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原諒”父母?

何興才


之前我在微博上談過跟父母和解這個問題,結果導致很多跟父母關係很差的粉絲“怒取關”,覺得我說得太過雞湯,可事實上,這些朋友並沒有真正瞭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我說的“和父母和解”,本質上其實是“跟自己和解”。

我所說的和解之路,不是說要你去遷就,去服從,去道歉甚至去討好,而是:只是把父母當成一個人去看待,而不是自始至終把TA當成你自己的父母。

只有你學會從一個成年人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父母,才能明白和解的意思是什麼。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身邊有哪對父母是完美的呢?一定有做得非常好的父母,可你看到的終究只是別人願意展示給你的部分,而且,即便別人的父母再好,那也只是別人的命運,跟你無關。我們總是習慣去羨慕那些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拒絕去承擔和麵對那些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不堪,可仔細想想:我們內心深處對於那種完美父母的渴望,實際上還是因為我們還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希望父母可以讓我們依賴,希望能從他們身上討要到無私的照顧。

那些把父母當成禍害的人,都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心理:父母既然生了我,就應該對我的人生負責,就得照顧好我、給予我無私的愛、做我的榜樣和後盾、不斷引領我前行……他們過於認定父母就該是要能滿足我們一切需求的人,一旦這種渴求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憤懣、怨懟。這種充滿匱乏感的思維,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維,可以伴隨一個人多年而不可解。

甚至有的人即使做了父母,也會向子女去索求這些,只不過是以要求子女孝順的名義。

這樣的心理,從本質上來說是帶點“巨嬰”性質的,無論男女老少。

唱《忐忑》火遍大江南北的龔琳娜有一次在採訪中說:“我一直在思考父母和孩子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後來我發現,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關係,也不是平等關係,因為即便父母和孩子做朋友,事實上你永遠不可能和他們像同齡人一樣交朋友。我覺得父母和孩子其實是前後關係:把孩子帶來到這個世界上,撫養他們長大,再把他們送去想去的地方,目送他們慢慢離開你。”

我不知道這段話是不是對你有所幫助,但它卻令我思考良久。父母和我們,不可能是平等的,也不該是“上”與“下”的階梯式關係,而是像古人和我們,我們和後人,一個朝代與另外一個朝代,一個海浪和另外一個海浪……父母把我們帶來到這個世上,看著我們長大,而我們看著他們變老,看著他們離開這世界。

所以,當你真正長大,長成一個真正的大人,並長出慈悲心,那麼,諒解父母,不管是怎樣的父母,都不會是難事。

早些年,我跟父母也有過很大沖突。比如跟我爹吵架,我怒不可遏到把翻蓋手機當他面砸成兩半;跟我媽冷戰,同住一個屋簷下的母女倆兩個星期沒跟對方說過一句話。現在想來,其實都是些小事情,但當時就是覺得:作為我的父母,你們為什麼不可以理解我?

你看,父母和我們都是普通人,有時候是這麼的不完美,甚至不可理喻。但或許你可以去想想他們小時候,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說不定不如我們得到的一半。

比如我的父親,雖然恨不能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給我,但他脾氣一直比較暴躁,有時還會非常自我。我發現,當我把他當成我的“父親”、“家長”的時候,心裡總會覺得他不夠稱職;但當我只把他當成一個人,甚至嘗試著回到他的童年去,看他是如何從一個孩子長成一個大人的時候,心裡就只剩下體諒和心疼。

我的父親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而我的奶奶是個盲人。父親出生後不久,因為不會哭,奶奶誤認為他已經死了,直接就把他丟進了茅廁(可以想見我奶奶是怎樣一個糊塗的人),直到鄰居奶奶去上廁所,發現這個被丟棄的小男嬰還會動,才撿回來拿給奶奶繼續養。父親11歲開始當家,因為那一年爺爺去世了,他就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父親能成長為那樣一個品性優良、自強自立有擔當的男人已經算是奇蹟。我們作為子女的,如何還能期待更多?

這幾年,我慢慢明白了父母的侷限並在他們各自的原生家庭中找到成因,所以對父母更容易做到體諒和心疼。也許也是因為到了一定年紀,我漸漸明白了“在相處中先了解對方,比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訴求”更重要,於是我儘量退回我“孝而不順”的本分:不封閉、隔離他們,潛移默化讓他們慢慢體會這世界的開闊,並學會尊重我的選擇。如果依然學不會,則儘量選擇少對抗。

4

木子美說過一句我挺服氣的話:大多數人進入中年後,對父母的情感會變濃,無需外力也會主動改善,這大概是處境和經歷引發的共鳴。她還說,不要急,愛的返養其實會成為你內心需要的一部分。

也許是長大了,對此我是深有同感的。

仔細想想,父母也是凡人,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劣根性。也許他們貧窮吝嗇,也許他們自私冷酷,也許他們專制跋扈,也許他們永遠都學不會反省自己…….但能決定我們未來的,還是自己。

父母給的一切,好的,壞的,都只是原材料。家庭的貧瘠可能會令人奮發圖強,也有可能會讓人成為強盜;家庭的富裕可以令人衣食無憂、更加自由,也有可能使人成為紈絝子弟;專制強勢的父母,可能令人有樣學樣變得更加霸道,也有可能讓你軟弱可欺……

出身對我們有影響,但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性格,甚至是命運,成就了現在這樣一個你。

我們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不要去怪罪別人,因為我自己的幸福、快樂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心理學意義上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創傷,其意義只是在於:通過了解它們,我們可以瞭解真實的自我,並全盤接納自己,從而擁有更完善的人格,獲得更幸福圓滿的人生。

但它絕不是用來給自己解釋弱點的藉口,更不是洗脫罪名的託詞。我一直持這樣一個觀點:一個人偷盜,是因為他自己選擇去偷盜,不能怪罪於父母,哪怕他的父母也是盜賊。

我們不需要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負責任,但從現在開始,可以學會對自己所做的每一個選擇負責任,因為我們現在締造的氛圍就是我們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該慶幸,自己有機會重新創造一個家庭文化。

一個人童年時原生家庭的影響,遠大於後生家庭的影響。在無人為阻斷下,這種影響將持續三代。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更應該體諒父母,並想法設法從我這一代改變,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而過去好的方式則要把它傳承下去,給孩子健康、樂觀的童年。

父母其實也跟我們一樣,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弱點和侷限,也會在人生路上犯錯,並且,也應該被允許犯錯。有的父母,願意花一生的時間去學習應該怎麼做一個好父母,而有的父母則認為自己天然就是正確的、權威的,不容你辯駁。

這些,我們都無力改變,但我們需要意識到的一點是:父母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對的人,我們也不是每件事都必須如他們意的孩子。

我們體諒父母,並且不再以“讓父母滿意”為追求,其實也是一個與自己握手言和的過程。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一些朋友會問:我父親(或母親)就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渣,我根本不想再見到他,那你讓我怎麼和他們和解?

真正的與父母和解,前提是建立在對自己,深深的接納和理解之後。如果你的父母一直讓你感到受傷,那你何苦要去勉強自己,去與他握手言和呢?你不需要勉強你為了達成一個別人想看到的“大團圓”結局,去勉強自己做任何你內心根本不願意做的事情。你只需要這樣一種和解:完全的,徹底的,深深的,接受你的父母這個真實的樣子。這樣,至少,你不必在意念中想象出一個稱職父母來,並因為真實的父母達不到“稱職”而憤憤不平。

這世界上,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有深有淺。感謝他們帶你來到這個世界,諒解他們過去的所作所為,並且與自己和解,告訴自己:目前這樣的狀態就是我心裡想要的,也是我自己選擇的,我不怨恨誰,也不覺得誰虧欠我。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人生,我沒法對他們的人生負責,這就夠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完美”,但作為比父母更有悟性、力量的一代,我們可以回到內心深處,去抱抱那個不想長大的自己,然後揮手跟它道別。在接下來的人生裡,我們要儘量去練就海量的胸懷,容納得下自己以及身邊人的不完美,也容納得下世事人情更迭變遷。

當我們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之後,對父母自然就沒有了索求愛的衝動。沒有了這種衝動,自然也就無所謂傷害。我們甚至可以像大人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我們的父母,去擁抱他們內心深處那個一直長不大的孩子,給他們如同菩薩或上帝一樣的悲憫和關懷。畢竟,留給我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多了。

我想,所謂的長大、成熟、獨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吧?小時候,我們一摔跤,就只能看到自己在痛,但現在,我們也有能力看到別人的疼痛。慢慢的,我們開始學會把指責的手指頭一點點收回,試圖去理解他人的困頓、侷限、痛苦和迷茫,並全然接納命運給予我們的一切。

像是一個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在宇宙星空下,諒解、悲憫和接納另外一個人類。


(作者簡介:晏凌羊,80後,2001年雲南省高考某市文科狀元,在廣州生活的單親媽媽,從體制內離職創業的小白。著有情感暢銷書《願你放得下過往,配得起將來》《願你有徵途,也有退路》等)


晏凌羊


最近我也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媽媽強勢,一輩子也苦,但出發點是對我們姐弟三人好,但說出的話非常的傷人,就前幾天她說了非常傷我的話,結果我這2天腦子感覺疼得厲害,時不時的想起她說的話,想著以後不來往了,但一想到她的好又放不下,最後還是覺得應該去看她,好好和她相處,這算是原諒嗎,希望我的經歷能給你有所幫助


花蔓一池


從標題上看,你在原諒這個詞上加了雙引號,說明從本意上你已經原諒了父母,而只是在內心裡還是有些隔閡,雖然我不知道父母做了什麼讓你傷心的事,還是你沒有理解父母的用心,你覺得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給你造成了傷害,我覺得原諒其實談不上,更多的傾向於互相理解。

我是一個出生於暴力家庭的人,童年家庭暴力給我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有時候我恨,恨為什麼會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父母,但是,至始至終,我心裡沒有原諒這個詞,我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安好,沒有家庭暴力,我能夠像別人一樣享受家庭的溫暖。

父母親情,血濃於水,是他們給了我生命,雖然,一系列原因造成我心裡和他們有著巨大的隔閡,可是,當遇見問題時,我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去解決問題,小時候,我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和別的人家不一樣。長大後,我理解了,一個家庭矛盾因素有很多,家庭的爆發點其實是很低的,有時候會因為一句話,從父母的角度上看,父母是希望孩子好的,當然方式不對,也有一些自私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事都做的出來,這個我們無法理解,只能祝福他們一切安好。

原諒這種事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尤其是對於父母,我們逐漸的長大,父母逐漸的老去,對於過去怎樣無法釋懷,但是對於父母,如果不早點想明問題,也換個角度,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想,然後選擇原諒,否則,百年之後,父母離去,我們肯定是心裡帶著內疚,這種內疚可能是一生的,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無法割捨的,哪怕是一天也沒在父母身邊生活過,知道他們是你的父母后心裡還是有些千絲萬縷的情感,這就是血緣!

如何原諒,首先得感謝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精彩的世界,其次感謝養育之恩,我們有時候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看看是我們不對,還是父母觀念不合,要多加理解,天大地大,父母的恩情最大,即使理解不了的,我們也不能蠻橫的解決問題,而是及時的溝通。總而言之多理解父母吧,沒有比父母更親的人了,不說了,這種問題說的會很累!






行走的評論


我覺得和父母在一起住在一起的話,如果父母說的話比較有道理的話,我們就應該聽,如果父母說的沒有道理,我們就和他解釋。

人無完人,金無足金每個人說話做事不可能都是對的,當然也不會都是錯的,不管是任何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說話做事不一定都是對的。侄女說話做事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人都有說對話,做對事的時候,也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





星辰123星月


很人的心理問題都源於小時候的家庭問題(原生家庭問題),和父母的關係,溝通,教育方式。 大多數父母沒有認識到 其實做家長也是需要學習的,總是以自己的認知來教育孩子,往往適得其反,但是說他們錯了嗎,或許也有點過激,錯的可能是方法,不是初衷。原諒他們吧,因為只你不怨恨他們,你才能放過自己。


漳州老沈


父母沒有錯,只有對沒有原因不原諒,因為他是你的父母。如果他做錯了你也不能說他。你要慢慢跟他和解,因為父母是兒女中。


左左5819


父母做到對是贊同 做的不對要溝通 不是原諒一說 父母永遠是父母


phq830413


那是生我養我的父母,不管你的父母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也應該理解一下!


玉霞123


父母沒有錯,就算有錯也不算錯


今朝有酒我不醉


題主在這裡將原諒打了引號,其實就已經說明你明白這種單方面的原諒是一種虛假的自我催眠,你即便原諒了,那些對他們的憤怒也不過是被埋進了潛意識,始終會通過其他的方式顯現出來。要真正讓自己放下,唯有與他們建立良性的溝通,真實地對待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