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傳記文學大師的斯蒂芬·茨威格,在創作傳記作品時使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佐書妍


世界文學的瑰寶----------茨威格傳記文學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的作家,文藝評論家。茨威格1881年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和文藝薰陶。先後在維也納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文學和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嚴格的邏輯思維訓練,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茨威格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戰爭給人的傷害深感痛心,尤其是二戰時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的暴行,讓茨威格無法面對自己的民族,而又無法幫助的窘境,內心極度痛苦,於1942年2月22日在他定居的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伊麗莎白綠蒂自殺。用生命和法西斯做了最後的抗爭。巴西總統為茨威格舉行了國葬,寓所被改為博物館,永久紀念這位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

茨威格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文學領域,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這裡單說他的傳記文學。

茨威格的人物傳記在茨威格的著作中佔了很大的比重。他寫的專記語言生動、結構自然、議論精闢、人物形象豐滿,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他的傳記作品有:《羅曼羅蘭》、《同精靈的鬥爭:荷爾德林、克萊施特、尼采》、《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卡桑諾瓦、司湯達、托爾斯泰》、《約瑟夫福熙》、《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療法》、《斷頭豔后》、《瑪麗斯圖爾特》、《海洋的征服者:麥哲倫》等。其中《斷頭豔后》是世界傳記文學皇冠上的寶石。茨威格傳記文學的獨特的魅力,使的他的作品始終是世界傳記文學的經典。

一 、茨威格的歷史特寫傳記不僅忠實於真實的原則,而且題材開拓廣闊,善於運用文學的各種藝術手段,包括氣氛的渲染、環境的烘托、旁襯的筆法,從而描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再現萬象紛呈的歷史畫卷。比如《斷頭豔后》這部作品,茨威格把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安託瓦內特這個人物,刻畫的及其細膩,同時又結合當時歷史的現實,讓我們從一個女人身上可以看到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的磅礴氣勢以及法國革命群眾的偉大力量,清楚瞭解這段歷史,彷彿置身其中。在他的文字裡充滿對女人的命運坎坷的深切同情,和對現實的深刻揭露,使作品在思想意義和深度上都特色鮮明。

二、細膩的心理描寫,從心理裡學角度刻畫人物。把人物的情感世界刻畫的細至入微。他筆下的許多人物的心理和行為的完美結合,充滿了及細節的精準,使人物立體、豐滿、富有情趣,從而使人物的刻畫達到極高的水準。比如《巴爾扎克》,茨威格把巴爾扎克的文學生涯描寫的淋漓盡致,無論心理還是性格的缺陷,以及巴爾扎克作為一個人的私心,虛偽,以及他的堅韌的兩面性,都準確的表達。尤其是巴爾扎克的心理描寫,堪稱傳記文學的經典神筆。

三、強烈批判 現實主義色彩,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深度社會揭露的黑暗現實,對處在歷史中受迫害的人物報以深深地同情和謳歌。比如茨威格的歷史特寫《異端的權利》,描寫宗教改革時期,那些奮起反抗暴政而慘遭迫害的人物的悲慘命運。雖然是“螞蟻憾大樹象”的無望鬥爭,但茨威格以如櫞之筆記述了這段歷史 ,客觀詳細的記錄,給後來的人以是考的空間。

四、茨威格的作品能精確的把握歷史的脈搏,緊扣時代人物的性格特徵,準確寫出歷史人物的真是特點大處著眼,舉重若輕,既不誇大歷史人物的在歷史關鍵節點上的作用,充分表現出接粗任務的智慧思想和艱苦卓絕的精神,肯定歷史人物對歷史前進的推動作用。《羅曼羅蘭》、《麥哲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等人物傳記都表現出茨威格超強的把握人物特點的能力,同時他有搭建一個個合理的歷史空間,介紹出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茨威格再給《二十世紀作家傳略》編輯的材料中這樣寫道:我在寫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從心裡的角度再現人物和他們的生活遭遇,這也是我為許多名人撰寫評論專記的緣故。我以當代的大多數藝術家有過交往,我的好友中有羅曼羅蘭、托斯卡尼尼、弗洛伊德等。

也許,這應該是茨威格傳記文學的最大特色和藝術手法吧。


賀蘭燕語


要了解茨威格傳記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需要先了解他寫傳記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如下幾點:

1、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把傳主放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來透視其心理、性格和精神;

2、在傳主的選擇上,不是一味地為偉大人物、英雄人物作傳,而是選擇那些雖然充滿悲劇色彩或者是失敗者,卻以自己的言行對時代、對歷史發生影響的人物;

3、儘可能蒐集所有可能得到的傳主材料,並對材料保持存疑態度,用公正客觀的態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實真相;

4、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大量刪減,善於捨棄,力求精煉。

對於茨威格的這4點傳記寫作原則的詳細解讀,可以參見我之前的回答,這裡不再贅述:

《看到頭條上有很多人推薦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他是如何寫傳記的?值得一讀嗎?》

基於以上寫作主張,茨威格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傳記文學藝術手法,具體表現為以下4點:

1、利用精神分析學,對傳主進行細膩多姿的心理分析;

2、把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多個人物放在同一部書裡進行對比研究、描述;

3、通過簡潔明晰而生動傳神的肖像描寫,來透視傳主的心理、性格,從而使傳主形象真實生動,具有立體感,給讀者一種如見其人之感;

4、在傳記文學創作中,寄託和表達和平主義理想與人道主義情懷。

我將從這4點出發,結合具體的傳記作品回答問題。

01 利用精神分析學,對傳主進行鮮明而突出的心理分析

茨威格對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其人和學說十分崇敬和熟悉,繼而在思想觀念、小說創作、傳記寫作等方面深受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

他在一些人物傳記中從“力比多”(即性力,由弗洛伊德提出,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的視角來分析傳主的心理、性格成因及命運等。

如在《瑪麗·安託內特傳》中,瑪麗·安託內特15歲時嫁給年僅l6歲的法蘭西王太子即後來的路易十六。可是新婚之夜,由於:

“太子生理上令人難堪的障礙。房事不能進行,……今天和明天沒有完成,今後幾年仍然如此”。

路易十六雖然貴為一國之君,性無能卻使他性格膽怯、懦弱、遲鈍、笨拙,缺乏自信心、意志力和主見,延宕遲疑。

由於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丈夫,在妻子面前感到羞愧,這種羞愧持續愈久,他就愈可悲地聽從她,妻子就可以從他那裡得到想要的一切,他對妻子也就毫無抵抗能力,他無限地遷就她來贖取內心的負罪感。

不僅如此,在政治風波和生死鬥爭時,他也不能克服神經質的膽怯心理,更不能果斷地決策和勇敢地戰鬥,最終被判死刑。

所以,茨威格認為他“做什麼都可以,就是當不了國王”,其深層原因就在於“力比多”。

瑪麗·安託內特

而瑪麗·安託內特,“結婚已7年而尚未被征服過”的徒有虛名的婚姻生活帶給她的失望、不滿足和屈辱,使她不斷地尋求活躍而熱鬧的場面,通過與女士熱情交友,與年輕的宮廷侍臣打情罵俏,通過梳妝打扮,以及通過類似缺點的發脾氣來發洩她那用非其所的和毫無用處的感情。

無處釋放的“力比多”能量形成了其享樂、放縱的性格和人生觀,並導致了在逍遙自在的人中,她是最逍遙的;在揮霍無度的人中,她是最揮霍的,在香豔風流和賣弄風情的女人中,她是最風流、最有意賣俏的。

她沉浸在享樂之中,貴族以外的真實的世界對她來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身為王后的她竟然從來沒有想到要去認識一下自己的王國,而一個王后忘記了人民,法國大革命期間對她的指控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享樂、放蕩和奢侈。

茨威格就是這樣從心理分析的視角,從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出發,沿著“性—心理——性格——政治——命運——影響”的路徑,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究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內特的性格成因、人生觀及其悲劇命運,並且將他們二人的心理和性格與法國曆史和歐洲歷史聯繫起來,使我們對路易十六特別是瑪麗·安特內特有了新的認識。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童年時代的經歷和影響,對於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在《巴爾扎克》第一章“童年時代的悲劇”中,就細緻地分析了脾氣壞、戒律多、冷酷無情、崇拜金錢的母親對巴爾扎克一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母愛的缺失,巴爾扎克出生不久,就被送出家門寄養在陌生人家,從沒得到過母愛,所以他說:

“我從來不曾有過母親”,“我母親是我一生中所遭受的一切痛苦的根源。”

其次是對金錢的追逐,由於崇拜金錢的父母的影響,加之生計的艱辛,他才進行了一系列投機經商活動,但每次投機只是使他債務的堤壩越築越高,這種經歷使他對金錢有了切身體驗。

第三,由於以上兩方面繼而影響了巴爾扎克的愛情觀,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說:

“請你給我物色任何一個擁有財產的富孀”。

童年時代與母親的關係,使他一方面懼怕厭惡母親,另一方面又無比渴望母愛,導致他在戀愛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戀母情結”,所以他一生都在追求母親般的情人。

他的初戀對象勞拉·德·柏爾尼,是位年已45歲、生過9個孩子、已經當上了外祖母的女人。他後來苦苦追求的德·亞勃朗臺公爵夫人、珠爾瑪·卡洛夫人、德·卡斯特利公爵夫人、德·郝思嘉夫人等,都不是年輕的姑娘。

茨威格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這些女性的激發、推動和幫助對巴爾扎克文學創作的重要影響。

而在第六章“巴爾扎克與拿破崙”中,則細緻地分析了巴爾扎克童年曾親眼目睹拿破崙閱兵、對拿破崙和他開創的英雄時代的崇拜使巴爾扎克很早就渴望成為文壇上的君王,故而巴爾扎克立下誓言,“他用劍開創的事業,我要用筆將其完成”。

而瑪麗·斯圖亞特是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她的一生像謎一樣,可茨威格認為:

“只有激情才能揭開一個女性的心扉;只有在愛和痛苦中,一個女性才能成長起來。”

所以他在《瑪麗·斯圖亞特》中主要就是從心理角度包括性心理的視角來分析和解剖瑪利亞·斯圖亞特的言行、性格及命運的。

《三大師傳》是茨威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撰寫的第一部傳記著作,雖然關於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三篇傳記在寫法上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利用精神分析學對心理分析的方法卻是貫徹始終的。

茨威格自己也曾說本書“未標出的副標題應當是:小說家的心理學”。他進一步指出這三位小說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領域:

巴爾扎克的是一個社會的世界,狄更斯的是一個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則是一個個人與宇宙的世界。

02 把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多個人物放在同一部書裡進行對比研究、描述

被譽為“古代傳記家之王”的普魯塔克曾在《希臘羅馬名人傳》中說:

“總是把一個希臘人物和一個羅馬人物對照著描寫,以使得他們個性背後的精神投影,作為一種典型更好地凸現出來。”

茨威格在自己的傳記文學創作中,效法了這位傳記和歷史方面的德高望重的先祖。他還明確地說:

“對比對我來說永遠是一種具有啟發性的、具有創造力的因素,我喜歡這種方法是因為運用它時可以避免牽強附會。”

把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多個人物放在同一部書裡進行對比研究、描述的手法,是茨威格傳記文學的又一鮮明的藝術手法。

在《瑪麗·斯圖亞特》中,茨威格在傳寫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時,始終將她與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進行對比,並認為伊麗莎白和瑪麗·斯圖亞特不僅作為女王,而且作為女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典型。

作為女人,瑪麗·斯圖亞特完全是個女人,始終如一是個女人,她的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都出自她女性最深的本源,她只是為她自己而活著;伊麗莎白卻相反,她卻從來不能全身心地獻出她的愛,她是為她的國家而活著。

作為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高貴的身份是天生註定的,是通過繼承獲得的,一開始就是一個合法的女王;伊麗莎白卻是身體力行,用自己的生命爭來的,一開始就是一個身份受到懷疑的女王。

從世界觀看,瑪麗·斯圖亞特是維護舊教即天主教的先鋒,代表垂死的中世紀騎士世界;而伊麗莎白卻是新教即教會改革派的庇護者,代表發展中的新時代。

女王瑪麗·斯圖亞特

從性格上看,瑪麗·斯圖亞特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地得到了一切,而且得來太早了,她由此產生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輕鬆感和自信心,並形成其大膽冒險的脾性,這既使她出類拔萃,也使她招致厄運。

而伊麗莎白一切都是靠自己鬥爭艱難地得來的,所以形成其講求實際的天性,使她對現實的認識幾乎是個天才,這既使她能聰明地利用對手騎士般奮不顧身的莽撞和愚蠢,也使她最終贏得自己的勝利。

在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瑪麗亞·斯圖亞特和伊麗莎白兩人氣質上的不同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瑪麗亞·斯圖亞特是毫不遲疑,果斷而迅速地做出決定,其勇氣直衝雲霄。

伊麗莎白女王

而伊麗莎白卻是畏首畏尾,一拖再拖,遲遲不做出決定。在瑪麗亞·斯圖亞特和伊麗莎白兩人的鬥爭中,她們的性格特色展現得一覽無餘,她們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對此,茨威格慨嘆:伊麗莎白,一個現實主義者,在歷史中取得了勝利;瑪麗亞·斯圖亞特,一個浪漫主義者,在詩歌和傳奇中獲得了成功。

在《三大師》中,茨威格把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並置起來進行比較,認為這三位小說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領域,通過對這些領域進行比較便可發現他們的區別。

在《與魔搏鬥的人》中,茨威格把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並置起來進行比較。同時,為了真正揭示這三個被“魔”征服的詩人的本性,為了揭示“魔”本身的秘密,他忠實於對比的方法,還有意識地給這三個悲劇英雄樹立了一個看不見的對手——歌德。

他讓歌德作為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三人共同的對立面的典型貫穿全書。

在《三作家》中,茨威格將卡薩諾瓦、斯湯達和托爾斯泰並置起來進行比較。認為這三位作家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物,但又都是自我寫照的高手,他們都把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當作自己的化身和代言人。

茨威格在對比中指出他們的不同,卡薩諾瓦注重對自我肉體享樂的記錄,斯湯達注重對自我心理狀態的分析,托爾斯泰注重對自我道德精神的反省。

在《瑪麗·安託內特傳》中,茨威格自始至終把瑪麗·安託內特和路易十六進行對比,並認為在他們所有的性格特徵上,直至體內的神經纖維,血液循環和感情流露,都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在《一個政治家的畫像——約瑟夫·富歇》中,茨威格將富歇與羅伯斯比爾、塔列朗、科洛、巴貝夫、巴拉斯甚至拿破崙進行對比,在比較中揭示了這個歷經三朝的“變色龍”所具有的“不動聲色的冷血性格”。

在《卡斯特里奧反對加爾文:良知反對暴力》中,茨威格將卡斯特里奧與伏爾泰、左拉對比,甚至還將《基督教原理》與《拿破崙法典》比較。

縱觀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對比的手法運用得極為普遍和成功,他往往在比較中客觀地、公正地揭示傳主的性格特徵、精神氣質、命運歸宿,探尋傳主性格成因、言行根由,從而使讀者對傳主的心理、言行、性格、命運等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認識。

03 通過簡潔明晰而生動傳神的肖像描寫,透視出傳主的心理、性格,從而使傳主形象更真實生動,具有立體感

在對傳主的肖像描寫上,茨威格既簡潔明瞭又生動傳神。如在傳寫狄更斯的肖像時,主要凸現他的眼睛:

“那是一雙英國的眼睛:冷靜,灰暗,敏銳,閃光,就像純鋼一樣。”

這雙眼睛什麼都不會漏掉的,他的眼睛的記憶力是無人可比的,其眼力是完全人世的眼力,水手的眼力,獵人的眼力,一種觀察細微人性的鷹的眼力,他的眼力捕捉細小特徵。他的目光就像攝影機上的快門,能抓住一個動作,一個姿勢的百分之一秒。茨威格認為這正是狄更斯的天才所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傳寫陀思妥耶夫斯基時,在“面貌”一節中對其肖像更是有著細膩而傳神的描寫。陀思妥耶夫斯基其貌不揚,農民的面貌:

深陷的面頰成泥土色,簡直骯髒,而且還佈滿皺紋;皮膚龜裂了許多裂口,乾渴、枯焦,繃得緊緊的;右臉和左臉都很僵硬,猶如兩塊大石頭;顴骨突出,口形嚴肅,脆裂的下巴頦上長滿一片茂密的鬍鬚叢林;深陷的眼睛,目光銳利明亮,但不向外伸;隆起的圓額頭像個半球形的房頂,突出在這張狹長形農民面貌的上方。

但仔細端詳其肖像,會感覺到這個寬闊、巨大、帝王氣派的額頭,越來越閃光發亮,在它後面蘊藏著一個廣袤的世界,裝著人世間的痛苦,熟知人的七情六慾。

茨威格通過肖像描寫,凸顯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憂鬱的神情、悲哀的氣質和智慧的神采。

青年托爾斯泰

在傳寫托爾斯泰時,專門用“肖像”一節來描寫托爾斯泰那張普通農民的面孔:

青年時代的托爾斯泰,面孔輪廓是粗線條的,外貌毫無藝術感,顯得很粗野,幾乎是平庸粗俗;頭頂上是密集而雜亂的一束束頭髮,像是晃動的浪花;眉毛粗壯,像是扭結在一起的樹根,又像是茂盛的灌木;稠密的鬍鬚,像是主教式的鬍子,如波濤湧流;這張臉是每個俄國人都可以有的臉,平凡而又平常。

但是,在這張平凡無比、平常至極的臉上卻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茨威格認為這犀利、審視的目光,是無法防禦的,在這種穿透力極強的目光面前沒人能夠撒謊。

但如此鋒利、冷酷而嚴厲的目光,僅僅是一瞥,這雙眼睛就又轉而變得柔和,閃爍著微笑,放射出令人舒服的光輝。

茨威格把托爾斯泰的眼睛比作銳利無比的匕首:

“戳破一切空想,揭穿一切謊言,摧毀一切信念:在這雙真實的眼睛前邊一切都變得赤裸裸。”

這雙眼睛既無情地瞅著世界,也同樣無情地盯著自己。所以托爾斯泰既無情地揭露現實的罪惡,又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中,有著簡潔明晰而生動傳神的肖像描寫,他常常通過肖像描寫來透視傳主的心理、性格,從而使傳主形象真實生動,具有立體感,給讀者一種如見其人之感。

04 在創作中,以古喻今,寄託和表達和平主義理想與人道主義情懷

茨威格始終忠於自己的和平主義理想、人道主義情懷和世界公民信念,他是自由理念和人道精神的追求者和殉道者。他希望通過傳記文學創作,寄託和表達和平主義理想與人道主義情懷。

《三大師傳》的創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民族沙文主義盛行的可怕歲月開始寫作的。

傳主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分別屬於法國、英國、俄國,當一些人把“敵國”的文學視為糞土,茨威格卻把三位“敵國”作家奉為大師,為他們樹碑立傳,這樣選擇和傳寫的目的和意圖是不言自明的。

這和茨威格在《致外國友人書》中所表達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過去因為友誼和共同的愛把我們聯繫到了一起,如今我們突然被暴力拆散了。但是,在我的內心裡卻沒有忘記遠在法國、英國、俄國、比利時等異國他鄉許多和我有著兄弟般友愛情誼的夥伴們。我要比現在我用文字所能表達出來的更為深刻地忠實於你們,我們要使我們人道的友誼成為所有民族間友誼的典範。”

在《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和悲劇》的創作中,這一特點更明顯。茨威格希望這部傳記作品“將是一首對於失敗的頌歌”。他還明言,他傳寫伊拉斯謨這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是因為他就像當時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德國人遭受希特勒迫害一樣,他要通過類比進行描述,以伊拉斯謨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闡釋這一類型的人。

換言之,茨威格是把伊拉斯謨當作象徵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號召和平,倡導人道主義情懷。

後來他又創作了《卡斯特里奧反對加爾文:良知反對暴力》,此書出版於1936年,當時德國納粹分子已經全面展開排猶和迫害進步人士。

茨威格之所以對加爾文感興趣,主要是因為當年此人在日內瓦城裡所進行的思想統治竟然在20世紀以不同名義、相同方式在世界某些地區死灰復燃。

更主要的是,卡斯特里奧這位謙遜而高尚的學者忠於自己的良心毅然決然地走出書齋,憑著無畏的勇氣、頑強的鬥志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感,無視全民的集體瘋狂。

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仍然打破沉默,大義凜然地抗議人類自相殘殺的暴行,為遭受苦難的同行者提供幫助和支持,作為被壓制的人權的代表向獨裁者提出控訴與挑戰。

雖然他是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但卻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戰士。在茨威格看來,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的存在為西方國家的普通民眾樹立了追求至善至美的觀念。

因此從本質上講,卡斯特里奧與加爾文的鬥爭,一方面超出了他們個人之間關於神學問題的爭論;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們之間的論爭和鬥爭,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處時代的歷史侷限而關乎人類永恆的主題。

他們的鬥爭是獨立與專制、冷靜與盲從、追隨個性與墨守成規、人性與暴政的鬥爭。當後人回望他們之間的鬥爭時,就不得不在“意識或是理念、人道或是政權、獨立的個體或是整個社會”中作出抉擇。

茨威格以史為鑑,以古喻今,折射現實,卻並非脫離現實,神遊歷史;而是通過傳記文學來服務於現實鬥爭。他是通過傳記文學創作,期望實現在人們之間,在思想之間,在文化和民族之間的人性諒解。

回答完畢。


蕭鳳拙


茨威格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同名電影有徐靜蕾姜文主演。

創作背景:

1922年1月,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茨威格平靜地等待著戰前世界的各種主義浪潮離去,追憶昨日世界的種種問題,反思自己的創作,開始了最為重要的十年創作期。

藝術手法:

在讀了這篇小說數遍後,讀者不禁會想,這樣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女人對R先生有著超乎虔誠的痴迷,痛苦到極致,絕望到極致,從未改變,從未放棄,從未怨憤。

然而,讀者懷疑的只是這種感情在現實社會中是否存在,卻從未懷疑否定過它在那個陌生女人身上的存在感,那是因為茨威格在刻畫他們扭曲的心靈時,對他們的表達和敘述方式卻沒有任何古怪荒誕,他只是平淡地講述不平淡,在風平浪靜的平和下隱藏著驚濤駭浪式的情感,描繪其中合情合理的混亂,略有誇張卻從不荒誕不經,這樣極致的感情少有卻並非沒有,讓讀者毫不猶豫地信服。

更重要的,也是茨威格雖為人所欣賞的是,在他把一顆顆淌著膿血的絕望心靈剖開給眾人看時,從不是純粹地為了展示而展示,他傾注了雖溫柔的同情,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後的光明,字裡行間充盈著愛與人性的力量,最黑暗的地方仍舊有最純粹的愛情。應該稱之為理想主義,茨威格式的理想主義。

在那個陌生女人傾訴苦一生唯一的愛情時,茨威格非常成功地用技巧將這份情感暈染地更加濃烈真實,真實得讓我們覺得它甚至可以戰勝絕望帶來的一切痛苦,可以戰勝現實的所有欲孽、罪惡與銅臭。

另一方面,反而因為這種刻意扭曲、暗帶誇張的心靈傾訴,讓這份感情擁有了超脫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純粹,愈是難得,愈是不求回報,毫無保留,直至令人為之潸然淚下。

茨威格的小說多以第一人稱為主要敘述者,這樣就佐證了主人公內心情感真實酣暢的傳達,更具有感染力,而第一人稱的敘述必然會帶來主觀抒情色彩的過於濃郁以及小說情節的薄弱,茨威格卻成功地將二者進行了協調,他在刻畫內心時,從未忽視過故事情節的建構。

“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是整封信的開頭,既是標題也是稱呼,這是封從一開始就透著奇怪的信,甚至有點兒莫名其妙,於是R的好奇心被激發了,而作為讀者的我們想要一探究竟的心也被激發了,整封信中多次出現“我的兒子昨天死了”這句話,這樣的反覆出現的線索將一個可憐女人的一生穿起,組合,解釋,說著最終讓她提筆寫下這封信的原因,更表達出一個母親熱烈的愛。

女主人公的自述共有五段,每一段都是她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她愛情發展的一個階段,而這每個階段都是以“我的兒子昨天死了”作為開始,從主人公對兒子之死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引到某個人生階段的情感表達中,各個階段之間的間隔與停頓清晰合理,就好像生命體的呼吸一樣,一呼一吸之間有著超脫般的安寧平靜,卻又湧動著強大的生命力,使得小說在充沛的情感和清晰理性的結構設置之間找到了一個奇異的平衡點,明明是女主人公在兒子死亡這種致命打擊之下的絮語,卻又完整地講述清楚了她一生的故事。



陳陸離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主要是兩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築師》為總題的文學家傳記,其傳主有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薩諾瓦、司湯達、列夫·托爾斯泰。這些人大都是從19世紀到20世紀響噹噹的文學大師,今天放眼這個名單,幾乎就是一部19世紀的歐洲文學思想史。

  二是一系列歷史人物傳記,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思想統治的瑞士勇敢學者卡斯特里,16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和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內特等。無論是敘述傳主的生平,還是評價其地位與功過,不管是刻畫其心理與行為,抑或是描述其命運與得失,都是從人道主義出發,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懷,抨擊思想禁錮和專制獨裁,表達了茨威格愛人類、愛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image.png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與他生活的時代和歷受的教育關係極為密切。維也納養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養了他無與倫比的藝術鑑賞力,造就了他的藝術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薰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學、泰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學說。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植根於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現實生活,深受人道主義的滋潤,受到尼采、泰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響,深入傳主的內心世界,細緻人微地展現傳主心理的發展與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