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雨水節氣過後,江南的雨便開始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半月過去,雨終於停了,氣溫還不算太高,可是草木萌動,萬物復甦,江南的春天到底還是來了,又到了出門賞花、踏青、放風箏的季節。然而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吃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什麼節氣吃什麼,怎麼吃可是大有學問。

每到春天,江南的食客們開始尋覓這一季獨有的美食,那些短暫的、稀有的食材,烹製出來的應季美食,代表著一年一度的時節,一份逾期不候的心情。

醃篤鮮——尋常百姓家的時令菜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江南的春天最不能錯過的一道美食就是“醃篤鮮”。醃篤鮮,顧名思義,“醃”指的是醃製過的鹹肉,“篤”在吳語中是小火慢燉的意思,彷彿能聽見鍋裡發出的那種咕嘟咕嘟的聲音,“鮮”則是指新鮮的五花肉和筍。

春雨過後,春筍破土而出,大量上市,家家戶戶便可以篤醃篤鮮了。筍是產自上海郊區的蘭筍,黃霆《松江竹枝詞》:“待得佘山新筍出,蘭芬沁齒勸加餐。”佘山出筍,香味如蘭,是最適合做醃篤鮮的本地食材。李漁的《閒情偶記》中把筍譽為“此蔬食中第一品也”,“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可見筍被美食家譽為至鮮至美之物。筍與肉又是絕配,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就有筍煨火肉這一道菜,筍既解了肉的肥膩,又能提味,這道菜便鮮到了極致。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醃篤鮮好吃,好在食材、做法都不復雜,屬於尋常百姓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燉湯前,鹹鮮肉先要在水裡煮至斷生,去除血沫雜質,洗淨備用。春筍剝殼後,切滾刀塊。春筍、鹹肉和鮮肉放入鍋,水要浸沒食材,而且不要蓋鍋蓋,防止湯變渾濁。待鮮肉和鹹肉三分熟時,撈出來切成一指寬的小塊,筍繼續在鍋內小火慢燉,再把切好的肉放下去,篤到香氣四溢,逐漸瀰漫開來,便大功告成。

盛一碗端上桌來,只見潔白的奶湯之上,點綴著紅色的鹹肉、嫩黃的春筍、碧綠的蔥花,一幅春意盎然的圖景,煞是好看。喝一口湯,既有鹹肉的香味,又有鮮肉的鮮味,竹筍嫩滑,湯汁鮮美,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春天的氣息,吃上一碗,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了。

長江刀魚——再難尋覓的美食念想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諺語有“春潮迷霧出刀魚”一說,長江刀魚和鰣魚、河豚並稱為“長江三鮮”。刀魚本來生活在淺海,每年的清明前後是刀魚繁殖的季節。每到這時,刀魚就從長江口洄游產卵,一般認為洄游至江蘇江陰市段的長江刀魚,最為鮮美。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對於老饕們來說,每年春天吃一碗刀魚面是一件極有儀式感的事情。到了刀魚季,上海人最愛去的就是老半齋。這家滬上知名的淮揚菜館,是家百年老店,最經典的一碗刀魚汁面,每年3月上市,僅僅售賣一兩個月,過了就要等上一年。別看這一碗光面賣到30多一碗,在湯底就足見其功夫,以刀魚熬湯,整整熬足兩小時,再加入豬油,整個鮮香便吊了出來。湯底色澤奶白、質感粘稠、味道鮮鹹適中,將刀魚的鮮香完全鎖在湯汁中,不需要加任何澆頭,濃湯配面足矣,堪稱上海最美味的光面。

然而物以稀為貴,隨著產量日益減少,正宗的長江刀魚一斤市價可以賣到八九千。前年年末,一紙長江禁捕令,市面上再難尋野生的長江刀魚,今年的老半齋掛出了“崇明刀魚”和“浙江刀魚”的旗號,以解食客的饞蟲。至於長江刀魚這種極致美味,從此以後,就在老饕們心中留下了一個關於春天的念想吧。

青團——要的就是排隊的感覺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青團俗稱“青圓子”,外表油綠如玉,吃起來糯韌綿軟,只在清明前後上市,又叫清明粿。青團的“青”,取自艾草。清明前的艾草青翠欲滴,又具有理氣血,驅寒溼的功效,艾葉性溫,理氣血,驅溼寒。將艾草打成碧綠的汁,和上篩得細細的糯米粉,便揉出散發著艾葉清香的糯米麵團。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青團的餡料,傳統的只有豆沙餡兒這一種,後來有了蓮蓉的、核桃棗泥的,還有馬蘭頭餡兒的,將新鮮的馬蘭頭剁細和香乾、松子一起,入麻油增香,一同包進糯米糰子裡,是屬於春天獨特的風味。最近幾年,一款鹹蛋黃肉鬆青團成為網紅爆款。肉鬆和蛋黃的結合真的太完美,鹹蛋黃剁碎了,完全融進了肉鬆裡,鹹中帶甜,再配上艾葉的清香,口味層次分明。

每年一到清明前,滬上傳統的幾家老字號門前便早早地排起了長隊,為了吃到自己心心念唸的美食,哪怕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也是值得的,對於老食客來說,打心底覺得排隊買到東西就是不一樣。

江南春饌:刀魚、青團、醃篤鮮,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

越是繁華摩登的現代都市,越有一些深入骨髓的美食記憶。無論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還是再難覓蹤跡的極致美味,亦或是一個小小的青糰子,都是久居城市的都市人對春天最敏銳的感知和最熱切的期盼。(本文為原創,請勿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