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真實本意是什麼?

河東來


...


伊青禾


斯大林死後,在會議中,赫魯曉夫對斯大林進行了批判。突然,從參與會議的人群中傳出:“和斯大林一起共事,為什麼您就沒有指出他的錯誤”?“誰說的”一聲惟妙惟肖的斯大林的聲音從赫魯曉夫同志的嘴裡發出。會場上鴉雀無聲。於是,赫魯曉夫同志輕聲地說道:“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中國的儒學精華就是兩個字“事君”。與斯大林的“誰說的”類似,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有一天,人民習慣了法律威嚴,棄用仁義禮智信,一樣的朗朗晴空。就沒有了醫療腐敗、司法腐敗、官員腐敗……各種各樣的權力腐敗。仁義禮智信串聯起來的各個朝代,都在經歷此,有的或者是剩下的只有權威和腐敗,於是,一模一樣的的血雨腥風,竊國成功。可謂:“皇上輪流做明天到我家”華麗轉身。為什麼呢?仁義禮智信最不能擁有的就是法,法的存在,就徹底顛覆了仁義禮智信最虛偽的假面具,權威和官威。維護權威官威的面具👹,仁義禮智信講了幾千年,就如同【斯大林同志的一聲“誰說的”】。


張中春1


有見過中國曆代統治階級對百姓講過"仁義禮智信"的歷史嗎.絕對沒有過?

"仁義禮智信"不過是統治階級給百姓眾生量身打造的精神枷鎖,炮製的精神鴉片而已?

是約束愚昧百姓做行屍走肉,對統治階級逆來順受,做任人宰割的羔羊,是殺人不見血,吃人不吐骨頭的伎倆,,,,


鑫挺83563181


說白了就是嘴上說一套,背地裡做另一套。禮義仁智信是規範別人的,不是要求自己的。別人都禮義仁智信了,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儒家文人的特點就是,嚴於律人、寬於律幾。要求別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自己是明哲保身。現在不還是這樣?道德綁架那些人,事情落到自己頭上會如何?

只要看穿了儒家禮義仁智信的真相,就能在儒家主導的社會如魚得水,看看歷史上儒家都做了什麼不就知道了。

不要聽他們說了什麼,一定要看他們做了什麼,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越是把道德與如何做人掛嘴上的,百分百背地裡是滿肚子男盜女娼。

道德是用來做的,不是用來說的,雷鋒沒有多少文化,也說不出多少大道理,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論語,可是雷鋒實實在在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禮義仁智信。

說教者的理論永遠是說給別人聽得,自己從來不信那一套。


雯臣


毛主席思想才適合人民群眾。

中國人民如果沒有毛主席思想不曉得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歷史上我國產生了許多大思想家。比如老子,孔子,孟子,這些思想不同的領域對國家民族作出不同程度的貢獻,為中華文明史提供了思想營養。這是不容致疑的。但是這些思想家都是為君主統治階級而思想的。

比較中大多數現代派人們確認,毛澤東思想最優秀。首先毛澤東思想是國家社會大多數中下層人民求翻身得解放的思想理論。是推動人類社會向著民主,平等,互相關愛的文明目標前進的動力。毛澤東思想給世人擺脫危難,贏得平安幸福提供了方法。毛澤東思想為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工作者付予了哲學思想指導。給軍事學者傳授了戰略戰術的豐富理論。總之毛澤東思想是科學的指南,又深含靈活機動的神奇功能。正因為這種神奇,所以美國有位將軍深深體會地說:“中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軍民”











襄陽陶哥


頭條關於儒家的問題挺多,以前記得回答過。。

當今背景下,不要說那些受僱的引導員,即便大學國學教授,又有幾個真懂儒家的?

儒家涵蓋的內容太多,當今似乎也不可能組織相關人員將其系統化整理,真要講清楚,怕要洋洋灑灑了。。

所以,在此簡單說幾句,懂的自然懂。不懂的,就算你把他腦漿做個透析他還是不會懂。。

第一,以前有些商人自詡為儒商,以為自己知識分子經商,當的起這稱號。我說,你們沒資格叫儒商。什麼是儒,你們根本不懂。儒從需演變而來,一個致力於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儒,你們有多少人做得到?

第二,什麼是仁?屁都不懂的引導員都敢批判仁,我根本不信他們會懂。仁是兩個人,不是從,從是簡化字。引申為人和人之間相處的道理。仁是儒家關於社會的基本觀念,大家都遵從道理社會自然和諧。。

第三,儒家核心思想是什麼?儒家思想解讀太多,回到最初才不會偏離。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說:忠恕而已。。

忠人之事,恕人之心。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搞階級鬥爭的人是不可能懂的。。

簡單說到這。要說清怕不容易。

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因為跨度大,參與人眾,各色人等為一己之私或推崇或利用或復古或詆譭,致使各種言論比比皆是。又因其經典研讀需有一定學識基礎,因此,能理解者更是少之又少。。屁股決定腦袋,多數人以自身利害隻言片語胡亂批判,還是罵儒家不用坐牢的道理。。


八大槓人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最初由孔子提出“仁義禮”,後來孟子引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完善為“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從他的起源到完善以及流傳至今,歷經兩千五百多年,在中華倫理道德觀念的發展過程,最具有核心價值觀。

“仁”是仁慈,仁愛,仁者愛人。這種愛不僅只是愛著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而是關愛著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與人為善,以和為貴,平等自由,救濟他人於危難之中。

“義”是義務,義氣,義不容辭。對親人,對社會,有擔當有責任心。義是人與人之間的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四海之內皆兄弟。心懷仁愛的感恩之心,去做每一件事,去對待每一個人,這就是仁義。君子重義不重利,見利忘義小人之心。

“禮”是禮制,禮儀,以禮相待。以禮規範社會制度和秩序,以禮規範人的言行舉止。中國是禮儀之幫,處處都有良好的禮儀風範。對任何人的以禮相待,相敬如賓,社會就充滿著穩定與和諧。

“智”是理智,智慧,智勇雙全。面對任何事情,必須有著清醒的理智。深思熟慮,反覆思考,明白是非。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自己的事業,穩步發展,做強做大,奉獻社會。

“信”是信用,信心,信譽第一。人無信不立,言而有信,誠信做人,誠信贏天下。講誠信才有更多的朋友圈,才有更多優秀的成功者與自己志同道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各種磨難,還必須充滿自信,信心百倍地去戰勝艱難險阻。

儒家思想是最撲素的人間智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既是修身齊家的行為準則,也是中華文明的道德標準。








朱八戒CC


三天所約已到,各位網友的辯論精彩紛呈,說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我不贊成大力推廣仁義禮智信。從字面上看,以現代語言解釋都是美好的。但是儒家的東西都是多面的,可以從不同角度解釋。光這麼幾個字,各位網友的解釋已經有很多種了,正面的,側面的,局部的,現代的,反面的,背面的,古文原義,名人語錄。每一種解釋都有理有據,這樣標準不明的東西,一旦拿出來作為普世標準,必定引起思想混亂,然最終解釋歸於儒家,於是乎,通過曲折迂迴,儒家再一次登上歷史舞臺。

其二,如果要推行仁義禮智信作為普世的道德標準,必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你覺得僅僅用幾個字行嗎?它不是法律,可細緻程度涵蓋範圍遠超法律。一部僅規範底線的大國法律你知道有多麼冗長繁雜嗎?以中國為例,一共有1109部法律,現在用的有260部左右。大概有十幾萬條條例,這還不包括更加龐大的地方法規和延伸部分,就這還不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你就憑仁義禮智信這幾個字要約束大家的行為,想都可以想的到,流於形式是必然的.就如那位辯友所說,不提倡仁義禮智信的都是壞人,

只要大家嘴裡說這這幾個字那就代表好人了。至於行動,你只要把這幾個字按上去就有理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於是強盜有強盜的仁義,------殺富濟貧,替天行道;

漢奸有漢奸的仁義------曲線救國,

;殺人犯有殺人犯的仁義---兩肋插刀,行俠仗義。人人都有一個符合自己的利益的仁義。只要你外面披著仁義道德這層皮,你做什麼都可以。這就是魯迅先生說的仁義道德背後是吃人二字。更致命的是,它的隱蔽性和迷惑性

等到你發現它的本來面目後,可能已經造成很大的損害了。

這就是我不贊成推廣它的原因。

當然,不推廣它成為一種普世規則,自己學習自律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沒有成為標準,就不會成為擺設,也就不會被人鑽孔子。雖然各人同樣有各人的標準,但是你的標準不一定會被別人認同。至少大家不會被一件漂亮的外衣所迷惑。這就必然逼迫你去做,而不只是說。

當然這裡面可能有個矛盾,就是辯友說的,你不推廣別人怎麼會知道?

這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緣由。這是沒有辦法的。

這種模糊的標準,一旦形成權威標準,必然會被鑽空子。模糊的東西只能模糊對待。

南宋朱熹,曾經試圖把這些模糊的標準化為精確推廣,但是結果造成了社會的停滯不前,固化封閉。

這不能不令人警惕。

國家有公民基本規範的律法,就是法律了。其它道德上的東西有我們傳承的已經潛移默化的東西,比如以前的五講四美,簡單明瞭,這就可以了。不需要畫蛇添足。


星移鬥搖


仁實際上就是天,參照天道描述人道就是仁。天道以生生為大德,人道為而不爭。天道生生,人道利他才符合天理。故仁者愛人,所謂愛人是指如何對待他人。

義者,宜也。歸根結底就是如何做更適宜。義,主要是對人對事的態度。真筆上下結構,上面是羊,寓意是吉祥良善。下部分是我,寓意是自己。自己的言行如果是美好而吉祥的,就沒有什麼不義了。

禮者,理也。言行都站在理上,就算得上彬彬有禮。禮的作用就是使人們擬製自己的動物本性,增強人性。

智就是智慧,是綜合人的感知與認知,抽象選擇的言行策略。上下結構上為知,下為曰。總體看就是知道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不能說。什麼時候該說而不能說,什麼時候不該說而必須說。

信者,人之言。人無信不知何以可,人無信,何以立。信既是對人,也是對己。無論對人還是對己,關鍵是真誠。但在信與義之間,一定是唯義所在。不符合仁義之信不可取。

總之,仁義禮智信,唯君子所能追求,是做人的道德基礎,捨棄了仁義禮智信,則人性幾於禽獸了。


孔祥發7


“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它是儒家對人尤其是儒生修身正己的基本要求。可是總有人搞不清楚五常是什麼就急急火火的拿出來扭曲理解胡說八道抹黑儒家。

“仁”是仁慈、仁愛。教世人有仁愛慈善之心,育善心行善事修善德。

“義”是責任、擔當。讓人們在面對和處理不同的社會身份(如父親、丈夫、兒子、領導、員工、朋友、老師、學生等)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禮”是規則、秩序。是讓人們遵守不同社會環境、人倫環境、工作身份下的各類秩序規範,成為一個“知禮、懂禮”的成熟社會人。

“智”是明辨是非。是要人們有獨立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盲從盲信。

“信”是誠信、信任。這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基礎。言行一致,誠信為本更是一個有德行的人的基本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