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是如何失敗的?

李翔


項羽雖然有“力拔山兮氣蓋世”勇猛,但我認為他也就是心理年齡不成熟的大孩子。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如果我們認真研讀歷史,就會發現項羽的性格有以下幾個致命的缺陷;

一、目光短淺,沒有大局觀。

1.項羽佔領關中後,謀士韓生諫言::“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聞之。斬韓生。隨東歸,建都彭城。歷史上,建都關中的王朝,如西周、秦、西漢、前秦、北周、隋、唐等,都統一中國北方或者統一了全國。項羽放棄了在易守難攻的關中建都,反而在易攻難守的彭城建都,足見其目光短淺也。

2.懷王曾於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報懷王,意思就是讓誰當關中王,懷王答曰:照原約辦。於是得罪了項羽,加上以前的一些矛盾,讓項羽起了殺心,於是假裝尊懷王為義帝,遷到郴縣,然後派英布把他殺死。義帝雖然是個傀儡,但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被殺後,天下怨怒,項羽失去了道義制高點,諸侯群起而伐之。如果項羽有曹操的眼光,留著義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肯定會是另一個局面。

二、剛愎自用、狂妄自大。

項羽覺得自己武功天下第一,誰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在他眼中,劉邦只不過是一個閭左無賴,根本不會對他構成威脅;韓信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執戟郎中,屢次獻計不受;范增多次給出妙計,項羽自以為是、拒不接受;就是自殺前,還對部下說:這是老天要亡我,我沒有做錯什麼,這是多麼的狂妄自大、自以為是!

三、殘暴嗜殺。

項羽的殘暴是出了名的,出名的暴行就有坑降卒、屠咸陽、殺子嬰、燒阿房、弒義帝。項羽殺人的方式也變態,項羽最喜歡煮人,韓生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不聽,韓生說了句: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烹之;周苛守滎陽城破被俘,烹之;王陵母親身陷項羽營中,為了力促王陵歸漢,絕然伏劍自殺,項羽連死人也不放過,烹之;為了逼迫劉邦投降,劉邦老爸也差點讓項羽煮了,虧了劉邦臉皮厚,對項羽說:好兄弟呀,我們同屬楚懷王下屬,就如同親兄弟一樣,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把咱爹煮熟了,不要忘記分我一杯肉湯呀。項羽一聽火了,馬上就要下手,結果被項伯給攔了下來。紀信冒充劉邦,被俘,讓活活燒死,估計當時鍋不好找,要是鍋好找,估計也得烹了。

四、多疑。

項羽父親早逝,從小跟著叔父項梁和項伯過著逃亡生活。估計在這個成長過程中養成了多疑、不信任別人的性格。范增足計多謀,給項羽出了很多好計策,劉邦為了離間他們的君臣關係,用了一個方法:項羽的使者來了,劉邦叫人準備豐盛筵席,捧著佳餚正要進獻,細看使者,故意假裝驚訝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卻是項王的使者。”便更換佳餚,改以粗食供項羽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項羽,項羽就懷疑范增與漢有私情,漸漸奪去范增權柄。使范增負起辭歸,最後背瘡發作死在路上。今人看來,這個離間計很幼稚,項羽竟然信了,范增都七十多了,又是他的“亞父”,怎麼會謀反呢?項羽的腦回路真和正常人不一樣。鍾離眛多次在與劉邦正面對峙時給劉邦以沉重打擊,但是最後竟然也失去了項羽的信任。

    項羽這樣有勇無謀的莽夫,當個衝鋒陷陣的將領還可以,讓他當統帥都是勉為其難,更別說當一國之君了,他的失敗是我們中華之幸了。








歷史愛上地理


楚霸王項羽初起時,不過二十四歲,放到現在,還是個在讀研究生的孩子而已。

而後,我們的楚霸王項羽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便走上了人生巔峰,在咸陽分封十八路諸侯前,自號西楚霸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而後則是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迎娶白富美虞姬,正式開始沒羞沒臊的雙宿雙飛。

但是,我們的項羽在咸陽縱火焚燒秦始皇宮殿時,怕是做夢都想不到,只用三年時間便從一介布衣走上天下共主之路的自己,接下來只有五年的壽命可活了。

五年後的某一天,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他將被他的結義大哥所擊敗,身被十餘創的他,不得不選擇拔劍自刎,結束自己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我們的項羽當然也不會想到,他自刎的千百年後,為他感到惋惜的粉絲數以千萬計。

粉絲們或為他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而感到惋惜,或為他沒能定都關中號令天下而惋惜,或為他在彭城之戰中被劉邦溜掉而痛心,或為他不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而痛心。

但其實,項羽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也不是因為他沒聽說客的話定都關中,而是因為他從起兵開始便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最終導致他沒能得到西進關中的任務,導致他得不到被征服者的民心,導致他兵敗垓下時老農都騙他。

這個致命錯誤便是濫殺。

翻開《史記》看一看,項羽作戰的最大一個特點便是屠城,打贏了便屠城,無論是手無寸鐵的男子,還是老弱的童叟婦人,都無法在他的屠刀下免於一死。

項羽率眾西進關中,抵達新安時,於一夜之間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由此,項羽暴虐之名,天下皆知。

正因為項羽如此嗜殺,所以項梁定陶戰死以後,楚國君臣才想改換思路,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救趙,為秦樹黨,另一路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天下苦秦久矣,楚軍是來幫他們解除痛苦的。

為了避免殺戮過重,項羽不但沒得到西進的任務,連北上的主帥,都被別人搶了去。楚國君臣的意思很明確,得讓項羽收著點,別讓項羽的殺氣連累整個楚國。

得到西進任務的,是項羽的結義大哥,在楚國君臣的眼中,劉邦是唯一的一個寬大長者,能容人,西進的任務非劉邦莫屬。

楚國君臣的這一決定,徹底改變了劉邦和項羽的命運,劉邦在寬大長者的人設上越走越遠,項羽也在鉅鹿之戰後把殘暴發揮到極致。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看法可謂透徹,秦始皇、秦二世不住地奴役百姓,百姓奮起反抗,而項羽竟然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老路,繼續殘暴地對待百姓,百姓怎麼會支持他項羽?

百姓可不想剛離狼窩又入戶口。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只要項羽在百姓心中是殘暴的代名詞,就算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就算項羽定都關中,項羽的江山也不會長久。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


遙望燕園


鴻門宴國畫

如果說鴻門宴,項羽錯失了殺死劉邦的機會,那麼鴻門宴後,他們又打了4年,這4年,他們經歷了什麼?在彭城,劉邦的老父親和老婆都被項羽俘虜了,他是如何死裡逃生的?

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自封西楚霸王,而且封劉邦為漢中王!但是在這次宴會以後,項羽因為分封不均,導致各地的封王造反!

第一個造反的其實並不是劉邦,而是田榮。田榮是齊國的後裔,在陳勝起義以後,在原來齊國的土地上起義。劉邦攻佔咸陽以後,迫於壓力讓給了項羽,項羽做了西楚霸王后,就大肆封王!因為田榮曾經違背項羽的叔叔項梁,不跟隨楚軍作戰,所以沒有獲得封賞。他殺了膠東王田市以後,自己做了齊王!

田榮做了齊王以後,殺了齊地其他兩個封王,緊接著趙國也發生了叛亂!項羽對田榮恨之入骨,發兵剿滅田榮!田榮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結果被打敗,逃到平原,在平原逃跑的時候被當地百姓殺死了!後田榮的弟弟田橫,收集殘兵幾萬人,抵禦項羽,項羽停止了進攻修正軍隊!

漢高祖劉邦

彭城之戰,劉邦差點做了階下囚!

這時,漢王劉邦率領了五個諸侯國的兵馬,大約五六十萬人進攻項羽,劉邦一直打到彭城這個地方駐紮下來。項羽領兵三萬感到彭城,將劉邦的漢軍打敗,漢軍四處逃散,前後相隨掉進穀水、泗水,楚軍殺了漢兵卒十多萬人。項羽乘勝追擊,漢軍繼續後退,據說在雎水淹死了十幾萬人,把河水都阻斷了。

此時的項羽軍隊,已經把漢軍裡裡外外圍了三層,按理說已經插翅難逃。但是,天作異象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楚軍被打亂,劉邦帶領了十幾名騎兵才得以逃脫!劉邦想從沛縣經過,把家眷一起接走,結果被項羽的軍隊追上,情急之下他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都推下了車,而且推了好幾次。劉邦的朋友夏侯嬰幾次把他的兒子和女人拉上來,把他訓斥了一番,兒子和女兒才得以逃脫!但是,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后卻被項羽俘虜了,項羽將其作為人質,留在了軍中。

滎陽之圍,項羽錯失了一次殺劉邦的機會!

彭城一戰以後,各地的住戶已經造反,劉邦逃到了滎陽,請求講和,條件是把滎陽以西的地盤劃歸漢王。項羽答應了,此時項羽的謀臣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殺了劉邦。項羽聽從了建議,領兵圍困了滎陽。但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劉邦使出離間計,離間范增與項羽的關係。

根據《史記》記載: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謀,當項羽派使者到劉邦哪裡,讓他投降的時候。劉邦假借是范增的使者,用粗茶淡飯招待他。使者把這件事告訴項羽,項羽對范增產生了懷疑,認為范增與劉邦有私情,於是奪了他的權力。因為項羽的猶豫不決,給了劉邦逃離滎陽的機會。

劉邦身邊的謀士紀信給劉邦出主意,讓其假扮劉邦,讓其借道出城。結果項羽撲了空,只捉住了紀信,未能捉住劉邦。因繼鴻門宴後,項羽又一次錯失了殺死劉邦的機會。

城皋之圍,劉邦有逃過一劫!

劉邦逃出滎陽後,去了城皋,但是項羽窮追不捨,把城皋圍住。劉邦和好友夏侯嬰從城皋北門逃跑,逃過黃河,逃向修武,投奔了張耳、韓信的部隊。項羽在東廣武與漢軍隔著廣武澗紮下營來,兩軍各自堅守,持續了好幾個月。

由於兩軍對峙很久,劉邦拒不出戰,項羽大為惱火,於是叫人去挑釁,結果派去的人被射死。項羽大怒,親自出戰,據說射箭的人看見項羽,兩手發軟不敢再出來應戰。因為兩軍不交戰,只好隔空對罵。兩個大爺們整天罵罵咧咧不是辦法,所以,項羽叫劉邦單挑。劉邦竟然接受了 ,結果被埋伏的弓箭手射傷,只好退出城皋。

劉邦受傷後,項羽有了喘息的機會,此時的韓信已經佔領了齊和趙的土地!項羽想抽身對付韓信,所以把守城的任務交給了大司馬曹咎等人,在離開的時候,叮囑無論如何不能出戰。但是項羽離開後不久,漢軍屢屢挑釁,每天派人去辱罵他們。一連罵了五六天,大司馬曹咎終於忍不住出戰,結果中了圈套,自刎而死。所以,漢軍又佔領了城皋,直逼滎陽。

項羽聽說,城皋陷落,威脅滎陽。派軍救援,漢軍害怕項羽,只好撤軍。項羽在滎陽時,劉邦就派人來和解,要求項羽把老婆和父親送回,然後平分天下。項羽答應了要求,雙方撤兵!

四面楚歌

項羽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雙方撤兵沒有多久,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意見,攻擊項羽。結果劉邦反而被項羽打敗,只好逃回營壘,掘深壕溝堅守。好在韓信和彭越的軍隊還保留著,劉邦為了得到這兩人的幫助,答應與他們公分天下!後來韓信和彭越答應出兵攻打項羽,項羽被夾擊,很快遭到失敗!項羽的軍隊只好駐紮垓下修築了營壘,漢軍及諸侯將項羽團團圍住,深夜漢軍軍營裡面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非常吃驚,以為劉邦完全佔領了楚地,感慨萬千!晚上抱著虞姬眼淚嘩啦嘩啦的流了出來!

項羽在深夜帶了壯士八百多人突圍,一路過關斬將,後到了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項羽已經無臉見江東父老,把自己的坐騎賜給亭長,後殺了幾百人,自刎而死。

因為在項羽沒有死之前,劉邦有懸賞,誰能取項羽的首級,將賞賜萬戶侯。所以,項羽死後,漢軍為了得到更多賞賜,都去爭奪項羽的屍體,結果被分成了五塊,五人都得到了劉邦的冊封!

縱觀項羽的一生,本可以輕而易舉的殺死劉邦,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他沒有把握!歷史總是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該發生的遲早要發生,就像項羽在烏江自刎前說的那樣:上天要亡我,渡江有什麼用,結局都一樣!鴻門宴讓劉邦跑了,在滎陽也讓他逃了,在皋城也逃過一劫!每次都是劉邦被動,當項羽被動一次的時候,他卻猶豫不決,所以項羽輸給劉邦就是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假如,項羽果斷一點,歷史又將被改寫!


謀士說


項羽在鴻門宴之後,先後經歷了彭城之戰大勝,鴻溝和議轉折,再到垓下之戰被圍,最後雖然突圍,但烏江自刎,留下千古絕唱。

我們來看一下項羽是如何一步一步葬送必勝之局的。


彭城之戰:

時間:公元前205年

評價:是中國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閃擊戰的典範,這是劉邦起義以來遭受的最大的失敗。是楚漢戰爭一次重要的轉折點。

對戰雙方:劉邦聯合各路諸侯,組織56萬大軍,佔領項羽根據地彭城。進駐彭城的兵馬,除部分諸侯在外守備外,實際達到30萬。而此時的項羽,正在率兵攻打齊國,久攻未下,還是去了根據地大本營。可以想象,此時項羽面臨著空前的困境,領軍在外,沒有後備的援軍和糧食支援。最主要手中兵馬與劉邦聯軍有天壤之別。

經過:戰爭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由魯瑕丘擊破樊噲等軍後,即在胡陵至肖縣採取包圍閃擊。肖縣東南有劉邦兵數營扎住。項羽軍夜間抵肖,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 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

短短的一段文字,讓人蕩氣迴腸,無愧西楚霸王之威名!

而劉邦,此戰之後,全軍覆沒,父親妻兒悉數被俘。

影響:劉邦組織起的抵抗項羽聯盟瞬間土崩瓦解,戰爭形勢發生轉變。


鴻溝和議:

時間:公元前203年

評價:彭城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典型性戰役。而鴻溝和議,則更被廣為流傳,象棋之上的楚河漢界,就指此鴻溝。這是楚漢戰爭的又一重要轉折點,直接影響到對戰雙方的攻防走勢。

對戰雙方:此時距離彭城之戰僅兩年,劉邦以十餘騎逃回漢中,收拾殘部,經過一系列政治運作和軍事部署,重新回到戰場;而項羽重新奪回霸主地位,諸侯歸附,同時也在持續攻打劉邦,只是併為發動大規模有效的剿滅性戰役。

經過:上述劉邦的一系列政治運作和軍師部署是形勢發生轉變的關鍵所在。最主要的政治運作是離間項羽和范增,使范增憤然離去,從此項羽失去戰略依託;其次劉邦策反英布,項羽失去一股強大的軍事同盟力量。戰略部署主要是韓信、彭越、英布、灌嬰等在各個方向對項羽形成軍事騷擾,使項羽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

楚漢的主戰場在滎陽和成皋之間,兩軍多次對這兩座城池進行爭奪,反覆易主。然而此時韓信攻破齊國,彭越也領兵攻打楚國後方,灌嬰進軍彭城。項羽來回救援,不堪其擾。最終在遣將回援無果後,留大司馬曹咎原地待守,自己回軍攻打韓信等人。曹咎旋即被滅,項羽徹底喪失戰爭主動權,為求局勢不再進一步惡化,相遇主動放棄已經到手的滎陽,推到鴻溝以東,並於劉邦達成和議。兩軍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

影響:至此項羽徹底失去彭城之戰創立的優勢,表面上與劉邦旗鼓相當、隔江而峙,但是實際上已經陷入戰爭的被動局面。此時劉邦主力軍在項羽西側對峙,韓信軍在北側,英布在南側,彭越、灌嬰在楚腹地,已經初步形成合圍之勢。


垓下之戰:

時間:公元前203年

評價: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對戰雙方:劉邦方面又是一系列成功的政治運作,對韓信、彭越等將封王賜地,鞏固了各方軍師勢力,為下一步合圍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項羽則又一次陷入困境,兵少糧枯,並且在失去范增之後,項羽缺少戰略部署,並沒有提前對劉邦合圍做出應對部署。

經過:如上圖,韓信攻佔彭城,彭越直逼垓下,英布自壽春北上包圍垓下,劉邦主力一路追擊項羽軍至垓下。如此佈置, 項羽依舊自東南方向突圍,逃至烏江,可見項羽之勇猛。


簡要的過程和事件已經交代清楚了,下面我們做一下簡單的分析:

作戰能力:

項羽★★★★★

劉邦★★★☆☆

項羽勇武,無人可及;劉邦的作戰能力其實也是有的,只是無法和項羽相比。

馭下之道:

項羽★★★☆☆

劉邦★★★★★

這一點上發生了絕對性的轉折。

政治頭腦:

項羽★★☆☆☆

劉邦★★★★★

盟友背叛、中離間計、烏江自刎,都體現了項羽相對幼稚的政治頭腦。

戰略眼光:

項羽★★★☆☆

劉邦★★★★☆

劉邦戰略眼光本身應該也是比較高的,然而他身邊有張亮蕭何等一系列戰略家,所以體現的弱一點,但是戰略部署的實施離不開劉邦的決斷,因此在這一項劉邦依舊完勝項羽,而項羽雖然作戰勇猛,針對戰局的戰略眼光精準,但是著眼全局的戰略佈局上並不成熟,否則彭城之戰後,就應該是對劉邦的戰略追殲。

透過這些敘述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項羽缺乏戰略眼光和政治敏感性。他錯過了消滅劉邦的最好時機,斬草不除根,終至兵敗身死。同時他不善於團結身邊的勢力,利用身邊的人才,因此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這些都是賬面數據,歷史問題做不到精細,只是一個大致的評判。其實我相信大家最想聽的不是簡單的敘事和冰冷的分析,而是希望更多的看到對這兩個人的評價。比如劉邦善於用人,是個梟雄,比如項羽匹夫之勇,一意孤行。換個角度劉邦是流氓,用人有一套,項羽是英雄,不善爾虞我詐。然而我並不喜歡多說這些,帶有太多感情色採的評價。歷史本身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清晰的故事脈絡,期間的細節,真真假假,莫說千年之後的我們,即使當時的人,也窺不透其中真意。


所謂成王敗寇,結果都是被勝利者書寫的,本身就已經帶有感情色彩和煽動性。能夠站在歷史巔峰的人,不會是單純而簡單的,所以對於人物的評價也永遠不會有最終的定論。你喜歡的是什麼樣的劉邦,那就是什麼樣的劉邦,你鍾愛的是什麼樣的項羽,那就是什麼樣的項羽。這就是歷史的可愛之處,它的結果不隨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但是它的色採卻可以因為你的想象而精彩~


尹禾


項羽攻破咸陽後,一把火燒光咸陽,分封十八路諸侯,他自己封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這個彭城,就是項羽的老窩了。

那麼,劉邦是怎麼把項羽的老窩給端了的呢?

當時的情況是,齊國的田榮造反了。這時,關中的劉邦也想借機東出,但是為了麻痺項羽,他讓張良做了兩件事。

劉邦讓張良做的第一件事是,讓他寫信告訴項羽,劉邦得到關中後,心裡已經很滿足了,不敢東出與霸王爭鋒。第二件事是,讓張良把田榮及彭越的反書,送給項羽。說齊國與趙國聯合起來滅楚國。

於是項羽就以為,他的打擊目標是齊國的田榮。搞定齊國,再來對付劉邦。

於是,項羽率主力攻齊,只留部分兵力留守,防備劉邦東進。

公元前205年春天,項羽在陽城大破齊國,田榮敗死。 項羽立田假為齊王,進軍至北海,不料沿途燒殺掠奪,引起齊民反抗。這時候田榮之弟田橫乘勢而起,收集數萬人,立田榮子田廣為破,跟項羽死嗑到底。

項羽掉頭對付田橫,但是屢戰屢敗,被田橫狠狠地咬住,一時拖不開身。

面對項羽被田橫拖在齊國困境之中的大好戰機,劉邦果斷出擊。

當時, 天下諸侯都紛紛背叛項羽,劉邦收諸侯之兵,共五十六萬向楚都彭城進攻。

部署如下:命蕭何鎮守櫟陽,籌集軍資,補給前線;命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由朝歌經定陶,胡陵出蕭縣,彭城;命韓信繼續圍攻廢丘的章邯。

劉邦親率夏侯嬰,盧綰等一支部隊由洛陽經雍丘,睢陽出彭城。當大軍進抵外黃時,彭越率軍三萬來會,劉邦命令彭越繼續襲擾梁地,掩護漢軍側背。

這招就叫, 集中優勢兵力,一舉襲取彭城, 消滅進退兩難的項羽。

當然,項羽眼睛沒瞎,他派人前往漢軍偵探,已獲知劉邦東向的動向。但是,他卻不以為然。

在他一生之中,幾乎沒吃過敗仗,當年王離章邯數十萬的政府軍,都不在的話下,何況劉邦那幾十萬的烏合之眾。而他自認為,他最大的敵人是齊國的這個猶如小強般頑強的田橫。

他不能讓田橫破了他戰而不敗的紀錄。

於是,項羽還是堅持之前的方針,先定田橫,再定劉邦。

楚國的主力部隊都被項羽帶去打田橫了,所以漢軍進攻彭城時,進展相當順利,沿路都沒經歷什麼大戰,就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彭城。就這樣,項羽的老窩就被劉邦一手給端了。

劉邦進入彭城之後,自以為大事已定,給各路諸侯封官以後,就在彭城裡“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宴會”,準備大慶功績了。

這時候,項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憤怒的項羽,留部分部隊跟田橫作戰,而他自己親率三萬騎兵還救彭城。項羽那三萬騎兵猶如雷霆之軍,向天而來,打得劉邦屁滾尿流,終於將彭城收復了。


月望看歷史


項羽承接叔父項梁家底,以戰力聞名於各路起義的諸侯,得到他們的擁護,才得以行霸王之事,主持大局。項羽的失敗,在於分封戰略失誤和不能識人用人。


第一,分封諸侯是時勢使然但佈局分敗。六國後人反秦是為了恢復祖業祖國而走在一起,為共同目標而擁戴項羽和義帝,若不分封,聯盟基礎破裂馬上反目,但分封也會削弱聯盟力量而各自為政。後來的劉邦一度也想分封六國後人,被張良阻止,理由是若各國人心有歸屬,便不能全力支持漢軍取得最後勝利,是取敗之道。項羽無可選擇,必須分封。(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項羽不是簡單的為六國復國,他也有策略,如改封地、安插釘子、挑動內亂等,企圖逐步收回各國,但計劃失敗,新封的安插的各諸侯不但無法有效的消滅異己,還無法維持勢均力敵的局面,反而被異己勢力消滅。比如四月諸侯皆就國,八月齊國田榮勝出,趙國陳餘獲勝,速度之快出人意料,而這時項羽剛派人殺掉義帝。殺掉義帝失去天下人望,讓項羽和諸侯頓失緩衝和羈絆。


第二,項羽主導分封卻把自己封在四戰之地腹背受敵,置入受周圍諸侯圍攻的險境。引出“沐猴而冠”的成語:當時項羽據關中後,韓生給項羽獻策說,“關中地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業。”但項羽見關中宮殿都殘破不堪,心欲東歸,便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道呢?”韓生聽後大失所望,私下跟人說“聽說楚人是獼猴戴帽,沒有擺脫猴的本性(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項羽聞知,便派人將他烹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後來劉邦已至彭城,項羽還在平定齊地未回,雖然彭城之戰大捷,但問題也暴露出來,自此後,項羽本人帶兵出戰雖能常勝,但一直受到周圍力量牽制,如彭越英布等,項羽來回奔走疲於奔命,長期疲兵,國疲民困,終至垓下之圍兵敗身死。


關於項羽用人,從二句話可以知道,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韓信說他有“婦人之仁”,“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嗇惜封賞,本末倒置,先後放走韓信陳平等大才,最後成為他的掘墓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以此看來,若無劉邦,也會有其他諸侯挑戰項羽,有此戰略人才二大缺陷,項羽做得再好,最多是類似春秋五霸的霸主而已,統一天下應該沒指望。


南方鵬


前206年,項羽在鉅鹿戰敗秦軍主力,章邯王離集團覆滅,劉邦用張良計克殽關入咸陽,後項羽也入函谷關,與劉邦達成協議,後項羽入咸陽秦子嬰,秦朝壽終正寢。鴻門宴之時,項羽軍40萬,劉邦軍10萬,楚漢戰爭爆發後,僅僅四年,佔據絕對優勢的項羽兵敗被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第一,政治架構不夠合理和完善。項羽分封諸侯王時,楚懷王熊心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項羽的地位很尷尬。十八路諸侯王分為三大類,秦降將系列,如章邯、司馬欣、董懿等;六國舊貴族系列,如魏豹、張耳、田都、田安等人;反秦有功新貴族,如劉邦、英布、韓廣等人。

由於項羽並非天下共主,沒有分封一個項氏為王,這種缺乏同姓王的屏藩與支撐,全是異姓王的諸侯架構,貌合神離、心思各異、爾虞我詐、相互攻伐,在劉項兩大集團之間,誰的勢大跟誰走,誰給的利益大聽誰的話。諸侯王忽左忽右,在劉項之間飄忽不定,而項羽最終未能搞定諸侯王,而劉邦通過利益手段搞定眾多諸侯王,大大的削弱了項羽集團的勢力。

第二,正是由於項羽並非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楚懷王熊心的存在,讓項羽處於非君非臣的尷尬地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項羽產生了除掉楚懷王的想法,前205年,項羽密令英布殺死楚懷王。沒有正當理由而殺義帝,使項羽的政治名譽掃地,背上了犯上弒君的惡名,從而讓劉邦集團對項羽的討伐,變得名正言順而獲得政治優勢。

第三,多次殺降和屠城,使得項羽在一定範圍內,造成人民群眾的怨憤,在一定程度上喪失民心,失去很大一部分人民的支持。項羽從滅秦戰爭以及楚漢戰爭中,一共有六次屠城和殺降,襄城、城陽、新安、咸陽、破齊、外黃(因一小兒的指責而放棄。)尤其是坑殺秦卒20萬,直接導致楚漢戰爭時,秦人堅決的跟隨劉邦打項羽,關中秦人成為蕭何支持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蕭何發秦人老兵組建騎兵,歸灌嬰指揮。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項羽殺降的惡名聲一點都不比白起差。

第四,剛愎自用而不選賢任能,未能建立自己的謀士集團,導致手下的大批能人賢士離項羽而去,比如韓信、陳平等人以前都曾在項羽集團,但是得不到提拔和重用,最後都轉投到劉邦集團。就一個謀士范增,項羽又不聽他的,最後導致范增也走了死了。沒能建立謀士團隊,缺失了戰略層面的整體規劃,項羽在楚漢相爭中,總是不得要領,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顧得了頭而顧不了尾,儘管和劉邦的作戰中,經常打勝仗,卻做不到對劉邦致命一擊。

第五,項羽非常小氣,有婦人之仁,在封賞之時,總是猶豫不決,口惠而實不至。比如,人家和他要個王,該給就給,總是捨不得,人家投劉邦了,劉邦給人家王侯。這種小氣的性格為人,賞罰不明,造成項羽集團的很多人不盡力,甚至最後出現眾叛親離的嚴重後果,項羽不失敗的話,真的就沒天理了。想想看,連自己的叔叔項伯都吃裡扒外,屢次出賣項羽。為什麼,項羽到死都沒封項伯為王侯。

第六,項羽一系列的看似不起眼的失誤,最終累計成戰略大失誤,楚漢相爭由於項羽沒有明確的既定戰略,儘管屢次取得局部的勝利,但是顧此失彼的戰略戰術,最終導致滎陽傲倉基地的失去,從而徹底失去了和劉邦集團戰略決戰的基礎,最終失敗就是項羽的不歸之路。

第七,經過三年多的拼殺,劉邦以屢敗屢戰的堅韌意志,以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以關中為根據地,項羽在一次次勝仗中被消耗,而劉邦在一次次失敗中愈加強大,在前202年,戰略態勢徹底被扭轉。原項羽集團40萬人,死的死、傷的傷、跑的跑、走的走、降的降,到這一年只剩十多萬人。鴻溝戰役,項羽以殺劉邦之父等人質相威脅,以土匪強盜的方式,逼迫劉邦簽訂鴻溝協議。

鴻溝協議達成後,項羽釋放了人質,劉太公、呂后、魯元公主等回到漢軍。項羽引軍而東,劉邦引軍而西。張良陳平等人謂漢王曰:“項羽大勢已去,今去則放虎歸山,急擊勿失。”劉邦乃真大英雄也,不為名利所累,果斷地做出追殲項羽集團的決定。不管後世罵劉邦不信守協議也好,反正劉邦抓住了最後殲滅項羽的機會。

第八,項羽垓下之戰,猶豫不決,喪失整體突圍的時機。劉邦以二十萬兵在垓下圍堵項羽集團,此時項羽尚有10萬兵馬,漢軍也未能合圍楚軍,項羽若突圍南下,還是有可能的。但是,項羽把寶壓在韓信、彭越、英布身上,派人遊說三人反轉,三人未反轉作壁上觀,此時項羽應該放棄幻想果斷突圍。

但是,心存僥倖的項羽沒有利用韓信三人作壁上觀的態勢突圍。張良陳平對漢王說,韓信、彭越、英布不來,這是和漢王您要封王要土地呀?劉邦從之,皆封王楚地三人均分。韓信等三人以三十多萬人圍垓下,漢軍總數達到62萬,楚軍十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項王以為楚地皆失,軍心徹底瓦解。漢軍發起總攻後,殺楚軍八萬,項籍出垓下,灌嬰與御史大夫受詔追項王,至東城,破之,灌嬰所卒五人共殺項籍,皆封列侯。

太史公曰:“項羽者,字籍,楚將項燕之後。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梁曰:“何以為之?”籍曰:“書,不足學。劍,一人敵,學萬人敵。”梁大喜,教籍兵法,又不肯竟學,略知大意耳。項羽貴族的出身,使得他人生的起點非常高,項羽學習不求甚解的態度,毀滅了項羽美好人生。態度決定結果,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最後身首異處。

宜將剩勇追窮寇,莫要沽名學霸王。


冷清先生


要說失敗,先提成功,項羽是如何成功的?

項羽是在叔父項梁的基礎上,迎楚王后裔熊心為王,連勝秦軍,於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抵達咸陽分封18路諸侯,自己號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這是項羽人生的頂點,應該算是成功了吧。

項羽是如何失敗的呢?

項羽的失敗,歸根結底是性格原因。當時的亂世,不需要暴戾的君主,所以秦始皇那一套不行,需要的是寬仁,所以對待百姓好的劉邦戰勝了項羽。

項羽失敗除了性格原因,有這麼幾點失敗的決策。

1.大量屠殺秦軍民,失去人心

鉅鹿之戰,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入咸陽後,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這些所為都大失民心,使得項羽除了嫡系部隊,可靠地人馬太少了。

2.放棄關中咸陽這麼好的根據,非要在彭城建都

關中地帶,易守難攻,適合作為根據地,彭城,四戰之戰,無險可守,根本就不適合建都!!!建都彭城,純碎找死。

3.人才短缺,且不重視

項羽的文臣武將太少了,劉邦可是有漢初三傑,漢初三將的,而且非常重用他們,項羽文臣就一個范增,還懟跑了,武將有限的幾個,龍且、鍾離眛、季布、英布,還趕跑了兩個。

4.格局太小,分18路諸侯後,不作為

項羽格局太小,分封18路諸侯,的確是當時的趨勢,但是他分封后,安於西楚霸王,沒有作為就不對了,劉邦仁厚長者,都知道逐步消滅異姓王,穩定皇權。

5.殺楚懷王,給了別人反他的藉口

楚懷王只適合“圈養”,殺害楚懷王是項羽的一大失策,直接給了各國反抗他的理由。楚懷王是他起兵成功的旗幟,這個旗幟應該好好的“保護”起來。

6.戰略失策,多次喪失戰機

最最重要的就是項羽多次喪失戰機,沒有消滅劉邦。從開始的鴻門宴,到劉邦平定三秦時,被張良的一封信搞蒙圈了,沒有去攻打劉邦,反而攻打齊地,身身陷地不能自拔,給了劉邦足夠的成長機會。

其實還是那句話,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不適合秦滅亂世,必遭淘汰。


蘿蔔說


項羽不失敗簡直沒天理。


首先,我們承認霸王軍事能力堪稱當時的天下無雙。但是戰略弱於戰術,政治水平完全不及軍事能力。

其次,項羽格局太小。他所憧憬的是恢復戰國版圖,他所愛的是楚國百姓。這種人註定得不了天下。充其量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

最後,項羽戾氣太重,積怨太深。由於政治能力不足,情商較低,和群雄貌合神離。雖然有死忠粉絲,可是站他這邊的也是少數。


僅憑此三點,項王此生也就是個王。被擊敗是遲早的。


秋山三國


一,個人英雄主義情節嚴重。沙場神將,卻只是自身勇猛,我們看項羽麾下的武將,沒有個一名頭超過他的,不知是麾下真無可以出其右的良將還是將士們在項羽麾下不敢全力發揮而自斂光芒。要知道如果自己的鋒芒超過領導,通常會被領導忌憚,一般下場都不太好。

二,無識人用人之能。從自己陣營裡跑了一個韓信,真是一大損失呀,之後又逼走了范增。一個領導者,沒有知人善用,招攬並留住人才的本事,而空有一身武力,是萬萬不可的。

三,自視太高。一直被吹捧,自己就越來越虛浮了。攻咸陽,殺義帝。大概覺得自己威望攢夠了,完全不計後果,結果大失民心,反倒給了劉邦可以握住的把柄。

四,婦人之仁+虛榮心太重,鴻門宴放走劉邦這就不用說了,滅秦之後不定都咸陽,反而要回江東,說什麼獲得瞭如此大的榮耀不回老家顯擺顯擺,就像人穿了一件極其華麗的衣裳卻在晚上出門一樣,這一想法出自一個搞政治的人之口,實在可笑,又不是小孩子,那麼急著顯擺嗎?

以上種種,就算沒有劉邦,項羽大概也是會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