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和蘇秦是不是同一時代的人?

香橙味的小夥子


蘇秦張儀是不是同一時代的人?

在後人眼裡,蘇秦、張儀同為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並且張儀是連橫的代表,蘇秦是合縱的代表,他們都是舌辯之士,後人經常是“儀秦”並稱!



關於兩人的活動時間問題,牽涉的史書包括《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以及1973年出土的一批帛書,學者命名為《戰國縱橫家書》。

綜合這些史書,對張儀的活動脈絡比較清楚,爭議不大;爭議較大的是蘇秦,蘇秦到底是早於張儀出現在戰國舞臺上、還是與張儀同時期縱橫在戰國舞臺上、還是晚於張儀活躍在戰國舞臺上?史書對此沒有定論,史家包括近現代學者爭議也較大!



既然爭議還較大,我們這些非專業歷史磚家也沒必要下定論,從一個歷史愛好者角度,梳理一下有關資料,權當娛樂吧!

《史記》關於儀、秦傳記的描述



《史記》專門有《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兩人出生年月皆不可考,只記述有死亡時間。

1, 根據死亡時間來看,張儀死於秦武王二年,史家推算為公元前309年;蘇秦在齊湣王即位之初被車裂,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蘇秦比張儀晚死8-10年。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史記.蘇秦列傳》:齊宣王卒,湣王即位,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齊而為燕。燕易王卒,燕噲立為王。其後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於市,曰‘蘇秦為燕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於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燕聞之曰:“甚矣,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2、 兩人關係:《史記》說得很清楚,兩人皆師從鬼谷先生,是同門師兄弟。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3、 兩人活動交集:兩人活動交集《史記》記載只有一次,就是蘇秦到趙國剛站穩腳跟,合縱剛有起色時,擔心幹什麼國攻秦,就精心策劃了羞辱張儀事件,氣得張儀投奔秦國,蘇秦暗中資助張儀到了秦國才說明真相,意思張儀大才,必須到秦國才能施展,張儀很感動,說他張儀在秦國一天,秦國必不攻趙。



這個過程詳見《史記.張儀列傳》: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從《史記》的兩人列傳來看,兩人應該為同一時期之人,活動時間大體相同,只是蘇秦比張儀晚死8-10年。

《史記》的重重疑點:

《史記》兩個列傳雖然記載了兩人的事蹟,似乎肯定了兩人是同時活躍在戰國舞臺上的舌辯之士,但是疑點重重:

1、 既然同一時期的活動家,兩人除了蘇秦“假裝羞辱張儀”事件以外,兩人再也沒有活動交集。根據《史記》,張儀應該是在秦惠王相王前4-5年入秦,大概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309年張儀死,接近20年的時間,張儀和蘇秦再也沒有活動交集。這段時間裡,雙方的列傳中,對方好像憑空蒸發了!這有點不可思議……



2、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在“激怒”張儀入秦以後不久,就說服山東六國締結了合縱聯盟,自己為合縱長,配六國相印,歸趙,被趙肅侯封武安君,於是把六國合縱盟約寄到秦國,秦國15年不敢窺函谷關外。秦15年不敢窺函谷關,也就是說秦15年沒有出兵攻打過函谷關外的山東六國。



前面說了,張儀入秦到最後死亡,一共20年左右的時間;而合縱盟約又是在張儀入秦之後不久就締結的,也就是說,這15年,應該在張儀入秦到死亡的這20年之內,即公元前328年-前309年。那麼,張儀在秦國20年,秦國是不是就呆在函谷關內呢?顯然不是,隨便舉幾個例子,看看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309年,秦國是否出過函谷關:



公元前325年,秦攻趙河西、殺趙疵,取藺、離石;

公元前324年,秦張儀帥師伐魏,取陝,築上郡塞;

公元前322年,秦伐魏,取曲沃、平周;魏逐惠施,張儀相魏。

公元前320年,秦假道韓、魏攻齊,齊匡章敗之;秦伐義渠,取鬱郅。

公元前319年,秦伐韓,取鄢。

公元前317年,秦樗裡疾敗韓魏於修魚,虜韓將叟、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公元前316年,秦司馬錯滅蜀,滅苴、巴;秦攻趙,取中都、西陽;

公元前315年,秦伐韓,戰於濁澤,取石章;秦伐趙,敗其將趙莊。

公元前314年,秦伐義渠,得二十五城;秦伐魏,取曲沃而歸其人;秦樗裡疾敗韓於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

公元前313年,秦樗裡疾取趙藺邑,虜趙莊。

前312年,秦使魏章、甘茂、樗裡疾敗楚于丹陽,斬首八萬,虜楚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多人,取楚漢中六百里地,置漢中郡;秦使樗裡疾助韓敗景翠,助魏敗齊於濮水,匡章走;秦魏伐燕。

前311年,秦取楚之召陵,樗裡疾助魏圍衛之蒲,取兩城。



以上戰役,除了伐義渠、伐楚可能不用出函谷關,其它哪戰不出函谷?《史記.蘇秦列傳》所言的秦15年不敢窺函谷,要麼時間上錯亂,要麼就是假的。

3、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初出道時,巡遊列國,到處“求職”,先去求見周顯王被拒,後來又去秦國,當時秦孝公剛死,秦惠文王剛繼位,剛車裂了商鞅,不喜歡舌辯之士,所以也拒絕了蘇秦。疑點在蘇秦說秦惠文王的這段話上。



《史記.蘇秦列傳》: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併兼。”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這段話裡,說秦西有漢中、南有巴蜀,那麼,秦什麼時候有漢中的?什麼時候得巴蜀的?前面說了,司馬錯平巴蜀是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相王后第9年;漢中是在秦惠文王相王后的第13年,即公元前312年……蘇秦怎麼能未卜先知,在秦惠文王剛繼位就知道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後的事?


所以啊,《史記.蘇秦列傳》關於蘇秦在秦孝公剛死出遊秦國這段,要麼是假的,要麼這段話不是對秦惠王說的,比如是對秦昭襄王說的,那就很有可能……

《史記.蘇秦列傳》裡的其它疑點,不一一列舉。從這些疑點來看,《史記.蘇秦列傳》裡的記載的許多事情有可能是假的

《戰國縱橫家書》關於蘇秦的年表及活動考證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經整理出了一批戰國縱橫家的書信,專家將這些書信整理為《戰國縱橫家書》,其中有不少涉及蘇秦的新史料。根據專家這個《戰國縱橫家書》的考證,蘇秦是燕昭王派往齊國的間諜,於公元前285-284年事敗被齊湣王處死。也就是說,蘇秦比張儀晚死大概25年。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禪王位給相國子之,引發燕太子不滿,燕國“子之之亂”!齊國、中山國乘火打劫,聯合出兵攻打燕國,攻破燕都,燕王噲、子之、燕太子都戰死,燕昭王即位,立志復仇,築黃金臺招賢,蘇秦就是在那個時候去應聘的,這個時候才登上戰國舞臺。



而這個時候,離張儀行將就木還有五年左右時間,且蘇秦剛登上燕國政治舞臺,秦國、燕國離得又遠,秦燕之間沒有衝突,所以蘇秦和張儀一生沒有交集……

蘇秦入燕後,敏銳發現秦、趙、齊、楚幾個大國都對宋國虎視眈眈,於是獻計入齊從事間諜活動,伺機說服齊國攻宋!



公元前295年,張儀死後15年,燕昭王封蘇秦官卿相,爵武安君,進入齊國幫助齊湣王奪宋!



電視劇《大秦帝國.縱橫》基本按這個脈絡拍攝的。後面的事情就比較清楚,齊湣王滅宋,引來其它大國嫉恨,樂毅率5國聯軍伐齊,連下齊72城。齊湣王臨死前才知道蘇秦是間諜,於是車裂了蘇秦。

如果把《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好多疑點推遲20-30年,那麼就合情合理了……

結論:通過以上分析,蘇秦和張儀大概率不是同一時期活躍在戰國舞臺上的人!兩人之間幾乎沒有交集!


一葉碧雲


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只不過是先後髮際的。

蘇秦張儀本是師兄弟。學的是縱橫之術。二人下山後,各展才華。


當時天下苦秦久已,可是山東六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的對抗秦國。於是才出現了合縱之術和連橫之術。

蘇秦本來先去的是秦國,想在秦國發展,但是他的思想策論並沒有策論秦王認同採納,於是才離開秦國,去了別的國家。同樣張儀先去的是山東六國,他的思想策論也沒被採用,後來經過蘇秦的激將法才去的秦國。

蘇秦行合縱之術,配六國相印,權重天下,同樣張儀行連橫之術,名重天下。

開始時是蘇秦先用六國合縱之法,對抗秦國,他知道當今天下之人,只有自己的師兄弟張儀能和自己匹敵,如沒有對手,他的合縱之術將無法生存下去。

於是把張儀找來,卻處處的打擊張儀,對張儀招待甚是不周,張儀一氣之下來到秦國,決定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術。

張儀直到後來才知道蘇秦激將的本意,心裡也是感動的。


中孚鑑


我們一提起蘇秦,便習慣於將其與張儀並稱,甚或在張儀之上。把他看做是合縱的旗手,反秦的先鋒。其實不然。無論從年輩資歷或成就影響觀之,蘇秦只能與陳軫、李兌同伍。

能與張儀比肩,並作“縱橫雙擘”的則另有其人---公孫衍。首先,蘇秦與張儀根本不是同一時代的人。張儀於公元前328年相秦,登上歷史舞臺。而蘇秦於前287年才在歷史上登臺,與李兌約5國攻秦。兩者相距50年有餘。按25年為一代人的中國傳統摧斷,蘇秦晚於張儀兩代人還不止。如果這完全是主觀臆斷,不足為信的話,亦有史實為證。

張儀主要活動於燕易王年間,蘇秦生活在燕昭王時代(為燕昭王的親信),而燕昭王是燕易王的孫子,他們之間還隔著燕王噲一代。如此,蘇秦亦晚於張儀兩代。由是觀之,但張儀遊說於諸侯之間時,蘇秦尚在襁褓之中,也許還未來到這個世間,何談二人縱橫角逐,並行天下?


小城裡的那些事


蘇秦、張儀都是戰國時期諸侯合縱連橫爭霸時期的人物,屬於同時代人物。至於蘇秦合縱與張儀連橫誰先誰後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版本。

版本一,蘇秦早於張儀,參考依據《史記》《資治通鑑》

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學生。蘇秦早於張儀完成學業,開始周遊列國。蘇秦先遊說周王室、秦國、趙國都沒有得到重用,後到燕國提出合縱策略,得到燕文侯的重用。蘇秦再次前往趙國實施合縱策略得到成功,由於擔心秦國破壞處在萌芽狀態的聯盟;於是找到還在處處碰壁的張儀,智激張儀西入秦國幫助實施合縱。然後蘇秦遊說韓國、魏國、齊國、楚國,六國達成合縱聯盟,蘇秦被任命為縱約長,並擔任六國國相,佩戴六國相印。在蘇秦的合縱盟約下,秦國長達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進行擴張;後來,合縱盟約被犀首公孫衍破壞瓦解,蘇秦離開趙國前往燕國,之後再往齊國從事反間活動,最終被刺客刺殺於齊國。



蘇秦前往秦國時,適逢秦惠王即位不久,討厭說客,蘇秦得不到重用;張儀前往秦國時已是秦惠王即位十年後,張儀被重用為客卿,隨後被拜為相。張儀輔佐秦國遊說諸國,採用連橫策略破壞各國合縱盟約,促使各國親善依附秦國。秦惠王死後,張儀失寵,出逃魏國,第二年去世。


版本二,張儀早於蘇秦,參考依據《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縱橫家書》是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書。書中表明:蘇秦逝於公元前284年,張儀逝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活動晚於張儀,蘇秦主要活動是在張儀死後;張儀為秦相之時,蘇秦尚未涉足政壇。


安定郡小書生


能提出此問題,想必是也有感興趣張儀和蘇秦的事蹟,在懷疑中吧?你懷疑的對。

蘇秦和張儀是否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其實這裡還牽扯到另一人物,那就是公孫衍。

我們掌握的文獻大都是出自《史記》和《戰國策》,但是關於他倆的記載有點混亂,以致於很多事件和時間點都有差錯。後來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從橫家書》(後有學者們命名的)才將《史記》中的一些混亂理清楚些。現在將人物和故事從時間上簡單地梳理一下。

按照《史記》的記載,與蘇秦同時期的君王有秦惠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燕文侯(在位時間: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蘇秦在齊國臥底時去世,當時齊湣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剛即位。與張儀同時期的君王有秦惠王,楚懷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秦武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10年—前307年),秦惠王去世後,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不怎麼喜歡張儀,張儀被迫離開秦國,結束政治生涯,在公元前309年去世。《史記》還記載“張儀既出,未去,問蘇秦死,.....”,那也就是說,張儀公去世前,蘇秦早已去世。張儀去世前,齊湣王還沒有即為,怎麼會車裂蘇秦的是屍體呢?所以這就是矛盾的地方。

《史記》裡還有一段記載,“犀首者,魏之陰晉人,名衍,姓公孫氏。與張儀不善。”

公孫衍,何許人也?(生卒年不詳),姓公孫,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稱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縱橫家,和張儀同時,於秦國為官,是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關於他的很多故事,有時間的話可以去查閱,在此不贅述了)

公孫衍歷仕秦國、魏國、韓國。戰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諸國合縱抗秦。也曾經身配五國相印,《史記》裡記載的關於蘇秦的事蹟,其實大都發生在公孫衍身上。在1972年在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從橫家書》記載了很多蘇秦的事蹟,基本都在燕噲王和燕昭王時期,也就是齊湣王時期,蘇秦死於齊也屬實,大約是在公元前284年,此時張儀已經去世20年了。

所以張儀和公孫衍是同時期,而蘇秦是晚輩。


咋說呢


一、蘇秦曾到過秦國,遊說秦惠王兼併六國,秦惠王剛處死商鞅,討厭說客,未採用蘇秦的建議。蘇秦回到家裡,錢財一點沒剩下,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心有不甘,於是埋頭閱讀姜子牙的“周書陰符”,一年後,去面見趙肅侯,提出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趙肅侯採納了蘇秦的“合縱”的主張,資助他去遊說各諸侯國加盟,一起訂立合縱盟約。蘇秦遊說諸侯國成功,六國達成了合縱聯盟,蘇秦擔任了六國的國相,佩帶了六國的相印。

二、張儀學校剛畢業,就去接交有勢力的人。有次他曾陪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了一塊玉璧,門客們都懷疑是張儀偷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頓毒打,口中的牙齒都打光了,又給別人丟在糞坑裡。張儀回家,妻子笑道:你不讀書,不去做說客,怎麼會被打成這樣?張儀對他妻子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道: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

有人提醒張儀,蘇秦過去與你感情很好,為何不去投靠他。於是,張儀來到趙國想面見蘇秦。想不到蘇秦羞辱他,並且趕他離開趙國。張儀無奈只能投奔秦國,想不到一路有人資助。到了秦國,那個資助他的人還給張儀許多錢,使他能面見秦惠王,以後就被重用。當張儀成為秦國的客卿的時候,那個資助他的人要離開了,張儀問他為何,那個資助的人說出原因,他是蘇秦暗中安排的,知道張儀的才華,想讓他成為秦國的“縱橫家”。由於,張儀曾在楚國受到過羞辱,他使用贈送六百里給楚國的計謀將楚、齊分開,並將楚國打敗,並且受到秦惠王重用。


張律明


據戰國策等先秦史料,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學的是縱橫之術,通俗的說就是憑一張嘴吃飯,可以把白的說成是黑的,把好的說成是壞的。蘇秦先下山,遊說列國,沒人看得起靠三寸不爛之舌的人,窮愁潦倒,餓倒路旁,討飯回家,嫂子看不起,媳婦不待見,勸說做個老實人算了。蘇秦張開口問媳婦: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媳婦笑了,舌頭好好的,怎麼會說不在呢。蘇秦告訴媳婦,只要舌頭還在就可以飛橫騰達了。後來蘇秦重新再翻看鬼谷子先生大作,仔細領會奧秘,再遊說韓國,果然被重用,出將入相,還掛了六國相印,成了六國的宰相,合縱抗秦,

傳為天下美談,後雖不得善

終,也算是戰國風雲人物了。張儀師弟,知還蘇秦得了勢,也匆匆告別鬼谷先生下山投靠了蘇秦,蘇秦設宴有意冷落張儀,儀憤而投秦昭王,受重用為宰相,專與蘇秦為敵,破合縱之術,使列國分心分肝,坑趙卒4O萬,楚國都被破,張儀有功在前也,薦範脽為繼而秦國越來越強大,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作足了準備。至於說出土《戰國縱橫家》,推斷二人不同時代,不妥也。


魏德雲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曾經也陷入這個迷惑。當然,有兩種說法。

第一:按照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他們同一個時代,都是縱橫家,且拜在鬼谷子門下學習,是同學關係。其中,蘇秦主張合縱抗秦,先下山從政。而張儀主張連橫,聯盟強大的國家,攻擊弱小的國家,兩人政見不同。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逐漸強大,而六國畏懼秦國。所以,蘇秦遊說各大諸侯國,本來第一站是東周王國,結果周天子瞧不起他,沒有采納他的主張。蘇秦只好去秦國,但是秦國的秦孝公剛好去世,秦惠文正追捕商鞅,所以沒時間搭理蘇秦。蘇秦就去了燕國,當時的燕文侯很賞識他,願意資助他遊說其他六國合縱抗秦。

蘇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其實張儀也遊說了一些國家,都沒有成功,他見同學蘇秦混得風生水起,於是去投靠他。當時蘇秦在魏國,秦國在商鞅做宰相的時候已經收拾過魏國一次,當時商鞅還想逃到魏國,魏國都不收留他。秦惠文當政以後,蘇秦怕秦國破壞合縱計劃,所以利用張儀利用激將法使張儀去了秦國。

這些都是蘇秦安排好的,就是希望他做宰相。因為自己幫過張儀,張儀一旦位高權重,看在蘇秦幫助的面子上,就不會讓秦國對六國動手。那麼,蘇秦就有機會合縱,所以後來張儀做了宰相以後,果然感激蘇秦,在與秦王談論攻擊六國的時候,避免談論魏國。蘇秦順利掛六國相印,做了六國宰相。後來,六國軍隊,逼近函谷關,秦國議和,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從蘇秦佩戴六國相印來看,蘇秦也得到了張儀的幫助,二人是是兄弟關係。不過,上世紀七十年代從長沙馬王堆遺址當中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此書的記載,張儀比蘇秦年長。根本不是同一時代的人,所以第二個結論是:張儀和蘇秦,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不過,歷史上的東西本來就很難說清楚,我個人而言還是相信司馬遷的《史記》,畢竟司馬遷比較嚴謹,作為歷朝歷代的正史,當然也不是絕對的,我們可以當做《史記》的解讀,互相對照著看。


謀士說


他們可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但我以為他們活動在不同的時期,張儀在前,張議死後,蘇秦出世,二人是同學也可以相信,這個也很重要,因為當時國家間政治鬥爭中還沒有出現單靠遊說就可以主宰一個或幾個國家的命運的職業,那麼可以認為,他們的老師鬼谷子就是首創這一理論與方法的人,並且隱居深山,開館授徒,而蘇秦與張儀不過是學生中的兩個成功者,應該是張儀推銷自己比較順利,先去楚國,沒有想出好辦法,所以很不受重視,混到了偷東西的地步,而且還被打了一頓趕走了,轉投秦國後發明了連橫的戰略,正合秦惠文王的心胸,因為從春秋以來,秦國始終不能進入中原,也是個半蠻夷之族,先被晉國擋了二百年,又被魏國擋了一百年,這倒讓秦國安心向西,西南發展,控制了大大的地區,又通過商鞅變法,構造了一架侵略機器,見魏國力衰,有滅魏之心,恰好張儀獻上連橫之計,即滅魏連齊,隔開南北,做中原霸主,在當時怕還沒有想到統一中國,不過滅魏實非易事,因為三晉一家,在對秦的問題上總是互相支援,所以只能蠶食,不能鯨吞,然連橫之策,雖不能滅魏,但三天得一魏城,五天割一楚地,韓國也不能倖免,後來張儀失勢,跑到魏國,此時蘇秦才出世,向韓國提出了合縱方略,當時形勢已經很緊急了,合縱實在是救心丸,所以六國才緊密團結,讓蘇秦佩六國相印,即聯軍總司令,向秦進攻,秦人開關延敵,六國之師,不敢入函谷關,雖滅秦之目的未達,然合縱之勢形成,此法保住了魏國,直到長平之戰後,魏國仍未滅,這正是合縱政策的成功之處,那麼連橫法是否就是失敗的呢?連橫遠交了齊國,對合縱五國形成了牽制,壓制了楚國,使秦國集中兵力對附三晉聯軍,從最後的結果看,是秦統一了六國,不論其中多少曲折,連橫一直是其國策,因此,合縱連橫,相生相剋,互依互存,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其實秦國也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們不過支撐了十多年,所以立國之本,在德不在略,在愛不在恨,在救不在殺,在人心不在技藝,此言不謬也!


縹緲孤鴻影45


你猜,史記裡兩人還是同門呢!

蘇秦合縱之時,秦軍攻打魏國勝利並打算東進,此時蘇秦剛剛說服燕趙兩國,擔心秦軍東進攻打趙國會使趙國屈服從而破壞合縱,便找人忽悠張儀。

此時蘇秦在趙己經很有名聲,而張儀還籍籍無名,於是便去投靠蘇秦,蘇秦表面上羞辱刺激他,背地裡卻派人待奉他,張儀於是投秦,被任為客卿,侍從卻辭別,張儀方才得知一路上的金銀衣食皆蘇秦供給,並許諾有蘇秦在時不攻打趙國。

於是蘇秦繼續忽悠六國,合縱成功,佩六國之相印,今秦國不敢復望函谷關。

其實以張儀之能,再加上六國表面兄弟,恐怕很輕鬆就能破壞合縱,但畢竟念著蘇秦之情,沒有玩的太過火。

張儀一直都在坑魏國,直到犀首欺遍齊,魏攻趙,蘇秦被趙王問責,離開趙國。

沒有蘇秦主持大局,合縱便只剩一紙盟約,張儀便正式發力。

遊說魏王事秦,忽悠楚王絕齊,結果楚王失信天下,又被齊秦暴揍,而後被楚懷王以武關之地換到楚國,楚懷王被手下一陣忽悠又親信張儀,等到時機成熟,張儀遊說楚,韓,齊,趙,燕,各國紛紛表示要抱秦國大腿。

可惜,沒等張儀回到秦國,秦惠王去世,新王與張儀不和,各國又紛紛繼續合縱,不過經過張儀這折騰,合縱也不值一提了。

張儀而後又回到那個忽悠最深的魏國當國相,一年而逝。而蘇秦則遊走於齊燕兩國,因為玩的太嗨,卒!

但是蘇秦竟比張儀多活了二十四年,有點不可思議,而且戰國縱橫家書也證明了兩者不是同一時代,真是世事難預料!

不同時代之人也能關公戰秦瓊,史書難免會有錯漏,可惜我只看了史記,雙雄對決,怕是難忘嘍。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小白在此提前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