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到大學會改嗎?

手機用戶wws688


以我兒子的培養經歷來看,孩子的叛逆期可以延長和降低。

很多家長會特別頭疼孩子的叛逆期,總覺得人到中年後,自己的更年期遇上孩子的叛逆期,從此生活再無安寧。實際上,孩子的叛逆期可以延長和降低舒緩。

讀史君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才能做到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完美渡過一個正常的叛逆期。

“對症施治”,家長的威信度是良方

很多家長會十分哭鬧啊。孩子怎麼說都不聽,你讓他往南,他偏要往北,你讓的趕狗,他偏要攆雞對吧。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青春期說到底是一個“家長說話不好使”的問題。

找到問題,事也就好辦許多。所有攻克不了的難題,都是問題的根源找不到。根據問題,此時家長應該設身處地想一下,自己通常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反感一個人講話。

毫無疑問,是特別反感一個人,才會反感一個人說話。

反感是什麼?它實際上是威信喪失的體現。如果一個人絕對地信任對方,對方說過的話,肯定也會奉為圭臬。

所以,早些年像“卡耐基”這些人為什麼這麼火,沒有人反感,一波波的人蜂擁而至熱捧他,說的也就是同樣的道理。

用一件事向孩子證明自己的長處

生活中,我看很多家長不算是合格的家長。為什麼呢?因為他與孩子的關係失衡,不對等。要不以嗓門凌駕於孩子;要麼被孩子所凌駕。

這兩種方式根本不是與叛逆期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凌駕於孩子早晚會被孩子所取代,被孩子凌駕的更不用多說。

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與父母平等的關係。作為父母應該平視孩子,然後用一件事來建立自己的威信。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是通過讀書來征服孩子的。我兒子叛逆期時,也不喜歡讀書,我也沒有吼他罵他,我就給自己買本書,每天都堅持讀,而且要看著房門讀,就是為了讓他看見。

起初,他也不認為我們堅持下來。不到三個月,開始對我的認知有所轉變,一年後叛逆期消失了。後來,我兒子說“之前我一直說所有事,堅持就是勝利,他自己根本不信,直到看到我能從三個月,堅持到一年”感覺十分詫異。

逐漸地,也就接受認可我的話和觀點。

最後,我想說的是,天下各行各業都需要依靠學習來獲得,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去思考,如何學習成為父母呢?請記住,父母也是一種職業!


讀史匯


個人觀點,我覺得叛逆行為和叛逆期沒有必然的聯繫,所謂叛逆期這個概念是不確定的。叛逆期可以理解為一般認為的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發生變化,情緒更加敏感一些,再加上那個時間家長管的也嚴格,會使孩子產生反抗情緒。但是當孩子萬事都比較如意沒什麼好反叛的時候,或者情緒穩定,和生活沒什麼衝突的時候,叛逆行為也可能不會出現。題主說22歲出現叛逆期,重要的不是這個年齡,而是他為什麼要叛逆,他在反抗什麼,他的身邊發生了什麼。



文藝建設者


這個我覺得會改,首先要看孩子為什麼在那階段會產生叛逆,是因為剛形成自己的一些人生觀、社會觀,懵懵懂懂又自以為正確。叛逆是因為孩子覺得他在那個範圍內所瞭解到的東西,比父母輩的強。認為父母的一些觀念老舊,跟不上他的新思潮,殊不知,孩子所接觸到的都是表面現象,他不清楚他所謂的新潮、時髦其實都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他所接觸到的圈子也就那麼大,他不知道社會複雜、江湖險惡,還單純、還幼稚,所以容易被迷惑,容易以偏概全,容易一葉障目。所以一旦在某些問題上與父母意見不合,容易衝動,產生叛逆。

那麼到了大學以後,隨著接觸到的人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眼界越來越開闊,他會更加理性,人生觀、世界觀也會越來越成熟,考慮事情也會越來越全面,同理心會越來越強,那麼對於父母的一些言行,也會越來越理解,所以叛逆心態越會越來越平和。


一帆村夫


就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初中和高中的男孩子大部分都比較叛逆,不好好學習,以自我為中心。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心理狀態,這種情況下,儘量以引導和開導為主,多聽聽孩子怎麼想的,多溝通。

到了高三呢,有一部分同學會開始認真,畢竟身邊的所有人都開始為自己打算了,不再報團了,這也是成熟的一個小標誌。

到了大學之後,受環境和身邊人的影響,他們能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兒。在接觸的同時,也會引發他們自身的思考,這也會促進他們思想上的成熟。而且大學裡的生活不像高中一樣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會提供給學生各種各樣的舞臺和機會,身邊總是不乏優秀的同學,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可以被無限放大,這個時期容易迷茫,但是也最容易認清自己。

所以,叛逆的孩子到了大學,是一定會有所進步的,要對孩子充滿信心。


圓臉小小周


會的,但不一定。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變化。叛逆期只是他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完善,等過了這個時期走向成熟,他就會走向平穩,即叛逆期的很多東西是暫時的。

當然了,有些人的叛逆期會持續比較長,可能到了大學還會有叛逆情緒,也有些人在叛逆期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順暢度過,那他就會遺留一些問題(或叫情結)到長大以後重新“復發”,進行一次“補課”。

當然了,如果是遺傳或者從小養成的一些深層次性格,那麼一輩子都不容易改變。

所以,家長不用太擔心,關鍵的是在叛逆期期間要有耐心去和孩子相處,知道他處於一個“困難期”,也堅信他會變得更好,同時給與情理和人生髮展上的開導和指引,幫助他順利度過叛逆期,早日結束走向成熟。


老A教育a


孩子在青春期總會有那麼一點叛逆不經事,做父母家長的應該多引導他(她),多給ta一些生活教育,關鍵在引導,就好比高速行車,必須要在道路上而不能跑出道路去,不然就會出事,孩子叛逆也是一樣,隨時年齡增長會逐漸懂事,不一定到大學就會突然改,但慢慢接受一些人文教育會有很大的改變的


求是茶


要看教育和引導了,叛逆期一般初中開始,每人的表現和程度不一樣,不管打壓也好,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也好,有的孩子馬上就能調整好心理了,但有的孩子卻怎麼也調整不過來,用老一輩的話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是來討債的。

不過真的是沒有辦法了嗎?對於重度叛逆的孩子,一是引導,而是契機。


摩卡帶你學日語


孩子叛逆顯然是青春期普遍的現象。

但是也要具體分析。

通常,普通的叛逆現象的確是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必經之路。根據教科書的解析,少年時期身體快速發育,孩子的力量,肌肉,身高都快速成長起來,這就直接導致了孩子“獨立”的訴求顯著增強。因為,身體的發育昭示著孩子已經像一個成人一樣不再需要庇護,他(她)很自然地認為自己“和成人一樣”可以去處理各種問題了,其思考方式也傾向轉變為一種“獨立思考”,認為自己能做出判斷和決策,能為自己的行為和判斷負責了。

這就是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還是“初長成”,力量還不足,思想和心理還仍顯幼稚。成人(師長)的“認識”和孩子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導致雙方衝突。

叛逆是很危險的,是成長過程中需要極其謹慎對待的情況。但是,中國父母在這方面做得很差,只有極個別的家長能夠正確對待,大多數家長的做法不但錯誤,甚至還不如什麼也不做更好。

孩子的叛逆期有長有短,但是總得來說隨著成長,叛逆會自行消退,到大學的時候,孩子就已經能夠比較獨立地面對許多事情了,也談不上叛逆不叛逆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面對叛逆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干涉”,甚至應與適當鼓勵。中國古老的智慧“無為而治”,其實用來面對叛逆同樣適用。

叛逆不是一種病,而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雖然每個孩子的表現會有很大差別。既然不是病,那就不需要治療。家長們所要做的是多加“關注”,英文care這個詞更能表達這種關注。

這種關注,不是去糾正什麼,而是關心孩子。或者可以說是“愛”,甚至也不是直白的愛,而是關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細節,從側面用“圍魏救趙”的方式提醒孩子“我們很關心,很愛你。”

無論家長如何做,其實孩子是自我成長起來的,並不是老師教,家長管出來的。許多家長認為能通過管教的方式,糾正“錯誤”,其實這真是大錯特錯了。

家長們要記住一點,你能提供的是良好的環境和愛,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主動出擊的管教註定是徒勞的,甚至是有害的。


泳思歷山


這個得看家庭教育和孩子對自己的自律能力,有的孩子也許能徹底改變,有的孩子可能很難





深情無從寄


叛逆是某一時期生理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如果孩子從小接受的良好的教育,那麼叛逆期總會過去

而如果從小就沒有教育好,即使沒有叛逆期,長大以後也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