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春秋戰國時期真是一個奇異的時代,百家爭鳴的盛況堪稱空前絕後,產生了諸多偉大的思想,對後世乃至現代影響深遠。那個時代的智慧、謀略、論點和著述,時讀時新,每每令人拍案叫絕。

今天說說韓非子,韓國貴族,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雖師從儒家學派的荀子,但推崇商鞅。後來自立門庭,另樹旗幟,站在了儒家的對立面,將儒道墨等其他學派否定得那叫一個徹底決絕,儒家墨家縱橫家,再加上所謂文學之士工商之士,被他稱為“五蠹”,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貶抑之意簡直不要太明顯。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韓非子指出商鞅改革使國富兵強,但失誤在“無術以知奸”。可悲的是,秦王嬴政青睞於他,但他最終還是因昔日同窗李斯進讒言而被逼自殺。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是以法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中央集權思想。秦始皇雖害了他,但卻採用了他的學說,也因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專制國家。他的法治思想中的精華也或多或少地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所用。

韓非子所言的法即法律制度,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在當時有實踐意義。他所言的勢即君主的權勢權力,認為治國不能僅憑賢與德,君主若不能將權力牢控手中便會“勢亂”。術則指權術即君主駕馭群臣的方法,他覺得君主應不會喜形於色,胸有城府但不顯露於外。君無術便不能統帥百官察覺奸臣。法勢術三者相互依存,又有著各自特殊智能,缺一則國難治。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韓非子的老師荀子提出性惡論,但認為可“化性起偽”,意思是加強德化教育可讓人從惡變善。韓非子卻直接否定了化性起偽,認為人性自私自利,不可信任,唯有功利是唯一價值標準。他的功利主義、工具主義,都服從於法家志國的基本目的,雖偏於極端和狹隘,但適用於當時的動亂年代。

當今世人皆知治國當德治法治並進,自漢以來韓非子的思想不斷遭到“傷恩薄厚”之類的批評。但筆者認為,在那樣一個四分五裂戰況頻仍的時代,突出法治並不違和,正如韓非子提出的“矛盾”之說,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正確。長遠來看有些理論決策會有片面之感,但放置在當時的情境下,也許反而是英明恰當的。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韓非子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的,提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歷史的、時代的、物質的條件變化使人們解決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出現不同尋常的事情或狀況則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上古竟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韓非子先秦時期提出的觀點至今都有借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