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起義後蘇軍的按兵不動直接導致起義失敗,斯大林為何要這樣做?

於無聲處34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事實上是一名民族主義分子的斯大林看來,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在許多人想當然的認知裡,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然而,這樣的說法顯然不是絕對的,在處於弱勢地位之時,面對共同的強敵,敵人的敵人自然就成為可以互相取暖的朋友。但是,當處於優勢之時,敵人的敵人卻未必會成為朋友,而很可能也是敵人。華沙起義之後蘇聯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斯大林

在經歷慘烈的蘇聯蘇德戰爭之後,最終咬牙挺到最後的蘇聯,成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1944年,在將大部淪陷的國土收復,並大舉反攻、將戰線推進到波蘭境內之後,越打越強的蘇聯,取得最終對德戰爭的勝利,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1944年1月2日,蘇聯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開進波蘭,並開始迅速攻佔大面積被德國佔據的波蘭領土。同年的7月21日,在已經被蘇聯紅軍佔領的波蘭東南重鎮盧布林,一個由波蘭共產黨、人民黨、民主黨、社會黨等黨派組成的波蘭全國解放委員會成立,並發表了宣言。

二戰初德國蘇聯瓜分波蘭

波蘭全國解放委員會宣稱自己是波蘭的合法政府,自然而然地,早在被德國閃擊之後狼狽逃出波蘭、最終流亡到英國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被宣佈為非法。很顯然,這個由蘇聯扶持的波蘭政府態度是傾向於蘇聯的。

然而,這樣的波蘭政府顯然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更不符合位於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的利益。從成立的那一刻起,波蘭流亡政府對於蘇聯的態度一直是極為敵視的。

俄羅斯與波蘭之間的關係可謂錯綜複雜,而在大多數時間,波蘭一直是被欺負的對象。甚至在二戰爆發之初波蘭之所以滅亡,除了德國的閃擊之外,蘇聯共同出兵瓜分了波蘭,也是波蘭迅速滅亡的關鍵原因之一。

蘇聯

因此,無論基於歷史原因還是波蘭政府滅亡的緣故,波蘭流亡政府都有理由敵視蘇聯政府。而隨著德國的接連失敗,二戰的勝利即將明朗之時,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也逐漸顯露出了與蘇聯的格格不入。波蘭流亡政府的這種態度,自然也得到了英美等國的默許和支持。

但是,英法雖強,但距離波蘭本土卻十分遙遠,對於波蘭本土的影響力更微乎其微,反倒是大軍反攻進入波蘭的蘇聯政府,可以給予他扶持的盧布林委員會巨大的支持,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波蘭勢必會落入蘇聯支持的親蘇派手中。

面對這種局面,波蘭流亡政府決定在波蘭首都華沙發動起義,而負責起義的則是由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波蘭國內家鄉軍。在波蘭流亡政府的設想之中,如果家鄉軍能搶在蘇聯攻佔華沙之前佔領首都,勢必會造成波蘭流亡政府佔領華沙的既定事實,再加上英美等國的支持,波蘭流亡政府回國掌權將變得十分輕鬆。

華沙起義

自然,從決定起義的那一刻起,距離波蘭並不遙遠的蘇聯紅軍,不但沒能不會成為波蘭起義軍的盟友,反而會成為他們竭盡全力提防的對象。而當時波蘭起義軍發佈的傳單就說明了這一點,在傳單中,他們甚至有了“布爾什維克兵臨華沙,他們宣稱自己是波蘭人的朋友,這是陰險的謊言”這樣的說法,在起義發動之後,極端的波蘭起義軍甚至殺害了許多參加起義、但是被認為親蘇的波蘭人。波蘭流亡政府對於蘇聯的敵視態度,可見一斑。

但是,一廂情願的波蘭流亡政府顯然大大低估了此時德國人在波蘭的實力和戰鬥意志。更太過小看蘇聯對於波蘭的影響力。起義發動之後,雖然得到了華沙大量波蘭人的支持。

但是,這支起義軍人數十分有限,武器裝備更是貧瘠無比,據說,人數在2萬到5萬之間的波蘭軍,武器只有1000支步槍、1700餘隻手槍和300多支自制衝鋒槍。這樣簡陋的武器和毫無訓練的軍隊,根本不可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國軍隊的對手。

華沙起義

鎮壓華沙起義時,德國人甚至都沒有動用駐紮在城市外圍,準備應對蘇聯進攻的野戰部隊,只動用了華沙城內的武裝警察和武裝黨衛軍,就徹底絞殺了波蘭流亡政府的這一場一廂情願的起義。

面對這場明顯敵視蘇聯的起義,斯大林領導的蘇聯也並非無動於衷,事實上在起義開始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多次致電斯大林,呼籲他對於華沙起義軍進行支持。並動用了美英國美英軍隊的空中優勢,空投了大量戰略物資,試圖支持波蘭起義軍。

蘇聯也的確給予了一定的援助,在波蘭華沙起義期間,蘇聯紅軍和德國軍隊之間的戰鬥從未停止,蘇聯也損失了近500輛坦克。但總體而言,斯大林對於這場起義並不感冒,更談不上積極的援助,原因自然也很簡單。

蘇聯紅軍

領導這場起義的波蘭流亡政府本身就極為敵視蘇聯,起義時更是公然宣稱以蘇聯為敵,這樣的起義卻要求蘇聯給予援助,本身就十分荒唐。更何況,起義一旦成功,即意味著蘇聯扶持的委員會變得十分尷尬,更將直接影響到今後蘇聯位於波蘭的佈局。極具戰略眼光的斯大林自然不會去援助自己的對手,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蠢事兒。相反,將危險和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才是鋼鐵同志的一貫狠辣作風。


鳶飛九天2018


華沙起義之後,蘇軍雖然離華沙市中心只有6公里,但是蘇聯方面確實沒有派兵援助,當然當時在蘇軍中的一部分波蘭軍團的人曾擅自渡過維斯瓦河去援助波蘭起義軍,但是最後全軍覆沒。

我們可以從朱可夫的回憶錄裡找到相關的記錄。朱可夫寫到:“蘇軍當時並沒有攻打華沙的行動,華沙起義是華沙起義軍的獨自活動”,而且從朱可夫的回憶錄裡我們能夠得知蘇軍按兵不動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波蘭起義軍方面沒有將起義一事通知蘇軍,一個是得知之後,起義軍拒絕了蘇軍的幫助。

朱可夫寫到:“經查明,布爾科馬羅夫斯基(華沙起義軍領導人)在事前未曾將準備起義一事通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領導人和波蘭第1集團軍領導人,而且他也從未試圖使華沙人的起義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行動取得聯繫。蘇軍領導人只是事後才從渡到維斯瓦河東岸來的當地居民處瞭解到關於起義的消息。最高統帥部事前同樣未得到過這方面的通知。遵照最高統帥的命令,曾給布爾科馬羅夫斯基派去兩名傘兵軍官,以便取得聯繫和協調行動,然而布爾科馬羅夫斯基卻不願接待他們。”

當然朱可夫還寫道,在整個華沙起義之間,蘇聯曾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軍機不斷的給華沙空投食品補給和彈藥補給,不過至於真實性目前還不太清楚,因為根據盟軍的說法,盟軍當初希望借用蘇軍的機場向華沙空投物資,但是遭到了蘇聯的拒絕,於是在華沙起義一事上,盟軍的幫助只能是杯水車薪。

在古德里安的回憶錄裡也有關於華沙起義的記載:“常常有人要追問,為什麼蘇聯人明知華沙城內已經發生了叛亂,卻不僅不趕緊支援,反而在維斯瓦河上按兵不動,停止了他們的攻勢。毫無疑問的,在華沙起事的波蘭人是自認為與倫敦流亡政府有關係的,他們也只接受這一方面的指示。他們一再表示他們的眼睛是朝西面看的。所以蘇聯當局當然不願意這一派波蘭人得勢,而且還控制住了波蘭的首都。蘇聯想扶持的是在盧布林成立的傀儡政府。這些問題是同盟國彼此間的糾紛,與德國無關。”

由此,我們便能窺見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了,當時德軍在東西兩線均受壓制,失敗只剩時間問題,因此東線的蘇聯和西線的盟軍此時考慮的已經是戰後勢力的劃分問題,盟軍想要借用蘇軍的機場,就是期望起義可以勝利,這樣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就成了正統,而這顯然不符合蘇聯的利益,起義軍與德軍的戰鬥正是蘇聯想樂見的,因為只要蘇聯不插手,那麼起義軍必然會被德軍消滅,而這同時又能消滅德軍的力量,所以蘇聯可以看著他失敗,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華沙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起義軍戰死1.8萬人,傷2.5萬人,但相對於起義軍而言,20萬市民的死亡則是華沙起義軍最大損失,等三個月後蘇聯進入華沙時,這裡幾乎已經成了一座廢城。


軍武視界


這種說法是二戰後反蘇的西方勢力為了抹黑蘇聯而變造的謠言。

首先要弄清楚,並不是蘇聯按兵不動導致華沙起義失敗,而是這場起義本來就是無視起碼的力量對比進行的毫無意義的軍事冒險。

1.參加起義的波蘭武裝約4萬人。

2.華沙附近有4個德軍裝甲師。

3.就在華沙爆發起義前夕,逼近華沙的蘇軍剛剛遭遇德軍裝甲部隊反擊而轉入防禦。

華沙周邊有至少4個德軍裝甲師,以區區數萬非正規的波蘭武裝,妄圖奪取華沙,本來就不現實。在這一點上,斯大林對華沙起義的批評倒真的是恰如其分:這是一場不顧現實的冒險賭博,這時候去發動起義的人簡直是罪犯,他們的冒險把華沙居民置於德軍的屠殺之下。

其次,蘇聯也不是按兵不動。8月起義爆發,到9月底失敗。8月蘇軍因為進攻剛剛受挫,暫時沒有前進,但是從9月10號開始,蘇軍再次發動進攻,怎麼就按兵不動了?更不用說,在華沙起義期間,蘇軍也向華沙空投了大量物資和武器,支援華沙起義軍。

然後,再說蘇聯為何沒能及時支援華沙起義。

第一,前面已經說了,剛爆發起義時,當時華沙附近的蘇軍短期內根本無力去進攻華沙。

第二,華沙起義的計劃沒有事先通知蘇軍。華沙起義的時候,起義力量的主體並不是親蘇這一邊的。他們正好想借助德軍忙於對付蘇聯並且蘇聯也暫時受挫的機會獨自解放華沙,為日後控制波蘭博取更大的政治資本。所以他們的起義計劃也沒有通知蘇聯這邊,而是擅自發動。蘇聯數十萬大軍的行動豈是兒戲?沒有自己的作戰計劃嗎?事先沒有得到你任何通知,事發倉促,你一句話我就得來配合?別說憑什麼,事實上就是做不到啊。

在華沙起義這件事裡面,受益最大的是英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他們來說,在蘇聯紅軍無力進攻華沙的情況下,如果由親西方派武裝起義奪取華沙,則日後波蘭自然容易倒向西方,自然上上大吉。如果沒能奪取,也可以把鍋甩到蘇聯頭上,讓蘇聯承擔見死不救的罵名。


唐律疏議


前面的網友回答的很全面了,談到的我不再贅述。

眼看著華沙起義軍被德軍鎮壓,蘇軍只是起初按兵不動,事實上蘇軍並非一直按兵不動。在華沙附近的不僅僅是蘇軍,還有數萬名蘇聯訓練的且經歷實戰的波蘭軍隊,他們同樣接到命令,起初他們與蘇軍一起隔岸觀火。

據朱可夫戰後回憶,當時的蘇軍很疲憊,亟待休整。

軍事行動可不是幫人打群架,發起進攻牽扯到千軍萬馬一個龐大系統的運作。

個人認為,這只是次要因素,幫不幫華沙起義軍實質上是個政治問題。即使要戰鬥,為誰流血?斯大林首先考慮到華沙起義軍背後的影子,對他而言那是個資產階級的流亡政府,是戰後潛在的對手,務實的斯大林是不可能讓蘇軍為他們流血。何況蘇聯自己已經扶持了波蘭黨一個班子,他們將隨著蘇軍去接管戰後的波蘭,如果幫助華沙起義軍,那幫蘇聯境內的政治家還如何凱旋?

1944年8月1日開始的華沙起義,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來自倫敦的指示,其目的是要搶在蘇軍之前解放華沙以防赤化。

既然倫敦方面把一場戰役政治化,老謀深算的斯大林,自然也以政治博弈待之。這就註定了起義軍的悲情色彩。

到了9月5日,德軍優勢兵力壓向華沙中心城區,波蘭起義軍節節抵抗,但雙方力量懸殊,起義軍危在旦夕。

9月10日,補給已經十分困難的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還是出手了,他們向維斯瓦河東岸的德軍發起進攻,其協同作戰的波蘭人民軍一個師甚至突破到維斯瓦河西岸。可是,德軍增援部隊也在此時趕到,導致波蘭人民軍沒能守住西岸橋頭堡,起義軍的最後希望破滅了。儘管蘇聯飛機冒著德軍的防空炮火,向起義軍空投補給,但由於天氣惡劣,加之起義軍已經丟失陣地,大部分物資悉數落入敵手。

一切無可挽回。

9月24日,德軍向起義軍發起最後總攻。起義軍投降。

在63天的戰鬥中,波蘭起義軍犧牲1.5萬人,2.5萬人受傷,約18萬華沙市民喪生,華沙全城變成廢墟。德軍1.6萬人被擊斃,9000人受傷。

儘管起義軍失敗,華沙人民為民族而戰的英勇壯舉值得後世銘記。

2019.2.25






掌上三言兩語


華沙起義發生於1944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發動反抗納粹德國的起義。根據當時的戰場局勢,可以說華沙起義成功的機會是比較小的。因此,不能盲目的說是因為蘇軍的按兵不動而導致起義的失敗,華沙起義的失敗是多個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



(一)波德軍事力量對比分析。

波蘭:人數十分有限,約有2-5萬波軍;武器裝備貧瘠無比,武器只有1000支步槍、1700餘隻手槍和300多支自制衝鋒槍。

德國:軍事實力強大,擁有先進的武器和精銳的部隊,德軍以高素質、戰鬥力最強悍而著稱;該戰役約有2.5萬德軍,華沙附近至少有4個德軍裝甲師,包括王牌精銳“戈林”裝甲師,黨衛軍“維京”師等。



華沙起義波蘭方面有大約18,000名軍人和超過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約25,000人受傷。德軍方面有大約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傷。

波軍與德軍對比,軍事實力差異懸殊,可以說是“以卵擊石”,而波蘭為何會發動該起義呢?究其根本目的不過是想在蘇聯紅軍到達華沙前解放德國的佔領,以避免受到蘇聯的控制。

(二)波蘇關係分析

由於歷史原因,波蘇鄰里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2月——1921年3月間,波蘭進攻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波蘭第二共和國兩個新政權之間爆發蘇波戰爭,戰後蘇聯喪失大片領土。德國突襲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爆發,與此同時,蘇聯也從東部出兵佔據了波蘭大片國土,德軍與蘇軍在波蘭境內的易北河會師,波蘭正式宣告滅亡。雖然波蘭有亡國之痛,但是曾經的波蘭也欺負過蘇德這兩個強大的鄰居。所以,波蘭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信任蘇聯,害怕又遭受蘇聯的控制,波蘭流亡政府不想與之為友。



(三)各方利益的較量

1944年7月在已經被蘇聯紅軍佔領的波蘭東南重鎮盧布宣佈成立林波蘭全國解放委員會,其宣稱是波蘭的合法政府。因此,流亡到英國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被視為非法。親蘇聯的波蘭全國解放委員會是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也不符合波蘭流亡政府的利益。波蘭流亡政府被視為非法,其心裡對蘇聯的態度是極為敵視的,認為蘇聯“是敵非友”,需防範之。波蘭流亡政府想搶在蘇軍前佔領華沙,便產生了投機的心理,認為德軍在已經不行了,在做垂死掙扎。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為制衡蘇聯,對波蘭流亡政府的這種態度也表示了支持和默許。蘇軍在前幾個月的作戰後,損耗很大,補給線大大延長,供給不足,進攻能力大大減弱。再加上波蘭流亡政府並沒有告訴蘇軍華沙起義的計劃,那時的蘇軍已經是非常疲憊並且毫無準備,無力支援起義軍。



一個完美的作戰計劃需要周詳的部署,也需要“隊友”的齊心協力。華沙起義整個起義持續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蘭軍隊向德軍投降,波蘭損失慘重,希特勒命令德軍將華沙夷為平地,85%的地方都被毀壞。戰爭中那些“以卵擊石”“不自量力”最後苦的不過是普通老百姓。遠離戰爭,世界和平才是民心所向。


梓蕤


波蘭政府是一個非常壞的政府。戰前他就一直和德國勾結,波蘭和德國合夥滅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聯提出和波蘭一起打德國遭到波蘭斷然反對。如果德國提出和波蘭合夥打蘇聯,不然一定會同意的。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和德國合夥滅了波蘭。波蘭政府逃到了英國。在這以後幾年裡,波蘭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部隊。到了1944年蘇聯眼看打入波蘭境內。波蘭政府擔心蘇聯軍隊佔領華沙後赤化波蘭,所以要搶在中原軍隊打到華莎之前發動武裝起義,其實目的不是打德國人,而是把德國人趕走後佔領華沙城不讓蘇軍進城。波蘭一次動員了十幾萬起義軍。也確實取得了勝利。但蘇聯方面不想當這個冤大頭。就按兵不動,讓德國人和波蘭人去打。反正兩邊都不是好東西。波蘭政府才明確蘇軍絕不會援助他們的情況下,向德軍投降。他們根本就沒有抵抗到底的決心,就是想撿漏。在確認波蘭軍被德軍消滅後蘇軍才打進華沙,順便說一句,鎮壓波蘭起義軍的主要部隊是蘇聯的偽軍,就是德國從俘虜中招的偽軍。所以德國人不認屠殺華沙人的罪行,說都是偽軍乾的。


海中巖haha


其實有些答主已經回答了此問題。

我看過《羅科索夫斯基回憶錄》,他是當時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司令員,他用很大的篇幅在談華沙起義這個問題。其內容也與有些答主相同。波蘭流亡政府揹著蘇聯發動華沙起義,又極力拒絕蘇聯的援助,生怕蘇聯指染華沙。難免遭到優勢德軍的圍殲。事實也是這樣。

掩上歷史的塵土,就說當今社會,波蘭不是在拆除蘇軍二戰紀念碑,不是利用卡廷慘案在極力散佈對俄羅斯的仇恨?在這種土壤中,怎麼能種出對俄友好的莊稼呢?想想今天滿懷仇恨的波蘭人,就知道昨天波蘭人會想什麼?

從《羅科索夫斯基回憶錄》得知,自蘇聯紅軍追擊德軍踏上波蘭土地上,就能感覺到波蘭人對他們複雜的心理,流亡政府領導的國內軍根本拒絕與他們合作,連接觸都很困難。可想而知,在華沙起義過程中,他們對待蘇聯人持什麼樣的態度。他們會說,我們起義了,你來援助我們吧?不會的,波蘭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們拒絕與蘇聯人合作。這也就決定了華沙起義的最終命運!

當然起義失敗了,有人倒打一耘,說蘇聯人見死不救!這又有什麼用呢?起義失敗了,被殺的是波蘭人,被毀的是華沙城,而不是其它。多對蘇聯人沷一盆汙水,那些死去的波蘭人能活過來嗎?顯然不能!波蘭人是受害者!又有人說,如果波蘭人當時與蘇聯人合作,華沙人能受這麼大損失嗎?不會的。當時流亡政府的立場導致他們不會與蘇聯合作。而流亡政府是受倫敦控制的。

也就是說,是英國政府一一波蘭流亡政府的共同政治需要,在不合適的時機,選擇不合適的方式,組織華沙人民發動了一次失敗的起義,讓人民充當了波蘭流亡政府的炮灰。

現如今,有許多波蘭人仍然頭腦不清醒,為外國人充當反俄的急先鋒,歷史乍有這麼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陽城導航


斯大林最“痛恨”波蘭人——

二戰前希特勒和斯大林有預謀,希特勒由西向東進攻波蘭,斯大林由東向西進攻波蘭,波蘭首尾不顧故亡國,波蘭肢解後斯大林在卡廷槍殺了數萬波蘭軍官向希特勒邀功,斯大林和希特勒是狼狽為奸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東東!

日軍南京大屠殺後,斯大林將在海參崴的三十多萬華人全部虐殺一個不剩向日本天皇邀功,斯大林和日本天皇、東條英機狼狽為奸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東東!


792突擊步槍


華沙起義的背景。

1939年10月,德軍完全佔領波蘭全境,在兼併波茲南和格但斯克在內的波蘭走廊的同時,對波蘭人民實行了殘酷的法西斯統治。

但波蘭是一個勇敢的民族,在納粹的淫威面前,他們沒有選擇屈服,在流亡到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領導下,波蘭人民開始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在英美的支持下,波蘭抵抗力量建立起一支名叫"家鄉軍"的武裝組織,該組織規模龐大、裝備精良,在1944年,總人數達到40萬。

當時的蘇德戰場,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取勝後轉入反攻,德軍節節敗退,不得不把軍隊調往戰場,德軍在波蘭的後方出現空擋,德軍的失敗已在所難免。在此情況下,波蘭流亡政府領導層決定在華沙發動武裝起義,搶奪勝利成果,以免落到蘇聯人手上。


華沙起義爆發的時候,蘇軍已經向波蘭進軍,向戰略波蘭的德軍發動進攻。蘇軍在波蘭一路挺近,他們很快就到達了華沙郊外,但蘇軍沒有援助起義部隊,眼睜睜看著起義被德軍鎮壓。起義持續61天,有25萬平民和1.8萬波蘭戰士被殺。

蘇軍為什麼會見死不救呢?

其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歷史原因:俄羅斯曾四次瓜分波蘭,你不仁,我也不義

1767年俄軍入侵波蘭,1772年8月,俄、普、奧三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波蘭的條約,13萬平方公里波蘭土地歸俄羅斯所有。

1792年,俄軍入侵波蘭。1793年1月23日,俄、普兩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協議。包括烏克蘭大部、立陶宛、明斯克在內28萬平方公里的波蘭領土被俄羅斯吞併。

1794年11月,1795年10月24日三國代表再次簽訂瓜分條約,將剩餘的波蘭聯邦國土全部瓜分。

根據這個條約,俄佔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庫爾蘭、沃倫西部、西烏克蘭大部,面積12萬平方千米的波蘭領土併入俄羅斯版圖。

一戰之後,波蘭復國。跟蘇聯狠狠打了一架,佔了不少便宜,搶回來很多地盤。


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跟希特勒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商定:在不遠的將來,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一線將成為蘇德利益範圍的邊界。9月1日,德國從西部入侵波蘭。17日,蘇聯從東部入侵波蘭。28日,蘇德簽訂邊界友好條約,波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徹底消失。

不僅如此,在佔領波蘭後,1940年春,蘇軍在波蘭製造了令人髮指的卡廷慘案,大約2.2萬名波蘭軍人、知識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職人員遭到蘇聯軍隊殺害。鑑於俄羅斯民族四次瓜分波蘭的歷史,只要不是健忘的波蘭人,對於俄羅斯戰鬥民族都具有本能的恐懼和非常高的警惕。


現實原因;親蘇波蘭政府"賣國",兩個政府水火不容。

當時波蘭國內存在兩個政府:一個是在1939年9月18日波蘭淪陷後逃往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一個是"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

這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是在1944年7月斯大林一手扶植的親蘇政權。這個政權在成立的同時,就決定討好斯大林,出賣波蘭利益,簽訂協議把"寇松線"作為波蘭和蘇聯的邊界。

因此,流亡在英國的波蘭政府,把斯大林的蘇聯紅軍和親蘇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當作勢不兩立的敵人。隨著蘇軍在波蘭戰場的節節勝利,華沙很快就會落入蘇軍之手。

為了不讓斯大林再次控制波蘭,在波蘭實行蘇聯的制度,波蘭流亡政府決定搶先一步,在蘇軍到達華沙之前發動起義,控制波蘭。


1944年夏,救國軍司令塔德烏什·科莫羅夫斯基給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寫了一封信,他在心中說:"救國軍如果無所作為,波蘭人就會一齊倒向共產黨一邊。"

因此波蘭流亡政府希望波蘭"家鄉軍"(救國軍)"迅速發動起義,以"華沙的自我解放"來避免斯大林對波蘭的染指。

既然發動起義的初衷是針對斯大林和波蘭的親蘇政權"民族解放委員會"的,行動對蘇方是嚴格保密的,不會向斯大林透露一點風聲。

而且,雖然起義從軍事方面是針對德國佔領軍,但是從政治層面上來說,其實是針對的蘇聯人和"民族解放委員會",起義軍與蘇聯人名義上是盟軍,實際上是對手。

也正因為如此,蘇聯政府和紅軍指揮部也不傻,別說他們不知道華沙起義的計劃,就是知道了,也會按兵不動,等著德軍和救國軍殺個兩敗俱傷。靠德軍之手來削弱家鄉軍的實力,這對蘇聯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兵臨華沙城下的蘇軍採取了袖手旁觀,靜觀其變。

而城裡的起義軍最後失敗後,寧願選擇向德國人投降,也不願意向蘇軍求援,當然他們也知道蘇聯人指望不上。


波蘭人對俄國人還是有深刻了解的,他們知道“戰鬥民族”的狼性,只知道侵略擴張,因此才會在歐洲慢慢成為孤家寡人,才會被歐洲各國當虎狼防範,才會讓自己的鄰國倒向北約,加入反對自己的陣營。

在國土成倍擴張的同時,俄國也為自己的野蠻和貪婪付出了名譽的代價。今年聯合國通過的譴責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的決議,只有很少的國家投票支持俄羅斯,但戰鬥民族應該不會在乎這個結果,名譽比起國土實惠,簡直不值一錢。

回顧華沙起義,當時蘇聯人的做法,雖然被後世的西方學者廣為詬病,其實也沒啥毛病,波蘭人也不會怪蘇聯人不施以援手,因為他們早就知道蘇聯人不會相救,你們本身就是針對蘇聯人的行動,人家憑什麼會救?


歷來現實


第一,蘇聯人壓根不知道這件事,華沙起義軍錯誤的估計了德軍的實力,認為退守的德軍已經不行了,不用別人的幫助。所以華沙起義軍在準備工作的時候就沒有通知蘇聯人,蘇聯人自然也就沒法幫他們。

第二,錯誤的估計了蘇聯人的實力,華沙起義軍最開始的設想是,等到蘇聯人進攻華沙後他們動手,在德國人和蘇聯人在城外打的火熱的時候端掉城裡的德國人,然後宣佈復國,這樣蘇聯人就沒有進入華沙的理由。但是蘇聯人並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想進攻華沙,原因除了蘇聯人不知道他們要起義以外,還有就是之前的戰鬥讓蘇聯人的軍隊戰鬥力和補給大大下降,不得不修整一段時間,同時蘇聯人組織的一些試探性進攻又都被擊退。所以面對華沙中以逸待勞的德國人,蘇聯人也準備修整一段時間。而這時候華沙起義軍動手了,沒有蘇聯人牽制,自然也就讓德國人有能力對付華沙起義軍。

第三,就是華沙起義軍對蘇聯人的不信任,這支部隊是由親美流亡政權建立的,自然對蘇聯人也不信任,而英美又在遠處又使不上勁。不過這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他們本身準備就不足,沒有充足的彈藥和補給,也沒有奪取城中關鍵的建築。致使自己越打越窮,最後失敗。

此外,蘇聯人並非沒有支援他們,反而派空軍給他們提供了不少物資,只不過當時前線的蘇聯人的物資也捉襟見肘,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華沙起義軍當時只准備一週的彈藥,但是卻打了接近兩個月,說明有物資支援,而當時英美有沒有這麼遠程分運輸機,只能是蘇聯人支援他們。至於說繳獲,這又不是在華北平原打完就能跑,在城市裡靠繳獲打巷戰,除非對面是豬,否則不可能打贏)

至於有人說蘇聯人隔岸觀火這種事我是不認同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對方殘血打野正在打藍,你用戰士在一邊滿狀態路過,如果你知道他在打藍,而周圍有沒有他的隊友,你會不會去打他?蘇聯和波蘭的確世仇不假,但是那個時候德國人才是主要敵人,蘇聯人不會說因為是世仇就不去打德國人。況且趁著波蘭人給德國人下絆子使壞,狠狠地敲打德國人還能降低自己的損失。

有人可能會說我這前後矛盾,等聲明一點,如果想蘇聯人配合。首先蘇聯人得知道這事(蘇聯人知道這事是在華沙起義軍動手快一週後英美請求用蘇聯人的機場給他們運物資才知道華沙城內德國人和波蘭人開撕),蘇聯人整個過程沒有參與其中卻背了最大的黑鍋。就好比在沒有小地圖情況下,下路打起來被對面抓了以後所有人都噴在野區距離最近的打野不去支援一樣。沒有小地圖,打野自然看不到下路被打,同時下路也沒有告訴打野自己被打,而是告訴中上說求幫助。打野全程一臉懵逼,然後背黑鍋,對打野來說公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