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應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新人244800468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強調的是“更好的教育≠花更多錢”。

普通家庭不像富裕的家庭一樣,有足夠多的錢進貴族學校,找一線名師,請一對一家教輔導。但是又有多少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是富家子弟呢?這就要說說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我認為適合孩子發展,普通家庭能夠承擔,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健康成長的就是更好的教育,孩子在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下成長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普通的家庭為了給孩子進貴族學校而家裡生活拮据,孩子在學校裡穿著破舊的衣服,跟其他孩子一對比就是另類,這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多大傷害?即使你給孩子買了亮麗的衣服,你願意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只有虛榮心的人嗎?作為一個從農村大山溝普通家庭裡走出來的孩子我給您以下幾點建議:

1、教會孩子積極樂觀。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和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生活方式,積極的心態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會孩子自立自強。很多成功人士不也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嗎?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就。記住自己打下來的叫江山,父母給的叫背景,我們沒有背景就要靠自己努力。

3、 教會孩子吃苦耐勞。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論是在學生階段、還是步入社會都會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質,學會了吃苦耐勞收益終身,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哪個不是通過吃苦耐勞考上的。

4、 教會孩子體諒父母。要孩子學會感恩,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父母省吃儉用都是為了幫孩子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即使現在跟著父母沒有享福,那也是人生的歷練,在將來的一天終將會收益。

5、教會孩子勤學善思。最後才是學習,如果上面的精神品質都養成了,那就是學習了,每個學生在學校學習老師都會盡自己所能去教授,孩子只要肯學、好學、樂學,老師講的知識點都記住,並且善思,他就會有所突破。那還要請什麼家教,上什麼輔導班呢?

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孩子的品行,最好的父母不只是給錢,最好的人生並不是物質豐滿精神空虛。

講了這麼多,希望您教育孩子成功,謝謝。





青橙老師


作為一名教師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現在的教育投資很大,據有關數據表明,現在小學生一年的補課費就有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作為一個普通家庭,這樣的花費確實不少,怎樣才能既少花費,還能讓孩子的學習不掉隊,我認為:學校教育是關鍵。

我之前教過的很多學生,她們都能很好的利用在校學習,有不懂的問題及時問老師,把問題都消滅在學校。

現在的校外培訓很多,有同步班還有拔高班,還有興趣班,作為學生,只要很好的抓住在校學習,課外班完全沒有必要去學。至於興趣班,那就根據家庭的情況選擇了,畢竟公立學校的藝術教育還是比較薄弱的。

希望我的建議你能採納。


辛勤的園丁張


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現在的很多孩子們基本是整天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動力,除了玩(打遊戲)都是讓人催著去幹。

頭懸梁錐刺股的那種學習的勁頭,有的人會有,但是太少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是因為孩子們沒有夢想,沒有志向,沒有詩和遠方在等著他,一句話,沒有人生的追求和動力。

原因我們講過了:

★第一、生活安逸,包辦代替。導致思維、行為懶惰。我現在就生活的很好了,我還奮鬥個什麼勁?

有個中學生跟我聊天:我現在什麼都有了,我爸我媽就我一個兒子,將來這一切還不都是我的。

況且我們跟孩子怎麼談理想的:“你好好學習啊,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好掙錢買車買房,再找個好對象,過上好日子。”孩子一想:“考大學找工作不也是為了掙錢買車買房嗎?現在不都有了嗎?我就缺個對象了,好,趕緊談戀愛去吧。”

★第二、對孩子批評、指責過多,導致自我價值感缺失,自甘墮落;即使有點學習的念頭,也是被逼的,也是為了爸爸媽媽、老師才學的,不是為自己學的;或者說是為了不落後,為了面子,為了獎勵,為了不捱揍等等(當然,這也不錯啦)。誰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

★第三、父母很少跟孩子談理想,更談不上培育孩子的夢想了。

我們有些父母,一說到夢想、理想,往往都認為那是高大上的東西、唱高調的東西、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導致我們就不稀的去談夢想,談理想,或者認為自己沒有夢想、沒有理想,認為那些東西離自己太遠了。這也就是現實中我們對理想、夢想不太感興趣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想它,而是認為它遙不可及,因而放棄了它。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70年代後半段和80、90後們,在成長過程中正是我國思想意識形態相對自由開放的時期,人們時髦的是談個性、談自我、談人性、強調自我為中心。夢想的缺失,從我們這一代家長們就開始了,沒有遠大夢想的群體、沒有崇高信仰的群體,很難培養出有理想、有夢想的下一代。

★第四、對孩子的夢想譏笑打擊。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知道逗孩子:“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呀?”

孩子說:“我開飛機。”

父母說了:“開飛機好啊,到時候拉著爸爸媽媽到天上飛飛,爸爸媽媽還沒坐過飛機呢。”

這時候還知道肯定孩子的哪怕很可笑的夢想。

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你就對孩子失去信心了。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夢想的時候,一般的父母都是持懷疑態度的。

一位媽媽帶孩子到大力老師這裡諮詢。我問孩子長大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說要像蔡元培一樣,成為教育家。

我剛要讚賞孩子的想法,他媽媽插話了:

“還蔡元培,就你這個熊樣兒?”

一杆子把孩子的夢想打進了冷宮。


愛眼課


現在都說拼爹,但我們普通家庭,就得拼孩子,下一代是我們的希望。

能給他最好教育的,首先是我們做父母的。

從小就要培養他愛看書,給他讀經典故事,如果不愛看書,你說他讀書能好嗎?不要扔給她一個手機,讓他隨便看,就把孩子給毀了,很多家長都這麼幹。

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小孩淘點沒毛病,但不能一味地玩,該靜下來的時候,一定得能坐住板凳,這都得從小打好底兒,不能一味放縱他去玩。

智商奇高的孩子,畢竟鳳毛麟角,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關鍵看小時候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就是,為什麼老師家的孩子學習好的比較多?就是從小管的嚴。

底子打好了,你就成功一半了!

目前為止,求學之路,還是我們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所以家長,要最大限度的提供人力,財力,物力,這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最終結果如何?那就是成事在天了,我認為也應該不會太差,只是你的心不要太高。

具體地說,要選好學校,這就是學區房貴的原因,當然,這要看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了,盡力而為。

在高中的時候,關鍵的時候要去陪讀,高中階段是學生階段最關鍵的時期。

當成績跟不上的時候,要及時的一對一的補課,不能麻痺大意,心存僥倖,因為中國的高中階段知識太難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

今天說的學習方面比較多,有點狹隘了,但我感覺,你說的教育主要是指學習方面的事情。

當然還有很多事兒,比如德要好,要成人;要多鍛鍊,身體要好;要多才多藝……孩子也很累呀!

教育一個孩子太難了,一般都是一個孩子,前無經驗,後補過機會,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啊!

家長真是太難了,沒有辦法,現在的壓力就是這麼大,我們也只能隨波逐流,但這畢竟都是正事兒,終究沒有錯的。

大家怎麼認為呢?讓我們都交流一下經驗,人多智慧多呀!


普通家的孩子咋教育


既然是普通家庭肯定對孩子寄予厚望,誰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日子越過越好。

怎樣在教育上讓孩子們有所進步呢?鄉村雖然說山青水秀空氣清新,但畢竟人越來越少學校稀稀拉拉,好教師也“良鳥擇木而憇”了。所以孩子們學習首選縣市好學校,氛圍很重要。

再說家庭環境,不論你是做小生意,賣肉開超市包工頭還是工廠主管開大車。千萬不要表現一種我沒讀多少書日子也過得比學問高的人逍遙自在。既然是確實如此也要對有德行的知識分子恭恭敬敬。給讀書階段的孩子們樹立一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

當然確實學不進去再想別的門路。


國富論


家喻戶曉的“吹哨人”李文亮出身於普通人家的寒門學子,父母雙雙下崗,他靠勤奮努力考上武漢大學本碩連讀,只是堅定學習信念,普通人家的孩子同樣能成功。

而這些年我確實發現一個現象,越貧困越普通家庭孩子反而學習不突出,帶有普遍性,寒門學子好像是搞笑?難道“英雄不分出處”被顛覆了?大多數家長也無計可施。

而最典型的逆襲例子,劉強東家裡窮得不行,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妹妹生活在奶奶家,外婆又生病。還有很多成功的人出身寒門或普通人家,而馬雲、李彥宏、雷軍等互聯網大佬都是出身普通人家,逆襲成為行業領袖,都沒有任何官商望族背景,

所以這個問題很複雜,需要深入討論,因為普通也是相對的。曾經有人問過我相似的問題,優秀孩子在普通家庭和富足家庭中的比例,我說當然是富足家庭優秀孩子佔比較高,朋友不解,

我說:因為普通家庭面對家庭生活生存問題,而富足家庭面對家庭發展問題,後者更有精力財力爭取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所以普通家庭就有必然首先制定教育戰略,保障孩子相對豐富的平等教育資源,同時絕對不能因為家庭的普通導致削弱孩子學習信念,創造比富足家庭更優越的人文條件。

1、營造積極向上的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絕對不能在“普通”的前提下,增加成長的消極因素,因為人首先是文化的產物。要給孩子信心,堅信孩子比自己更出色。

2、不要因為自己的普通,拔苗助長地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的虛榮心,填補自己的缺憾,從而讓孩子覺得什麼都不如別人。

3、要做孩子堅定後盾,用一往無前的狀態去影響孩子,而不要增加孩子思想負擔。

有的家長總是“這個我們學不起”“這個我們不參加”“他們條件好,我們別去”。要始終不能讓孩子示弱。

4、應該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同時認真研究學習和孩子溝通的策略。



卡農教育


你好,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給予的,不是金錢可以代替的。從小我的家庭是拮据的,但現在的我卻也在平輩當中出類拔萃,這都是媽媽的功勞…聽聽我家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的媽媽是個極具傳統美德的人。我爸爸弟兄四個,他是老大,嘴比較笨,是最不受爺爺奶奶待見的,爺奶偏心就是家常便飯。爺爺是怎樣刁難媽媽的我也都看在眼裡(不,應該說全村人都看在眼裡)。

但面對老人,媽媽做到了盡善盡美,我覺得我們村裡沒幾個能做到的。

吃餃子在小時候就像過年,但每次吃之前,媽媽總會讓我們先給住在幾條街之外的爺爺奶奶送去。有好吃的,好喝的,也都是先給爺爺奶奶留一份。

記得爺爺病重的那幾年,爸爸兄弟幾個起初是輪流照顧。叔叔們怎麼照顧爺爺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媽媽讓全家人省吃儉用,也要保證爺爺每天有兩個雞蛋吃,所以每次都把雞蛋早早的送到爺爺那兒。有意思的是,竟然還有人去爺爺那兒往自己家拿雞蛋……換做是我,早就“火冒三丈”了,但媽媽還依舊用自己的方式盡孝。

後來,爺爺病到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提出讓爺爺來家裡住的就是被他之前百般刁難的媽媽。媽媽每天都在給他清洗衣物,清洗一天換幾次的褲子……媽媽是個極愛乾淨的人,整天噁心到吃不下飯……媽媽總是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能跟父母記仇,他現在老了,我們更應儘自己所能照顧好他。

除了孝敬父母外,媽媽還有很多傳統美德,我都記錄在腦海裡:

“拾金不昧”是媽媽教給我的:

媽媽在上班的路上撿到錢,到處找失主,找不到失主就把錢交給村幹部,媽媽說丟錢的人該多著急呀!

“不賺人便宜”也是媽媽教給我的

與別人相處,媽媽總是說,別人敬我一尺,我應敬人一丈;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不管生活多簡樸,學習上是事媽媽沒二話。

“地淨人心寬”也是媽媽教給我的。

……

媽媽是我最好的老師,她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響著我。我很開心有這樣的原生家庭,雖然我們並不富裕,但我們都很知足,也很感恩。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幫到你。


小艾老師


普通家庭,如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現在人們在談論教育時往往強調資源、不公等等,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因素。作為普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資化費少,這是事實存在。投資多,投資大孩子就能得到你的預期嗎?不一定。孩子的教育,我經常講,它是一項浩瀚的工程,家長必須付出很多很多的心血,動腦子,用心,用情,用方法。我的一個同學,自己是體育學院畢業,對初高中的一些文化課程也似懂非懂。兒子從小學到高中,數十年如一日,孩子做的每一課程的習題,晚上及假日的時間,他拿上答案去校對正誤,從不間斷。孩子上的是農村普通中學,最終考入清華大學。我有一個甘肅朋友,家庭很富裕,三個孩子(兩個雙生子),就是不學習。我出主意讓三個孩子在他的舅父開辦的磚廠背兩個月磚,一天都不少。最終孩子醒悟過來,一個考入武漢大學,一個考入四川大學,一個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所以,我認為孩子的教育不是投錢,而是投心。





張少山Q


更好的教育,不一定非要多好的家庭條件,很多成功人士出身寒門,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好的家庭條件可以得到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因而往往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是普通家庭,可以從家庭教育及父母言傳身教上彌補:

一是教育孩子小時候就多參與家務,培養動手能力和辦事能力,幹他力所能及的事,既可以鍛鍊思維,增加他的責任感,同時可以增強自信心;

二是沒有那麼好的物質條件,不能參加各種培訓班,就多買些書籍,陪著看書或者讓孩子自己看書,增長學問、見識、視野,學習做人道理,這是成本最低的提升途徑;

三是多培養孩子孝敬和照顧長輩,特別是學會照顧爺爺奶奶,主動幫忙父母分擔家務,孝為德之本,對孩子培養優秀品質很重要;

四是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品質,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要懶床,起床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注意節約,儉以養德,告訴他們,家裡經濟情況,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

五是培養孩子運動能力,跑跑步,例如干家務就是一種方式,打掃整理房間等;

六是培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好多時候父母要去幹活,多讓孩子把事情辦好!


布達拉宮上的梵音


給孩子教育的好壞和家庭普通與否不相關,普通家庭也能教育出優秀人才,書香門第裡也有敗類,不驕縱,不苛刻,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並同時對家庭負有一定的責任感,最好多看書,讓孩子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很多優秀的思想和理論都在書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