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否已經斷層?怎樣才能正本清源?

大深


我的個人觀點:傳統文化沒有斷層,能讀懂四書五經的人很多,尤其能讀懂易經的人越來越多了,其中包括曾仕強教授等人,雖然他們讀的道和現在不太一樣了,但是也保持著很大的善意。

但是,課本對傳統文化新解析更新太慢,導致明明孩子們在現實社會接觸到最新的對四書五經的解析和認知,卻又被掰到舊的認識上了,這很是讓人遺憾。

所以我建議國家在古代文史方面,尤其歷史,讓學生們讀事件和記憶事件就好,以後學生自己上大學的解析和認知才重要啊。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學生能明辨是非,建設國家,報答人民,所以歷史更多的是要背誦大事件就好了,很多定義會隨著時代變化,因此課本最好不要再對某一件事定義,或者引用古人的話來定調好了。這樣對國家發展和學生自己學習未來也有好處。




怎樣可持續發展教學哭


不一切向錢看就斷不了吧?罪惡的錢是萬惡之源……


世外桃園208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現在,我只從詩歌方面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識識。

詩歌在唐朝時期最為繁榮。上到達官顯貴,下到黎民百姓,都對詩歌情有獨鍾。詩歌在唐代繁榮的原因,主要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唐朝經濟達到鼎盛時期,所以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再加上當時對外交往也多了起來,詩歌作為一種媒介也流行起來。

唐代的著名詩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還有很多名家,這些詩人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人喜歡詩歌呢?這是因為人們對文人都比較尊崇,所以人們不管是附庸風雅也好,是純屬愛好也罷。詩歌就繁榮起來了。

唐朝詩歌的繁榮還與那些比較親民的詩人有關,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就喜歡寫通俗易懂的詩歌,據說他每寫完一首詩,都會走到田間地頭或老百姓家裡,念給那些年齡稍長的老農或農婦聽,如果他們聽懂了,才發表出來。

到現在為止,雖然古體詩已經不是現代文學的主流,但是這流傳下來的精品文化卻沒有斷層。人們一直在努力傳承著,這表現在兩方面

一、中小學課本都有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了推動作用。還有各國孔子學院的開設也從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中國詩詞大會的舉辦,對傳統文化起到了輿論宣傳的作用。參加者從少年到老年,不分年齡,不分行業,只要你對傳統文化有一份執著,那麼你都可以來參與。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頭條的詩詞愛好者們不正在堅守這一方陣地嗎?願你們寫出更多更好的詩歌,同時感謝你們對傳承傳統文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海玉承翠


斷層才能新生,從娃娃抓起吧,百年大計。


N的平方


是的,現在改邪歸正還來得及,比如中醫藥。從國家層面,應該有響應的法律,保護我們的傳統,光有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遠遠不夠,要在待遇和精神上鼓勵、獎勵、支持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


禪茶一味qiao


傳統文化斷層問題,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認為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從沒有斷層過,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出現了幾次斷層。

春秋時期的貴族文化

貴族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是已經斷層了的。什麼是貴族文化呢?貴族就是一個品德高尚,文化修養很高的階層。在西周到春秋這個時期主要就是貴族文化占主導地位。這個貴族文化是怎麼體現的呢?下面舉幾個春秋時期的例子說明一下。

二桃殺三士——士可殺不可辱

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就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 公孫接和田開疆分別說了自己的功勞後一人吃了一個桃子,當古冶子說了自己功勞後,公孫接和田開疆覺得自愧不如,很慚愧。而他們卻把桃子吃了,所以他們就都自殺了,表達自己的慚愧。而古冶子又認為是他的一番話把他們兩個貴族害死的,很過意不去,所以也自殺了。這就是二桃殺三士,聽了這個故事後是不是覺得很傻,為了兩個桃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很不應該。不是的,在當時年代他們骨子裡,他們的榮譽比生命都重要,這也是士可殺不可辱,士就是貴族。

春秋時期打仗都是貴族打仗,很有禮節的,初中課本宋襄公與楚戰與泓水的故事,我們宋襄公把握戰機,而沒有進攻楚軍,而是要等到楚軍度過泓水,列好隊形再開始打仗,結果宋襄公打敗仗了。在今天我們的角度看來,宋襄公是不是很傻,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這就是大義,寧願打敗也不能背信棄義,這就是貴族文化。

那貴族文化是怎麼斷裂的呢?這就是戰國初期開始,從勾踐滅吳開始,在春秋時期有很多小國,他們互相攻伐,卻沒有被滅國,只是打敗他而已,夫差打越國也沒有滅掉越國,但是勾踐臥薪嚐膽卻把吳國給滅了,殺了他們的貴族,這是勾踐不道德,不仁義。從這個時候開始貴族文化就已經沒落,進入戰國時期,各國不再遵守仁義道德,互相攻伐就只有戰國七雄的存在。

這之後還有兩位代表人物體現的貴族精神。一個田橫是齊國貴族,劉邦要見田橫,田橫在去洛陽的路上自殺,他的五百個死士聽說後也集體自殺,這就是貴族的忠義。在一個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也是一種貴族精神的表現,他不想連累江東父老,這也是忠義的體現。

後面社會就很難有這種貴族精神體現了,這也是一種文化斷層吧。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後面繼續講解其他文化的斷層。

隴西文化


靈兮講史


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代史上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沒有一帆風順,更是經歷了戰爭的洗禮,遇到無數的艱難困苦,但中華兒女都挺過來了,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當今社會文化思潮紛雜多元,外來文化思潮衝擊攪擾人們的思想,所以才會給人們帶來文化斷層的錯覺!中華民族要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發揮文化的重要作用,統一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和行動,凝聚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力量,身為中國子民要貫徹習總書記的指示“堅定文化自信,”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更是持久的力量。



Janeying


中華文明五千年,如果傳統文化出現斷層,後果將是不堪設想,文明的傳承,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將會面臨一個深層次的危機,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真正樹立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的正宗國學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的主幹,對於西方文化和形態各異的洋文化,我們一定要去其雜質,取其精華,作為枝葉,來豐富和發展我們中華文明這棵大樹,才能做到根正葉盛,枝繁葉茂。

國學文化中的《五經》《四書》《六藝》,一定要選取一些開宗明義的篇章,正式寫進我們的教材,寫進我們的課本,做到真正的正本清源,我們要讓中國人一開始,就受到正宗的國學教育,一開始就受到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

國學文化的《五經》包括:《尚書》《詩經》《禮記》《易經》《春秋》;《四書》包括:《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六藝》包括:《禮》《樂》《射》《御》《術》《數》

如果把正宗的國學文化,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寫進教材,寫進課本,這樣就可以正本清源,一開始,就讓中國人,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社會觀,世界觀,樹立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傳承下去,國家也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與繁榮!

只有正本清源,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導向,樹立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資本主義的泛濫思想,資本主義的泛濫思潮,才沒有可乘之機,才沒有市場,才不能侵蝕我們的正義之軀!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才能發揚和傳承下去,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和繁榮!





大樹天音


中國傳統文化從未斷層

中國傳統文化裡,“中”為正,中正為德,“中庸之道”即是“德道”,“中國”是指以德為核心,沒有疆界和分別,而不單純是一個國度的名字。“傳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所“傳承”的思想,來自於本源,那裡是全人類思想、文化的源泉,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本源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可救國、治世的“聖人”,也是可醫天醫人的“聖醫”,故古語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這就是為什麼古今中外皆預言:只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救世,只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解決人類健康危機。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於“心”,當心定本源,即是正心,有正心才能有正念,才有正能量。正心即是德,有德自有道,故有德方能明經中之道。正心如明鏡,無物不照,自能映現“畫中之畫”,悟出隱含於經典文化中的“聖人之道”,此為天道,源於天人合一之本源,源於正心、德心,是最高頻率的能量。

聖人者德道也,即是正心者、德心者、智慧者,擁有最高頻率的能量,一切皆在道中,道法自然,故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大學之道即是聖人之道,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獨一無二的智慧。

有此可見,響應國家號召,挖掘、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改變個人命運、家國命運的法寶。



中醫魂魄文化


個人認為,文化總是一個液態流動的狀態,沒有什麼斷層,只是需不需要和回不回去的問題。

如果有些傳統文化,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裡,已經明顯不適宜,那斷掉,是時代的選擇。

如果有些傳統文化,是我們精神根基,是這個文明存的基礎,它是會經得起時代變遷,用這個時代需要的方式持續在我們的生活裡、思想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