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者有哪些讓你受益匪淺的書?

聊聊君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躲不開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學校進行一線教學的老師,非常有必要讀一讀盧梭的《愛彌兒》,相信知道這本書的人很多,但真正讀過的卻非常少。

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愛彌兒,作者藉助這個虛構的主人公來闡述自己的教育觀念,講了愛彌兒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受教育過程,作者藉此提出了自己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孩子的教育主張。另外,書裡有非常多有趣又好玩的故事,讀起來也不會那麼枯燥無聊。

這本書據作者所說,一開始只是為了讓一位喜歡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母親所寫的,但是在論述問題的時候,作者寫著寫著就變成了一本書了,而且成為了教育類的經典書籍。

讀了這本書,你將會對兒童有更多的瞭解,對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事實上,很多成年人對兒童是不太理解的,對待兒童的觀念也是錯誤的,以致於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不僅方式不正確,而且逐漸走入了錯誤的道路。我們絕不能把兒童當作成人來看,更不能用成人的思維來思考孩子,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時刻考慮按照他們的能力可以學到一些什麼。

在《愛彌兒》這本書裡,有很多可以直接借鑑的計劃,這些計劃不僅優秀,而且可行性好。

強烈推薦大家閱讀《愛彌兒》,讓我們一起陪著愛彌兒成長吧!


教育教學那些事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教育者需要閱讀和增加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和理論水平來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才能夠以更加具有關懷性視野來看待教育和教育中的學生和老師。哪些書讓我受益匪淺,我推薦兩本,是我閱讀中讓我眼前一亮。第一本是美國伊萬伊里奇的《去學校化社會》,另一本是範梅南《教育的情調》。

  • 第一本書:《去學校化社會》。這本書是美國學者伊里奇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個時候就提出了學校存在的弊端以及提出社會發展中不需要學校存在的觀點,那個時代這種提法也許太超前和不可思議。可是現在,他的預言都在逐漸的實現。學生可以藉助互聯網學習,組裝一個教育的知識超市供人們選擇,人與人之間交換技能和知識以滿足發展的需要等,可以說,這些觀點的有的部分已經正在實現著。為什麼說這本書呢?作為關鍵的觀點就是美國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沒有學校的社會,那麼沒有學校?學生去哪裡又該如何學習呢?這就是本書的特別之處。與此同時,作者批判了學校的存在,比如學校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讓學生有了階層的觀念,讓學生學會用測量去觀察一切事物,學生被學校綁架等諸多觀點,可以說觀點非常特別與獨到。


  • 第二本書:《教育的情調》。馬克斯·範梅南,是教育現象學重要開創者,著名教育學者,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ERA)“課程和教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代表作有《教學機智》《兒童的秘密》《實踐現象學》等。這本書裡面講述了很多小的故事,讀者可以通過讀許多小的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應有的樣子,知道什麼對孩子合適、什麼不合適,知道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關注孩子的獨特之處,關注孩子的個體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聽”孩子,這種看就是一種尊重、一種平等、一種關懷。孩子雖然都在學校裡面學習,可以每一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個體認識差別很多,作為教育者你要走進學生的內心觀察和發現學生真正的學習需要,才有可能真正的促使學生得以發展。因此,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讀懂孩子的內心,走進孩子的內心,讓教育和成長變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這兩本書,已經讀過,對於做教育研究還是教育寫作,觀點性的幫助很大,尤其是該如何對待教育。


尚未了凡


岸見一郎所著“不管教的勇氣”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一阿德勒心理學知識為理論依據,提出“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育理念。他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賦予孩子面對人生的 勇氣和自我成長的動力,讓孩子成為自立的人!


和風化雨


《愛和自由》是2019年10月份看的,因為時間不久記得有點深刻。最大的原因是讓我明白,在愛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的孩子,他們肯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這樣長大的孩子一定會幸福,遠離焦慮。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源於2018年聽了樊登老師的簡介,然後買下紙質書在家斷斷續續的看了起來。瞭解了自己怎樣的語言是暴力語言,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的愛的語言,傾聽,培養對自己的愛,學習感激。將這一切運用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中,緩和了很多的問題。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是2018年的十月份聽朋友推薦,然後作為我幼兒園中班家長會的時候一本推薦書目推薦給家長。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和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請您蹲下來。當時是我在家長會中的一個話題。

優秀的書籍非常多,記憶也有些模糊,近期記憶深刻的,和我運用的就是這幾本。





肖亞043


毛姆曾經說過,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

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難事囧事,只要一頭扎進別人的世界裡,瞬間便會覺得自己的那點悲歡不足為到。

當然,讀書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甚至比你的存款、薪水還要私密。

它直接暴露了你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所以一個人的書架上有什麼書,代表了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有兩本書對我影響頗大。

《班主任工作漫談》

我記得剛上班的時候,對於教學和學生管理還是懵懂狀態,我們學校的一個老教師送給我一本書,讓我第一次拜讀了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也是這本書把我引進了做一名老師的大門。

近年來,教育界普遍倡導賞識教育,強調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對話,賞識學生,給學生創造一種寬鬆自由的氣氛。但是,現實情況有點矯枉過正,對學生,甚至達到只能說“好”,不準說“不”的程度。不少教師深感困惑:賞識教育是否就意味著不能批評?學生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該拿他怎麼辦?

這些問題在魏老師的書中就不是問題,魏書生老師對“懲戒教育”始終比較倡導,他的做法多種多樣,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學生犯錯後要寫“說明書”、“心理病歷”、罰唱歌、罰做好事等等,這些方式,與其說是懲戒,不如說是給孩子樹立自信,鍛鍊意志的好機會。

最重要的一點是,魏老師的教育方法無論多麼豐富,其出發點都是相同的,其基礎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對學生的愛。

從這本書中,我領會到了一些教育教學的道理,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缺點或錯誤,我們對他們嚴格要求是完全正確的,但一定要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中透愛。從愛出發,來教育學生,將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做最好的老師》

後來,又拜讀了另一位當代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尤其是“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我非常贊成這個觀點。

“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

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結束語:

我讀了不少書,我認為只要開卷就有益,這兩本書就像燈塔一樣,在指引著我不斷前行。

在讀這兩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滿腔熱情就足夠。現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不僅需要我不斷的自我學習增加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愛心去灌溉。只有充滿對職業和對學生的愛,才能令我肩負起一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讓我們往下手機,讀書吧!


辦公指難


作為一名老師,我有每天閱讀書本的習慣。看了那麼多書,有哪些書讓我最受益麼?有以下兩本書,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

第一,戴爾.卡耐基的《卡耐基成功經典》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最暢銷的幾本著作的精華部分,比如《人性的弱點》、《美好的人生》、《人性的優點》、《快樂的人生》等著作。卡耐基寫的書,並沒有抽象的概念,高深莫測的理論,複雜的符號。可,他卻能從日常生活之事中,提煉出一條條人生哲理,幫助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獲得他人的理解與尊重,如何獲得勇氣和增強自信心,克服自身的弱點,發揮自身的優勢,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它是一本小冊子,可以放在口袋裡隨身攜帶,是我讀高中的時候買的,現在算來已經有十幾年了。所有高中學過的課本,我已賣掉了,唯獨這本書,一直帶在身邊。在工作上,面對頑皮行為惡劣的孩子想要開口批評時,書中的那句話,“批評是一根危險的導火線——一根促使自尊的火藥庫爆炸的導火線,這種爆炸也會置人於死地”,總浮現在我腦中,讓我冷靜下來審視內在情緒,是呀!孩子犯錯了,我怒火中燒而大聲斥責,只會適得其反,對孩子和自己都沒有任何意義。

又如,每當面對,班裡的孩子不聽其他老師勸老是做壞事時,我想起書中的那句,“談論他所要的,並且告訴他如何才能得到它,這是世界上唯一能影響對方的方法”,在未開口勸說孩子之前,我會先問自己,“我如何才能使這孩子去做這件事呢?是拿著槍桿對著他胸脯威脅,或用皮鞭抽到強迫他,還是想想他所需要的,並告訴和指導他如何得到呢?”通常情況下,我選擇後者,冷靜分析孩子的所需,討論孩子想要,給孩子提供方法和建議。

第二,[日]古川武士的《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

很多人,年初立志要培養自己存錢、戒菸、鍛鍊身體等的好習慣,可總是半途而廢,年末都不敢再提立志這回事。每個人,都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堅持好的習慣,我們不僅需要意志力,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即養成習慣的訣竅和方法。這本書,系統地介紹習慣形成的階段性特徵和應對方法,教我們如何掌握堅持下來的訣竅,用科學地方法克服懶惰,甩開“習慣引力”,輕鬆地養成好的習慣。

沒讀過這本書之前,我讓班裡的孩子每天寫日記。剛開始幾天,孩子們都積極寫,按時上交日記讓我檢查。可過了差不多七八天,有些孩子交不出來了。隨著時間推移,最後能堅持下來的孩子少之又少,甚至全軍覆沒。讀了這本書,我運用了書中的方法,在培養寫日記習慣的三個階段中,給予孩子正確指導,科學設定獎懲措施,合理利用書十二項“行動開關”,讓孩子遠離失敗。令我高興的是,有些孩子能堅持下來了,讀初中也在寫日記。

最後,我們閱讀好的書籍,不能侷限讀了它,應該吸收書中的精華部分,或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或用它指導我們實踐。

對於這問題,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致力於解答小學語文教育問題,不斷分享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心得體會,與您見證孩子的成長。假若我的建議對您有所觸動,歡迎點贊留言!


小小溪學堂


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黑田祐治《全世界都想上的課》、彼得布朗《認知天性》、阿莫納什維利《孩子們,你們好》、南懷瑾《論語別裁》,《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麼》、《禪海蠡測》、《大學微言》…


教育我聞


悟空您好:我是做生活的強者,很高興回答問題。說到收益匪淺,我想很多教育工作者可能不得不提到的一本書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出自一位意大利作家之手,整本書記述的一個四年級學生十個月的日記,其中穿插者老師每個月給學生講的一則則美好而真實的故事,謳歌了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是打開人們心扉的一把鑰匙。泰戈爾曾經說過:“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愛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但今天我捧在手裡細細品味的時候,也是被書中無數個故事深深的打動,在看《愛的教育》時,無數次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蹟感動,《掃煙窗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和孩子有關的故事中,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在讀這本書是,我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愛是什麼,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愛無處不在,可以是對父母、對同學、對朋友包括對陌生人的愛。冰心曾經說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質和美好道德的核心,讀這本書不僅讓我想起了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實,我們也可以擠出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們多聽聽這些“愛的故事”,感受和體驗愛,學習付出愛。我想,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場無盡頭的旅途,正因為我們是帶著愛出發,就想繼續走下去,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





做生活的強者513


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是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靈治癒的書籍,通過這本書,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負能量都是由自己的心境所造成的。

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有積極的因子,也有消極的因子,我們需要調整的是如何將消極的因子轉化為積極的因子。

比如遇見疾病,我們不能抗拒,不能排斥,而是要伸出自己的雙手擁抱,接納,然後慢慢消化。

等消化了,也就將不好的轉化成好的了。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告訴我們,要遵從內心的想法,從心出發,重遇更好地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全才軍考教育


我最近看了一些關於教育學相關的書,有人給我介紹了一些,我讀了其中的大部分,並沒有讀完,但是內容的確值得教師認真閱讀!

排名不分先後!

1.認知天性

這本書,我認真看完了,其實裡面很多內容都是重複講還有很多的案例講解,真正的乾貨也不少,這本書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羅迪格教授為主要負責人的團隊在項目上投入了10年時間, 首次提出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繫,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裡面講解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但是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2.少有人走的路

這本書值得每個人讀,也很容易讀!教師讀了後提升自己的關於人生的認知,更好的面對學生,當然如果學生能讀進去讀懂的話,更好!正如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3.給教師的建議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譯者根據中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


4.兒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5.正面管教

這本書告訴21世紀的父母和老師們: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


我相信作為教師,在大學學習的時候,可能都讀過這些書,畢竟都是比較經典的書,但是在教學實戰中再讀一下,結合實際遇到的問題會有更深的瞭解和意料之外的收穫!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