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衣帶詔事件被洩密,一干人等慘遭誅殺。劉備跑得及時,殺了車胄佔據徐州。此時袁紹已經率軍進駐黎陽,距離洛陽近在咫尺。曹操面臨這等局面,力排眾議,毅然決然發兵徐州,迅速擊敗劉備,昌豨,平定徐州,又回軍屯兵官渡,正面對峙袁紹。而被擊敗的劉備經過袁譚的引薦,加入了袁紹陣營。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同年二月,袁紹派出顏良、淳于瓊、郭圖發兵白馬,打響了戰爭的第一炮。不過這鎮守白馬的劉誕算是個硬骨頭,活生生拖住顏良兩個月。到了四月,曹操聽從荀攸的建議,發兵延津,聲東擊西,繼而派出關羽、張遼襲擊顏良,大破袁軍,斬殺顏良,解了白馬之圍。

袁紹接著派出文丑、劉備追擊曹軍。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文丑、劉備這支軍隊是先後而至的,原軍隊的數量是五六千騎,而先抵達延津南的文丑部是六百騎兵,應該說是支先鋒部隊。因為當時的曹軍是以步兵為主,步兵對騎兵,是先天劣勢。所以很多人都勸曹操儘早撤退。可是曹操反其道而行,留下輜重作為誘餌,引誘文丑軍士哄搶,以此縱兵掩殺,文丑也因此死於亂軍之中。

曹操傳: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試想,劉備如果此時與文丑同行,哄搶之事會不會發生不得而語,但是以五六千騎兵的實力,不至於會遭到曹軍掩殺,可能還會致曹操於死地。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雖說袁紹連折了兩員大將,但對於袁軍而言,並沒有動搖其根基。因為到了八月,袁軍更是將戰線南移,進屯沙塠,取得了一些的勝利,從而進屯官渡。這時袁曹兩軍的營寨距離是非常近的,從袁紹這邊起的土山射出的箭,可以射到曹操的營寨中,所以在曹營裡行走的人還要頭頂著盾牌防備。

同時,汝南劉闢等人起兵反叛曹操,袁紹派出劉備支援劉闢,從南邊侵略許昌南部。

曹操傳:汝南降賊劉闢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闢。

這是官渡之戰的中期,可以說是袁紹壓著曹操在打。但所謂兩國交戰,糧草先行。袁紹雖說勢強,以十萬兵力對戰曹操一萬,單就糧草消耗而言,不同於曹操是在自己地盤內打防衛戰,侵略方袁紹的消耗肯定是巨大的。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所以,糧草成了此次戰爭的關鍵。

曹操傳:八月,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

從八月到十月,袁紹先後從後方運糧兩次到前線。第一次是八月份,被曹操截胡了,糧草全軍覆沒。第二次是十月份,應該是秋季的豐收,所以叛袁歸曹的許攸才敢斷定,只要這次襲擊成功,不出三日,袁軍自退。不過袁紹有了前車之鑑,自然是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為了防止曹操再次偷襲,特地派出淳于瓊等五人率萬餘兵護送糧車。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不過曹操還是根據許攸的建議,率主力進攻烏巢。而聽到這個消息後的袁紹,並沒有第一時間救援淳于瓊,倒是派出張郃、高覽全力進攻曹操主營。結果曹操大破淳于瓊,成功火燒烏巢,而張郃、高覽卻遇到了死磕的曹洪,久攻不下,最後引軍投降。至此,袁軍士氣潰滅,袁紹更是棄軍而逃。這場以少勝多的官渡防衛戰才拉下了帷幕。

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雖說依然佔據河北霸主的地位,但歷經八個月的戰爭,也引發了河北諸縣的叛亂。這對於長期施行仁政的袁紹來說,可以說是難得。曹操也抓住機會,揮軍北伐,兩軍交戰於倉亭。此次戰爭結束得快,袁紹被擊破。

曹操傳: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九月,公還許。紹之未破也,使劉備略汝南,汝南賊共都等應之。遣蔡揚擊都,不利,為都所破。公南征備。備聞公自行,走奔劉表,都等皆散。

這時,自被曹仁擊敗後的劉備依然活躍在汝南一帶,作為袁紹的附庸軍騷擾曹操南方,加上黃巾賊龔都響應劉備,曹將蔡陽又被劉備擊敗,使曹操不得不返回許都,親自討伐劉備。畢竟劉備實力不足,聽說曹操親自率軍而來,劉備不戰而走,向南投奔了劉表。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就這樣,曹操算是徹底清除了後顧之憂,全心北伐。而袁紹大可能是因為自出兵圍軍白馬起,連敗於曹操而鬱鬱寡歡,最後竟然嘔血而亡。不過好在袁紹一向施行仁政,又跟北疆少數民族來往親密,所以即便是他廢長立幼,導致兒子們因為爭權而互相攻伐,曹操依舊花了近七年的時間,才徹底統一了北方,並且將三郡烏丸驅逐出境。

曹操傳:十二年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秋七月,公南征劉表。

建安十二年十一月,曹操軍至易水,接受烏丸祝賀。十三年正月,曹操就回到鄴城,建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同年七月率軍南征。看看時間點,統一北方到籌備水軍,僅僅花了兩個月。籌備水軍到揮軍南下,歷經半年。這對於不習水戰的北方軍來說,完全是倉促的。

試問:曹操為何如此急急忙忙?

眼下,曹操剛統一北方,天下諸侯不過就剩下孫權、劉表、劉璋、馬騰、韓遂、張魯等人。曹操為何執意南下奪取荊州,而不是先取西涼?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早在建安二年,曹操就按照荀彧的建議,提拔鍾繇為司隸校尉,督關中諸軍。而鍾繇也確實厲害,早早就讓馬、韓遣子作為人質,使西涼最大的兩股勢力成為曹操的附庸軍。

荀彧傳: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鍾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

鍾繇傳: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

再者,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西涼軍的強悍,無人不知,所以曹操不會先去啃這塊硬骨頭。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備。

根據記載,自建安六年九月起,也就是劉備投奔劉表之後,到曹操北征三郡烏丸期間,劉備曾兩次北伐曹操。

劉備傳: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第一次應該是劉備剛投奔劉表後不久就率軍攻打曹將夏侯惇駐守的宛城,曹軍積極應戰,兩軍交戰於博望。後夏侯惇、于禁中了劉備的伏兵計,大敗而回。不過是此次交戰是在野外,劉備並沒有乘勝追擊,所以沒有得到一些實質性的戰果。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這時候,曹軍大部分主力都在北方,而中原僅留下一些基本的守備部隊。原本對於積極抗曹的劉備而言,是一次非常不錯的機會,更何況劉備在荊州已然發展了六年,具有相當的實力,再加上劉表的十萬甲士,一舉北伐,打下許都,解救獻帝,可是一戰而就的事情。只可惜,劉表不信任劉備。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所以,不管此刻對曹操而言,劉備還是不是他心目中唯二英雄,首伐劉備肯定是勢在必行。到了這裡,有人就會問,曹操南下,難道不是為了取江東?

江東其實只是順勢。

曹操七月下荊州,劉表八月去世。幼子劉琮有賴於蔡氏的擁立,順利繼位荊州牧,同時又在蒯氏的勸說下,舉州投降了曹操。未得到通知的劉備,倉皇出逃,幸好半道得到了劉琦、關羽的接濟才得以安身江夏,緩一口氣。這時候,得知孫權有意聯合劉備,曹操就給孫權寫了一封信:

江表傳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

一是展現實力,二是提出會獵於吳。吳可是孫權的地盤,說此話的意思不就是說:只要你孫權歸順,我曹操可以陪你到吳地打獵。言詞之間,完全是不把孫權放在眼裡的。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封威壓的信,恐嚇的信,講白了,就是在告訴孫權,我曹操現在坐擁八十萬水軍,你要敢聯合劉備,我便揮軍江東,順江而下,朝夕而至。

只是沒想到,孫權還是血氣方剛的,完全是不同於公孫康,要不然劉備早就交代了。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劉備對戰曹操,真的是叫絕地反擊

接下來,就是赤壁之戰了。劉備終於在建安十三年打了次漂亮的翻身戰,要知道,從建安五年起,劉備就作為抗曹勢力之一,一直在跟曹操作對。先是衣帶詔事件,斬殺車胄,佔據徐州,接著投身袁紹,作為附庸勢力一直騷擾曹操。再來就是依附劉表,兩度襲擊許都(其中一次因為劉表沒答應所以沒有執行)。雖說劉備實力一直不是很強,但他就像一根魚刺卡在曹操喉嚨裡。而且,在曹操傳中,更是多次提到要趁著劉備羽翼未豐,趕緊先除掉他。

當然,南下荊州可能也是曹操眼下唯一能走的路,我們分析分析。

反論道,不取荊州,相當就是放任劉備去發展。要知道,經過七年的發展,劉備僅靠新野一地,就擁有了上萬的部隊。根據時間走向,只要劉表一死,荊州牧這位置就不一定會落到劉琮身上。只要荊州大族廢長立幼,大可能劉備會支持劉琦,借劉琦奪取荊州。那麼劉備就有基礎北伐宛洛地區,威脅曹操腹地。

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曹操走哪條路都不合適。

比如走合肥取江東,曹操沒有強大的水軍支撐,面對據長江天險的孫權,肯定是異想天開;比如先取西涼,曹操平定河北用了七年時間,那麼奪取西涼要花多少時間?同理,如果馬韓依然乖乖附庸曹操,讓曹操直接取漢中,奪西川,再順江而下,一舉拿下荊州跟江東,這就更加難了。因為此時曹操的戰線將會拉得非常長,不僅國內得不到穩定管理,只要劉備或者孫權羽翼豐滿,趁機北伐,曹操失去的將會更多。

所以,簡而言之,曹操南下荊州不僅是衝著劉備而去,更是他眼下唯一能走的路。


資料出處:《三國志》、《江表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