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臨沂文化系列|故國故城 鄪國春秋:季桓子挖井得羵羊

核心提示: 這是中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孔子治國的政治主張。季氏,顓臾,與費縣故城有何關聯?在費縣城西北12.5公里處,有一條寬闊的日東高速連接線。道路兩側,一邊是成片的楊樹林,一邊是上冶鎮的古城村。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故國故城  鄪國春秋:季桓子挖井得羵羊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故國故城  鄪國春秋:季桓子挖井得羵羊


季氏將伐顓臾

這是中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孔子治國的政治主張。季氏,顓臾,與費縣故城有何關聯?在費縣城西北12.5公里處,有一條寬闊的日東高速連接線。道路兩側,一邊是成片的楊樹林,一邊是上冶鎮的古城村。在古城村的南部,有一段鋪滿雜草的高土堆。據說這一段土堆,是一段古城牆。而在2000多年前,這一段連接線兩側,曾是一座古城邑。這裡便是位於費縣上冶鎮的費縣故城遺址。據記載,故城北望蒙山,南、東兩側臨浚河。北城牆長954米,西城牆長2170米,東城牆長1935米,南城牆長1077米,城牆高約3至5米,整座城邑近似長方形。城內偏北部有一丘陵,將故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嶺北俗稱“兵馬城”,順嶺南下俗稱“宮殿區”。 故城內座落著古城裡、西畢城、寧國莊3個自然村。費,原名做鄪(bi),鄪國,原為一個古老的東方姬姓封國的國都。春秋時去“阝”為費,後被魯國吞併。春秋時期,季友因協助魯莊公登上王位,平定魯國內亂,被魯僖公封於費。 魯哀公時,季孫肥權傾朝野。在距費邑不遠的東蒙山下,有一個魯國的附屬國名“顓臾”。季孫氏為擴張勢力,預謀出兵攻佔顓臾。季氏的家臣冉求、子路為此拜見孔子。在孔子的駁斥下,兩人最終說服季孫氏放棄了對顓臾的討伐。這便是《季氏將伐顓臾》。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故國故城  鄪國春秋:季桓子挖井得羵羊


井裡有“怪物”?

井,指的是季桓子井;“怪物”,指的是羵羊。在古城村北,日東高速連接線以西的楊樹林裡,有一塊立著兩幢石碑的巨石,石頭南側是一個大坑。這裡便是季桓子井。兩幢石碑,一塊刻有“季桓子得羵羊之井”,另一塊則是“季桓子井”標誌碑。從石碑上能夠依稀辨認的出的碑文得知,兩塊石碑分別立於清代乾隆和嘉慶年間。相傳,當年為了灌溉農田,季桓子派人挖了這口方圓近半畝的大口井。而沒想到在挖井時,卻挖出個“怪物”。這頭“怪物”,頭上有角,像羊,卻長著一張狗臉,像狗。這個消息傳到季桓子那裡,他也沒見過這個東西。於是,季桓子去請教孔子。孔子一聽,就知道這“怪物”為“羵羊”。更為重要的是,羵羊的出現,是一種吉祥的徵兆。據《東周列國志》記載,季桓子因此大悅,於是讓孔子做了中都宰(宰,為古官名),孔夫子從此走上了魯國政治舞臺。據古城村村民周講解,“季桓子井”石碑之前所坐落的石頭,正像一隻窩在地上的羵羊,有頭有尾,很是形象。這是巧合還是某種象徵?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故國故城  鄪國春秋:季桓子挖井得羵羊


七十二口澆花井

季桓子井,據說是中國最早用於自流灌溉的井。而據古城村書記說,古城原有七十二口井,季桓子井只是其一。據古城村民周說,季桓子井的井口,是用八條上千斤重的石板鋪成,八條石板形成兩個錯落的正方形,井口就有了8個石角,於是,此井又叫“八角琉璃井”。從平地往下挖10米才能看到那8個角,而且井是一層一層的,每一層裡上面都放著季桓子養的花。有人說,季桓子喜愛養花。一座城邑,為什麼要挖如此多的井?為了養花要挖72口井,難免有些誇張。但可以想象,2000多年前的古城,也許就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據熟悉中西方文化的一位學者考察得知,這種分層的石井,當地實為罕見,而在遙遠的中東地區則較為常見。當地人愛花,甚於周邊,而歐羅巴人也酷愛花草,這之間是否存在聯繫?這個大膽的、尚需考證的疑問,為費縣故城蒙上了又一層神秘。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故國故城  鄪國春秋:季桓子挖井得羵羊


蜂兵救城,是福是禍?

在當地有一個流傳比較廣的傳說。相傳,季氏王治國,養蜂而不養兵。正是這個讓人費解的舉動,讓王國保持了長久的安寧。傳說,季氏王養的蜜蜂,體大如燕,住在平邑。每當有敵人入侵,只要敲響城內的一口銅鐘,成千上萬的蜂兵就會通過山至城內的地下暗道,雲集到城邑的上空,殲滅敵軍。蜂兵的戰鬥力強過士兵數倍。有一次,季氏王去魯國參加會議,出門前反覆叮囑自己的9個女兒,一定不要輕易敲響銅鐘。女兒們都滿口答應。而當季氏王走後,好奇的小女兒卻敲響了銅鐘。剎那間,聞聲而來的蜂兵,猶如一片黑雲,飛到了城邑上空。它們圍著古城轉了一圈,沒發現敵人,就飛了回去。回來聽說此事的季氏王,非常氣憤。一怒之下,把9個女兒全部活埋在城邑西北的西湖邊上。在如今的西湖村仍然流傳著九女墳的故事。季氏王很清楚,上過當的蜂兵,絕不會再飛回來。城邑失去了防守,遲早會被敵人攻陷。於是,季氏王和自己的臣民一起,連夜搬到了臨沂。季王城變成了一座空城。雖然春秋戰國時,季氏王國滅亡,但至漢代,這裡建立了費縣,又成為政治中心,一直到北魏,這裡都是費縣治所。從故城遺址規模,可以推測當年富麗堂皇的宮殿、鱗次櫛比的店鋪和車水馬龍的市井繁華。解放後,這裡曾出土過銅箭鏃、銅鏡、五銖錢和隨處可見的“千秋萬歲”瓦當。人去城空,歲月已逝,空留幾段殘垣斷壁守著曾經的一世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