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北京只有十三陵,其他幾位葬在哪?

西武1979


明朝,比較熟悉的朋友一定清楚,有十六位皇帝,死後都安葬在黃帝陵,但是卻少了三位。

這三位分別是:

1.明太祖,朱元璋

因為黃帝對陵墓選地非常重視,所以陵墓都選在帝都或者附近,明朝由第三代皇帝就遷都於北京,所以朱棣之後的皇帝都葬在明十三陵,我們所熟知的明孝陵,就是朱元璋的陵墓。

2.建文帝,朱允炆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政權,從那之後,下落不明,有人說出家為僧,也有人說死於那場政變。

3.明代宗,朱祁鈺

這位就比較慘了,他的皇兄朱祁鎮二次稱帝之後就殺了朱祁鈺,時候,朱祁鎮還廢除了朱祁鈺的皇帝的身份。


中國歷史談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到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一共傳十二世十六帝。

北京附近有座十三陵水庫,那旁邊據說就是明朝皇帝的十三座陵墓,那麼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在北京附近只有十三座陵墓呢?原來明朝有三位皇帝的情況與眾不同。

第一位自然是開國皇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的,南京是他的大本營,而且南京城的地理條件也還可以,有“虎踞龍蟠”之稱,曾經也是東吳、東晉及南朝諸國的帝都,有一定的歷史底蘊,所以明太祖的陵墓就放在南京,叫做“孝陵”,並且有一支軍隊叫做孝陵衛專門鎮守這裡。

當初修建明孝陵時挖土挖出了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按照當時風水界的觀點來看兩座陵墓在一起是不太好的,可是朱元璋聽說了之後只是微笑著說道:“孫權也是條漢子,就讓他為朕當個守門將軍吧!”於是孫權的陵墓被安排在了孝陵的邊緣。

第二個特殊情況是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的後期放棄了穩紮穩打的戰略,直搗南京城,曹國公李景隆開南京城門為應,朱棣率軍入城,宮內突然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這也是明朝的一個千古謎案,據說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有秘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任務。

最後一位特殊情況的則是景泰帝朱祁鈺,朱祁鈺本來是當不了皇帝的,奈何他哥哥朱祁鎮太能“做”,好好的北京城不呆,非要聽個老太監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外行指導內行,在土木堡被蒙古軍隊殺得血流成河,老太監王振被侍衛將軍樊忠捶死,而朱祁鎮則被瓦剌太師也先抓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然後朱祁鎮被蒙古人當成免死金牌拿去叩關,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結果大明的文官們不願意便宜那幫蒙古人,但是皇帝在蒙古人手中讓大家很被動,於是他們與太后合計就立鄴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並且宣佈蒙古人手上的是太上皇,他的命令屬於“人走茶涼”不管用了,當時朱祁鈺還不是很樂意當皇帝,最後還是太后說動他才肯當。

後來蒙古人一看實在不行給點贖金也行,最後還是朱祁鎮的皇后變賣首飾將朱祁鎮贖了回來,可是這個時候朱祁鈺當皇帝當的正過癮,不想把皇帝位置還給哥哥了,於是朱祁鎮只好繼續當他的太上皇。

誰知道朱祁鈺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唯一的兒子也病死了,於是幾個大臣又合謀迎立了朱祁鎮復辟,並且幾個侫臣還藉機殺害了于謙,所以朱祁鎮又成功當上皇帝了,並且改年號為天順,可是當時朱祁鈺還沒病死呢,但是朱祁鎮剛剛復位成功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所以那幾天明朝同時有兩位皇帝。

等到朱祁鈺病死後,朱祁鎮才回過味來,給這個弟弟諡號“戾”,並且只肯以親王禮下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是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帝陵群的皇帝,後來朱祁鎮去世之後,其子朱見深即位,這時候才恢復景泰帝的皇帝位,諡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所以明十三陵裡只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棠、明武宗朱厚燳、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僖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這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中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是目前唯一打開過地宮的明朝皇帝陵。


飛凡看歷史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所謂明十三陵,指的是這裡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然而,明朝先後一共有16位皇帝,為何此處僅有13位呢?另外3位葬在何處?

明朝十三陵大約從公元1409年開始建,位置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這一年,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七年。

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入:明代宗朱祁鈺

明朝皇帝自朱棣之後,皆葬於此處,可有一位例外,他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是在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後,臨危受命登基主持明朝大局的。他登基後做了一系列的舉措,令原本風雨飄搖的明朝轉危為安。之後明英宗被放回,朱祁鈺出於私心,沒有將皇位還給明英宗,並且將其軟禁八年。

明代宗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位登基。基於朱祁鈺之前的私心及覬覦皇位之心,朱祁鎮廢黜朱祁鈺為郕王,朱祁鈺薨逝後,朱祁鎮廢其帝號。

廢帝號,便意味著不承認朱祁鈺這個皇帝,不承認他在位的這八年。所以最終除了賜其惡諡外,按親王禮將其葬在了北京西山。一直到了明憲宗(明英宗之子,曾被朱祁鈺廢去太子之位)登基後,才承認了朱祁鈺在位期間的功績,恢復其帝號,按帝陵的規格為他的陵寢進行修飾,卻也未將他遷回十三陵。

不知所蹤:建文帝朱允炆

原本皇位並沒有那麼快落到朱允炆的頭上,可是他的父親、朱元璋的長子、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空出來的儲君之位,朱元璋沒有把它交給其他兒子,而是交給了朱標之子朱允炆,冊立他為皇太孫。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順利繼位了。只不過這位年輕的帝王太過著急,皇位還沒坐穩,便開始想著削藩。公元1399年,時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公元1402年,朱棣率領燕軍進入當時明朝的都城南京。可這是皇宮中卻起了大火,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一個謎。

葬在最初定都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改國號大明,應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包括後來建文帝繼位,明朝的都城仍是南京。所以在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十四年時,便開始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附近開始修建今天的明孝陵。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馬皇后合葬在此處。

到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登基為帝,因著之前封地便是北平(今北京),所以登基後的朱棣開始籌備遷都的事宜,到永樂十九年,遷都基本完成。至此明朝的京師就不再是南京了,所以後來的明朝皇帝便將陵寢建在今天的明十三陵中。

而已經入葬明孝陵的朱元璋,便沒有再移動。


若淺話史


明朝有16個皇帝,而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只有13個皇帝陵墓,這是為什麼?

另外三個皇帝,各有各的“難處”。

這三位沒有埋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當時國都還是南京。因此,老朱真沒有理由把墳墓安置在北京。老朱把自己的陵墓定在了南京紫金山,也就是現在的明孝陵。在開始施工的第二年,馬皇后死了,埋了進去。後來,朱元璋駕崩後,也埋了進去。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還曾到明孝陵祭拜老朱,宣告驅除韃虜成功。

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難之役時,失蹤了。也不知道是被燒死了,還是當和尚了,還是下南洋了。所以,新任皇帝朱棣沒又給他立墓。

從朱棣開始,因為已經遷都北京,朱棣就把皇帝陵墓設在了北京。葬到南京太遠了,走半路就臭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朱棣自己覺得死後沒臉見他爹,所以,不敢把自己葬在明孝陵。從朱棣開始,所有皇帝死後,都埋在北京天壽山的皇陵。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於是,作為弟弟的朱祁鈺被推上皇位。後來,在接朱祁鎮回來的問題上,朱祁鈺百般阻擾。等朱祁鎮回來後,又把朱祁鎮軟禁起來。因此,兄弟二人掰了。等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掌權了,把朱祁鈺降為郕王,不承認他是皇帝。朱祁鈺死後,被朱祁鎮安排葬在了北京玉泉山北麓景泰陵。

朱祁鈺如果對哥哥好點,死後也會留一個皇帝的名譽。可惜了,朱祁鈺成為唯一一個遷都後沒有安葬在天壽山皇陵的皇帝。

正是因為少了這三個皇帝,只葬了13個皇帝,天壽山的明皇陵被稱作“明十三陵”。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所以死後葬在明孝陵。朱元璋的孫子也就是大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由於其叔叔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南京,造成建文帝不知所蹤,所以歷史上沒有關於其陵墓的信息。大明朝第七個皇帝朱祁鈺由於其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從而失去皇位,死後是以“王”的身份葬於玉泉山。

所以,大明朝16位皇帝共有三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


許長翎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從朱棣開始,這裡就被作為明朝的皇家園林,總共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而明朝16帝中沒有被埋入13陵的其餘三人有各自的原因。

1: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將首都確立在南京,所以在他逝世後也將陵墓修建在了南京,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明孝陵。可以說這座陵墓陵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間的帝王陵寢樣式。不僅是建築史上非常有價值的一座建築物,而且對於一些漢民來講,有絕乎尋常的象徵意義。

2: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沒有墳墓,甚至連個衣冠冢都沒有,我們都知道他的叔叔朱棣在他繼位之後搞了一次大動作。而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有可能他死於大火之中,也有可能他逃離海外,但是這也僅僅是作為一個猜測流傳在民間。明成祖朱棣自然對他也是忌憚的,是不會允許他進入皇陵。

3: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鈺同樣也沒有葬在十三陵裡,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將朱祁鈺貶為王爺,以王爺之禮下葬。自然是沒有入到明十三陵中,雖然後期朱見深又恢復了朱祁鈺的皇位,但也沒有遷墳,所以即便是一座皇陵,也並沒有歸屬在十三陵內。


黑龍779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其中有三個皇帝死後沒有葬於北京“十三陵”,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

因為“十三陵”是朱棣朝開始修建的,所以朱元璋沒有葬在“十三陵”,他下葬地點是南京明孝陵。

朱允炆也沒有葬在“十三陵”。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破京城時,朱允炆點燃了皇宮,就此無影無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後來朱棣多方尋找朱允炆,均杳無消息,當然也沒能葬在“十三陵”。

朱祁鈺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史寒微


大家都知道,北京作為中國多個王朝及政權的首都,有著許多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蹟,其中明十三陵就是北京極其重要的旅遊景點,那麼其實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那麼到底是哪三為皇帝沒有葬在十三陵呢?

一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介平民,投身軍旅後南征北戰,先後擊敗蒙古人、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最終建立大明王朝,而他選定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南京,直到他去世都城也還是南京,自然他就葬在了南京鐘山上,史稱明孝陵。

第二個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由於朱元璋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按道理朱元璋應該傳位給其他的兒子,但是他卻特立獨行,放著戰功赫赫的兒子朱棣不要,非要立還是毛頭小子的皇太孫朱允炆為帝,而且為了讓自己的孫子坐穩這個皇位還大殺功臣能臣。而且朱允炆即位後也對各路的藩王進行打壓,朱棣也是憑藉裝瘋賣傻逃過一劫,最終發動叛亂,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的大軍攻進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就失蹤了,有的說被殺死,有的說出家當和尚了,還有流言說逃到了海外,後來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不管怎樣,他就是失蹤了,自然不會設立陵墓。

第三個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攻打蒙古瓦剌部,結果發生“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首領俘獲,並以此為要挾嚮明朝索要糧食、鐵器、錢財。太后秉承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的準則,在於謙的一眾大臣的擁立下讓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即位,史稱明代宗。

後來瓦剌的部隊被明軍多次擊敗,不得已只能放朱祁鎮回去,可是明朝已經有皇帝了,於是朱祁鈺封朱祁鎮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中,他的兒子也受到了迫害。後來朱祁鈺病危,這時朱祁鎮便與朝廷內支持他的人一起發動政變,史稱“奪門之變”,他也再一次當上了皇帝,而將朱祁鈺貶為成王,所以後來朱祁鈺去世也是按照王爺的規格安葬,自然不會葬在帝王陵墓內。


奔哥說歷史


不請自來,個人觀點,純屬參考!

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十三個皇帝葬入了明十三陵中,明十三陵中沒有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鈺。

由於明十三陵是永樂年間才開始修建的,所以作為明朝開國皇帝要飯的加和尚出身,當上皇帝之後,把都城定在了南京,因此朱元璋死後被葬在了南京,所以朱元璋沒有葬在明十三陵裡。

靖難之役朱允炆被逼宮後,不知所蹤,朱棣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傳言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至於有沒有找到,那就沒人知道了,所以明十三陵裡也沒有建文帝!建文帝也就成了明朝唯一一個不知道墓的天子!

至於明景帝朱祁鈺,那是因為朱祁鎮兵敗被俘之後,被于謙力排眾議並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使大明轉危為安,皇帝這個位置,做長了時間容易上癮,賴著皇位不說,當初承諾哥哥的話語也不算數了,而且,朱祁鎮被放回來之後,朱祁鈺還軟禁了朱祁鎮七年,後來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朱祁鎮對這個弟弟可是恨之入骨,怎麼可能會認可朱祁鈺的帝位,並不準他葬入明陵中,而是葬在了玉泉山!

所以明朝這三位皇帝沒有葬在十三陵!


踏雪雪無痕


明朝16帝,三個皇帝不在北京十三陵。

因為朱棣時才從南京遷都到北京的。

首先,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葬在南京的孝陵。

其次,第二個皇帝朱允炆,大家都知道侄子和叔叔的故事,歷史上下落不明,至今還是歷史未解之謎。

第三,就是倒黴蛋朱祁鈺。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糗事,土木堡之變,皇帝哥哥朱祁鎮被俘了,國不可一日無主啊,弟弟朱祁鈺就將就著成了皇帝,可誰知哥哥又被放回來了,這就尷尬了,一山不容二虎,這一國也不能倆皇帝啊,後來哥哥趁弟弟病重,趁機復位,這就把弟弟的皇帝號給廢了,降級成親王了,當然就進不了皇帝陵墓圈了,給安排到北京的西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