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綠城的2019現象

頭條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感謝大家點擊我的文章,每天都和大家分享各種房產小知識,想了解的可以添加關注哦。

行業觀察:綠城的2019現象

房地產是個系統工程,投資和營銷一體兩面。

綠城將投資規模作為和營銷並重的首要目標,究竟是何用意?

針對這一現象,華商韜略從綠城的2019年現象出發,解讀其現象背後的運作邏輯。

【1】綠城與他的“雙目標”

在房地產行業,綠城曾是一個傳奇,以過硬的產品在行業內樹立了品質標杆。同時,綠城的慢週轉也被詬病多年。

但是,2019年的綠城顯得有些不一樣。

在業內,不論是碧恆萬,還是一眾中小房企,每年都會定下銷售合同目標。即便是在低谷期,高喊著“活下去”的萬科也會提出6300億的回款目標。

大家的目的其實都是相同的:要銷售、要回款、要現金流。

唯獨綠城,在提2019年目標時,提出了銷售合同和土儲貨值的雙目標:2019年新增投資貨值、銷售金額各2000億元。

2018年,綠城全年合同銷售金額僅1564億元,增速放緩至6.9%,而當年綠城的銷售目標是1600億元。

要實現2000億的銷售目標,綠城2019年至少要達到28%的增速。

可2019年,地產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前9個月合計發生415次房地產調控,刷新了歷史紀錄。融資越來越難,近500家地產企業相繼破產。

然而,在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綠城最終超額完成了銷售目標。

華商韜略認為,這可能與綠城設定的雙目標有關。

【2】投資失衡,供貨青黃不接

2019年第一季度,綠城銷售業績不甚理想。1月銷售金額67.4億元,2月份銷售金額66.3億元,都在20名以外。

“一季度很痛苦,簡單說就是沒貨,沒貨賣就沒營銷、沒回款。”綠城中國總裁張亞東一針見血。

綠城的問題是:“糧倉沒糧”。

2019年上半年,綠城新開工項目449個,但竣工項目只有135個。很顯然,綠城的業績問題早在投資環節就已經出現了。

有一段時間,張亞東說,他逢開會就批評投資。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過去,綠城拿地缺乏長期規劃,加之現金流緊張,往往是一腳深一腳淺。

據公開信息顯示,2009年,銷售額僅514億的綠城就花了456億拿地,並且還拿了不少三四五線城市的地塊。到2011年行業低谷,那些三四五線城市的地塊成了庫存包袱,壓得綠城喘不過氣來,淨資產負債率一度飆升至148.7%。

危機解除後,綠城又變得謹小慎微。2015年,綠城新增土儲面積僅251萬平方米;2016年也只有228萬平方米,尚不足半年項目建設用地,土儲虧空在後面幾年又成了綠城規模擴張的瓶頸。

拿地缺乏節奏、不規律,還導致綠城上半年常常沒貨可賣。

以2019年為例,上半年,綠城銷售金額只有743億元,下半年則接近1300億元,銷售節奏嚴重失衡。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投資滯後導致供貨結構不均衡,最後再想靠營銷力挽狂瀾就很難了。

反過來,如果拿地準、節奏好,再配合上綠城的產品品質,營銷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房地產是個系統工程,投資和營銷一體兩面。簡單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是沒用的。

碧桂園、融創等以營銷見長的房企,哪一個不是在投資拿地環節就眼光獨到、節奏均衡且儲備雄厚。打好了基礎,快速回款後馬上再拿地,形成良性循環,才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

【3】改革投拓,均衡銷售結構

意識到病根後,綠城開始對症下藥。

2019年,綠城開年便加速補倉。“今年拿地了,明年這個時候就不愁了,銷售、回款、投資能力都會大大加強”。

與此同時,綠城加強投拓體系建設,全方位提升投拓能力。

綠城官網資料顯示,在投資方向上,綠城堅定聚焦“5大城市群+15大核心城市”,一二線城市的土儲貨值佔比從2015年的37%提高到了72%。

在投資力度上,藉助融資優勢,2019年,綠城投銷比達到1.43,2020年前兩月拿地勢頭依然不減。

在投資節奏上,改反週期拿地為全週期拿地,改機會性拿地為戰略性拿地。2019年,綠城給投資線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將上下半年的投資節奏儘量調到五比五,以保證明年上半年供貨的充足率。

在投資方式上,一改過去嚴重依賴招拍掛的單一模式,加大收併購、勾地等比例。據瞭解,綠城2019年的79宗土地中,有40個來自非公開市場。

“明年上下半年銷售的均好性將會有初步改善,並在未來2-3年徹底改善”,張亞東在2019年8月的業績發佈會上說。

行業觀察:綠城的2019現象

補齊投資短板,從投資環節改善綠城的供貨節奏,均衡銷售結構,解決營銷難題。這正是綠城敢於提出雙目標的底氣。

【4】搭建大運營,提升綜合競爭力

綠城在提速週轉,但不是致力於高週轉的公司。

實際上,一貫堅守品質的綠城並不擅長高週轉。

據報道,2011年以前,綠城平均存貨週轉週期長達2200多天。也就是說,從拿地到賣房回款,要等足足6年。

就如同張亞東所說,“綠城原來是個特長生,產品是長項。”但特長生總是存在明顯的短板或不足。

由此,2019年初,綠城提出要做一個“有特長且全面發展的優等生。”

經過一年多的梳理和重構,綠城的整體運營力開始發生蝶變。

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綠城的週轉速度加快了。項目週期雖然沒達到“5912”的目標,但已提升至5.3個月開工、9.8個月開盤、16個月資金回正。

2019年下半年,綠城開始通過打造“綠城AI”大運營體系,強化運營管理能力。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各部門互動協同,著力提升歸母淨利潤、淨利率、週轉效率等核心經營管理目標。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從投資到營銷,各板塊磨合度逐漸提升,綠城結轉慢、建設週期長等痼疾將明顯改善。

據悉,綠城有個“七絃”理論,說的是各個管理條線要聯動協奏。其實,地產是個系統性工程,從融資、投資到產品、服務、運營缺一不可。只有各環節協調發展,才能“琴瑟和鳴”,良性發展。

未來,地產行業的競爭將進入全能時代,單純依靠產品或營銷等某一項特長很難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那些偏科生或特長生也終究要像綠城一樣邁向全面發展的軌道。

改變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不得不變。

這或許就是綠城2019年現象帶給行業的啟示。

一一END一一


本部分圖片網絡文字及觀點,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予以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