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語文課本中有這麼一篇課文,說藺相如“完璧歸趙”,廉頗“負荊請罪”,之後,二人“將相和”,共保趙國,抵抗強秦的故事可謂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但精彩故事中其實有著不少誤讀。 在我們的印象中,藺相如是一箇中年的文臣,廉頗則是一個老年的將軍,實則不然。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讓我們先看一看歷史資料中對廉頗和藺相如的簡介。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廉頗(公元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頗。晉陽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藺相如(公元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大臣,山西古縣藺子坪人。官至上卿,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廉頗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廉藺兩人之中的長者乃是藺相如,而非廉頗——藺相如生於公元前329年,廉頗大約生於公元前327年(武將的出生年代往往不確定,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有趣現象),也就是說,大家心目中的老將廉頗竟然比藺相如年輕兩歲。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藺相如

我們之所以有廉頗比藺相如年長的印象,大概是因為在藺相如一鳴驚人之前,廉頗已經以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了,而後世的戲曲繪畫等文藝作品為了凸顯廉頗不怕丟面子勇於改過的美德,又特意誇大了廉頗的年齡。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種誤讀和《史記》作者司馬遷有關,那可真是冤枉了這位歷史大師了,他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並無一字體現出廉頗比藺相如年老。另外,司馬大師也並沒有寫到“將相和”三字,而只是說“(廉頗藺相如)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雖然司馬遷沒有用“將相和”來描述廉頗藺相如之間的友誼,二人之中卻真有一個人做過相國,但這個人不是藺相如,而是廉頗。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因完璧歸趙被趙王拜為上大夫。澠池會上,藺相如力挫強秦,為趙國保住了尊嚴,趙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上卿是政府內的高級官員,大體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但畢竟不是相國。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藺相如活動於趙國政治舞臺時,趙國的相國主要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平原君成為趙相在藺相如官拜上大夫之前,而他在相國職位上去世則是在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即藺相如去世八年之後。雖然為了籠絡“外國”人才,平原君趙勝曾經三次短暫去職,但代替他的分別是樂毅、魏冉和田單,並不是藺相如。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有趣的是,看似大老粗的廉頗倒是當過相的。《史記·趙世家》載,趙孝成王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說“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假,意為代理的,暫時的,也就是說,廉頗做的是代理之相,那時平原君剛剛去世,由廉頗暫理國政。

讀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課本,卻發現其實是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誤讀

所以,我們所熟知的“將相和”的故事實際上稱為“文武和”更為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