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的策略探討

(三年沿用高效課堂總結)

李梅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既要符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要突出教師的教學風格,師生之間形成合作交流的平等關係,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具備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需要充分掌握基礎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真正將學到的語文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同時針對小組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可行性方案的設計到最後形成的總結性教學,都需要服務於初中語文教學的開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語文的文學藝術性與實用性特色。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探討;認知結構層次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性,同時具備較強的實用性。而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充分張合合作學習策略,對於優化掌握語文詞彙,提升語文的實用性與功能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性,所以對於初中語文教師來說,需要將課堂設計成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展開針對性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化發展。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分析

(一)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可以使之專心致志、執著一念。“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實踐熱情,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一種有效方式。如九年級下冊《變色龍》,理解文題,變色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蜥蜴的一種第二層含義:見風使舵的小人,學生對於第一層含義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對於第二種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如果我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顯示了老師的權威,但學生在後面的學習興趣會不高,課堂氛圍沉悶,於是,我就想,應該變換一個方式,學生會更樂於接受。乾脆就變換一種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在合作中找到答案,學生結合背景資料,學生知道軍警憲兵當道的沙皇統治下的黑暗社會,而小說主人公奧楚蔑諾夫正是沙皇專制時警察統治的化身,幹著獻媚邀功的勾當。“變色龍”的第二層意思學生就可以順利,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安排的小組中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學習效率高低不同。剛開始,有的組員埋怨學困生,產生不良情緒,別的小組完成得多快,要是不互相幫助的話,你們就一定會落後,久而久之,組員在活動中形成了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氛圍,無論誰有困難,其他組員都會主動幫助他、鼓勵他、他們還不這樣不發揮了學生間的團結互助的精神。優生明白,教會學困生學習,可以提升自己成就他人。轉變學生評價方式,在學習每一個環節,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明白“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只有整個團隊優秀,那麼一個班級才是真正優秀的。所以對於教師而言,改變教學評價機制,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成效。

(三)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一個學生具備做意見事情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尚未轉化成行動之前,自信心是隱性存在的,只有當學生不斷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那麼學生的自信心會不斷地增強。

在初中課文《楊修之死》當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自行預習,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課前進行小組討論,並提出楊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學生了解課文的大致意思,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課文。文中以楊修之死的原因展開理解,由於是白話文,對於一些加點字詞需要加以著重解釋。此外,教師主要以楊修之死的脈絡詳加分析,楊修為何會死?傳聞中曹操是愛才之人,為何會將楊修逼到死的程度?這裡面有什麼原因。由於文章當中涉及到楊修之死有三個原因,教師將三個原因加以歸納總結,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當中逐步解決白話文的閱讀難題,而這些小問成為教師授課的重點,也成為學生小組合作的關鍵。教師著重對錶達正確的學生進行獎勵,從而不斷增強學。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探討

小組合作學習的展開需要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因材施教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獲得成功的關鍵。事實證明,通過本教學方法,學生在中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班上語文平均分達到91.9分,優分率達到33.3%,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非常富有成效。

所以在這裡需要提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方法,以戴望舒的《殘損的手掌》為例,對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展開分析:

第一精選小組合作內容,通過場景導入增加學生學習的慾望。戴望舒的《殘損的手掌》為例,詩歌行文有張力,情感線索明朗化,要求學生掌握詩歌的朗讀節奏以及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將小組需要探討的內容羅列出來,第一是全文的感情基調,第二是引起全詩情感錨點轉變的關鍵點是哪裡?兩個大方向一旦確定之後,然後整理出小的細節點。

第二將小組合作學習的展開做成一個可行性方案,從小組合作學習的單位構成、角色安排、討論流程逐一優化,最終確定小組合作學習展開的成效性,繼而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這是一個非常系統的過程,彼此之間缺一不可,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從而為合作學習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基礎。

接下來將這個內容逐步細化到一個方案,由教師發問,小組綜合觀點,記錄人記錄要點,主持人協調發言順序,成員再次點評。教師發問“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詩歌以行文的方式開頭,這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聯繫本詩歌的寫作背景,學生回答對敵人的痛恨,對祖國的熾愛。同樣地教師也可以提出的問題前後聯繫,以便於小組成員之間及時交流,探討,提升合作能力。

第三、形成總結性教學。這裡的總結性教學與細化的可行性方案是不同的,教師在對這首詩歌進行總結時,可以通過情感基調的關鍵詞來引導學生對本課的一個內容總結,如摸索、該是我的家鄉、微涼、陰暗、是太陽、是春、不像牲口一樣活等。也為日後學習詩歌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展開需要建立在開放性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因材施教的成效性,建立起小組合作學習反饋機制,從小組合作內容選擇、將小組學習列為一個可行性方案到形成總結性教學當中建立起一個獨立的開放性系統,在考慮到每個小環節獨立教學開展的同時,考慮到整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成效性,從而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獨立能力與思考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