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文|白茅如玉

《喬喬兔》在我眼中是一部“另類影片”,由塔伊加·維迪提執導,它以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解讀戰爭。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二戰期間,小男孩喬喬(喬納斯)和媽媽一起生活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10歲的喬喬從小接受納粹的洗腦教育,是希特勒的狂熱支持者,甚至他把希特勒當成了假想中的摯友,為自己解決難題,加油打氣。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喬喬是希特勒青年團的積極分子,由於在訓練中,他拒絕殺死一隻兔子,因此被人嘲笑,取了個外號叫“喬喬兔”。

喬喬和媽媽相依為命,她的媽媽羅茜美麗、善良、聰慧、勇敢,是反法斯西組織的一員。一次偶然的機會,喬喬發現媽媽在樓上房間的牆壁裡藏了一個猶太女孩,這顛覆了他的認知。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為了保護媽媽,喬喬決定不去告發猶太女孩。在與女孩的相處中,喬喬的思想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戰爭主題的電影,大多是沉重的、灰暗的,但這部影片卻色彩斑斕。因為是以孩子的視角,所以整個影片的基調也是荒誕中藏著悲劇,氛圍輕鬆又發人深省。

喬喬的成長過程透露出民眾對戰爭的態度

小男孩喬喬只有十歲半,因為從小被洗腦,他既是納粹的支持者,同時又膽小、善良。

由於成長的過程中缺少父親的陪伴,喬喬只能假想出希特勒是他最好的朋友,在精神上給他支持和建議。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在青年團的週末特訓中,喬喬在假想希特勒的鼓勵下,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氣被手榴彈炸傷,從而無法再參加青年團訓練,這給了喬喬離開洗腦教育,獨立思考的機會,也為他的成長、成熟提供了條件。

在喬喬轉變思想的過程中,四個人起了關鍵的作用:

1、媽媽——日積月累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

喬喬的媽媽,是反法西斯組織的成員。但她從不強迫喬喬接受反法西斯的思想,而是引導喬喬自己去認識法西斯的反動性。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在喬喬受傷後,她以保護喬喬的面子和自尊心為由要求讓喬喬在青年團做義工,不再參加訓練,幫助喬喬擺脫洗腦教育。

在街上,喬喬看到被絞死的人,表示“噁心”。這說明喬喬的內心是抗拒殺戮的,媽媽讓喬喬正視這些犧牲的人,告訴喬喬他們所做的事情沒有錯。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她教育喬喬,人的心中要充滿愛,這是美好的情感,還要尊重和保護家人。影片後半部分,媽媽的犧牲也讓喬喬品嚐到了戰爭帶給他的痛苦。

2、猶太女孩——讓洗腦教育的謊言被戳穿。

剛發現猶太女孩時,喬喬心存敵意,但更多的是恐懼。洗腦教育讓他以為猶太人是惡魔,他因恐懼而抗拒。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但喬喬本質是善良的,在與女孩的相處中,他發現猶太人並不是以前學到的那樣。他們也有家人,有愛人,是戰爭的受害者。

3、克上尉——顛覆喬喬對接納猶太人的認知。

克上尉是喬喬青年團的教官,他槍法如神,曾上過戰場,後來因為一隻眼睛受傷而無法再上前線,變成了教官。在納粹檢查喬喬家的時候,他幫助了喬喬和猶太女孩脫險。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在喬喬原本的認知中,克上尉代表了教育理念,是反猶太的,他還曾為了反猶太,上戰場殺敵。但克上尉的行為又與他所說的不一致,引發了喬喬對其中緣故的思考。

雖然克上尉表面上宣傳的是洗腦思想,反猶太,但其實作為成年人,尤其是在經歷戰爭後,他的內心也是趨向和平的,這是他保護猶太女孩的動機。

4、朋友約克——讓喬喬徹底看清戰爭的殘酷。

喬喬的朋友約克和他一起是青年團的隊員,稚嫩,懵懂,甚至比喬喬還笨拙。影片的後半部分,只有11歲的約克也成為了士兵,要上戰場,穿的還是紙製的軍服,一切都顯得那麼荒謬,也顯示了德國納粹那時已經瘋狂了,面對戰爭即將失利,納粹喪心病狂。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約克是導演安排來代替喬喬經歷戰爭的,如果喬喬不受傷,他就會和約克一起繼續接受洗腦教育,然後被慫恿上戰場。

喬喬擺脫了洗腦教育後,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朋友穿著紙衣服,拿著真槍,在他眼中太不可思議了,他覺得不合理,不應該。

最後,約克告訴喬喬希特勒拋棄了他們,自殺了,他終於認清了一切謊言。

經歷了這四個人的影響,喬喬重新看待納粹,看待希特勒,看待戰爭,尤其是在母親去世後,他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和對人帶來的傷害。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在喬喬的成長過程中,已經隱約透露出民眾對待戰爭的態度——嚮往和平,渴望戰爭結束。

喬喬和媽媽一起出遊,看到去參加戰爭的新兵都是群情激奮,而從戰場上回來的傷兵則是一臉失落,說明戰爭並不能使人高興。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克上尉和喬喬的媽媽羅茜又分別代表了軍人和百姓兩個群體,都在渴望和平。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喬喬在納粹青年團的訓練中受傷,臉上永久地留下了傷疤,被人取笑,這是在時刻提醒觀眾,戰爭只會給人帶來傷害,讓人面目可憎。

謊言掩蓋不了戰爭的殘酷

在影片中,納粹對孩子的洗腦教育中的謊言令人印象深刻:

1、把猶太人描述為非人類、惡魔,意圖堅定樹立孩子對猶太人的敵意。

喬喬在青年訓練營中被教育猶太人都是惡魔,有犄角,身上有異味,住在洞穴中,會對人精神控制,讓喬喬一開始對猶太人充滿了恐懼和敵意。因而喬喬剛發現家裡的猶太女孩時,以為自己見了鬼,以為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怪物。

2、讓11歲的孩子穿著紙軍裝上戰場,卻騙孩子衣服是新型材料製作的。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3、在孩子的身後綁上拉了引線的手榴彈,騙孩子去擁抱美軍(當人體炸彈)。

在這些看似荒誕的謊言背後,是納粹險惡的用心,為了發動戰爭,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歪曲事實,犧牲孩子們年幼的性命。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當喬喬眼看著美軍和俄軍攻進城市,稚嫩的孩子和弱小的平民端著武器在前線成為炮灰,喬喬害怕了,這是對戰爭的恐懼。那些謊言是脆弱的,終究掩蓋不了戰爭的殘酷。

看完《喬喬兔》這部電影,再一次體會到戰爭對人的傷害,感受到民眾內心對和平的渴望,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在二戰中發生的真實的故事。

一個特殊的聖誕夜

1944年,二戰期間,一個名叫弗瑞斯的12歲德國男孩和他的媽媽伊麗莎白·維肯生活在德軍一方佔領的許特根森林深處。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那時歐洲戰局出現了逆轉,諾曼底登陸後,盟軍對德軍發起反攻,德軍節節敗退。

希特勒不甘束手就擒,背水一戰,於12月16日命令德軍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發動一場突襲,意圖切斷盟軍供給。這場戰役持續了一個多月,雙方傷亡慘重。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弗瑞斯和媽媽原來生活在城裡,家裡還有一個糕餅店,但都在盟軍轟炸中被摧毀,他們只能躲到了森林的小木屋裡。

聖誕之夜,弗瑞斯和媽媽在木屋裡期盼著爸爸能回來團聚。他的爸爸在鎮上工作,為德國民防消防隊服務,會定期給他們送來食物。

不過大雪封山,父親回家的機會很小。

突然,木屋外傳來了敲門聲,小弗瑞斯興奮地跑去開門,他以為父親回來了。他還沒跑到門前,媽媽已經把門打開了。

門外是三名士兵,兩名戴著鋼盔站在門前,另一名躺在雪地上。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美國兵!

從他們的穿著上,伊麗莎白迅速意識到這是敵軍。

這三人是美軍第8師第121步兵團的士兵,由於風雪太大,他們與自己的部隊走失,只能一邊躲避德軍的追擊,一邊尋找己方陣地。

在森林徘徊了三天三夜,他們飢寒交迫,身上滿是凍傷,其中一名士兵還大腿中彈,失血過多,已經失去了意識。

儘管傷痕累累,生死迫在眉睫,他們仍禮貌地敲門,請求小木屋的主人留宿。

雖然聽不懂對方的話,但伊麗莎白明白美國兵的意思。

短暫的思考後,她請他們進屋。

伊麗莎白將傷兵安置到小弗瑞斯的床上,又把床單撕開做成繃帶為他包紮傷口。她讓兒子去弄一桶雪,為凍傷的士兵揉擦手腳,還讓他去把雞捉來殺了,要做聖誕晚宴。

不久,小木屋便瀰漫著烤雞的香味,聖誕氛圍漸濃。伊麗莎白髮現她可以和其中的一位美國士兵用法語交流,緊張的氣氛立刻緩和下來。

這時,又傳來了敲門聲,小弗瑞斯開了門,四名德國士兵就站在門外。

弗瑞斯太清楚納粹德國的規定了——一旦被發現收留敵軍,格殺勿論。他愣住了,不知該怎麼辦,恐懼瞬間席捲了他。

媽媽伊麗莎白冷靜地出來向德國士兵問候“聖誕快樂!”帶隊的德國下士彬彬有禮地說他們與自己的部隊走失,在森林中迷了路,希望能借宿一晚。

“歡迎進來暖和身子,也歡迎和我們共享聖誕晚餐,不過我們還有其他客人,這些人不是你們的朋友,希望你們容納他們。”伊麗莎白說得溫和而又鎮定。

“裡面什麼人,是美國人嗎?”下士警覺了,不自覺地端起了槍。

“是的,今天是聖誕之夜,誰也不準在這裡動干戈,請將武器放在門外。”伊麗莎白說。

德軍士兵們盯著伊麗莎白的眼睛,伊麗莎白的目光真誠而又堅定。僵持了一會,他們放下了武器,走進小木屋。

小木屋裡的氣氛立刻緊張了起來,敵對雙方都繃緊了神經,一名叫拉爾夫•布蘭克的美國士兵甚至已經亮出了手槍,伊麗莎白喝住了他們,她用法語說:

“今晚是平安夜,不準殺戮!把槍給我。”

伊麗莎白從美國人手上收繳了手槍,安排德國士兵和美國士兵一同坐在餐桌旁。因為房間狹小,他們不得不緊緊擠在一起,肢體碰撞,更加僵硬,仍然不放心對方。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伊麗莎白麵帶微笑一邊和他們說話,一邊準備聖誕晚餐。小木屋的溫暖,食物的香味,和主人的熱情,讓對立的兩方緊繃的神經慢慢鬆弛下來。

美國兵率先將自己的香菸盒掏出來,請德國士兵抽菸,德國兵則從揹包中拿出一瓶紅酒和一塊麵包與大家分享。其中一名曾學過醫的德國兵看見受傷的美國兵,甚至走過去為他檢查傷口,併為他處理槍傷。

在餐桌旁,伊麗莎白開始做飯前祈禱,她含著眼淚禱告:

“感謝主的恩典,讓大家能在這場恐怖的戰爭中和平地共聚一室;在這個聖誕之夜我們承諾不分敵我,友好相處,分享這頓並不豐盛的聖誕晚餐;我們祈禱儘早結束這場可怕的戰爭,讓大家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鄉。”

伊麗莎白的禱告讓士兵們淚流滿面,戰場上結下的仇恨已經煙消雲散,他們心中思念著家鄉和親人,充滿著對和平的嚮往。

晚餐過後,暴風雪停了,曾在戰場上互相殊死拼殺的7名士兵在一個屋簷下同床共眠,度過了溫暖舒適的平安夜。

第二天早上,伊麗莎白給美國傷兵餵了雞蛋湯;德國下士用地圖告訴他們陣地的所在地,並特意告訴他們不要去蒙夏鎮,因為德軍已重新佔領該地區,他們還做了一副擔架給美國傷兵使用。

雙方再三感謝伊麗莎白和弗瑞斯之後,握手告別,朝不同方向離去。

後來,弗瑞斯長大後移民到了美國夏威夷,他將這個故事寫出來投稿給了雜誌社。1995年,美國電視節目《未解之謎》將他的故事製成視頻播出。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2002年,好萊塢出品了一部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影,片名叫做《寂靜的夜》。

不論在戰爭中處於什麼立場,人心真正的嚮往始終都是和平。

影片中色彩的隱喻作用

在《喬喬兔》這部電影中,為了配合兒童視角、兒童題材,導演還採用了比較飽滿的色彩,迎合童趣審美。

這些色彩在影片中不僅僅是為了貼合題材,更有其深度的隱喻作用。

1、戰爭——黃色、黑色——落日餘暉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在影片的開始,喬喬兔還是狂熱的“小納粹”,畫面顏色以黃色和黑色為主,彷彿落日餘暉,這是一種讓人感覺壓抑和蕭條的色彩,隱喻戰爭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毀滅。

2、和平——彩色——精彩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喬喬的媽媽是反法西斯人士,嚮往和平,所以只要媽媽出現,畫面就是五彩斑斕的,媽媽身上色彩總是很飽滿的紅色、綠色和藍色。媽媽性格活潑、幽默,她帶來的總是歡樂、祥和的氣氛,隱喻和平才能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

3、喬喬的轉變從他的著裝上也能體現

崇拜希特勒時期,總穿著青年團的制服;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德軍即將失敗,喬喬穿著卡通衣服上街徵收鐵器,還有約克的紙軍裝,隱喻即將戰敗的希特勒是可笑的、脆弱的;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戰爭後期,美軍攻進城市,喬喬脫下軍裝,穿上了自己的大衣,說明喬喬和那些端著槍衝上前線的青年團孩子們不一樣了。尤其是在戰場上,女老師(代表頑固的納粹)強行給喬喬套上軍裝,後來克上尉(和平派)又為喬喬強力地脫下軍裝,隱喻了喬喬的徹底轉變。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結語

導演在這部影片中,以德國普通兒童的視角來闡述納粹不僅在禍害別的國家,同時也在本國帶來了災難。

不論在哪個時期,戰爭總是殘酷的,無論代表了哪個陣營,槍響以後,沒有贏家。只有和平才能帶來共贏。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聯繫作者,歡迎轉發。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

白茅如玉,80後二孩寶媽,創業者,願意和你們一起分享身邊的故事,探討生活的奧秘。關注兩性話題、婆媳關係、婚姻生活,喜歡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動,你們的轉發和關注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喬喬兔》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槍響以後,沒有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