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沒了,古埃及被毀滅,古印度被碾成了渣,只有我們中國從始而終傳頌著它不朽的神話。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築的出現往往是反應一個時代人文歷史界標,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上下五千年,每一時期都有著書寫屬於他燦爛歷史的標誌物,其中標誌著其我國建築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化,應當要數"民國建築"群了。它既保留了我國傳統的風格,又汲取了西方建築適用之處,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外建築藝術的縮影。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民國建築,不得不說的就是南京的國民建築了,它不同於當時的上海、天津、廣州、青島等城市的租界區內建築,國民時期的南京建築,並不含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它既保留了我國傳統的風格,又汲取了西方建築適用之處,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外建築藝術的縮影,至今都令人駐足流連。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由於當時特殊情況,國民政府定都的原因,政府官員大興土木,整改市容,新建了各類建築,如政府部萬國建築博物館馬林醫院(鼓樓醫院)、中山東路上的中央醫院(現為南京軍區總醫院)、中央博物院(現為南京博物院)、中央飯店、中山南路上的大華電影院(原大華大戲院)、中央體育場(現為南京體育學院)等等,無不成為歷史見證。這一建築群體按其"美"來說大致可分為六種風格。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1、 中國傳統民族形式建築

這一風格的建築大多都為木質結構或磚木結構,大多數是單層,少數是雙層,多為民居和寺廟。廟宇多為重簷歇山頂,民居多為人字頂,這一風格主要是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建築佈局風格,以多座建築組成院落的形式,同時注重左右對稱的佈局。這算是民國時期南京城最為傳統的一種建築風格,保持著鄉土特色,和當時新建的建築有著鮮明的對比。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2、 西方折衷主義建築

這是一種歐美國家的建築風格,大多是模仿歷史建築,或任意組合各種建築,沒有固定的形式,靈活性較強,但講究比例勻稱,外觀優美,由於中西方的審美風格不同。這類建築在民國成立後,慢慢淡出了南京這座城市,現在僅有的實例只有建於1914年,位於下關的揚子江飯店,還有建於1915年的記洋行英國總監辦公樓了。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3、 西方古典式建築

它主要沿用的是古希臘羅馬建築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這種風格主要是以古典柱式為構圖的基礎,突出軸線,注重比例,強調對稱,講究主從關係。在當時採用這種風格的建築大多為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等一些大型公共場所。或許是為了向歷史致敬,在20世紀初的南京校園裡,也出現了這種風格的建築。

典型的代表是建於1931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此外還有建於1922年的國立東南大學體育館、建於1927年的國立東南大學科學館、建於1929年的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館、建於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銀行南京分行,都映射著那個時代的恢弘典雅。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4、 中國固有形式的傳統建築

這種風格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在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的《首都計劃》中明確強調首都南京的建築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儘量採用"。主要表現為宮殿式、混折中式以裝飾為特徵的現代式。它的提出既保留了建築應該具備的功能,又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內涵。在南京一開始多用於教會和學校,後期逐漸沿用於大型紀念性建築、行政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如1926年建造的金陵大學禮拜堂,1934年建造的金陵女子大學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以及四幢學生宿舍。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5、 新民族形式的建築

它的誕生主要是源於一些建築設計師的思考,考慮一些中西建築的矛盾,考慮到建築材料成本高昂等問題。開始探索新的道路,這群建築師開始主張創新,廢棄復古式建築,而是將西方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巧妙融合,繼承了西方的部分性質,如拱門、迴廊、舷窗,有加入了中國的屋頂、抬梁、飛簷。造型簡潔大方,在滿足建築物功能需要、中華傳統文化裝飾的同時,體現了我國設計師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和思考方式了。

代表建築就比較多了,如1933年建造的中央體育場建築群、1934年建造的紫金山天文臺、1933年建造的中央醫院、1933年建造的中山陵音樂臺、1933年建造的外交部大樓、1936年建造的國民大會堂和國立美術陳列館、1936年建造的中國國貨銀行等。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6、西方現代派建築

這一風格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束縛的思想被放開,西方建築師開始對原有的建築風格開始研討,擺脫了原有過時的設計理念,創造了符合當前時代的新風格,中國設計師也深受啟發,將其沿用打磨,從滿足人民基本需求逐漸延展到視覺享受層面,而且經濟又美觀。

在當時的南京也被廣泛運用,如1933年建造的首都飯店、1933年建造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1933年建造的福昌飯店、1934年建造的行政院建築群、1935年建造的地質礦產陳列館、1936年建造的新都大戲院、1935年建造的國際聯歡社等。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這一風格的建築任然是最為常見的建築風格。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國民建築崢嶸變遷

這一個個風格派別風格背後,都是我們的先輩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出來的,國民建築它既是我國曆史長河中的瑰寶,又為中國建築未來多元化,個性化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