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沒有倭患?

fancyroy


因為清朝時日本也閉關鎖國了,凡是擅自離開日本的人都不得再回來,所以也就沒什麼倭寇了

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劫掠朝鮮半島、中國沿海地區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之為倭寇。(倭寇形象)

倭寇最初是由九州島沿海一帶的大名和失業漁民組成,後來在日本進入南北朝後,南朝許多封疆領主開始有組織的進行海盜活動,劫掠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

倭寇的起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日本內戰造成了大量平民失業,這些失業者為謀生計則選擇成為海盜。加之在內戰期間日本政府對海防的控制力下降,給了倭寇以生存的空間。

第二個原因則是鉅額利潤的誘惑。由於古代日本生產力低下,許多生活用品不能自給,只能從中國購買。許多商品在日本的價格是中國的十倍之多,這引發了一些日本封建領主的貪慾。

但是日本能夠與中國做交換的商品不多,日本對華出口最大的商品就是白銀。但銀礦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所以許多日本封建領主就選擇直接劫掠。

倭患在元朝時期就已經比較嚴重了,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直想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解決日益嚴重的倭寇問題。日本當時的室町幕府也表示願意打擊海盜,藉此希望將中日貿易收歸幕府所有,從而壟斷鉅額利潤。在室町幕府的打擊下,倭患確實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明朝在建立之初就一直奉行鎖國政策,民間對外貿易嚴格受限。明成祖朱棣繼位後,中日正式開啟勘合貿,規定日本可以每十年來華進行一次貿易。

很明顯,勘合貿易根本無法滿足中日貿易的需求,許多日本浪人則依舊鋌而走險,為此明朝政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沿海修築堡壘工事,但倭患始終不能根除。

1467年—1477日本爆發應仁之亂,室町幕府統治趨於崩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西日本沿岸諸大名勾結中國沿海的走私販,進一步劫掠東部沿海地區,到嘉靖年間,倭患達到頂峰。

(明代倭寇肆虐地區)

為了打擊倭寇,明朝政府調集大量軍隊,但面對行蹤不定的倭寇,明軍總是疲於奔命,直到戚繼光和俞大猷組建私家軍,才在軍事上壓制了倭患。

不過對於倭患,現在許多史學家認為明朝中後期的“倭寇”主要是由中國人組成,這些人大多是走私販,因不滿朝廷的禁海令而與日本浪人勾結進行武裝走私活動,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大海盜汪直。

汪直是嘉靖朝東南沿海最大的海盜,其最為鼎盛時期甚至在日本建有自己的根據地,擁有大小戰船百餘艘,明軍水師竟不能敵。

對於海上的邊患,當時的直浙總督胡宗憲心中是一清二楚,他曾多次與汪直談判,希望能夠藉助汪直的力量節制海上群寇,最後招安汪直。

但是對於汪直提出的通商要求,胡宗憲實難答應,不得已只得誘捕汪直,然後將其斬首。

汪直死後,東南海盜群龍無首,倭患更加猖獗,胡宗憲又返回武力打擊的路線上。但好在胡宗憲首先的戚繼光和俞大猷戰力爆表,在軍事上有效地打擊了倭寇。

在經歷了嘉靖朝的倭寇大亂之後,明朝政府對於海禁政策也做出了反思,於是在1567年,隆慶皇帝繼位的第二年,明朝政府宣佈有限的解除海禁,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在增加明朝政府海關收入的同時,武裝走私的活動也明顯減少,倭患內外勾結的情況得到遏制。

到明朝末年時日本的豐臣秀吉統一全國,為了防止西方天主教對日本的滲透,豐臣秀吉頒佈八幡船禁止令,限制對外交流,倭寇的數量大為減少。

江戶幕府建立之後,在1633—1639年先後發佈5次鎖國令,禁止日本人對外交往。最初規定除了明國以外的國商船隻能在平戶、長崎兩港停泊交易。到1635年後明國、荷蘭以外的船隻只能進入長崎,禁止所有在外的日本人回國。(鎖國令的始作俑者——德川家康)

江戶幕府之所以頒佈鎖國令,是擔心基督教在日本的擴張威脅自己的統治,但是在客觀上也切斷了倭寇的源頭,到了清代也就基本沒什麼倭患了。


千佛山車神


何止沒有倭寇,連日本人都沒有來清朝,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明朝抗倭援朝,打的日本三百年不敢來中國一人,直到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日本人才踏入中國,清朝沒有倭寇是因為清朝享受了明朝打敗日本勝利的餘威;而滿清甲午海戰失敗,民國就沒有那麼好命了,日本直接侵華十四年,中國付出慘痛代價。



西湖邊的耕田人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從遼東,山東一直到福建,到處都遭到倭寇的襲擊。導致本來是魚米之鄉的沿海地區,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進犯寧德,燒殺搶掠。此後,寧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見人蹤,縣城都荒廢了。

明實錄記載,1555年,67名倭寇從紹興上虞縣登陸,洗劫杭、嚴、徽、寧、太平等地,明軍望風而逃。倭寇一直殺到南京,殺死江寧鎮300多明軍以後,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門。隨後,在秣陵關擊敗上千明軍。

很快,蘇松巡撫曹邦輔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擊這夥倭寇近200裡,終於把這夥在中國腹地流竄數千裡,80多天,殺傷4000-5000人,攻破2個縣城的倭寇全殲。而為什麼會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長期的閉關鎖國。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佈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許入海。1374年,撤銷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明朝海禁長達200年。

其實一直到1567年,隆慶開關也只開放了一個漳州月港。正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導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機百姓與來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續200年襲擊沿海地區,掠奪財物。許多倭寇頭子就是中國人,如王直、徐海、陳東、麻葉等等。

清朝在1655年為了壓制鄭成功也曾經海禁,閉關鎖國。但是到了,1683年實現統一以後,就放開了,時間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與日本貿易,而清朝開放了與日本貿易。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清朝開放海禁,允許本國商人與日本貿易。這也就是清朝沒有倭寇的兩大重要原因。


深度軍事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沒有倭患,那是因為明朝萬曆年間,中朝聯軍擊潰了豐臣秀吉的日本侵朝軍隊,日本內部為了爭奪幕府的控制權的關原合戰,自己內部消耗過大,自己需要休養生息,西方文明的介入也導致日本進入鎖國時代。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臺灣等大片領土,屬國朝鮮也完全被日本控制,這恐怕比倭寇要更厲害的多。

我們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為什麼沒有倭患。

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的建立和日本鎖國

1598年9月18日,剛剛結束侵朝戰爭的豐臣秀吉病逝了。德川家康的勢力迅速擴大,儼然有取代豐臣家族的苗頭。1600年,關原合戰開始,德川家康所代表的的東軍在一天內決出勝負,德川家康取得統治權,1603年建立幕府 ,史稱

“德川幕府”或者“江戶幕府”。(德川家康圖)

由於西方傳教士的滲透,先進的西方技術也開始滲透到日本。1616年,第二代幕府將軍採取禁止傳教措施,農民不得信奉天主教,日本通商只能在長崎和平戶兩地,中國船隻可以通商。1623年,禁止葡萄牙商船進入日本;1633年至1639年,德川幕府連續頒佈五道“鎖國令”

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貿易和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第二、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該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

也就是說清朝建立前,日本已經開始了鎖國政策,倭寇的根源被斷絕了。直到德川幕府倒臺一直執行鎖國政策,日本明治維新改變了這一切。

清朝閉關鎖國

清朝入關後,為了對付臺灣鄭經等,實行了禁海政策。順治和康熙帝時期,清朝和荷蘭、法國、英國、葡萄牙、日本等都建立了貢市貿易,1685年廢除海禁後,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了,而且中國一直處於貿易得利的一方。(開始鎖國的雍正皇帝)

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並限制了貿易。1757年,乾隆皇帝開始只有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廈門、寧波等地被禁止通商。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鎖國後,清朝也開始了鎖國政策。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傳教和貿易,和日本一樣,都是害怕傳教和先進的技術會導致統治權的喪失,算是不謀而合吧。

鄭成功在清朝前期的作用

鄭成功在清朝初年對倭寇的限制應該是非常重要的。鄭成功的軍費主要來源就是沿海的貿易收入,為了達到收取貿易費用,鄭家軍擊敗了荷蘭的軍隊,剿滅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勢力,保護沿海貿易,從而收取貿易船隻的費用,大船2500兩,中船、小船梯級收費。

以前殘存的倭寇基本被肅清了。(鄭成功雕像)

明治維新、洋務運動和中日開戰

1854年,美國同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接踵而至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1867年,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幕府倒臺。1868年1月3日,明治維新開始。(倒幕運動圖)

同時代的清朝被動的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國門也被打開,清朝開始洋務運動。

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進行近代化的發展,決定勝負的一戰就是: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結果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日本佔領朝鮮,《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朝又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中日兩國近代化軍隊發展的成果檢驗以日本的全勝而告終。雖然有兩百多年沒有倭寇,日本來了一次大戰就敲響了清朝的喪鐘。


穿越再現彼岸


明朝初期,日本海盜沒有造成嚴重的災難。嘉靖皇帝的統治期間,政治腐敗,寬鬆的海軍,和工商業的發展沿著東南海岸,一些有錢的商人和海盜如王志和徐海與日本海盜勾結掠奪,導致日本侵略加劇,沿著海岸災難,危及糧食運輸。自1552年以來,日本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大肆掠奪,造成多人死亡,明朝的政府腐敗無能,這是明朝的“倭患”。

倭寇要到中國必須得有兩個基本條件:必須有能力到達中國海岸,而且收益應該大於支出,前者的問題不大,倭寇自然關心的是後者,虧損的生意是不能做的。

事實上,隨著明朝海防的加強,在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將領的努力下,“嘉靖倭患”運動基本結束。在這個時候,進入中國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使得它非常不經濟。

因此,日本這個強大的國家寧願捲入內訌,也不願去中國。當時,日本的戰國時代即將結束,獨立的海盜被強大的勢力鎮壓。例如,織田信長擊潰瀨戶內海的海賊眾、豐田秀吉收編九鬼嘉隆的水軍。

崇禎皇帝即位後,中國的沿海地區沒有任何枷鎖的痕跡,一直延續到清朝。

這種觀點又回到了日本,1588年豐臣秀吉統一該島後,頒佈了“海盜停止令”,一半漁民一半海盜被開除,專業的水戰人員被編入戰鬥部隊。

在這方面,豐田秀吉控制了日本沿海的交通,併為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做好了準備。當然,日本軍隊在明軍和朝鮮軍的入侵中失敗了,沉重的教訓開始讓他們平靜下來。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於1603年建立江戶幕府,他清楚地認識到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並對盜島者加以約束。

1633年,德川幕府宣佈關閉這個國家。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德川將軍的三代將軍家光終於完成了任務。

日本人不出海,自然就沒有倭寇,自那以來,中國沒有遇到麻煩。然而,日本的封鎖並不是絕對的,仍然有官方的艦隊在海外活動,也有不少間諜。

在明清兩代,雙方用數千枚炮彈互相轟炸,中國艦隊的海戰炮擊模式,以及鄭成功進攻荷蘭收復臺灣,這一情況已轉達給日本,日本當時沒有參加的資格。

殘酷的現實使德川幕府徹底冷靜下來,改變了早期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誠實地實行了閉關自守的明治維新。


貓眼觀史


自從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後,各藩主、封建領主為了搶奪地盤,大打出手,出現了大批的破產商人、失敗的武士、無地農民,他們在本土無立足之地,只好裹挾在一起,由失敗的封建領主組織在東亞的朝鮮、中國、東南亞等沿海打家劫舍,殺人放火、走私貿易討生活。這是倭寇的起源。

時間進入清朝以後,倭寇難尋蹤跡,這並不是日本的歹人們良心大大地發現,大大地從良了,而是因為那個任由他們橫行霸道於海上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為什麼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就是明朝對倭寇的重擊,讓倭寇再也無法捲土重來。

大家知道,倭寇對於中國的危害,在明朝的時候最為厲害,特別是江浙、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倭寇簡直像狼進了羊群,如入無人之境,橫行其道,根本不把圍剿的官軍放在眼裡。這也難怪,大明朝的官軍們承平日久,怎麼會是這些剛從日本火線上下來的亡命之徒的對手,何況這些浪人們還裝備著鋒利的東洋刀和最新式的鳥銃。

倭寇頻繁的打家劫舍、劫持人口、殺人放火終於讓明朝不厭其煩,粗略統計一下,軍民竟有百萬死傷於倭刀下,嚴重的地方竟十室九空,高層開始重視倭寇問題,皇帝一重視,事情就好辦,帝國的優秀將領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很快就拿出了克敵制勝的專家本領,特別是戚繼光練出了讓倭寇膽寒的“戚家軍”,這簡直就是倭寇的剋星,戚繼光先戰浙江,台州之戰直取倭寇首領人頭;再戰福建,直搗倭寇海上老巢,“倭寇被斬首者甚多”,直接將福建的倭寇殺個精光;然後又聯合俞大猷對倭寇分別在興化、仙遊等地大打了幾個殲滅戰。由於對倭寇的高壓態勢,殘餘的倭寇們一看這哪是打仗啊,分明是屠殺啊,趕緊逃吧!於是逃回去的倭寇像是驚弓之鳥,由明到清也沒敢再來中國。

其次是大清的海洋國策,以及在沿海與南明殘餘勢力的鬥爭讓倭寇沒有機會重來。

大清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以後,初期的統治並不穩固,南方還有殘餘的南明小朝廷在苦苦掙扎,鄭成功又趕走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將其打造成最大的反清復明堡壘,所以東南沿海並不太平,反清復明勢力要將沿海打造成反擊的基地,大清朝意圖趕緊一統天下,解決這些遺留問題,於是雙方都在沿海囤積了大量的軍隊,枕戈待旦,試問這樣的態勢有幾個亡命徒會傻到直接往正規軍的槍口上撞呢?

同時,為了防止沿海的人民同反對勢力建立聯繫,清朝延續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而且更加嚴厲的下達了“禁海令”和“遷海令”,“片帆不得入海”,同時將沿海百姓內遷三五十里地,大部分百姓失業,流離失所,生路全無,沿海一片荒涼蕭瑟,你倭寇就是來了也沒有傢伙可搶啊!

最後是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幕府也開始閉關鎖國防範逐漸東來的歐美列強。

1600年,日本狠人德川家康發動關原之戰,獲勝後建立德川幕府,日本結束了混亂的戰國時代,德川幕府為了恢復同中國的貿易和關係,一定要杜絕這拿不上臺面的倭寇行徑,於是大批的倭寇、亡命徒被徵召進了火槍隊等日本近代化的軍隊裡,他們不被允許再去中國等地打家劫舍了。同時,一些西方的傳教士也趁著戰國時代的混亂開始在日本傳播天主教等教義,這讓德川幕府驚懼,於是很快日本也開始閉關鎖國政策,不允許民眾擅自出海。得不到日本上層支持的倭寇們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倭寇的消失對大清來說是好事,但令清帝國的高層沒有想到的是,倭人狡詐,生性惡毒,短短百十年後,倭寇的變種日本軍國主義很快就重回東亞大陸,令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這才是歷史要我們時刻警惕的。


巷陌觀史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從遼東,山東一直到福建,到處都遭到倭寇的襲擊。導致本來是魚米之鄉的沿海地區,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進犯寧德,燒殺搶掠。此後,寧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見人蹤,縣城都荒廢了。 明實錄記載,1555年,67名倭寇從紹興上虞縣登陸,洗劫杭、嚴、徽、寧、太平等地,明軍望風而逃。倭寇一直殺到南京,殺死江寧鎮300多明軍以後,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門。隨後,在秣陵關擊敗上千明軍。 很快,蘇松巡撫曹邦輔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擊這夥倭寇近200裡,終於把這夥在中國腹地流竄數千裡,80多天,殺傷4000-5000人,攻破2個縣城的倭寇全殲。而為什麼會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長期的閉關鎖國。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佈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許入海。1374年,撤銷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明朝海禁長達200年。 其實一直到1567年,隆慶開關也只開放了一個漳州月港。正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導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機百姓與來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續200年襲擊沿海地區,掠奪財物。許多倭寇頭子就是中國人,如王直、徐海、陳東、麻葉等等。 清朝在1655年為了壓制鄭成功也曾經海禁,閉關鎖國。但是到了,1683年實現統一以後,就放開了,時間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與日本貿易,而清朝開放了與日本貿易。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清朝開放海禁,允許本國商人與日本貿易。這也就是清朝沒有倭寇的兩大重要原因。


麇子文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看一下倭寇是什麼組成?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形成這樣的集團,與日本當時的社會局面和特定的武士制度有關係。

公元十五世紀中葉開始直至十七世紀初日本進入混亂戰國時期,彈丸之地的日本分裂成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藩”(大名的領土),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群雄割據。失敗的大名失去了領地後,帶著自己的家臣和武士只能到處亂竄,而武士集團在當時的日本是一個特殊階層,他們不從事生產,聚集在一地 區最強大豪強貴族的旗下,生活質量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依附主公經濟實力,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財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正是因為武士集團有著家族和宗主兩種關係,以嚴格紀律和絕對服從為第一要務,漸漸形成了盡忠、獻身等所謂“武士道 精神”的倫理觀念。而失去宗主的浪人由於生活沒有依靠,就成為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所以倭寇在我國明朝非常猖獗。

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和俞大猷二軍多次對東南沿海的倭寇進行打擊,倭寇為害最後被蕩平。特別是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在1588年頒佈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實行兵農分離,使武士集中居住於城市。同時豐臣秀吉發佈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開了禁教鎖國之先河 ,客觀上也使倭寇的活動開始減少。1636年,清政府在中原建立後,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加強海防力量,海盜沒有利益可圖,倭寇也就慢慢消失了。


凡人梵思


對於倭寇的印象,在明朝歷史上經常會提到,那麼為什麼清朝歷史上沒有倭寇呢?本文來探討下清朝沒有倭寇的根本原因。
我們看明朝歷史時經常會聽到兩個字,倭寇。倭寇是元朝後期開始有的,就是日本進入戰國時期的時候,日本國內混戰不止,開始有大名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搶劫,這是倭寇的開始。明朝時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威脅到了明朝的安危,後來也湧現出了像戚繼光一樣的大批抗倭英雄。
那麼為什麼到了清朝就沒有倭寇了呢?我們先看看明朝時倭寇的聚集點,當時的倭寇大多是從日本渡海來到臺灣,以臺灣為根據地,對東南沿海進行侵擾。眾所周知,到了後來鄭成功收復了臺灣,這樣一來聚集在臺灣的日本人也就走了,所以日本人失去了一個可以作為根據地的地方,活動起來也就不方便了。
再者,明朝時,日本後來剛剛實現統一,之前的混亂讓日本呈現出一派糜爛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對外擴張自然也就成了日本統治者想要讓日本強大的一種戰略。再加上,當時明朝對武將軍權控制很嚴,導致國防衰弱,所以日本選擇了侵擾明朝。到了清朝,東方的發展已經落後於西方了,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忙著學習西方,來強大自己,自然也就顧不上別人了。而且此時的清政府實力遠遠比日本強,就是沿海軍隊,也是很強的,倭寇自然也不敢來犯,就是來了恐怕也會落荒而逃。
不過清朝雖然沒有了倭寇侵擾,但是清政府最終還是敗給了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時,就是這個曾經中國人沒有放在眼裡的小國,打敗了亞洲第一艦隊,北洋艦隊。其實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有很強的國防作為保障。

文儒風


這個原因主要在日本。

明初和明中期沿海倭寇猖獗,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國內戰爭頻發。明朝初期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當時有很多戰敗武士和流離失所的農民無處營生,只能選擇跨海來中國搞事情。明朝中期,日本正好是戰國時期,情況比南北朝時期還要慘得多。



而在清朝,日本已經進入了相對平和的江戶幕府時代。在此之前,日本已經通過朝鮮戰爭、關原之戰和大阪之戰,消耗了大量的武士和人口,國內經濟矛盾基本平復,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也就不用去幹這種玩命的活來謀生了。


另外中國方面也有原因,順治時期雖然海禁,但是老百姓天天都忙著躲避戰亂,清軍對東南的監督力度很大,因此除了鄭氏集團,沿海基本上沒啥問題。康熙之後,海關開放時間大於海禁時間,雍正四年,大清又再次開放四個海關,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大清又改為對歐洲一口通商,但始終沒有明朝那樣強力度的海禁。

當然,大清沿海也有不少海盜,但他們最後被招安的被招安,被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消滅的消滅,雖然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厚的一筆,但是危害遠不及明代的倭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