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荒誕不經,然後人本質又不壞?

小天說高校


題主這話說的有意思,就像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家長,不管孩子做過多少壞事,他都能為孩子找到解釋的理由,因為“孩子的本質又不壞”。皇帝荒誕不經,為什麼又會本質不壞呢?

按照“明史”的記載,明朝皇帝本身就是“逗逼多”,不是殺人狂,就是虐待狂,要不就是各種吃喝玩樂的專業皇帝,比如說“蛐蛐皇帝”明宣宗,“道君皇帝”明世宗,“懶鬼皇帝”明神宗,“木匠皇帝”明熹宗,比起“清史”之中的清朝皇帝,明朝皇帝都是渣渣。但小編要說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明史”“清史”可以說是被篡改最厲害的史書。

1644年清軍入關,不久進佔北京。並開始編纂史書的工作,中國各個朝代對前代史的編纂都是很重視的,因為這代表了一種正統的傳承,相當於宣告前朝已經滅亡,需要蓋棺定論,而新朝已經開始,萬象更新。但是此時政局不穩,並不是編纂史書的好時機,所以清朝的君主們只是擺出了編撰明史的樣子。

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史的條件已經滿足,康熙下令全面編撰明史,直到康熙、雍正先後死去的1739年(乾隆四年),歷經九十多年,經三度修撰、編輯和刪改的《明史稿》終於定稿(武英殿本)並公開刊印和發行。

在明朝時,史官的工作都是獨立的,並具有保密性的,而在清朝,史官寫的史書都要經過皇帝的過目與批准,成王敗寇,史書的真實性在清朝這裡很值得懷疑,清朝的幾位統治者對《明史》修撰的重視可謂到了離譜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無不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並讓書寫者修改。

可以想象,我們口中的康熙大帝,在空閒時間御覽正在修改中的明史,並且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裡這句寫的不好,某某皇帝能有這種手段”,“這裡寫的不好,某某皇帝怎麼這樣英明”。在三位皇帝的“關心”之下,“明史”的可信性可想而知。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能火,這些段子可不是作者編出來的,而是在“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關懷下”,清朝整個“明史”編寫班子,共同的“智慧”結晶。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皇帝“逗逼”多。

另一方面,“明朝搞集權,清朝搞專制”在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明朝皇帝的專權走向新的高峰,在“權利”和“責任”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皇帝的慾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做出了很多荒誕不經的事,其中以明武宗,明憲宗,明神宗,明熹宗最為突出。

明武宗不願意在北京待著,每天都想著建功立業,自己把自己封為大將軍,並且還大搖大擺的給自己發工資,帶兵出征蒙古,幾萬人在塞外晃悠了一圈,花了數不清的銀子,據說就殺了幾個蒙古人就回來了。

明憲宗是個“大姐控”,滿屋子美女不愛,偏偏愛比自己大十幾歲的萬貴妃,萬貴妃利用明憲宗的寵愛橫行後宮,荼毒懷孕的后妃,差點搞到明憲宗絕了後。憲宗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在萬貴妃的墮胎藥下撿回來一條命,被太監們藏了起來,長到胎髮及地才見到父親,結果孝宗生母以及拼命救下孝宗的太監卻都被萬貴妃害死,年幼的明孝宗被太后親自養在身邊才撿回一條命。可以說因為愛上一位大姐姐,明憲宗自己製造了自己家的人倫慘劇。

明神宗和朝臣賭氣,四十年不上朝。明神宗想立福王為太子,朝臣不同意,要求皇帝立自己的長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明神宗不同意,一生氣罷工了。皇帝不上班,朝廷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很多官位缺人,皇帝不簽字補不了人,另一方面,新中的進士沒有皇帝簽字安排不了工作,吏部被逼的沒法,讓新中的進士抽籤決定到哪任職。中央九部全部官員加一起31人,空缺竟達24人,內閣大臣李廷機受不了工作壓力就向皇帝請辭,結果連寫了123份辭呈都沒有收到迴音,萬般無奈之下,這位仁兄自己罷了自己的官躲到老家去了,皇帝竟然也沒有追究。

明熹宗朱由校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他一生致力於木匠事業,不理朝政。看著提意見的東林黨的不順眼,他就搞出了個“九千歲”魏忠賢,用來彈壓文官集團。明憲宗只是愛上了個大姐姐,明熹宗則是和自己的乳母客氏走到了一起,其中真相甚至讓人不敢直視。

明朝皇帝的荒誕不經主要原因是權利缺少必要的監管,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小,皇權的獨尊給了皇帝為所欲為的機會。什麼叫本質不壞,這種荒誕不經就是皇帝本質的體現,在明朝皇帝只要不負責任就可以像孩童一樣“天真爛漫”“為所欲為”這一切對國家,對政權是極大的傷害。而這一切在“明史”中又被有意放大,小編相信如果題主有機會看到真正的“清史”也會感到清朝皇帝為什麼荒誕不經了。


醉美木瀆


明朝的皇帝分為兩大類,一是暴君不是昏,二是昏君不暴,本質都算比較好的。

明朝暴君不是昏的皇帝有三位,分為是朱元璋、朱棣、和朱由檢。主要是因為這三個皇帝屬於亂世皇帝,亂世用重典,國家才能進入正軌,目的都是想更加鞏固大明的統治,只不過結果不一樣,朱元璋、朱棣英明雄武,開創偉業,而崇禎皇帝雖然一樣弒殺,但越幹越家敗。

除了這三個皇帝之外呢,明朝還有十三位皇帝,這十三位皇帝普遍屬於昏而不暴類型的,只是昏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剛開始還可以,幹著幹著就跑偏的,有的從頭到尾都在跑遍狀態,把自己的業餘愛好凌駕於國家社稷之上,普通人倒是可以,但是皇帝卻不行,皇帝身肩天下蒼生的責任,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愛好當中自然是昏庸的,民間有一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全身心投入到興趣愛好當中,這個人不會太壞,這些明朝皇帝就是這樣的類似。

明朝的黑暗呢,主要還是由於手下權臣的為非作歹,皇帝又不問,更加縱容了天下的黑暗。


曹老師xixi


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無法作惡,不好的制度會讓好人看上去不做好事。

古代帝制時代,獨裁統治,一個並不適合做皇帝的人,或者說無意於國家政治統治的人,不得不做皇帝,又沒有相應的制衡手段能夠有效限制皇帝的權力。可想而知,絕對的權力交到一個對政治統治不感興趣的人手中,後果當然只能是個悲劇而已。

比如那個幾十年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這就是個比較極端的個案。這與個人的道德修養無關,卻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後果。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幾十年不從事工作,這項工作卻依然必然安穩地等著他來幹,什麼工作能幹好呢?怎麼可能不出大問題呢?

再有一個個案就是隋煬帝。只要是稍微瞭解一點真正的歷史,就會知道楊廣是很用心地做事,也是很希望做出一番事業,結果又如何?

有效的監督機制的缺失,是造成一個道德修養至少達到普通水平的人,做出後果極為嚴重的事情。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太多太多了。

三權分立絕非靈丹妙藥,一樣有各種問題,但可以使得政治獨裁得到有效制衡,這卻是一定的,可以保證哪怕是道德敗類,也幹不出特別壞的事。


何處是家鄉


明朝的皇帝奇葩很多,有愛鬥蛐蛐的,有愛玩姐弟戀的,有愛養動物的,有愛做木匠活的等等。

雖然都很荒誕不經,但對於守城的明朝皇帝來說也不算太離譜,畢竟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他們過多的精力放在在發展自己的興趣上,而很少放在國家事務上。

皇帝即使在離譜可是明朝的大臣們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英,皇帝所受到的教育也都是最好的教育,還有骨子裡流淌著皇族的血液,天生在心態上高人一等。

所以我認為他們的本質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不同。

明朝出了這麼多荒誕不經的皇帝,而國家還能正常向前發展,還真的感謝明朝的內閣制度,這個制度雖然限制了皇權,但也給皇帝減輕了政務的負擔。使得皇帝在不愛理政的時候,國家機器還能正常運轉。


螞蟻歷史觀


我們所知道明朝皇帝的荒誕不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文官集團的襯托,我們縱觀明朝皇帝們的事蹟,可以看出明朝大部分皇帝在小事上荒誕,但是在大事情上卻一點也不糊塗,不然明朝國祚也不可能長達276年之久。

而限制明朝皇帝荒誕不經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皇帝是人

雖然明朝皇帝手握國家的生殺大權,但是歸根到底他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食五穀雜糧,也有生老病死,所以人天生沒有好壞之分,影響人的大多是後天的原因導致的。

皇帝並非是聖人,在制度森嚴的深宮中,時間久了別說是皇帝就是神仙也會按捺不住,所以這時候皇帝就需要一個突破口,他不想上朝、不想處理朝政、不想見文武大臣,他想活出自己的想要的樣子,所以這時候皇帝就會做出在世人眼裡看來是荒誕不經的事情了,但是他們更多的像是一個得到玩具的孩子,他們只想通過哭鬧滿足自己的訴求,他們並不像傷害別人。

二、皇帝害怕千夫所指

在中國古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他們最害怕的是就是死後世人對他們的評價,所以每個人生前都力求做一個忠孝仁義之人,哪怕內心是抗拒的,但是表面上還是要把自己仁孝的一面展現出來,普通人如此皇帝更是如此。

所以愛面子的皇帝最怕受到千夫所指,害怕死後得不到好的廟號、諡號,害怕死後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因為這些條條框框的害怕,完全牽制住了皇帝的所作所為,即便是皇帝自己做了荒誕不經的事,他們也不想自己的事蹟被後代有樣學樣了去,特別是對未來繼承人的問題上,老皇帝在臨終前都會語重心長的說道:“我這一輩把壞事做絕了,你一定不要學我,要做個好皇帝云云。”

三、從小接受優質的教育

皇室作為國家的統治核心,皇子的教育和培養事關國家千秋萬代的基業,所以歷朝歷代在皇子的教育問題上都是極為重視的,明朝對待皇子的教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乞討出身,所以他對文化還是比較渴望的,在掌握大權後,他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皇子的教育,所以他給兒子們找的老師都是當世的大儒名流,太祖既然這般如此重視文化,那麼後世怎麼還敢懈怠哪?

所以皇子們從小就能獲得全天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他們所學的就是儒家所倡導的“禮義廉恥、忠孝仁愛”這些東西,從小就教你應該如何做明君、如何愛護百姓等等,久而久之你的腦子裡也就形成了股性思維,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即便是做了荒誕不經的事也知道那條鴻溝是不能逾越的。

四、明朝制度限制

因為皇帝代表著國家,皇帝和皇家的行為就是全天下人民的行為準則,所以皇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的長久,就需要對自己和皇室成員加以限制,如此人民也就乖巧順誠了。

我們知道天安門城樓前立著兩根華表,華表的最上方分別雕刻著兩隻望天吼,它們分別叫做“望帝出”和“望帝歸”,它們的含義分別代表著期盼皇帝體察人民的疾苦和告誡皇帝要收住玩心專心理政,由此可以看出皇宮的建築每一處都有著他的政治意義。除此之外,皇帝每天的作息時間、都有著嚴格的制度規定,生活在這裡面的皇帝,每天都會被各種規矩所牽制住,所以即便是皇帝想做出格的事,從制度上也會首先把他吊打一遍。

五、強大的文官集團

前文說道,皇帝如果想做出格事首先需要衝破皇宮內部的規矩,即便是皇帝衝破了這個限制,接下來迎接皇帝的還有數量龐大的、掌握國家實際權力的文官集團。

明代的文官雖然不如宋朝以前的文官那樣備受尊崇,但是由於明朝受到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影響,使得文官集團格外的重視氣節,這些人不怕死,他們就是想留下千古的美名,所以他們不怕跟皇帝硬鋼,只要皇帝處事少有偏差,那麼這群文官們的唾沫即便淹不死皇帝,也能讓皇帝深陷泥潭無法自拔,所以明朝的皇帝一般很少會和文官們出現直接的衝突。


明朝的皇帝雖然較前代皇權專制嚴重,但是明朝的皇帝也挺悲催的,由於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導致明朝皇帝不像漢、唐、宋等朝代只需要和宰相對接,而是皇帝本人直接面對龐大的官僚體系,這時皇帝就要格外的勤奮努力,因為他們不但要提防武官的篡權,還要應對數千文官的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明朝出現幾個荒誕不經的皇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咕嘟趣話


明朝那些事,很有意思!瞭解明代歷史的,差不多能看出來,明朝的皇帝啊,都有一個祖傳的特點————皇帝多混賬而朝臣無大惡,也可能因為傻人有傻福吧!

單獨說明朝的皇帝,也是因為他們與其他朝代的皇帝區別比較明顯!小編推算跟他們祖宗朱元璋出身有關係!


說起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幾乎被他趕盡殺絕。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殘忍暴戾,也是草菅人命,殺人如麻,還動不動下令將人犯“拖出去著狗子吃了”,或者下令將女犯輪姦,簡直就是心理變態。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這兩個算是不錯,因此有所謂“仁宣之治”。可惜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宣宗在位也只有十年,況且宣宗還因為喜歡鬥蟋蟀而被稱為“促織天子”。

接下來,英宗朱祁鎮(他有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就開始出問題了。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做了俘虜,搞了復辟,殺了忠臣,而是開了宦官專政的先例,為大明王朝留下無窮後患。英宗的兒子——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也很夠嗆。此公寵信太監,迷戀佛道,熱衷於房中術,朝政頗為穢亂,



《正說明朝十六帝》一書總結為三句話: 一個貴妃(萬娘娘)、兩個宦官(汪直、梁芳)、三樁弊政(西廠、皇莊、傳奉官)不過雖然皇帝多貪玩不勤政,但是整個明朝的朝堂風氣還是比較開明的,朝臣能人很多!

這才叫皇帝,有權有勢自由玩,還有人幫你管理朝政!


先啟歷史


兩個因素導致的:

1.明朝士大夫掌握了編寫史書的權力。

2.皇權與士大夫權力激烈的鬥爭。

以下是詳解:

我們瞭解歷史的主要途徑就是史書記載,皇帝也不例外。那為什麼史書會記載明朝皇帝荒誕不經的事情?

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受到“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行為舉止十分古板,科舉考試開始寫八股文也能側面反應出來。一些皇帝拿士大夫的古板沒辦法,就用一些行為去刺激他們,都是些不符合儒家道德行為規範的。

在兩股勢力鬥爭中,皇帝擁有“恐怖”的特務組織,經常佔據上風。百官敢怒不敢言,在史書上也就記下了很多皇帝的醜事,“抹黑”這些皇帝。所以史書中的宦官也都是卑鄙小人,實際上明朝的宦官對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做出了很大貢獻。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能力都一般,士大夫階層是治理國家的中堅,皇帝雖然恨這些人,但是也明白離不開他們。雖然朱元璋在官僚體系設置上擴大了皇權,但是實際上卻不得不讓渡更多的權力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所以皇帝在很多方面經常妥協,他們也就“壞”不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