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傳統的真相


曾來德|書法傳統的真相

曾來德

1956年生於四川。曾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書法篆刻院執行院長,現為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書法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系國家一級美術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

他研究今人的審美,融進時代精神並創造自己的書法風格。他書畫並參,以書法入畫,又以畫意入書,創造了宏闊新異的境界;他從傳統中汲取菁華,變通前人語言,自出機杼,在大黑大白的起伏中,書寫出天地之真精神,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著有書法集、書論等專著數十種。


對傳統書法,我曾經作過一個基本定義:我們所謂的傳統書法,通常包含了兩種形態:一是內容大於形式;二是內容和形式並重。幾千年來的傳統書法基本上保持了這樣兩種基本的形態。

“內容大於形式”的書法,主要是在實用性的過程中創造的。我們知道,書法藝術的對象是漢字,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書法藝術最初源於它的實用性。在中國古代,文人要寫文章,要用文字記錄思想,文人之間要進行書信交流、詩文唱和,這樣一來,文字的書寫就需要一種規範。而在規範化的前提下,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書寫環境、不同的用途,就形成了不同的書寫面貌。

曾來德|書法傳統的真相

晉 王羲之 得示帖

這種實用性的書法,貫穿了整個書法史,直到毛筆不再成為日常的書寫工具才告完結。比如我們看到的古人的信札、詞稿、文稿、尺牘、便箋,等等,都是以實用為主體、以形式審美為輔助的。

這些作品之所以流傳下來,通常是因為它們傳達的內容有史料價值或文學價值。如果失去了內容上的意義,很多“內容大於形式”的書法也就不會作為藝術作品傳下來。“內容大於形式”的書法作品,構成了書法藝術創作的原始資源,但就一件獨立的作品而言,卻不具備藝術形式上的典型意義,這是因為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並沒有自覺的形式美追求。

曾來德|書法傳統的真相

晉 王羲之 二謝帖

魏晉以後,人們開始比較自覺地意識到書法形式上的審美意味。這時候,另種傳統形態的書法,即“內容和形式並重”的書法便出現了。像現在存世的懷素張旭的狂草,可以視為“內容和形式並重”的書法作品的典範。它們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時,又保留了內容的完整性。這部分作品有別於一切從內容出發的書法,是“形式和內容並重”的。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內容和形式並重”的書法出現以後,書法才上升為一種有意味的藝術形式。而此前的書法,就像一切的原始藝術一樣,我們可以說它們包含了藝術的各種形式因素,但它們並不具備“藝術”意義上的形式意味。

曾來德|書法傳統的真相

蘭亭序(神龍本)

伴隨著對書法藝術形式的自覺追求,形成了以“二王”為標杆的書法批評和技術規範體系。從外在形式上看,在宋代以前,書法主要是手上把握的藝術,“手卷”是主要的書寫形式。隨著生活環境、建築空間以及欣賞習慣、欣賞距離的改變,出現了中堂、條幅、對聯等多種藝術樣式。這些書法藝術的外在形式,與中國的傳統建築和欣賞距離是完全吻合的。

本文節選於曾來德《書法的立場》

(作品欣賞)

曾來德|書法傳統的真相


曾來德|書法傳統的真相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