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蕭條下的當代成年人:一邊需要“性”,一邊害怕“性”

性蕭條下的當代成年人:一邊需要“性”,一邊害怕“性”

性蕭條下的當代成年人:一邊需要“性”,一邊害怕“性”

性,是人的天性。

但很多人避諱談「性」。

最近有一部日劇,卻大膽地談起了「性」——《下輩子我再好好過》。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女主桃江,是一家制作公司的員工,跟我們一樣身為社畜的她,白天在公司辛苦趕進度,但晚上,她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景象。

我們下班時,同事都會問,下班去幹嗎;

但是桃江下班時,同事高杉梅會問她,又去找男人嗎,今天你去找哪一個。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是的,你沒看錯,哪一個。

桃江同時有5個炮友。她分別以「A、B、C、D、E」命名,這5個炮友各有各的特點和性格。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她可以安排好跟5個炮友的日常生活,每天根據心情和喜好約不同的炮友出去過夜。

她毫不忌諱跟同事談「性」,甚至分享自己的性需求——性慾可是人的三大欲望之一啊。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在她眼裡,性是一件及時享樂也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情。

弗洛伊德說,我們的種種行為,都受到潛意識支配,而潛意識,多半又和我們的性慾有關。

所以,承認自己需要「性」,一點也不可恥。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但是,桃江的美好生活,從她認識到自己真正愛上A君後開始,就變得不一樣了。A君工作好,高學歷好高收入,性格溫柔,帥,是桃江心目裡的理想男友。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桃江甚至會幻想跟A君以後是不是能在一起,所以一度地想取悅A君。

她可以接納A特別的性癖,比如A君會綁著她,看她不拿筷子直接舔蛋包飯,A君就很性奮: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A君性致一來,會突然來找桃江,桃江每次都欣然接受,從不拒絕: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因為知道A有點變裝癖,桃江在公司就換好衣服直接去A君家。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但是她得到的,是A君直接告訴她,自己早就已經有了女朋友。而跟桃江出軌的原因,就是女朋友無法滿足他的性癖。

此時,桃江並沒有因為A君有女朋友而徹底醒過來, 反而難過地問自己,如果換一種方式認識,結果是不是會不一樣。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這個時候的桃江,已經徹底失去自我了。

在A君眼裡,桃江吸引他的,只有「性」;而在桃江眼裡,卻把這些都當成了「愛」。

桃江的苦惱,被高杉梅看在眼裡。高杉梅不理解,也無法同情桃江。她直接說桃江過於貪心:明明是炮友,卻想要有進一步的發展,也太貪心了吧。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有人看完這個日劇說,從桃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邊是令自己愉悅的性,一邊是自己喜歡的男人。大部分女性兩者都想要,但是往往在男人眼裡,只有性。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這讓我想起來之前很流行的一句話:自從學會性愛分離,我過得舒服多了。性愛分離,真的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嗎?能。

豆瓣上關於性愛的話題,有一個女生講了自己的故事:她有一個固定炮友。平時也沒什麼交流,兩個人的聊天記錄不外乎這幾句話:

——今晚去你那裡?

——好

——有點想你了。

——我也是。

他們會說戀人間的情話,也經常在一起過夜,但是兩個人很默契地不談及其他。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喜歡這個炮友的,但是她僅僅是喜歡跟他在一起make sex。

而且,這一點也不妨礙她有喜歡的男孩子。她說,性是性,愛是愛。我需要性,但也不妨礙我追求愛。因為性並不指向愛情。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就像美劇《性愛大師》裡,女主弗吉妮亞·約翰遜反思性愛對於女人到底意味著什麼,說的那段話:

「時尚雜誌永遠告訴女性,如果你們在床上和諧,一定是因為相愛並且適合結婚。但現在我明白,性就是性,即使美好的性,也不一定指向愛情和婚姻。」

但大多數女性,目前並不能做到性愛分離。為什麼呢?

人類學家海倫菲舍爾認為,性高潮,能產生多巴胺,而多巴胺是與愛相關的,多巴胺也能產生依賴,這就是為什麼在和某人Make love之後,女性會覺得跟這個男人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然後因性而愛。

很多人渴望性,於是,快餐式性愛越來越多,但在過程裡,卻把自己也陷進去了。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消耗。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性愛大師》的作者托馬斯·梅爾接受採訪時說:性易懂,愛難測。

享受性,但不能被性主導,更不能最後變成畸形討好。我們需要性的出發點,應該是處於對自我的取悅,而非處於討好男性。這才是性的積極意義。

但摸透這個道理的同時,不知不覺,性也變得越來越稀缺。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2018年12月的《大西洋月刊》發表了這樣一篇標題為

「The Sex Recession」 (性蕭條)的文章。

性蕭條這個詞,慢慢被我們熟知。性蕭條時代,也在不知不覺中到來了。

當下本該是性的黃金時代。

如果你喜歡約炮,社交軟件可以讓你在一個小時內就能獲得性生活。但現實裡,我們的性生活仍然是越來越少。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為什麼呢?

首先,不缺愛只缺錢。

問過身邊的一些年輕人,缺愛嗎,缺性嗎。他們的答案說的最多的,是缺錢。高額的房租和房價,還有越來越高的消費,光是生活壓力,就已經壓垮了所有的成年人。

其次,口嗨式戀愛。

越來越多的人一邊想戀愛,一邊拒絕戀愛。嘴上喊著好想戀愛,但是真正有人靠近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社交,成了我們發展愛,發展性的一大障礙。

另外,最重要的是,當代年輕人越來越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了。

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習慣。他們習慣了自己租房子住,習慣了下班回家一個人看看電視劇,習慣了一個人打打遊戲,甚至也習慣了生病了要自己一個人去醫院。

也正是因為這些煩惱,約炮文化漸漸興起。

在這篇「The Sex Recession」的文章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約炮是因為我們缺乏社交技能,我們沒有社交技能是因為我們約炮。」

所以,社交技能和性,相互缺乏,卻又不能相互獨立,所以約炮也不能解決我們的社交困境。

性是天性,我們渴望性。但是因為生活壓力,因為對親密關係的畏懼,我們慢慢的,也不敢需要性。

雷斯林說過,性愛最大的缺點,是需要兩個人。

確實如此。性愛的缺點,是需要社交代價,甚至是情感代價,就像桃江一樣,因性生愛。

所以,性蕭條時代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性還會繼續離我們越來越遠嗎?

誰,也不知道答案。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麥子熟了(id:maizi8090)。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