四是老弱病殘家庭。

3. 農民個人生命週期的分化

當前中國城市化所表現出來的首先不是農民全家進城,而是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然後全家逐步進城。

從農民個體來講,年輕力壯時,進城務工經商比較容易找到機會。這時候他們進城闖蕩,機會好,有能力在城市成功立足,可以獲得穩定的就業與收入機會,然後全家進城,完成城市化。

從當前情況來看,絕大多數進城農民缺少全家進城體面安居的就業與收入條件,因此普遍採取青壯年子女在城市務工而中老年父母留村務農的家庭策略,不斷創造進城安居的條件以及尋找進城安居的機會。這構成了當前中國農民漸進城市化道路的選擇。

隨著進城務工農民年齡增長,他們越來越難以在城市找到適合的就業與收入機會,又難以在城市體面生活,他們就開始返鄉。1返鄉是一個過程,進城農民往往是以務工地點由遠到近,時間由長時間到短期的順序,逐步回到農村。進城農民不願意不體面地漂泊在城市,他們要麼體面進城,要麼體面返鄉,因此,所有缺少穩定城市就業機會的進城農民都傾向留下年老返鄉的退路。

在農村,在當前農業基礎設施較好且農業普遍機械化的條件下,老年農民也可以與土地進行有效結合,只要有土地,農民不僅可以從土地上獲得收入,而且正是農業生產讓他們有了意義感,有了存在的自我肯定,有了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熟人社會關係,以及有了生活的節拍與生命的節奏。

以上討論了農村區域差異、農戶的差異以及農民不同生命週期的差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落實到已經分化的農村與農民身上,我們要分析這樣一種戰略究竟應當如何實施才能惠及最大多數的農村和農民。


賀雪峰教授新著《大國之基》精選:當前農村與農民的分化

書名:《大國之基:中國鄉村振興諸問題》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以全局視角解讀鄉村振興戰略,以實地案例審視鄉村未來發展。

誰來擔任村幹部?

養老互助如何開展?

村社集體存在哪些問題?

鄉村治理現代化怎樣實現?


當前中國農村和農民已經發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個抽象而統一的鄉村,不同地區發展十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對戰略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大國之基:中國鄉村振興諸問題》,以全局視角解讀鄉村振興戰略,以實地案例審視鄉村未來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