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老祖宗教育我們"居者有其屋"。於是為了安身立命,房子撐起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凸顯了人生百態,變成了大家亙古不變的話題。

《安家》即將大結局了,這部劇通過小小門店的房屋買賣,拉開了人性或醜陋、自私、貪婪,或美好、溫暖、善良的大幕,讓我們冷暖自知、一地雞毛的生活無所遁形。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一直把女兒當成搖錢樹,張嘴就要一百萬,只為給自己兒子買房。這個數目對於獨自在異地打拼,常年被壓榨的房似錦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但是潘貴雨無所謂,電話、短信、欺騙、威脅、甚至上單位叫罵鬥毆,不管面子不管裡子,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作為房家第四個女兒,出生時她差點被扔進井裡。上學因為學費差點輟學,沒有爺爺的幫助,她不可能繼續學業。成年後她拼命逃離生她養她的地方,卻永遠逃不過原生家庭的桎梏。潘貴雨認為女兒賺的每一分錢都應該屬於自己,屬於房家,屬於自己的兒子。就連房似錦給爺爺治病的錢都被她扣留,導致爺爺在家中病死。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被傳統綁架的潘貴雨,可悲、可恨、可憐。眼裡除了兒子和兒子的房子大概什麼都沒有了。漠視親情,無視法律,母親做到這個份上,血緣也算到了盡頭。

沒有得到過愛的人學不會愛別人。如果沒有徐姑姑的出現,房似錦恐怕一輩子都會活在自己製造的殼子裡,外表堅硬,內裡柔軟脆弱。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徐姑姑大概是神一樣的存在,生活對他下了無數刀子,都不能改變他對世界的態度。他溫暖善良的人生底色,對人性的洞悉,讓房似錦把殼子一點一點打破,露出了那顆滾燙柔軟的心,並親自把它交到了徐姑姑手上。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兩人租住的房子離門店很近,每天一起手拉手上下班,回家後一起做飯,聊天,照顧狗狗,打掃衛生。煙火氣,其實就是人生。

因為得到了愛,感受了幸福,所以房似錦也想施與愛,這個時候,她遇到了帶著孩子同樣在自動提款亭躲雨的單親媽媽寧馨。同樣的遭遇讓房似錦十分同情寧馨和她的孩子希希。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房似錦全心全意的幫助寧馨母女倆,在寧馨出差時幫她接希希上下學,買房賣房。為了幫她賣房子大清早上街發傳單,在寧馨覺得房子價格賣低的時候自己倒貼佣金給她。無奈升米恩,鬥米仇,到了買房時寧馨聯合男友田橫跳單,害的房似錦賠了夫人又折兵,就連對她一口一個"小姨"的希希,也能轉眼翻臉不認人。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生活對你下手的時候,就算不原諒,也可以選擇遺忘,實在沒必要為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最後,經歷磨難從新出發的房似錦與徐姑姑,決定辭職帶著大家創業。因為了解太多年輕人的苦,希望給在這個城市裡努力拼搏的人找一個溫暖的家,他們決定將廣安大廈租下來改造成青年公寓,並取名為"城家公寓"。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安家》圍繞著房子從劇中引申到劇外,隱射了千百萬中國人對房子極度渴求的現狀,折射了無數家庭為了房子各異的形象。

安家,安的只是房子麼?有了房子才能獲得幸福麼?其實租房也好,買房也好,心不安何以為家!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有人的地方才能叫家,寒冬裡昏黃的溫暖燈光,氤氳著騰騰霧氣的可口飯菜,抱著你撒嬌的肉呼呼的孩子,擔心著期盼著你的真心愛人,這些讓人心安的東西湊在一起,才能叫家,心安處~即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