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01 風暴世界

一月前寫文字猜資本市場會怎樣,很多人說你跳大神唱空歐美累不累。

一週前寫文字說資本市場會怎樣,又有人說你事後諸葛亮,說你站著說話不腰疼。

過去一段時間,基本上全球崩盤,石油崩完,股票崩,黃金與白銀陪著崩。至於比特幣等風險資產,直接死給你看。

網上流傳著一個調侃巴菲特的段子:

3月8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

3月9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兩次美股熔斷。

3月12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三次美股熔斷。

3月16日,巴菲特:我太年輕了… 21世紀20年代真的很神奇。

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其實巴菲特可能還有機會見到新的熔斷場景。但更多人不再為資本市場恐慌,而是更加關注疫情。生死當前,財富都是身外之物。

其實資本市場早都該洗盤了,新冠病毒只不過是充當了質檢員而已。即便爆發新的金融危機,不過是對過去十幾年金融泡沫的一種清算而已。

談到全球資本市場,也只有中國房地產依然堅挺,似乎風景獨好。

於是有磚家建議國家再搞一波房地產拉動經濟,也不考慮下高房價對實體經濟和外儲的影響;又有磚家喊大家趕緊買房升值、並且拿出2003年非典之後房價長牛的例子做示範,也不考慮下大家手裡毛爺爺夠不夠。

當然也許磚家們心中在謀劃一盤大棋,大概寄希望全球資本家來高位接盤中國房地產,而中國人拿著賣房子的錢把歐美那些科技公司買回來吧。

之前說過,資本最愛差異化,最怕平等化。最為平等的死亡,可以把資本歸零。不分貧富貴賤的傳染病,可以讓資本泡沫破裂。

資本市場接下來究竟怎麼走,其實不用去猜,先看英國的套路。因為英國是玩資本的老祖宗,熟悉資本的性能,倫敦金融街至今影響著世界資本市場。

02 所謂種群免疫

疫情爆發之後,絕大多數國家都在積極備戰抗疫,唯獨剛剛脫離歐盟而去的英國獨樹一幟,提出一個“種群免疫”的戰略目標。

所謂群體免疫:當群體中有相當比例的成員具有免疫能力,即可大概率地阻斷感染者的二次傳播,從而保護其餘沒有免疫能力的人群免遭感染。

通俗點說,就是讓大多數人感染一遍,困死病毒,然後就OK了。

歷史上有些沒有特效藥的疾病如天花、麻疹,都需要通過群體免疫的方式獲取免疫能力。比方說清朝初年,孝莊皇太后選擇康熙繼位,原因之一就是康熙曾經得過天花。歐美歷史上,家長邀請麻疹感染者和自己的小孩一起玩耍,讓孩子感染麻疹,從而產生抗體。

不同疾病獲得“群體免疫”的人口比例不同。天花或麻疹需要高達80%到90%被感染,方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效果。英國政府的專家組目前認為,新冠病毒需要的群體免疫比例是70%。

英國大約6600萬人口,按照70%算,也需要感染4700多萬。

按照目前新冠死亡率3.5%,自己算算要死多少人。但是如果參照意大利,在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下,確診3萬1,死去2千5,死亡率接近8%,類似於百年之前終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場“西班牙大流感”。

——太殘酷。


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如果中國政府敢拋出這個問題,立刻會被噴成篩子。

如果中國專家敢給出這樣的建議,祖墳都能被罵出青煙來。

如果是其他政府這麼弄,可以不屑一顧;但是英國人這麼弄,就需要細研究:

原因之一,英國是老牌發達國家,醫療水平在全球處於第一梯隊,有自己的邏輯。

原因之二,過去5百年,英國做事很有前瞻性。

案例一,要知道英國最初只是大西洋中間的一個島國,貧窮落後,是歐洲冒險家的樂園;但近代卻異軍突起,成為日不落帝國,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案例二,儘管英國在二戰之後失去霸權,但是依然停留在第一世界,享受富裕生活。

案例三,中國搞亞投行,英國看準機會入夥,成為歐美髮達國家第一個參與者。

簡而言之,英國大事不糊塗,是極端的現實、靈活、狡猾。

和英國這種國家打交道,如果自身智謀不足,會認為它很壞很狡猾。如果自身實力足夠,就會變得很容易,因為它極端現實。

03 英國人邏輯

獲得群體免疫大致需要這麼幾個步驟:遏制-延緩-研究-解決。

但是英國並沒有在“遏制”階段投入很多資源,就宣佈放棄。3月12日,鮑里斯首相召開眼鏡蛇緊急計劃委員會之後宣佈,英國進入抗疫的第二階段,“延緩”。

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什麼叫“延緩”?就是“將感染的波峰後移,延長流行期,降低峰值,類似於正態分佈,按英國的推算,短期流行造成一個感染高峰的死亡率和長期、低高峰的死亡是相對一致的。”。字面意思理解,延緩感染速度;本質內涵儘可能地錯開感染高峰,實現有序感染,避免醫療系統崩潰,把有限醫療資源投入到重症救治。

全世界都在試圖遏制疫情傳播,英國這麼搞明顯格格不入。英國放棄遏制的邏輯:如果採取非常嚴厲的措施,那麼當解除這些措施時,疫情會反彈,病毒可能在來年冬季再次流行,而那時英國的防疫體系已經超負荷運行一年,後果難以預料。

英國的思維是,實現“種群免疫”之後,猶如練成金剛不壞神功,再也不用擔心新冠病毒,相當於一步到位解決問題,實現一本萬利。只不過這個成本聽起來太過高昂,也太過冷血。而且這種方式和人類文明的價值觀違背,赤裸裸的叢林思維。

毫無疑問,英國這個思維是底線思維。因為這場新冠病毒最壞的結果就是大部分人被感染一遍,形成“群體免疫”。

04 反常為妖

這是英國人深謀遠慮麼?其實也未必。稍微想想就知道這個思路很不靠譜。

不靠譜理由之一,歷史經驗上講,人類上次全球性傳染病就是百年之前的“西班牙大流感”。那時候,人類在對那種傳染病毒沒有認知的情況下,在世界剛剛被世界大戰摧殘、各種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也沒有達到“種群免疫”地步,死亡率也沒有突破5%。現在人類擁有的資源遠勝那個時代,人的綜合素質遠勝那個時代,社會組織成熟程度遠勝那個時代。別的不說,就以中國的工業產能而論,現在每天能生產幾億個口罩。

不靠譜理由之二,現實經驗講,疫情遠沒有壞到要搞種群免疫的程度。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基本上都以自己的方式控制住了病毒傳播。尤其是韓國,兩週之前還處於崩潰邊緣,但硬生生地穩住局面。這種情況下搞什麼“種群免疫”,聽起來不可思議。

不靠譜理由之三,大家都在遏制,唯獨英國在放縱。那麼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整個世界孤立英國,禁止英國人入境。

但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思維,又是最現實的英國人提出來的,很反常。

事有反常必有妖!


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但是對英國來說,反常是稀鬆平常。下面欣賞一段典型的歷史獨幕劇:

1938年,張伯倫首相跑到慕尼黑,和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回到倫敦時得意洋洋地說:“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話沒落音,張伯倫被希特勒打臉,內閣倒臺;換丘吉爾上場。

丘吉爾叼著大煙鬥,高喊英國人要在全世界各地戰鬥;而且一改反共反蘇立場,拉著斯大林結盟,和希特勒幹。

——英國人立場轉變很快。

丘吉爾雖然和斯大林是盟友,英美卻直到1944年(蘇聯在東線取得戰略性優勢之後),才開闢第二戰場。

——即便是盟友,也精於選擇時機。

二戰剛剛結束,丘吉爾再次換上反共反蘇的面具,發表鐵幕演說,拉開冷戰大幕。

——再次快速轉變立場。

丘吉爾就是英國首相的典範,翻臉如翻書,立場非常現實。所以鮑里斯政府現階段執行什麼樣的政策,並不代表會一直這麼玩,立場很快就會轉變。

扒這些,並不是說英國人善變,而是說英國的政策制定和執行非常靈活。至於世界輿論如何看,那是面子問題,英國佬喜歡裡子。相反,我覺得有時候應該借鑑英國佬這種極端現實的思維方式,適當把“負責任大國”那樣虛無的包袱甩掉一部分。


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英國的政治套路非常現實,總是在想辦法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

那麼問題來了:精明的英國佬,不想付出什麼樣的成本?又想要什麼樣的收益?

05成本和收益

“我必須要對英國公眾說實話:許多家庭將提早失去他們的摯愛親人。”鮑里斯在記者會上警告,“新冠肺炎疫情是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最嚴重公共衛生危機”。

最初我就在想:鮑里斯這套“群體免疫”不是“政策”,而是“策略”。

英國人和意大利人一樣信仰自由,又是出了名的叛逆難搞。當初卡梅隆首相判斷英國不會脫歐,信心滿滿地去搞脫歐公投,結果脫了;搞得卡梅隆被迫辭職撂挑子走人。

難道鮑里斯不想執行“遏制”戰略麼?當然想。因為能把“遏制”戰略鋪開,相當於做一次全體動員,可以乘機掌握天量資源。沒有哪個政府首腦不想搞“遏制”。但在英國的政治生態中,鮑里斯肯定搞不下去。首先反對黨就很強大。其次老百姓肯定不配合,不讓上街,偏要上街;不讓聚會,偏要聚會。公示感染者信息又涉嫌侵犯隱私。

這個時候鮑里斯告訴大家,政府做了最壞打算,你們自求多福。英國人反而自己不上街了,畢竟誰也不想成為那被淘汰的3%。其實英國人素質不差,認真起來,還是大有可為的。通過這麼一番折騰,英國還是要回歸到主流世界的“遏制”狀態中。

——鮑里斯這招非常精明。如果簡單地把“種群免疫”視為鮑里斯的一個花招,那也未免低估了英國人的“狡猾”。因為那不是一個花招,而是一連串的花招集合體。

從內心深處講,鮑里斯和特朗普一樣,最擔心的還是資本市場失控。畢竟英國是老牌發達國家,喜歡高附加值產業,賺快錢。


英國人的精明超出你的想象


鮑里斯希望通過他的表演,能讓英國達到韓國或新加坡的效果,外鬆內緊,控制住疫情。在歐盟主要國家自我封鎖之際,英國趁機擴大高端市場份額。

雖冒風險,但富貴險中求嘛。

玩政治的,時刻都不能忽略賺錢。

不忘賺錢,可能把自己玩死。

忘了賺錢,不僅一定會把自己玩死,整個國家經濟也會跟著遭殃。

按照英國人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到歐盟自我封鎖之後形成的市場真空。鮑里斯這算盤打得噼裡啪啦響,讓特朗普都望塵莫及。

當然這並不是說特朗普不如鮑里斯精明。美國作為大國,必須自己搞定疫情。英國不同,即便最後疫情失控,它依然可以藉助中國渡過難關。只要英國願意拿出幾樣東西出來換,中國可以優先考慮幫助它解決問題。

06生意

第一樣,英國可以把“羅羅發動機”技術和中國共享。目前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還是短板,有了羅羅,如虎添翼。

第二樣,英國可以通過ARM公司,和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加深合作。現階段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第三樣,允許中國資本收購倫敦交易所部分股權。尤其是黃金定價權,這個對中國非常重要,有助於人民幣走向世界。

如果英國疫情失控,又想從中國得到優先援助,拿出這些籌碼,相信中國這邊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等醫療資源管夠。

那麼英國願意麼?時間回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前夕,同盟國在布林頓森林開會。那場會議,絕大部分權貴都搞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歷史證明,那是一場載入史冊的會議。因為那場會議中,英國同意交出英鎊霸權。

那場會議之後,美元成為世界霸權貨幣,奠定了美國世界霸主的基礎。美國付出的代價也就是給英國物資援助而已。英國人雖然狡猾,但很現實又識時務。在他們看來,世界歸根結底也就是生意。只要形勢到了那一步,它願意拿任何東西出來交換。

所以鮑里斯同志,花招儘管耍,有人幫你兜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