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現實社會的農民收入,如何評價?

上善若水9799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是一個陝西山區的農村人,就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現在國家發展的很快,農村的生活比起以往要好太多了,像我們山區農村雖然算不上小康生活,但最起碼也是吃喝不愁了,就是有一點山區農村還是要差點,那就是我們農村每年掙錢的收入還是不太高,山區農村收入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好多地區農村人的收入都是靠在外務工掙錢,在外打工的收入是不穩定的,因為打工的農村人都是沒有穩定的工作,今年到這裡明年跑那裡,這就導致運氣好的,找到好工作的能掙到錢,運氣不好的找不到好工作的,就掙不到錢,加上在外地的消費也比較高,所以一般在外打工的農村人都存不到什麼錢,收入也普遍比較低。

二.山區農村人在家種地的收入也不高,像我們山區農村的土地都比較不好種,土地一般在山上,機械都用不了,加上土地也不肥沃,翻地除草都靠手工,地也不算多,每家也就十來畝地,就算給再多的地,也種不過來,問題是用不了機械,只有在不農忙的時候,打打零工掙點小錢,在我們農村種地的,基本上也就是隻能吃飽飯,一年掙不了幾個錢。

好了就說這麼多了,雖然現在的農民生活提高很多了,但我覺得農村收入普遍還是很低的。


大毛記


你對現實社會的農民收入,如何評價?

這個問題範圍比較大,我就說我個人理解的吧。農民以前我們的定義就是,種田的,靠種植收入養家的。但是現在的農民是相對廣義的,不管是種植的,還是養殖的,都可以算農民,大方向就是指靠農業生產生活的平民。

中國是有5000年的農耕生活的古國,從古至今農民都是屬於低收入群體,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加上國家減免的各種稅收,農民的收入在逐年提高,但總體來說還是低收入群體。

因為靠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是無法養活一家子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如何分田地的,我們老家85後基本上是沒有田地的,85年以前出生的按人頭每人兩畝,就是水田一畝,旱地一畝。一家五口人算下來也就是10畝。後面就沒有分過田地,以前哪家人多就分得多,以前是多少,現在還是多少。如果想靠這點田地養家,可能會餓死。所以很多人才外出打工,這樣才能負擔起家庭的學費,生活費,醫療費。

所以現實社會的農民收入普遍偏低,無法專注於農業生產,需要有其他副業補貼家用,才能維持生計,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民的補貼或扶持。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各位大神加以補充,打字不易,進來看過的各位看官,麻煩點個關注,給個贊!謝謝!


我就是小農


農民真實收入的評價需要你自己去調研、評價和判斷。但是你需要清楚這幾點:

第一,   資源限制因素。中國現有耕地總面積大約19億畝,農村常住人口大約5.8億,人均就是3.3畝地,無論種什麼總收入是有限的。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即使農村人口剩下2億,人均也不到10畝地,這就限制了來自耕地的收入流。

第二,   農民收入由四塊構成:1、工資性收入,指務工收入,包括在本地務工和外出務工的收入。2018年,農村人均大約可支配收入1.4萬元,務工收入佔41%,農業經營收入37%,財產收入2.3%,補貼大約20%。從發展趨勢來看,務工收入將會繼續增長,其他三方面很難有更好表現。

第三,   糧食價格增長實際上一直收到各方面制約,即使目前國內糧食價格高過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相對於國內的其他方面價格增長,實在太低了,等於變相轉移了農民本應得到的收入。從1980年到2018年,糧食價格只翻了2倍。城鎮工資水平翻了27倍。通貨膨脹率更高,1980年的1元相當於2018年的250元。小農勤勞不致富,增產不增收。

第四,   未來農民收入會增加在哪裡?財產性收入是一方面,農村在進行耕地和宅基地土地確權,便於商業流轉,進入流通領域。集體土地流轉也在實施新政。這一塊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主要的收入流,但是也要看政策執行情況。其實財政補貼也有很大的餘地。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大約40%是來自於政府補貼,我們國家勉強達到20%,其中大多數還是被各種農業產業化企業和各種合作社拿走了,並沒有落實到農民人頭上。



問心老農


現實中農民的收入總體來說,收入還是不錯的,根據我的親身經歷來說說。

1.經過我和我們村的一些年輕人聊天過程得知,他們一般都去工地上打工,工地上一般工資像泥工,如果小工的話工資基本上一百八到二百,大工二百多到三百,鋼筋工基本上都三百多,木工也有三百多,這一年下來可以掙到七八萬甚至十幾萬,再加上家裡還有地,地裡收穫的玉米和小麥一年也能賣到五六萬,總的下來大部分家庭一年可以存上十幾萬年,久而久了,收入就高了。

2.有一天,我和江蘇的聊天,他們那裡養螃蟹,我就問他,那你們一年收入怎麼樣,他說,養螃蟹一年收入也有十幾萬的,他們那裡都把土地改成池塘了,在裡面養螃蟹,一年只賣一季,大約在七八月份,等螃蟹賣完了再把池塘水抽乾,曬塘殺菌。真餘的時間就在家聊聊天,打打麻將,小日子過得清閒自在。

3.還有一個就是安徽碭山,那裡農民都種上果樹了,有梨樹和桃樹,碭山梨在中國挺出名的,等梨樹開花的時候周圍縣市好多人去看梨花,旅遊又能增加一些收入,一年下來收入也是不錯的。

總之一句話,不論幹什麼,必須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做人。





姍姍來峰


1、從農村經濟來源分析,農民收入分為工資性、家庭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四個方面的收入。

工資性收入主要是勞務收入;

家庭經營收入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如種糧、飼養畜禽等的收入;

財產性收入主要是對外投資和財產租賃等取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與國家的支農政策等有關。

從全國的情況看,在各種收入來源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所佔比例最大。

2、從目前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以下5個部分:

(1)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是實行家庭承包制後農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穩定的方式。

根據數據統計,2000年農戶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仍佔家庭總收入的65.5%,由此可見,這部分以農業種養業為主的收入來源仍是目前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鄉從事非農經營收入:這是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農民收入多樣化的一個新亮點,主要包括農民在家庭農業經營之外進行的諸如工業、商業等第二、第三產業收入。

這是在鄉農民的一個重要增收點,也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

(3)外出務工收入:伴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現,改革開放浪潮下,外出務工成了農民獲得農業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選擇。這是一種工資性收入,2000年全國和東、中、西部地區這項收入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4.7%、14.5%、15.4%、14.2%。

這種收入以其廣闊的增長空間成為了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而大量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也成了我國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4)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曾是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等集體經濟剛剛興起時農民的重要增收來源,但是由於近年來各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都遇到了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市場等問題,這種收入的增長逐漸開始乏力。

(5)其他各種收入:包括來自於各種財產投資性的收入、政府財政或支農政策的轉移性收入、租賃變賣財產收入、親友贈送等各種收入。

擴展資料:

一、現階段我國農民收入的基本狀況

黨的16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指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向。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全民共享、城鄉共進,齊奔富裕之路。

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現興旺發達的大好局面的同時,與之相陪襯的卻是農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緩慢,從而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步履蹣跚的尷尬局面。

農村的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嚴重關注。下面的一些數據是對於這一狀況的有力說明:

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703元,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32%; 1997年至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每年實際增長僅3.8%。

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實際增長則達到8.6%, 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44%

2002年與2001年相比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4.8%, 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增長13.4% ,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35.8%

由此可見,農民不僅人均收入遠遠低於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長率也遠遠低於市民。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而無良性轉變,那麼農民的收入水平不僅永遠趕不上市民,而且還會進一步被遠遠拋在後面。

二、農民收入現狀探源

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基本根源何在?筆者在此歸納為“三大根源”:

首先,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是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產業性根源。在農業中,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是相交織著的,這使得農業生產既可獲得大自然的恩賜,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自然的約束。

其具體表現主要是:農業生產週期長,使得其資金週轉速度較慢;農業生產難以逃避種種自然災害侵襲,生產風險相當大;農作物單位面積產品重量大、產值低,保存費用高、風險大;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變現風險大;農業“無效成本”高(“無效成本”指自然災害成本,農藥與化肥流失成本,農業機具露天、大面積運轉成本與農機具季節性閒置成本等)無法回收。

凡此種種都會使農業生產者處於艱難困苦的境地,古今中外無不如此,而現階段我國尤為突出。例如,有資料顯示:1985年至1992年,我國每百元糧食資金(按不變價格計算)生產的糧食由893公斤下降到570公斤,下降了36%;

到1998年再下降到485公斤,比1985年下降了45.6%。③此種情況豈能不令人憂心忡忡!

其次,人地比例失調,是我國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資源性根源。由於 50 年代在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失誤,造成人口過剩——尤其是農村人口過剩更加嚴重;

與此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相對不足,造成農村人地比、勞地比嚴重過高(即單位面積土地承載的人口和勞動力數量過大),從而人均、勞均的土地產品和農業收入難以提高。

第三,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高速發展經濟、高速發展工業等城市產業而忽視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經濟戰略和相應的經濟政策,是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政策性根源。

其具體表現主要是:全面大力發展工業及為工業服務的的交通、建築、採礦等等經濟部門,而相對地輕視農業部門;國家充分提供面向城市、市民的公共產品,保障職工、市民基本生活、教育、醫療、養老等等方面的需要,而極少向農村、農民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使得農民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

長期以來,國家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民手中提取了大量的純收入,用於支持城市和工業建設;從信貸資金上來看,本來缺乏資金的農村卻存在著資金流出,而資金富裕的城市卻存在著資金流入;在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情況下,國家卻依然堅持向農民徵收農業稅等,無異於雪上加霜。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嚴重滯後,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即農民貧困。這種說法是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

實際上,城市化的滯後只不過是現階段中國農民數量大的原因,而不是農民貧困的原因。如果按這種觀點行事,則我國依然應當大力推行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政策,那麼,農民現狀的改善豈非遙遙無期麼?

總之,除了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和中國人均土地資源不足之外,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基本原因在於政策,即在政策上向城市傾斜而犧牲農業、農村和農民。

三、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的意義和途徑

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長期以來的種種制度安排,都是以犧牲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為代價,以保障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以明顯的對於農民的不公平為代價以換取國民經濟效率和市民的高福祉。

顯然,應當改變為:公平對待農民,保障農民福利,停止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它又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只有在城鄉並肩奔小康的條件下,才能切實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據此,我們顯然應當針對以上所述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三大根源”,全面大力促進農民的減負增收:

第一,針對農業的產業性特點,進行特殊的支持。主要包括:加強信貸支農,進一步解決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資金困難;推行農業生產、儲存保險制度,克服相關風險;

強化科技支農,弱化農業產業特點對於農業的不利影響;對於農業生產進行直接的貨幣補貼,以彌補其他舉措的不足。

以上種種舉措,都只能弱化農業的產業特點,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它。直接的貨幣補貼包括出口價格補貼(如當農產品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而難以出口時,國家給予價格補貼)、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即出售價格低於出廠價格)、耕地面積補貼(如歐美髮達國家目前都按耕地面積對於農民進行貨幣補貼;目前在我國也已開始實行。)

第二,針對人口多土地少的特點,繼續嚴控人口,嚴控土地的“農轉非”;同時,適當控制節勞型產業、行業,大力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在城鄉勞動力大大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應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勞動生產率,擴大勞動力的就業率、部分就業率、參勞率和參勞日。總之,要使農村剩餘勞動力盡可能在城鄉非農領域中分得一杯羹。

此外,組織農業勞動力的餘缺調劑,也具有一定義意。例如,河南與新疆有組織、有計劃地合作,在新疆摘棉時節,從河南僱請大批勞動力組成支援大軍,由當地幹部帶隊,合理地分配到產棉縣、鄉、村。

這樣既滿足了新疆摘棉的需要,又使河南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收入,而且避免了農民工的盲目流動而造成的種種混亂。諸如此類的活動,都值得給予重視。

第三,從整體上調整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經濟政策。其具體內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包括:大力加強服務於農村的各種基礎設施(如交通、水利、教育、醫療、文化等等),以便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民生活;

力求早日逐步實行城鄉平等的社會保障政策(如義務教育、低保、醫保、養老等等),使得農民逐步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實行普遍減負的稅費制度,全面減輕農民的稅費負擔。

全面減輕農民的稅費負擔,乃是農民減負增收問題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簡單:農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於市民而各種稅費負擔卻大大高於市民,而且在就就業、社保等方面也不能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顯然大大有失公平。

具體地說,首先要全面取消農業稅。其理由是,農業屬於弱質產業、高無效成本產業,理應在財政上予以普遍扶持,而取消農業稅便是最普遍、最實惠的扶持。

取消農業稅與取消農業特產稅相比較,後者具有鼓勵農民進一步發展農業特產的作用,其著眼點是效率;而前者則具有普遍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其著眼點是公平。而且,取消農業稅對於從事農業特產生產的農民來說,也同樣具有鼓勵作用。

據測算,我國農民的農業稅負擔大約相當於每公頃100—150美元;而美國對農民的耕地面積補貼大約每公頃100—150美元。那麼,與美國相比較,中國農民相當於每公頃增加了200—300美元的負擔。⑨由此可見,即使從取消農業特產稅做起,也應當儘早進一步逐漸全面取消農業稅。

現在,全世界發達國家和較發達國家中,依然保留農業稅的已經是罕見的了;在城市已經日益富裕而農業、農村、農民依然相當貧困的條件下,繼續保留農業稅已經是越來越難以站得住腳了。

其次,要全面取消稅收性質的“鄉統籌”。鄉級政府的一切經費,均應由國家財政支付。——這樣也有利於鄉政府精簡機構,提高工作效率。

至於農村集體經濟提留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等,只要不轉變為“鄉統籌”,其性質就與農民對國家的負擔無關;其具體項目、金額等等就應當在國家指導下,在農村集體經濟內部通過民主程序決定,而不必由國家進行不必要的干預。

四、全面大力推進農民減負增收的條件

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意味著要從國家的財政收入中撥出較大的份額用於農村,減少主要使城市受惠的財政支出的份額;意味著,在經歷了多年的“以鄉補城”的歷程之後,實行“以城補鄉”的新戰略。實行此種變革,也意味著由城市、工業對於農村、農業進行反哺。

一般認為,進行這樣的反哺是需要條件的。據韓永文研究,從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情況來看,大體上當人均GDP達到 800~1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大約佔20~26%, 農業就業人數佔全社會的比重大約為40%—45%,便意味著具備了條件。

據此,中國早在20 世紀 90年代中期便已經基本具備了條件。現在我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更加雄厚,反哺農業、農村更是不成問題了。⑩一種觀點認為,只有當農村人口減少到只佔全國人口的10%的時候,才有可能由國家對於農業和農村予以補貼。

這意味著,我國農民在今後的幾十年內依然要繼續苦苦掙扎下去而看不到城鄉平等、共同富裕的曙光。從而,此種觀點是非常難以令人接受的。

簡言之,加速對於農業、農村的支持,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已經具備條件,勢在必行;其關鍵在於追根溯源,加強認識,轉換政策!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提出四項措施,即“要穩定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面”、“拓寬農業增收新渠道”、“賦予農民的更多財產權利”、“要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以保質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實現“兩個高於”的目標,即農民收入的增幅高於GDP、高於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

1、穩定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面,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韓長賦部長在發佈會上所提出的提質增效、節本增效、規模增效均是當前增效的三個主要內容。

就提質增效來說,最關鍵的是當產品進入市場後要真正做到優質優效,優質的農產品要賣出好的價錢來,從而真正轉變傳統的以產量論英雄的觀點,把優質、綠色、生態、安全的農產品生產擺在第一位,將“三品一標”農產品作為品牌農業的重要內容。

2、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要創新發展“新農產品”。新農產品包括實物農產品、服務農產品、體驗農產品。

單靠農產品實物交易是不容易直接增收的,通過提高農產品服務附加值可以增加農產品價格,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產業的發展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另外,我國農村各種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的創新也有助於推動新農村的建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3、賦予農民的更多財產權利,從制度上保護和提高農民利益。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確權量化到戶、到人,盤活農村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從而實現農民“資產變收入”的目的。

目前農村土地“三權分立”的確權改革,即“集體的土地所有權、農戶的承包權、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權三權分開”,

一是堅持了農村資產集體所有制不變;

二是保護了全體農村居民的利益,實現了農村資產變收入;

三是調動了經營者的積極性。

4、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10個方面的內容,其中電商扶貧,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用信息科技來實現扶貧、脫貧。

具體形式有:

(1)為你(貧困戶)買,100元的錢買回200元的東西;

(2)為你(貧困戶)賣,幫助貧困戶把優質農產品賣出去,避免滯銷和積壓現象出現,給貧困戶帶來收入;

(3)產業扶貧,通過電商產業來實現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4)網上精準募捐,對一些貧困戶出現突發性的問題,如突如其來的大病、子女上學等困難,實行網上定向募捐、吸引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也不失一種新方式。

隨著經濟的轉型,GDP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再到趨緩增長,城市居民在結構優化基礎上的收入增幅趨緩,農民的收入需要穩步增長,或由增長到發展,從而提升農民獲得感。

只想說,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是很滿意的。因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自己有份工作收入,可以養活自己和孩子的。現在婚姻生活還是挺平穩的,但是不喜歡做全職主婦。更喜歡自力更生。有份工作,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圈。而現實社會需要隨時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付出才能有回報。人際交往也是學問。與己而言。真的能算上活到老,學到老了。


小黃探野


農民一年的收入不容易,從小在農村長大陪同父母早出晚歸,十幾歲時家鄉種植烤煙,從播種,出苗,移植到土壤裡,除草,施肥,每一顆煙苗的成長中施肥四五次,才能長到一米左右。當菸葉慢慢長大到菸葉發黃,然後把發黃的菸葉一片片的拔下來搬運到家,兩片兩片的葉子分別捆綁在兩米左右的竹杆上。捆綁好拿入烘烤的炕裡開上門,炕的一側下方燒火烤乾菸葉至幹,烘乾大概四五天左右。再取出烤乾的菸葉,再把幹葉取出捆綁好4一5斤重的一捆,最看在拿到菸草公司賣,整個過程下來,農民收入的一分錢太不容易了。

現在的農民雖然說賺錢的路很多,但依然存在風險,比如像今年的農民養雞鴨,出售運不出門,放在家卻沒有糧食養。為什麼會沒有糧食?因疫情原因每個省村的道路都封路,無法買到飼料餵養雞鴨。每一位農民都不容易,不僅靠天吃飯,還得靠運氣。






流浪小范


我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對於農村收入還算有一知半解。我老家河南信陽,屬於丘陵地貌,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再就是茶葉了,農村年輕人基本都是外出務工,老年人種植的水稻面積不大,基本都是口糧,茶葉產值不大每年產值在3000-5000元左右,農閒之際在附近村鎮打打零工。每年也就2-3萬元左右。也就夠一年家庭開支的吧,生活節省的每年可能會有1-2萬元存款,身體硬朗的每年多少還能存點錢,老年人大部分身體都不太好……總體來說還都是豐衣足食,農村廣闊天地,還是需要敢闖敢幹的年輕人打拼新天地……


風雨彩虹yang


關於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辯證的看,單方面來說,農民的生活水平比幾十年前好多了,相對於與其他行業作比較,顯然農民的收入以及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

一、首先,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活一直很艱難,到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糧食和服裝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然而,農民每天都很難吃米飯和麵粉。今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糧食、服裝、住房和交通的各個方面跟以往截然不同。所以縱向的角度看我們的生活條件應該越來越好。

二、如果我們橫向地看它一些人會失望,比如說農民的收入,現在種植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由於糧食價格低和投入大,種植地的年收入並不多,如果不能做好,還賠上錢。我有一個表弟,今年年種有50畝大豆,還有一畝地。一共600元租金,打300斤大豆,1.7元一斤銷售,一畝土地損失90元,你說家庭收入吃什麼喝什麼?看看其他行業,誰不是幾千元一個月,據說南方的國有企業一年可以賺五萬多元,這是無法比較的,所以農民只能多工作一點賺點錢補貼他們的家庭。

三、有些農民生活並不富裕,除了他們的收入微薄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家庭支出大,就像如果孩子們去學校和各地支持老人,每年在高中的生活費算起下來怎麼也得好幾萬,上了大學,農民的負擔會更大。他們不能借錢去上大學,農村有大學生的家庭不借債的很少,讓家庭步入了貧困,生活陷入艱難。

如果生的是女孩還好,要是男孩結婚又是一個大事,據瞭解所在地方的農村,男孩結婚沒有個50~60萬元根本不夠,一般都是要縣城裡的樓房20~30萬,車10萬,彩禮10~20萬不等,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這個數字想想就可怕,然後兒子結婚後分開住,所有外債老人償還,你說這生活能不艱難嗎?再有就是農村的老人不像城裡退休的老人有退休金,他們有的只是一個月幾十元養老保險金,再有點病災的負擔就更大了。

總體來說,農民目前大體上分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生活偏上,沒負擔衣食無憂;三分之一生活一般,無錢無債,夠年吃年用;三分之一貧困,入不敷出,生活艱難,生活艱難的原因主要是收入低、支出大。但隨著鄉村振興計劃的事實,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