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700億的達利食品:跟隨、模仿還是創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也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只能做貼牌生產、來料加工以及品牌代工的簡單貿易,到打造自主品牌、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乃至於重新定義“中國製造”,中國企業披荊斬棘,通過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在食品飲料行業,從福建東南沿海一隅崛起併成長為行業龍頭的達利食品,或許可以被看做是中國企業能夠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一個典型樣本。

“有人的地方,就有達利園”

上個世紀80年代末,當中國市場上多數休閒食品還處於散裝稱重階段時,達利推出了包裝精美的“美利”牌餅乾。這讓其一下子站在了行業的制高點。美利牌餅乾也從福建一路賣到成都、瀋陽等地,成為風靡全國的產品。

在20世紀90年代,達利發現一種蛋糕夾心類食品開始在國外風靡開來,且國內市場也出現了這種食品。基於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達利開始進行研發,最終在2002年,推出達利園蛋黃派。

當時,達利邀請了國民度超高的許晴為蛋黃派做代言,“達利園蛋黃派,你帶我也帶,家家都喜愛”很快成為全國觀眾熟知的廣告語。經過近20年的發展,至今達利園蛋黃派仍然是國內烘焙類的第一品牌。

2000年前後,是中國休閒食品行業的大發展時期。當時,除了蛋黃派之外,薯片在國內也受到消費者的歡迎。2003年,達利又推出薯類膨化食品可比克,並邀請周杰倫為可比克進行代言。

市值700億的達利食品:跟隨、模仿還是創新?

隨後的2004年,達利打破外資企業在高端餅乾領域獨大的產業格局,首先推出帶有堅果薄片的餅乾好吃點。知名演員趙薇的那句“好吃你就多吃點”,曾經一度風靡全中國的大街小巷。

三年佈局三大品類,推出三大知名品牌,最終讓達利成為休閒食品領域的龍頭企業。

進入一個品類,不僅需要事先對其市場發展空間有足夠的把握,且需要給產品研發和品牌定位以足夠的時間。三年三大品牌均取得成功,離不開達利創始人許世輝早期對於休閒食品行業發展趨勢的洞察,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產品創新與產業佈局。在完成三大品類的佈局之後,達利也確定了在休閒食品行業的領軍位置。在中國,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達利的產品。

一輩子的事業

今年已經62歲的許世輝,從1980年便開始從事休閒食品行業。對於他來說,達利也是一輩子的事業。許世輝始終堅持“創新決定企業生命力”,認為企業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就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在休閒食品行業取得成功之後,許世輝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帶領達利大舉佈局飲料行業。當時,國內飲料市場年產量以超過20%年均增長率遞增,但是,飲料行業形成規模生產的企業還不多。飲料在產業操作邏輯上,與烘焙類食品類似,但對於產能和渠道佈局有更高的要求。

市值700億的達利食品:跟隨、模仿還是創新?

2006年,達利推出“和其正”涼茶、“達利園”含乳飲料、茶飲料等。由於飲料行業的運輸成本高,以中心區域市場為圓點,在全國編織一張覆蓋產能與銷售端的網絡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沿海沿江的二線佈局,到中心城市輻射周邊區域的一系列戰術,達利不僅把品牌打到全國,更是夯實了在全國的產能和渠道佈局。這為其後續佈局功能飲料、豆奶以及短保麵包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在飲料領域,和其正涼茶、樂虎功能飲料、豆本豆豆奶分別在涼茶、功能飲料以及豆奶領域,取得了行業前三的市場份額,其中豆本豆更是居於純豆奶細分領域第一的位置。

當前,達利在全國18個省份建立了21家子公司,36個食品飲料生產基地,1個馬鈴薯全粉生產基地,1家包裝彩印廠。同時,以這些生產基地為核心,構建了一張黃金銷售網絡。

從全國性的工廠到全國性的渠道,在過去的30年,達利的這張黃金網絡也成為其進行品類佈局、拓展市場的重要基礎,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了短時難以逾越的產業壁壘。

“山寨”標籤的背後:跟隨還是創新?

近些年,迅速成長的達利食品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其淨利潤更是超過了康師傅和統一之和。“樹大招風”,在關注的同時,也有人為其貼上了山寨的“標籤”。

從當前的一些公開信息來看,所謂的“山寨”或者“跟隨”,無非是在其進入蛋黃派、膨化食品等領域之前,外資企業擁有該品類的產品或者是擁有消費者更加熟悉的品牌。但為這些企業貼上“山寨”標籤,顯然忽視了企業本身在趨勢把握、產品研發、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努力,更忽視了企業在產能、渠道等方面的基礎能力。

市值700億的達利食品:跟隨、模仿還是創新?

據瞭解,達利奉行的是“多品牌多產業”的發展策略。這與外資巨頭寶潔、雀巢等的發展模式較為相似。這樣做的好處是,每推出一個品牌,會對應一個品類,品牌名稱與產品品類特性也高度契合。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當消費者選擇某個品類的產品時,會更容易想到其產品。達利在2017年切入豆奶領域推出的豆本豆,品牌名就與豆奶的品類特性極度契合,也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與部分企業基於產品創新不同,達利“多品牌多產業”的一個關鍵點是以具備成長空間的細分產業作為創新的基礎,這無疑意味著更高的確定性以及增長空間。

公開資料顯示,近兩年,達利相繼佈局的植物蛋白、短保麵包領域,未來增長空間會達到千億以上。從產品創新的角度來看,豆本豆也是國內唯一做到無添加的豆奶飲品,這恰是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結果。

產品創新是戰術層面因素的話,那麼基於產業格局上的佈局則是戰略層面的創新。從休閒食品領域到即飲飲料,再到包括豆奶、短保麵包兩大品類的家庭消費板塊,達利在這三大產業上的佈局以及由此帶來的業績增長,是企業不斷進行戰略創新的結果。這也是企業能夠持續增長的一個最終因素。

在商業發展史上,只知道山寨或者模仿跟隨的企業,早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對於一個持續發展30年的企業來說,與“山寨”和“跟隨”這類缺乏商業洞察力的標籤相比,顯然持續的創新更貼近企業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