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劉備留守後方,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姒莞萱


結果是一樣的,可能陸遜還沒機會露臉了,劉備伐吳單方面滅吳是不現實的。所以邀請了曹丕。曹丕有收到了孫權的稱臣信件,就猶豫了。曹丕猶豫是有原因的,劉備在荊州等地經營多年有群眾基礎。萬一吳滅,最終受益人起碼大頭是劉備,不划算。不如兩敗俱傷從中受益。結果是孫權是最大受益人。不僅打敗劉備,還把東吳各大豪門重新整合,使自己威望更高。


風雲166368429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蕎麥花991


我們知道,在夷陵之戰裡,劉備七百里連營,被陸遜大敗,蜀國不僅丟了荊州,而且劉備、關羽、張飛連續死亡,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受命於危難之間。

那有些人不禁想問,如果去打東吳的是諸葛亮,而讓劉備坐鎮後方,那麼情況會不會不一樣?諸葛亮是不是能打敗陸遜?

那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什麼劉備會被陸遜打敗?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劉備過於衝動,也過於求勝,黃權曾經勸過劉備:我們打東吳,因為是沿長江順流而下,那麼容易進,但是回來卻不容易了,應該由黃權來擔任先鋒,以探東吳的虛實,但是劉備拒絕,他覺得這樣子太慢了。

為什麼夷陵為敗得那麼快,就是因為是主將敗了,所以兵敗如山倒,如果劉備採用了黃權的說法,那麼敗的只是先鋒,劉備還有一戰之力,而且還能弄清東吳的情況。

第二,劉備還得防曹魏,其實荊州之戰,就是前車之鑑,關羽就是受到了曹魏與東吳的夾擊,才會如此大敗的,那麼劉備也考慮到一點,也得派兵防曹魏,所以劉備讓黃權鎮江北,防曹魏。

第三,東吳的主將陸遜很年輕,沒有什麼名氣,關羽輕視陸遜,所以吃了大虧,劉備在陸遜面前再次吃大虧。

第四,就是劉備的佈陣問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七百里聯營,這個其實連曹丕都看出來了。

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來的時候,會不一樣嗎?

是的,確實會不一樣,因為劉備出現的那幾個問題,諸葛亮比較理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諸葛亮會打敗陸遜嗎?

其實不會,因為諸葛亮根本沒打算跟陸遜打,他會採取跟東吳對峙的方法,看看東吳是否會讓一些東西,或者時間一久,不正面對決,劉備想清楚了,就招諸葛亮回去,本來蜀國打東吳是極不划算的行為,諸葛亮就是用拖字決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武廟十哲不是蓋的,完全不成問題。


歷史簡單說


如果是諸葛亮帶隊伐吳,肯定會被陸遜全殲,三國就提前結束了,劉備就是再愚蠢也不會把關係到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戰役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交給諸葛亮這樣的軍事菜鳥。

一,諸葛亮在此之前沒有經歷過任何軍事實踐,他加入劉備集團14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從事後勤保障,內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劉備不論是入川還是奪取漢中的重大戰役,軍事方面的參謀是龐統和法正,諸葛亮一直都是從事“調取賦稅以充軍實”的角色,

二,諸葛亮一直奉行討好孫權的思想,他哥哥諸葛瑾是協助呂蒙奪取荊州,殺害關羽的幫兇,並且在呂蒙死後,以綏南將軍,南郡太守的身份接替他駐節公安,鎮守荊州,作為陸遜的預備隊,併為陸遜的主力部隊提供後勤保障,劉備如果派諸葛亮帶隊伐吳,豈不是讓他們兄弟合謀,諸葛亮當時連兒子都沒有,也就是說一個人吃飽全家不俄,他在蜀漢可以說是無牽無掛,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諸葛亮沒有那個本事,即使是他真的像那些腦殘吹捧的那樣有通天徹地之能,神鬼莫測之機,他也必須要避嫌,而劉備更不會讓他來執掌兵權,如果他在前線帶兵投降孫權或者是被陸遜全殲,那麼蜀漢政權就徹底完了。

三,更重要的一點,荊州對於蜀吳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地方,蜀漢佔據荊州就處於東吳的上游,在地理上跟東吳共有長江天險,而在陸路又有伐吳的通道,東吳北有曹魏,西有劉備,東邊是大海,南面是不毛之地嶺南,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況且荊州是魚米之鄉,又有幾十萬人口,東吳如果不奪取荊州,遲早會被蜀漢壓制,而劉備也需要荊州這個地方,除了上述理由之外,劉備要伐魏就必須有荊州這個通道,有了荊州,除了可以就地獲得糧草物資,和可以從益州沿長江順流而下運兵運糧,比退著小車,挑著擔子翻越秦嶺容易的多。最重要的一點,蜀漢政權的骨幹力量都是荊州士族,比如,諸葛亮家族,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鄧芝,魏延,殷觀,伊籍等等都是荊州人,奪回荊州是他們共同的願望,那些叫囂劉備破壞諸葛亮的“孫劉聯盟”的沙比們,和認為劉備不應該伐吳的沙比們都醒醒吧。

我無意否認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性,《三國志》也評價諸葛亮為“肱骨之臣”,跟關羽,張飛,法正一樣都是蜀漢政權的核心骨幹,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諸葛亮一直都不以軍事才能見長,他指揮的幾次軍事行動並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打南蠻不過是以強大的國家正規軍打幾個尚處於原始社會的彝族土寨子,傾全國之力的五次北伐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前秦的王猛,輔佐符堅,出將入相,從一個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甚至重新佔領了西域,人家東晉的桓溫三次北伐都是隻有幾萬人,一次打到長安,一次攻下洛陽,一次進逼鄴城,南梁的陳慶之也是一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書生,但是人家帶七千人北伐,破32城,勝47仗,邱大千七萬人拒守滎陽,被陳慶之一天不到就攻下來了,元暉業二萬人拒守考城,被陳慶之一戰就生擒了,爾朱榮以30萬大軍在在中郎城跟陳慶之苦戰三天,連敗十一陣,北魏的爾朱榮以七千人大破葛榮30萬大軍,生擒葛榮,賀拔嶽以二千人馬橫掃關中,奠定西魏,這些人有哪一個不比諸葛亮強百倍千倍,而諸葛亮以數萬大軍圍攻一個千人拒守的陳倉都打不下來,這樣一個人非要把他吹噓成為軍事家還有天理嗎?所以,那些喋喋不休的鼓吹要是諸葛亮指揮又會如何如何的人實在是該醒醒了。


狼的影子716


這個其實就是個假設性的話題了,既然是假設,就得有一些真實的依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咱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爭實績,從歷史記錄看,到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沒有任何指揮戰爭的記錄,可以說是零敗零勝,完全是一個素人。

而東吳這邊主將陸遜的戰爭實績,其實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後方。

所以,如果諸葛出手,這一戰便堪稱素人對決。好比是兩個從來沒上過拳擊臺的拳手要比賽,估計觀眾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諸葛的謹慎,加上荊州西部地形的複雜,他的行軍速度一定極其緩慢。而陸遜又考慮到自己是個新人,最初的行動同樣會以堅守為主。所以,這一仗,一定會曠日持久。

若是曠日持久,又會對哪一方有利呢?顯然是守禦陣營,你看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諸葛亮攻城從來是個弱項,後來的陳倉只是一個郝昭去防守,諸葛晝夜相攻二十餘日,毫無進展,最後被迫退軍。

所以最合理的結果,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勁,最後是攻不下城池,更別提打敗陸遜。當然,東吳那邊因為是諸葛出來打,注意力也不會那麼高,估計陸遜就算是打得諸葛亮落花流水,也沒啥大成績。而且,因為是諸葛亮來,說不定孫權還會讓他哥諸葛瑾來做前鋒,孔明你敢打你親哥?

所以,如果諸葛出兵,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場景,便會在此時提前上演。


向日葵的微笑187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如果諸葛亮真心打算幫劉備根本就沒有失荊州一說,諸葛亮那麼聰明關羽的脾氣他不知道?東吳遲早要偷襲荊州他不知道?諸葛亮何許人也,通天時懂地利,看破世間一切事,既然知道只需做些手腳便可一統三國,只是他知道人不能逆天道而行,有人說諸葛亮輸了,但在我看來諸葛亮贏了,這要從兩方面看,第一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天道循環,既然看破就不能人為干預,否則天必發怒,第二從個人角度去說統一三國對他有有什麼好處?既然統一沒有好處那就沒有必要


乖兔


應該能,打仗畢竟是兵多欺負兵少,補給沒問題時會戰幾倍兵力都打不過對方的,統帥肯定是個庸才。顯然諸葛亮不是庸才。

1.劉備報仇是幾年後的事,諸葛亮集結兵力不會那麼急。打仗時間肯定也挑秋後。掌握“天時”主動權。

2.諸葛亮會聽馬良的。聽到趙雲反對伐吳,肯定也會帶著趙雲走。

3.諸葛亮從小成長在荊襄,親戚在那,娶妻在那,名望在那,也經營過荊襄,所以地理比劉備強得多。聽諸葛亮帶幾倍兵來攻,直接投誠的也會有不少。“地利”不輸,“人和”還有賺。

4.諸葛亮不會一棍子打死東吳,不然諸葛瑾家就慘了。(這時的諸葛亮沒有子嗣,長子還是諸葛瑾過繼的)打仗肯定先追求小贏,然後談判,要回荊襄部分地區。向劉備交了差,最後一起防禦想要趁火打劫的曹丕。

如果東吳那麼穩勝,也不用向曹丕裝孫子了。

這時的劉備不會把兵權交給出工不出力的諸葛亮的。死了兩個左膀右臂,還把兵權交出去,誰去制衡諸葛亮?託孤時願意讓位給諸葛亮,一是試探,二是看到既然攔不了,那哪怕諸葛亮到時真要反,請因我今天的話給我子孫一條活路。


leisure94


我們現在人看三國演義,總是認為夷陵之戰,劉備不該盲目出兵。應該由諸葛亮帶兵,才有勝算。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看不見得。


1、劉備看準了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和運籌帷幄才能遠遠強於軍事才能。

我們從《三國志—諸葛亮傳五》中可以明顯看到,諸葛亮的官職都是以後勤為主,比如劉備打敗曹操收復江南以後,讓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統管零陵、桂陽、長沙三軍賦稅,供應軍隊使用。平定成都以後,又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鎮守成都,備足糧草和兵員。


這就證明劉備清楚的才能,諸葛亮更類似蕭何,可以總管後勤,還可以擬定戰略,但不能領兵出戰。諸葛亮戰略沒有問題,戰術就不見得有多好了。比如用錯馬謖、臨陣缺糧等事情,太普遍了。


2、假如諸葛亮伐吳,有小勝小敗,沒有大勝大敗,但陸遜也不能佔到什麼便宜。

諸葛亮一生謹慎,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這樣他不會有夷陵之戰這樣的失敗,然而,也會沒有韓信背水一戰 那樣的成功。


而蜀國在三個國家中屬於較弱的一方,要想大敗陸遜,統一三國,非得出奇招險招不可。步步為營的打仗,只會消耗國力而已。


勃勃說:


諸葛亮確實是不世出的人才,但他長在後勤和戰略,帶兵打仗出奇制勝卻不是他的長處,以蜀國的條件,想統一三國,必須行非常之道。可惜,諸葛亮過於保守,不會犯錯,自然也不會有大的收穫。


職業減肥營養師


很難。

陸遜幾乎沒有機會。

不過,諸葛亮也不會取勝。

因為壓根兒諸葛亮就不同意討伐東吳,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穩紮穩打。既不會有風險,也不會能取勝。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如漢中之戰,諸葛亮就替劉備提供物資支援。諸葛亮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蕭何干得那些活---後勤保障。

劉備從沒有放手讓諸葛亮獨自帶兵出戰。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欲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東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六出祁山,儘管都是無功而返,起碼諸葛亮自己還認為有一線希望。

就東征而言,諸葛亮壓根兒就認為沒有希望。

如果讓一個認為沒有任何取勝機會的統帥帶兵打仗,會能取勝嗎?

除非奇蹟發生,但東吳會給他奇蹟嗎?

就陸遜穩紮穩打的套路,是不會犯錯誤的,奇蹟是不會出現的。

當然,諸葛亮一生謹慎,也不會貿然進攻。

最終結果只能是對峙,要麼最終言和,要麼靜待天下大變,聽天由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