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雙AJ小黑金。

似曾相識的介紹?在球鞋市場被一炒再炒的今天,大家早已對各種球鞋博主或資深“鞋狗”的介紹耳熟能詳了。但今天這位出場嘉賓手中的鞋,可不光是外觀介還自帶“解剖”視角。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AJ小黑金的解說畫面中,鞋頭已經脫落,輕輕掀起就能看到小黑金的多層“內臟”,不少愛鞋之人瞬間心疼:“造成這樣了,太可惜了。” “看著都害怕,趕緊脫下我的AJ不出門了。”但視頻中一句“動手術”後,畫面一轉,小黑金竟輕鬆復活。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簡短的修鞋視頻獲得了近7萬次圍觀,目前這位修鞋匠的快手號(快手ID:199975512),已經積累了超21萬粉絲,數萬、數十萬的播放量是家常便飯。每日修鞋的他,原來曾開辦過鞋廠,從鞋廠到小作坊再到如今的修鞋匠,這可不是一落千丈的故事,而是藉助短視頻再獲成功的經歷。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一直和鞋為伴,但短視頻帶來的改變就像奇幻故事。”

從學徒到廠長再到學徒

修鞋師傅叫楊海明,遼寧葫蘆島人,今年39歲,第一次和鞋接觸,還要從1997年說起。“我們家是漁民,也知道漁民的苦,家裡就想讓我幹別的行當,找人介紹了一圈後相中了瀋陽一家鞋廠,從1997年開始當學徒。”在工廠一干就是3年,後來手藝出眾的他準備自立門戶。

“之前在工廠時候手藝不錯,不少朋友認可我,後來辦廠子也很順利。正是因為順了,就沒有注重資金鍊的管理,採用了先發貨後付款的模式,後來好多人給錢慢,導致我都沒錢進貨了,加上當時行業競爭壓力挺大的,利潤越來越薄,就索性沒繼續幹。”與鞋一同步入低谷的他,並沒有放棄與鞋的故事,自己和媳婦辦了製鞋小作坊,在小區裡開了一家名為“美麗和鞋”的商鋪。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別看人少,活可不少。“我們夫妻倆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2點,就這樣一個月也就賺1萬左右,活兒多的時候會再多些,但也會更忙。”每天忙完或者休息,他們就刷快手放鬆:“我以前就想發作品,但說實話,那時候覺得修鞋有點寒磣。後來實在好奇就發了一條試試,沒想到那麼多人喜歡,後來就發的多了,發了幾條運動鞋、AJ、‘椰子’的修復視頻後,播放量就‘爆’了。”許多人留下了對款式、修鞋工藝的評論。

隨著播放量爆的,還有訂單量。“訂單一下就多了,於是我就招人,現在我們團隊已經十個人了,這才能滿足老鐵們的需求。”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楊海明雖然會修鞋,但是他也坦言對球鞋文化並沒有很深的瞭解。“我從鞋廠走出來的,對鞋的原理、構造都懂,也能知道大概的款型和‘外號’,但是再往深了聊,我就不懂了,也算是重新學習嘛,不止瞭解鞋,也瞭解它背後的故事,重新當一遍學徒。”

在短視頻中修出粉絲、修出收益

現在的楊海明,每月營業額能到10萬左右,幾乎專注於修鞋這一單項,客源也逐漸統一與增加“一問幾乎都是從短視頻渠道來的,偶爾有幾個不是的,也會發現是通過之前短視頻加我的朋友介紹的。”

隨著粉絲與客戶的增加,更是愛上了發短視頻,有時候覺得哪雙鞋有挑戰、修理過程有意思,修鞋之前一定會架上手機,保存好珍貴的修鞋素材,他修的鞋中有天價的“倒鉤”,也有許多奢侈品品牌,還有在許多人眼中沒有維修價值的鞋款。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但對於楊海明而言,那些不值錢的錢往往更有故事。“我這有三分之一的客戶,修鞋不是為了再次穿,而是為了保存,有的是前女友送的禮物,有的是自己中意的第一雙球鞋。知道這些故事後我們很感動,因為我的客戶是真的信任我,送來的鞋對他們有特殊的意義,對我也有。”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現在楊海明比之前沒用短視頻前營收翻了好幾倍。未來他準備持續與鞋為伴,在他心中,縫縫補補中有著別樣魅力:“我沒想到短視頻給我帶來這麼大的變化,原來覺得修鞋磕磣,現在恨不得多發點視頻炫耀,其實我和球鞋文化以及短視頻玩法都在磨合過程中,現在收益持續向好,我已經很滿足了。”

短視頻成諸多行業意外之喜

楊明海正在享受短視頻帶來的驚喜,但實際上,快手公平普惠的分發機制下,讓許多人“無心插柳柳成蔭”,在短視頻的嘗試中獲得了意外收穫。

“老喬”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作為陝西人的他很愛做飯,偶然機會兒子小喬把老喬做飯的視頻發到了快手上,沒想到老喬憑藉好手藝火了。

碗蒸條子肉,油潑面、羊肉泡饃、肉夾饃……提起陝西你能想到的美食,沒有老喬不會做的。屏幕這頭,老喬為了傳承上千年的陝西飲食文化使盡渾身解數,屏幕那頭,老鐵們看得“口水直流。“老喬你可別光攙我們啊,賣點給我們嚐嚐。”就這樣,逐漸開啟了此前從沒想過的“短視頻生意”。

周海濤也與楊海明類似,同是在製造業的行當,周海濤1985年出生於湖南邵陽的箱包世家,自己也沿襲的箱包的製作手藝。他從2018年底開始關注快手的,給自己起名為“青蛙先森”,一開始就是純拿來解悶的。在朋友的建議下,“青蛙先森”開始“籌劃”如何在快手“做好玩的”。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視頻內容新穎、語言幽默、做包過程和手藝精湛等特點迅速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青蛙先森”緊接著又發了幾條視頻,都收到了不錯的反饋效果,有的視頻播放量超過了百萬。現在,短視頻獲客已成為最主要的獲客方式,團隊規模和收益也在逐步提升。

而李慶友是楊海明的老鄉,是一位遼寧農民,為了讓自己和家人做農活是省力,就自己發明農具。目前在快手已經有90多萬粉絲,每天都有人私信讓他幫忙設計適合自己的農具。隨著老鐵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李慶友召集了村裡人,成立了一個數十人規模的“李有財大隊”,從創意到生產再到銷售,覆蓋整條產業鏈。

從辦鞋廠到支鞋攤 鞋匠楊海明用快手“以退為進”

遠不止修鞋、美食、箱包、農具,音樂、教育、體育等跨領域、多形態的模式,都與短視頻及直播做到了完美匹配。原來他們身邊零散的潛在客戶,藉助短視頻的放大與呈現,激活了更多的產業新形態,也讓更多人走上了不曾想象的事業發展方向。就像楊海明對自己經歷的總結:“我原來就是做傳統皮鞋的,幹了將近20年,現在用短視頻沒兩年,變成修AJ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