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小年的记忆

过了小年,即意味着年的脚步已来临了,已真正进入年的节奏了。记得幼时,西北甘肃农村的年味很浓重。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要过年了,家家户户要祭灶,祈祷来年丰衣足食,有吃有喝。大人们端着新包煮好的饺子,虔诚地在灶前祭拜,小孩子们跟在屁股后面,看得煞有介事。犹记得,当年父亲到新疆后仍保持着这一传统。总是在祭完后给我们讲,灶王爷就是姜子牙。传说中姜子牙辅助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后进行封神,有功人员都封完神后却发现没有给自己留个神位,只剩最小的灶神了。姜子牙功劳很大,是相国又是封神的人,不好把别人的神位拿掉给自己,只好委曲自己,做了灶神。父亲讲姜子牙高尚,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却觉得好。“那多好呀,能吃好吃的。”父亲总是笑说:“对”。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还很艰苦,能吃白米白面还能吃饺子,这是多大的幸福啊!小时候总盼着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还可以放鞭炮,从入冬就盼着过年,总是问大人何时过年,总想着,年咋还不到啊?

过了小年,大年就近了,家家户户洒扫庭厨,洗被子,晒席子,蒸花卷,炸油果子,杀猪宰羊,剁饺子馅,包饺子冻着,每天都忙忙碌碌做着过年的准备,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三十上午之前,大家早早就理了发洗了头,下午烧纸祭祖,晚上点灯后,大小都要洗脚,小孩子们急着穿上了新衣放起了鞭炮。那时,鞭炮对小男孩子们可是宝贝,大人给买上一盒一百响的小鞭炮,孩子们都算着数字,每天放几个,有的能放到正月十五。那时候没电视,大家在都围坐在火炉边,炉子上锅里煮着猪头猪蹄,因为肉大多都卖了贴补家用。肉煮好后全家大吃一顿,叫作装仓,意思是把肚子这个仓装满,不再挨饿。吃到半夜再坐在热炕上,听父亲讲书上的故事。

父亲爱看书,冬天的夜里经常坐在地上的小方桌旁在油灯下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我们几个孩子常常爬在桌上,让父亲念给我们听,不懂的地方,父亲就解释给我们听。

一边听一边熬夜,孩子们都在比着看谁熬夜熬得晚,因为大人们说,谁熬的晚谁就福多。熬着熬着就睡成一片。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的生活好了,过年的活动更加丰富了,但年味却淡了,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和亲朋聚会在酒楼,却找不到小时年的味道。父亲走了很多年,自己很少回老家过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村还是那个村,老屋已没有了,物是人非,每每回想,小时的年味在心里却更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