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估計現在西方的國家就不會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是偉大的軍事家了,因為等待亞歷山大大帝的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滅亡。

亞歷山大大帝什麼時候會到達中國?

根據記載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4年率領馬其頓士兵向東方的波斯人發動進攻,於公元前330年征服整個波斯,從公元前329年開始,亞歷山大帶領部隊東進至興都庫什山(也就是阿富汗東北部、靠近巴基斯坦),從那裡向印度出發,於公元前327年佔領了旁遮普(如今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沒有走錯路,從興都庫什山經瓦罕走廊,從新疆、甘肅到達當時的中國,在補給能跟得上的情況下,至少也要2-3年才能到達中國,也就是在公元前327-325年能夠直面戰國七雄的秦朝(前提是迅速解決北方的匈奴),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

亞歷山大大帝能打敗中國嗎?

那到達中國後,亞歷山大大帝能打敗中國嗎?我認為他戰勝中原王朝的幾率只有萬分之一。

1.亞歷山大面對的不只是秦,而是整個中原王朝。

自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就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當時周王朝實力很弱,權力主要在各個分封國,各分封國相互征討、搶佔底盤,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不管這些分封國如何打仗爭地盤,那都是內部爭鬥,名義上都是周王朝的屬國,所以如果有外敵入侵,那麼在周王朝的統一號召下,大家是容易團結起來對付外敵的,中國抗戰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2.即使面對秦國,亞歷山大也沒有多大的勝算。

從國力上說,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37年登基,他的老爹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重用商鞅,在秦國進行了變法,雖然秦惠文王上臺把商鞅給車裂了,但是商鞅變法的制度仍在延續,秦朝當時的國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亞歷山大大帝一路東征,後方絕對不可能得到那麼多補給。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自己帶著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40000步兵和4000~5000騎兵越過了希裡帕(今達達尼爾海峽)。雖然他的出征彌補了腓力二世遺留給他的債務,一個空了的國庫使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 。

從兵力上來說,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後,準備打大流士,當時亞歷山大只有4萬步兵和7千騎兵。而當時的秦朝有多少兵力呢?這個資料我沒有查到,但是在《史記秦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

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

也就是在公元前330年,秦國與魏國打了一仗,秦國俘獲了魏國的將軍龍賈,斬首魏軍8萬人。這就是歷史上註明的雕陰之戰,此戰大傷了魏國的元氣,之後魏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相抗衡,不得不將關中東部、黃河西岸和陝北的15座城池,供手奉獻於秦,秦國的地盤和人口都得到大大增加。那秦軍的兵力是多少呢?我估計秦國的兵力至少在二十萬以上,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大帝過來的兵力只有秦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從戰鬥精神上來說,秦朝自立國開始一直處於西邊,一直在和北方的蠻族進行作戰,所以常年保持一種戰備狀態,而且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人重軍功,軍事動員能力很強,戰鬥精神和士氣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不相上下,但是亞歷山大大帝是勞師遠征,厭戰情緒很濃,比如他打到印度後,士兵們就不願意東征了,所以即使他真的過來了,也必敗無疑。

另外,還有謀略,我們的孫子在春秋末期就寫出了《孫子兵法》,戰國七雄經過這麼多年的戰鬥,相互之間你爭我奪,所以在謀略上也會高出一籌。

綜上所述,亞歷山大大帝走錯路,沒有到達中國,這是他的幸運。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真的來中國了會是什麼結果?

大膽猜測一下,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真的帶軍隊到中國來了,將會把中西方聯接的歷史提早200年,那麼我們的始皇帝會不會把六國統一之後就能夠結束往外征戰了呢?也許中原王朝第一個打到歐洲的就不是元朝,而是秦朝了,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嬴政了。

當然,這就是純屬臆測了。畢竟打仗還是打的綜合國力,當時的秦朝軍隊畢竟不是以騎兵馬戰為主,而且當時的生產力也不足以支撐這麼長距離的遠征,就像亞歷山大大帝達到中國的可能性為零,中國打到歐洲的可能性也基本為零。


長青大俠在線上


吹噓馬其頓方陣太過了,這種方陣到了中國必然是寸步難行的。紙上談兵沒用,戰國時代打的是攻城戰,而不是兩軍對壘。

1、無法攻城。

戰國時期,平原對陣是非常少見的。戰國時都講謀略,而春秋及以前才是雙方對陣拉開架勢幹一仗。

成語“宋襄之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翻譯: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勢了,楚軍還沒有渡河,宋國司馬子魚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等到楚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們攻擊他,必然取勝。”宋襄公說:“不可”。楚軍渡過河了,還沒有擺開陣列,司馬子魚又請示宋襄公,宋襄公依然不答應。等到楚軍擺好陣列了,雙方交戰,宋軍戰敗了。

這是春秋及以前的打法,雙方各自拉開架勢,誰也不佔誰便宜,可以說是君子打法。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爾虞我詐,誰也不講什麼君子了,誰也不尊周禮了。

所以,假如馬其頓到了中原來,那麼可能根本沒人跟他拉開架勢打,你有本事就來攻城啊?面對中國的護城河和高城牆,馬其頓方陣也只有乾瞪眼的份,根本無法攻城。

2、水土不服、糧草不濟

中原地理環境獨天獨厚,周邊都是高原沙漠,馬其頓軍隊就算開闢了絲綢之路(我國漢代才開闢),士兵們也得累個半死,再加上水土不服,糧草運輸困難,所以馬其頓軍隊必須速戰速決,但是這時候他偏偏遇上的是中國軍隊,我們避而不戰,那馬其頓軍隊只能乾瞪眼。

到時候,攻城攻不下來,糧草不濟,又加上士兵們水土不服,那麼必然撤軍。

3、反擊的可能性

選擇攻城戰,這是我們謀略上的優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作戰形式。

但是,當敵人退兵的時候,我們的軍隊也許會追擊,那麼雙方必然還有對陣的時候。

亞歷山大打印度是公元前327年,這一年是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除新法,秦國這時候正是國力強盛的時候。

秦國此時應該可以動員四五十萬的軍隊。亞歷山大打印度的時候,作戰人員有12萬人。秦軍與東征軍兵力上有4倍的差距。

然後再看作戰的形式。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前面的長矛。首先,我覺得他這個圖片有些誇張了。那麼長的矛,你當是紙糊的嗎?拿著不累嗎?其次,方陣機動性太差,整體就像個烏龜殼。

再看我國軍隊的戰車,戰車對這烏龜殼確實沒法打。但是如果我們拼著損失一批戰馬和戰車,主動衝鋒,從四面八方進攻,戰馬和戰車雖然死在了他們的方陣前,但是他們也被堵住出不來了啊!此時我軍建造壁壘圍困馬其頓軍隊,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鱉!

所以,不管怎麼說,馬其頓如果到中國來,那必然是有去無回,最少也是損兵折將。

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秦軍對付馬其頓軍隊,其他六國從背後偷襲。




GRIDMAN


這麼說吧!歐洲所謂的大帝到中土來充其量不過是個參將的兵力!不說裝備,光人數就不值一提!歐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戰鬥,千人以上都叫大戰了。亞歷山大為什麼叫大帝?因為他有三萬步騎。中土一個小小的趙國快滅國時都能組織起40萬兵力,歐洲人過來根本不夠看的。假設現在還是冷兵器時代,拋開補給的問題,種花家可以統一藍星,而且沒有之一!比之現在的鷹醬強的不是一個數量級!





紫微天帝


告訴你們什麼是歷史。

中國從魏國李悝變法起到秦國孝公變法達到高潮,使得中國率先進入先進的封建時代。而歐洲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才開始進入封建時代。戰國之所以是戰國就是因為封建生產關係之下有著對土地資源的渴望,使得七國既有打的需求,更有廝殺的實力。而奴隸制的歐洲不可能是先進封建制的中國的對手!這才是原因。難道僧格林沁的大清最精銳的鐵騎打不過英國遠征軍,只是因為火器不行麼?還馬其頓方陣[捂臉],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書,別以為看了幾本雜書就認為自己瞭解歷史。要知道歷史的背後還有歷史唯物主義!還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我是小明白


這個提問忘了一個問題:如果亞歷山大攻擊秦國,其他六國會幫秦國嗎?說不定會從背後抄秦國的後路,秦國面臨兩面夾擊,你覺得秦國還能贏馬其頓方陣嗎?

像亞歷山大能從希臘打到了印度,說明他不怕後方補給的問題,他們都是就地取材,沒準亞歷山大吃的慣肉夾饃、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呲牙][呲牙]


紅紅的煩惱


對應一下當時的中國還在戰國時代,並未統一,時間上亞歷山大佔了優勢,不過他的兵種大部分是步兵,騎兵只有幾千,這麼點人力光是走到中國估計都要打個折扣,而且他進來的方向是面對秦國,虎狼之師不是說說而已,而且秦國兵種齊全,又是在自家地盤,可以肯定亞歷山大的軍隊回去的可能性都沒有


來世笑笑生


詳細的資料估計其他人應該都會回答到的。這裡就簡單說了,這個問題網絡上很多人都有討論過。結論很明顯,亞歷山大的部隊在當時雖然戰力不算弱。但是比當時的七雄還是差的的。中國的土地上因為連年征戰。軍事的發展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已經屬於很成熟的部隊,特別是秦國。有了較完整的部隊建制後勤,武器生產。作戰技術。當時的中國還在內鬥。基本也沒有怎麼關注外面的世界。認為天下就是中國這塊土地。世界的中心。亞歷山大的部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中國的差。士兵沒有中國的裝備精良,而且才數萬人。中國的戰爭即使是內戰。也常常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參與的。數萬人的兵力進入到中國可能被吞沒了也冒不出個泡來。亞歷山大一路殺來其實沒有遇到過真正戰力雄厚的對手。如果不是當時中國不知道外界的情況。一致對外的話,當時的中國在軍事上是可以踏平歐洲的。


自在的愛255


臥槽我大中華果然人才輩出,意淫的本事更是當仁不讓,蒙古騎兵征服天下也不過十萬,亞力山大更是打敗了60萬波斯大軍,你說我們打敗他我相信,可是說的那麼不當一會事,還要不要臉了,忘了百年國恥了嗎?自大多一點念個臭!


任泓禕


怎麼破解馬其頓長矛方陣?

如果單純的說馬其頓方陣,它本身的弱點還是很明顯的,比如狗頭山戰役,純引用:

……戰鬥戰役前夕曾下過一場大雨,當日早上在兩方軍營間的地區和山丘上因而瀰漫一場大霧[3]。儘管如此腓力五世仍舊下令進軍,但因大霧關係使得視線不良,腓力派遣一小隊輕裝步兵登上山丘偵查。同時弗拉米寧也派遣一小隊羅馬標槍兵(Velites)和騎兵登上山丘偵查,於是雙方偵查部隊在山頭上發生遭遇戰,羅馬方漸漸不敵,知道狀況的弗拉米寧立即派遣2,0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前往增援,迫使馬其頓士兵逐漸撤離山頭。腓力五世也派遣更多增援部隊,並把他的馬其頓騎兵和色薩利騎兵送去增援,成功擊退羅馬士兵並且迫使羅馬士兵撤離山頭,腓力五世的騎兵一路追擊羅馬軍直到羅馬軍的埃託利亞騎兵來支援才停止。而腓力五世儘管不太想把方陣送往崎嶇、不平的山區,但為了擴大戰果,下令大軍登上山頭,並令右翼8,000名方陣先朝羅馬軍方向進軍。

兩軍會戰戰敗的羅馬軍分隊回到主力部隊後,弗拉米寧重整陣列。同時馬其頓右翼越過山頂,與先前的山頂上的輕裝步兵和騎兵會合,腓力五世把那些部隊配置在最右側。此時大霧已經逐漸散去,弗拉米寧觀察到馬其頓左翼進軍方向的地勢過於崎嶇,可能會使馬其頓方陣在進軍時產生空隙,於是先命右翼部隊待命,來作為預備隊,並在右翼前沿配置戰象,而弗拉米寧親自率領左翼部隊進軍與馬其頓軍右翼交戰。腓力五世瞭解目前左翼崎嶇的地勢對他不利,於是下令他的右翼部隊朝山坡下的羅馬軍衝鋒。因為馬其頓軍從高處往低處攻擊而較有地利優勢,迫使羅馬軍左翼逐漸往後撤離。弗拉米寧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儘快,下令羅馬左翼儘可能穩住陣腳,自己連忙率領右翼部隊準備突襲。這時馬其頓左翼剛越過山頂,尚保持行軍隊形且較為混亂,同時也未組成方陣的戰鬥型態。弗拉米寧趁這個機會命令右翼大象在前,命右翼全軍朝馬其頓左翼發動突襲,在這突然的打擊下馬其頓左翼全面崩壞,士兵倉皇逃亡。這時羅馬軍的左翼在馬其頓右翼打擊下戰況危急,羅馬軍右翼的一位軍事保民官見到自軍左翼的不利情況,自發下率領羅馬右翼20箇中隊(Manipulus)朝馬其頓右翼後方攻擊,而因為馬其頓式方陣無法立即轉變正面方向來應付突來的威脅,使得方陣陣型破裂,在兩面攻擊下馬其頓右翼遭到擊破,馬其頓全軍全線崩退。弗拉米寧一路追擊敗兵,但仍讓腓力五世逃走,

簡單地說,馬其頓方陣的作戰形態導致其士兵主要集中精神於正面進攻,側翼的弱點很大,轉向也不容易。在戰役中馬其頓人通常是通過多個方陣互相掩護側翼,並且用輕步兵和騎兵對側翼進行掩護。一旦對側翼的保護疏忽了,或者類似上面那種情況,崎嶇不平的地形撕裂了隊形,很容易招來對方較靈活部隊的側翼襲擊。按照劍橋插圖戰爭史上的說法,羅馬人分散開來插入方陣的縫隙用短劍跟長矛兵貼身作戰,長矛兵只有防身用的匕首,因此輕易地被羅馬人屠殺。


兇猛的小腦斧


我只知道秦軍的編制很接近近代軍銜制,雖然兵器普遍是青銅(鐵器不是沒有,少,主要用於農具的製作),但各種成熟的機關弩箭已有各種配備,可以單手作戰,兵工廠也是流水作業,戰車是三人制,軸承製造也很成熟,軍隊的分類從突擊隊到重步兵到騎兵等可以適應各種軍事戰術的調派,兵法上運用也十分成熟,關鍵是:人還多,還驍勇彪悍,那時軍隊不發軍餉,只供應乾糧,但秦人一聽有仗打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畢竟商鞅變法的法律中,敵軍的人頭數是改變社會地位最直接也來得最快的手段,所以,亞歷山大應該很慶幸沒來華夏送人頭,其實,根本沒這個可能性,因為碰到遊牧民族匈奴就應該止步了[黑線],供給很難供應的正規軍隊一向對遊牧民族的遊擊打法是很難招架的,當年霍去病可是比匈奴表現出更流氓的遊擊騎兵打法才讓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那時匈奴的部隊人數也是以萬為單位計數的吧╮(╯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