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單工具,用得不對反而提高心理髮動成本,三個方法讓你真正活用


清單工具,用得不對反而提高心理發動成本,三個方法讓你真正活用

使用清單工具的邊界

清單的本質,是一份記憶和方法的存檔,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某個知識而犯錯,而是因為忘記在特定的場景中『 忘記 』了。

這個時候,如果能提前準備一張包含了所有關鍵要素的清單,在行動時進行核查,往往能避免不少的錯誤。

以上,便是《清單革命》這本書所宣揚的清單工具的核心觀點,它的確是有效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在任何可能的場景都使用清單工具,因為有的清單做了也沒用,只會增加你的心理負擔,完全不用做;而有的清單,因為它總是在負面地刺激你,反而會讓你誤入『 歧途 』,根本不應該做。

1.不應該做的清單

先來說說這種『 毒素 』最強的清單:不應該做的清單。

一位讀者在和筆者交流的時候,告訴我說,因為她發現自己老是陷入『 買買買 』的無底洞,想要節制自己的慾望,於是給自己制定了一份『 物慾清單 』,列出自己在衣帽服飾、化妝品、電子數碼、飲食等各方面的需求,每滿足了一項,就劃掉一項,每次想要買東西,就拿出清單看一看,如果已經滿足過了,就不再買。

看起來是很完美的,很能夠幫助自律的方案,但當時筆者就發現了其中的不對勁,我問:難道你不覺得,這個清單實際上是在鼓勵你去消費,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嗎?你這個月的清單裡,可能確實只需要買一件這樣的衣服,買個音質好點的耳機,但慾望只會越養越大啊,幾個月後,你可能就需要買好幾件潮牌,換個某著名品牌的藍牙耳機,才能感到滿足。

這位讀者的本意,是希望通過合理滿足自己的慾望以期達到某種程度的幸福,但實際上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了『 商品拜物教 』的圈套,

企圖通過購買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商品來滿足對自我形象的塑造,雖然知道應該『 節制 』,但是做清單這個行為本身,只會不斷的提醒我們自己:嘿!這就是幸福之源啊。

實際上,通過買個東西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一旦過頭,把這種虛幻的遊戲當成了現實本身,只會把自己掏空。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通過清單工具防止自己落入這樣的陷阱中呢?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只制定『 負面清單 』,不是告訴自己『 我只應該有哪些 』,而是告訴自己『 我不應該有哪些 』,在清單中寫下自己不需要的,不應該買的東西,每次有消費衝動的時候,拿出來看看,然後再做決定。

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在下一個小節,筆者會具體分享如何檢視自己的清單是否合理),希望你在制定自己的清單的時候,也應該首先自我反思一下:這個清單,是不是在負面的刺激我?激發我的物慾?或者是提醒我的深層次的自卑心理?千萬不要讓清單成為自己的負擔(如果你拿不準,也可以私信和筆者交流 )。

2.做了也沒用的清單

筆者曾看到過那種所謂的『 清單控 』,把生活中所有事情,事無鉅細的,一一的列出清單來,出門的物品有哪些,學習物品有哪些……

這些清單,其實並不是必須的,平時其實不用去釐定,在要出行,或者準備學習物品的時候,馬上回顧一下,釐定清單,進行核查,然後扔掉就行了。

有的讀者可能很疑惑,提前做準備不好嗎?再說,我就是喜歡這樣,生活有儀式感,怎麼了?

其實,筆者只是不願意你的清單列表裡有太多的東西,每次你打開自己的清單夾,裡面大大小小各式各樣幾十個清單,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會給你修改和運用清單的過程增添不少的阻力——你的心理發動成本,增加了。

如果你沒有養成這種『 如無必要勿增清單 』的習慣,漸漸的,你的清單會越來越多,其中夾雜著不少的效用極低的清單,最後你會發現,你花在維護這些清單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真正利用它的時間越來越少;並且由於其中大部分清單並沒有給你帶來生產力,你會對使用清單管理這個方法本身產生懷疑,然後因為不斷下降的效率,放棄使用這個方法。

清單工具,是一匹千里馬,養好喂好,用心呵護,在緊急趕路的時候,必定是一大利器;可你為什麼要給它裝上貨架,把路邊的破爛兒都放進去,把人家當驢用?

此外,還有一類所謂的『 目標清單 』,也是效率的一大禍害,有的人把自己未來幾年的大大小小的目標都列出來,希望以此激勵自己,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但最後卻發現這些清單的作用,不過也就是在列出來的那一刻而已,列出來就基本上不會再去看了;即使是看了,也不知道怎樣行動,

最後,這些清單反而成了自責和自我貶低的素材。

其實這些所謂的清單,準確來說,不過是『 願望清單 』而已,不管你列的是有關事業、家庭,或者健康的清單,和列出想要買一幢豪宅,買一輛超跑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它不過是你想要的東西而已,對於你的行動本身,並沒有任何的作用。

如果你要做『 目標清單 』,一定要保證這些所謂的『 目標 』是可操作的,能夠讓你在最近幾天立即行動起來的,比如筆者的目標清單裡,只有最近幾天要看的書要寫的文章,要拆解的片子,要拍的照片……這就是我所有的『 目標 』,因為我知道,這些重要的事情,肯定會引領我達到那個『 大目標 』的。


管理清單應該遵守的三大原則

這三個原則分別是:具體到應用場景,結果導向,鏈接到行動。

1. 具體到應用場景

其實在上一個小節,我們已經講到了做清單應該遵守的原則之一,所謂的『 可操作性 』,實際上就是『 具體到應用場景 』,不管你做的是怎樣心平氣和與不得不和他打交道的奇葩講話也好,還是每週的小快樂清單也罷,都要具體到一個場景:他若是做什麼怪,我就以什麼回應;我要是騎單車到某個地方坐一坐,就會感到很寧靜快樂……

在上一個小節中,我們還留下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如何檢視自己的清單是否合理,在這裡,其實我們能把我們制定清單的三個原則反過來用,制定清單,要遵循這些原則,如果做好的清單不符合這些原則,那它多半也是沒什麼用的清單。

2.結果導向

制定清單需要遵守的第二個原則,便是『 結果導向 』,也就是以最終結果去框定和完善自己的清單,你也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做某件事的清單,拿筆者自己來舉例,我給自己制定了一份

『 如何將照片調出膠片質感 』的調色清單,我通過在知乎,圖蟲等各個平臺和老師那裡學習,做出了一份清單,曲線怎麼拉,HSL怎麼調,好像都有一個套路,拿著樣例,也能調出個大概,那現在請問,這個清單,是不是有效的?

當然算不上,因為當我把這些套路付諸實際,在調自己的片子的時候,才發現很多問題,首先,不是所有照片都適合調膠片質感,主題不一樣,畫面中主體顏色,都是影響因素,並且,每張照片複雜的光線情況,色彩情況,往往要求和所謂的套路相反的操作。

所以,從此,我的調色清單變成了『 如何將照片調出最能強化創作主題的質感和色調 』,我不再盲目的追求所謂的膠片質感,只求作品本身的特性,我的清單裡的東西,從怎樣調才能出膠片質感,變成了在某個主題或者場景下,怎樣調節某個參數,會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看到這裡,不少讀者可能會產生一種誤解,那就是

認為『 結果導向 』其實就是如果發現這個清單沒有用,所以就廢棄了。這不過是簡單的試錯而已,所謂的『 結果導向 』,指的是清單要為一個靈活合理的結果服務,不符合這個原則的清單,典型表現就是想做一把『 萬能鑰匙 』,不管是什麼鎖都能打開,什麼東西進到這個模子裡,出來都是一個樣,這是不現實的,而且往往會使得成品失去原有的更高的價值。

但是,做『 結果導向 』的清單,也不是對每一個鎖都做一把鑰匙,那不叫清單,那是具體的知識性的操作細則,你是永遠做不完的,而且做出來也只能是針對這一個例子的總結,沒有太大的『 清單價值 』。

那『 結果導向 』像是什麼呢?它其實更像是一個如何針對每一把鎖做鑰匙的清單,該用什麼材料,磨鑰匙的時候應該怎樣迅速的和這把鎖對上號……

掌握這個原則,你的清單將會大不同以往。

3.鏈接到行動

從以上兩個原則出發,其實已經能夠制定不錯的清單了,但是,這些清單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這些,都是理論的推演。好的清單,應該是不斷更新,不斷反思完善的。

那我們應該怎麼完善?平時多看相關的書,每次實踐之後總結,這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些行動都不能算作真正的『 方法 』,因為他們只是提供了一個『 方向 』,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可這些事情本身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還隔著一道溝,這讓這些所謂的方法,顯得很『 生硬 』:看書 —— 完善清單 —— 實踐 —— 反思 —— 再修改清單,我們總感覺這好像就是一個形式,中間缺少一個自然的過渡,一個真正的有機的思考過程。

而筆者的方法,是每天固定做一件事:看書,並且用紙質筆記本做筆記。因為筆者是典型的發散思維,在看書的時候,我的思緒往往會被書中的一些字句勾連,聯想起最近的,以前的很多事情,而且很多時候,我都是帶著疑惑去看書,所以在看書的時候,腦袋裡閃過的,全是各種各樣的,針對最近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看書時,我會將腦海裡想到的所有東西一一記錄下來,不管是不是相關,事後再總結到電腦上(筆者看書的時候,三分之一的時間其實都在寫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要選擇紙質筆記,而不是直接在筆記本電腦上打字,是為了能完全解放自己的注意力,在電腦上,要克服的誘惑很多,而且很方便,這讓我感覺到更『 自由 』,思考的時候也能有更廣的空間,因為我隨時都能帶著書和本子外出,或者走到室外,不用擔心電腦的搬運,防盜,電源,以及鍵盤聲對別人的干擾。

此外,由於我們生來就是先學習手寫的,手寫對於思維的傳達其實更直接,而且能十分迅速的畫點思維導圖,不用花任何心思在電腦和軟件的操作上,這對於電光火石般迅速而微妙的靈感記錄來說,太過於關鍵了。

所以,簡單總結,最好的完善清單的方法,其實是讀書,帶著問題讀書,思考,並且把想到的所有想法記錄下來。

你的清單,其實是你的能力的反應,你有多厲害深度的認知,你就能做出多好的清單,做起事來就能有多得心應手,而想要提高這些水平,只有依靠讀書。


清單管理的一些小方法

1.生成

一般來說,筆者的大部分清單都是在閱讀和反思的過程中想到的,但我也時常在散步或者睡覺前產生一些想法,這個時候,我一般會用手機便籤或者手賬本記錄,然後在整理筆記的時候一併整理到電腦中的 為知筆記 當中。

如果是在用電腦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想法,我並不會直接點開清單進行添加,因為這樣往往又會引發不少的查看和修改和麻煩,我會直接在筆記的 隨筆 區寫下靈感,避免在清單的管理上做太多機械勞動,這一點也很關鍵。

2.推薦做的清單類型:

從性質上分,筆者會做正面和負面的清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比如狀態差應該如何調節,每週必做的快樂時間清單,每次在重要場合需要注意的修養自查清單,就是正面清單;而不再思考的一些無意義問題,曾經犯下的人際交往上的錯誤等,就是負面清單。

從功能上分,筆者的清單也有兩種,分別是操作清單和反思清單,怎樣完成一件事,比如寫文章的品控清單,以及上面提到的調節狀態,注意修養表現的清單,都是操作清單;而像是人際交往上犯的錯誤,以及自己做的對的地方這樣的清單,由於記錄的內容沒有辦法直接操作,只能反覆在增添內容的時候去複習,在遇到類似的情況的時候避免再犯,或者做曾經做得對的事情,筆者就稱之為反思清單。

筆者的所有清單,幾乎都是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的,不過現在(2020年3月20日),我的所有清單加起來也沒有超過40個(包括像調色、拍攝、導演、小編劇等技術性的清單),因為筆者在清單的過程中,總是在不斷的反思,刪去那些不應該做的清單。

你在做自己的清單的時候,也不必非要採用筆者的思路,只要你認為有必要的清單,就去做,然後反思是不是符合筆者提到的原則,再做打算,只有反覆的試錯,你才知道對於你來說,某個清單到底有沒有必要,每個人的智力和行事風格都不同,模仿別人的清單隻會讓你陷入對自我,對這個方法的懷疑,自己踏踏實實自我反思,做自己的清單,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某種程度上,這才是做清單的意義所在。

3.如何整理:不要分類

雖然筆者在上面給出了兩種列清單的思路,但是你不必在自己的清單文件夾內分什麼『 正面清單 』,『 負面清單 』或者『 操作清單 』,『 反思清單 』這些,筆者還見過那種清單分了生活類,興趣愛好類,然後又再細分,比如在生活類下面分生活瑣事類、工作任務類、人際交往類的,而且還給清單搞了各種花花綠綠的顏色……

這些其實都是不必要的,清單,直接命名就行了,什麼場景下用的清單就用什麼命名,然後

全部放到一個筆記文件夾下就好了,這樣不僅便於管理和查找,而且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別寫太多,只在需要的,能夠用的地方寫清單,讓你的清單保持一個合理的數量,對你你的心理能量,使用清單工具的信心都有很大的影響,這筆者已經在開篇說過,不再贅敘。


講清單,怎麼講成如何學習去了?

回過頭,你可能會發現,筆者這篇文章很多內容其實可以有另一個主題,那就是如何學習,雖然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講清單該怎麼做,但你發現,其實很多東西卻是如何反思,如何學習一個東西的知識。

其實,這才是清單的本質,能做出好清單的人,必定是因為他有超強的學習和認知能力,不要想依靠一個清單把事情做好,你做出這個清單的過程中,增長的能力,才是真正能幫助你的東西,清單,不過就是一些提醒,一張紙罷了。


清單工具,用得不對反而提高心理發動成本,三個方法讓你真正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