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該如何理解?

防城港行善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句話所蘊含的智慧可能遠超它本來的意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原文據說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是道德經研究的一個核心內容,大概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是自然中最根本、最原始、最純粹的一種存在。“恆”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持久、永恆。“道”蘊含著無邊的自然法則,像一種保持著動態平衡的能量,人們可以從各種角度用各種方法去形容它,但誰也不能完整準確地將它描述出來,這不止是因為它太過宏大,也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這句話大概是說世間萬事萬物自有其運行的規律,我們可以去探索它、描述它,但它太過宏大,又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們無法完整且準確地描述它。世間萬事萬物,我們給它們起了名,或者我們也去描述它們,但它們也並非永恆不變,甚至它們的名字也會變化。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們對道的瞭解都是間接的,對它的描述都是不完善的,我們無限接近它,一直在深入卻永遠也無法到達。



碎為微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個“道”,是人們經常說的“道理”的道;第二個“道”,是指言說的意思,“說道”的道;第三個“道”,是老子哲學的專有名詞,是指宇宙本體的“道”。

第一個“名”,是指具體事物的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稱謂的意思;第三個“名”,是指“道”之名。

常:真常、永恆之意。注意:將“常道”解釋為永恆不變的道是不對的,老子的“道”,是永恆的,但不是不變的。《老子》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便是以道為動體;二十五章形容道的運行是“周行而不殆”,也是描述道體生生不息。

譯文:可以說出來的道理,不是永恆真常的道理;可以叫出來的名字,不是道永恆存在的名字。


牛哥談人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中並無標點,對於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講意思就是,可以講出來的道,並不是恆常的道理;可以用文辭去命名的,並不是永久的名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講意思就是,有人講可以,有人講不行,這是很平常的現象,是恆常的道理;有人這樣命名,有人那樣命名,這是很平常的現象,是永久的名稱。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無論怎樣看,所言之意就是言語具有侷限性,無法完全表達道的含義,我們不要執念於所言所講即為一定,萬物都在變化,言不盡,道不明,要去感悟。


奶茶愛尚咖


對於老子《道德經》,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這就是老子《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總領全文,它是辯證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一、道可道,非常道。

世間萬事萬物,均有本質和表象之分。我們所看到的均是事物的表象。

老子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強名之曰“道”。

世間的真相,萬物之本源,我們稱之為本體(本來面目)。本源是無限廣大的,人用有限的方式,無法描述出來它的本體。

因為本體的特徵,是獨一無二;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無邊無際;不生不滅的。

凡是可以被描述出來的概念,都非真正意義上的本體。

就像人一樣,只不過在宇宙間,只是一粒微塵而己。

名可名,非常名。

對於本體之內的一顆微塵,我們可以給他下定義,或用名稱來代替。

比如人的名字是他人嗎?並非是人的本質,他只是人的代名詞。當然沒有出生,他`她)也就不存在,當他死去了也同樣就不存在。

比如水它在冬天時會結冰,夏天會蒸發變成雨。雨下來後,變成水,流入江河,流入大海一樣。

……

世間萬事萬物,都在此消彼長,無常循環變化之中。

就像人一樣,他的身體和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年齡大了,身體會衰老,思想會成熟。最終人體死去,肉體連思想都化為塵同,迴歸虛無。

同樣我們人的情緒好惡,環境逆順不同,而同樣會改變一個人的狀態。而它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我們不能心隨境轉,而要境隨心轉。

這樣在生活中,我們就不會有太多執念,心態就會平靜、淡定。

從而可以像水一樣隨方就圓,適應生活的無常變化。

關注我,瞭解更多傳統文化。為你解開人生的困惑。


江南義陳志在文武


有時候讀這些書,不得不感嘆,漢字的精妙所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不讓我們翻譯,誰若是試圖翻譯,此話就沒有意義了!是不是聽得一頭霧水了?言下之意就是‘道’這個東西,得自己悟,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

有時候理解這句話,有點什麼感覺呢,像‘薛定諤的貓’,老子的‘道’象是處於量子的疊加狀態,把‘道’描述出來,‘道’就不對了,不把‘道’描述出來,人們又怎麼理解呢?就像‘薛定諤的貓’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是個問題!

理解‘道可道,非常道’,《莊子▪天道》有一則故事可以很好的協助我們理解。故事大概是這樣的,齊桓公在讀聖人之書,堂下有個做車輪子的人說,你讀的那些聖人之書都是糟粕,齊桓公說,我讀書,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隨便議論,說得出道理就罷了,說不出道理就處死。做車輪的人說,我做車輪是這樣的,我削車輪速度慢了,車輪會光滑不堅固,動作若快了,車輪粗糙而不入木,只有不快不慢才能把車輪做好。做輪子這個不慢不快的‘道’,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能說出來的都是糟粕。

莊子的這個故事使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的話,說的出來的都是糟粕,精華是說不出來的,就好比炒菜一樣,悟不到其中的‘道’,就是手把手的教,也炒不出那個味。這就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濤某說古文


去看我的文章《道德經》系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a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

《清淨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見,老子所謂“道”,實為陽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三根蒂,造化樞機。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恆常石。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老子為了使人承認它、研究它、掌握它、運用它。故以“道”名。

自解:原解雜道家經,佛經及本經後章以析這個“道”字。是可以的,實際都在描述世界本源。周易本源河洛描述世界起於無極。無極這一名,也是強說。佛描述世界起於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也不可名。沾染後成就世界。都是一個路子。

實際上,道不止是描述起源那個“”無極“道”“自性”,現今的一切都是道,都是無極,都是自性。每一個細分的名象,都與無極、道、自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增減生滅的是名與象虛念,而不是名與象本身。

為什麼無極、道、自性,都是強說名,是假名?因為名象是虛念,是增減生滅的,當然與假名所指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不同。

理解“道”這個名象,對我們現實的意義是什麼呢?沒什麼實用價值,只能用作打開人的思維空間,畢竟我們的命我們的運我們的思想,都是“道”。道佛修行就是打開自己,體悟本道與見性明心。但是很難。懂了道可以不吵架嗎?當然不,吵架恰巧在道。道的作用畢竟要用陰陰來體現出來。

簡言之,道是能量是結構的本源,也是本身。


燚陽火


先講:“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字和第三個"道"字,是指道家學說提倡的“大道”,就是常說的“修道”的“道“:

第二個“道”字是“說”的意思。

整句話的字義就是:”如果道是可以說出來的,那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

道學雖然提倡”道“,但是又認為 ”道“ 是無法言說的,就像上帝一樣,上帝雖然無所不在,但是上帝永遠沒有一個確定的形象,誰也沒見過上帝。

莊子是這樣描述道的: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能短能長,能柔能剛,在谷滿谷,在坑滿坑;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

大概的意思就是:道聽到,看不見,卻充滿於天地宇宙之間,能短能長,能柔能剛,似乎能感覺它的存在,可是怎麼找也找不到,好像從眼前一晃過而過,可是你要想追它也追不上。道就是這樣神秘莫測,又無所不在。

為此同時代的惠子,還有後世人的都諷刺道家,說:既然道不可言說,根本說不清楚,那麼為什麼你們還天天提倡道,說了這麼多?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呵呵


再講:”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個”名“ 和第三個 ”名“ 是指事物的名稱,第二個”名“ ,是命名的意思。

句義是:”如果事物是可命名的,那就不是能夠概括它的真正的永恆的名稱“

什麼意思呢?這裡表達的就是道家學說的”不可知論“,就是說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之中,比如同樣是一條河,但是河裡水時刻都在流動之中,一秒鐘前的這條河,與一秒鐘後的這條河,已經不一樣了,因為裡面的水已經不是剛才的水了。再比如一秒鐘前的你,和一秒鐘後的你,已經不一樣了,至少你已經衰老了一秒鐘,你的壽命已經減少了一秒鐘。所以雖然你還叫張三,但此時的張三,已經不是之前的張三了。所以此張三非彼張三。如果嚴格區分的話,剛才的張三應該叫張三1,現在的張三應該叫張三2.所以老子的意思就是說,事物根本是無法給它一個固定的名稱,因為事物時刻都在變化中。

當然道學的這種”不可知論“比較極端,因為事物雖然時時在變化,但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還是有一定的穩定性的。

不過這是咱們俗人的理解,也許道家的深義,只有你”得道“了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恍然大悟。


莊亦得


這句是道德經中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關於這句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

筆者亦有自己的理解,大概內容如下:能夠說明白的道理都不是真的道理,能夠用名字叫出來的東西都不是這個東西的本質。

這只是半句,原文是這樣的: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按照傳統註解是下面的意思: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勞道博哥


《道德經》其實是在以國家領導者為例子,描述了作為領導者的入門邏輯!

為了讓我們現在的人更容易理解這道《道德經》講了些什麼,我們先理解一下現代的“戰略”和“戰術”這兩個基本的概念: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解決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一個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用很短的時間,很少的資源就可以解決,我們把它稱為“戰術目標”。反之,如果這個目標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的資源,我們把它稱為“戰略目標”,為實現戰術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要點,稱為戰術。為實現戰略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要點,稱為戰略。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的所謂“道”和“術”的概念,也有這個意思。我們對別人的預期,來自對別人的“戰略”和“戰術”的認識。一個人如果在做事中的“方法要點”是“損人不利己”,我們會由此產生對這個人的評判,比如,我們會判斷:“這是個壞人”。這種評判會成為我們自己戰略和戰術的一部分,讓我們產生“這是壞人,不要和他合作”這樣的戰略或者戰術。

所以,我們產生對人的“好”,“壞”,“有德”,“無德”,“仁義”,“邪惡”,都是對人的戰略和戰術的一個總結和判斷。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概念”,也就是一個“名字”來對複雜的現實進行抽象的。

這些是現代的概念。對應到《道德經》中,所有的評判用語,都稱為“名”,有 無 相 生 ,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 下 相 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這些都是名。而“名”和“事實”的差距用“道”來做對比。當我們定義(使用)一個名字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個名的總結跟事實有差距,我們就說它不“合道”,表示它偏離了事實或者實際情況。特別地,當我們討論戰略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的戰略和未來的實際發展一致,所以合道通常就表示我們的是否可以和未來現實的發展一致了。

評判有時針對戰略,有時針對戰術。在《道德經》中,對戰略的評判用“上”,“大”這些詞語來標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上德不德”。就是說,針對戰略的“德”,在戰術上看起來是不德的。你看到一個人倒臥在雪中,連忙上去扶起他來,喂他吃喝,好生照顧他,這是一種“德”,而且很直接。

但如果你是國家的領導人,你就不能做這個事情,這個國家可能有100萬人等著你的決策來救命,你多花一分鐘去討論國家政策,救的人遠遠多於你眼前救的這一個。你看起來沒有救這個人,是“不德”,但你解決更多人的問題,你就是德。你不去解決這些“更多人”的問題,對那100萬人就是不德,兩者相抵,你還是“不德”。這和真假無關。

俗世的電影(比如大部分的美國英雄片)把那些上德沒有做好的人做的下德演成“虛偽”,俗人也有這個誤區(比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彷彿上德和下德是可以統一的,但實際上不是。你不是神,在你的“主業”上,你基本上只能二選一。你當領導,可以調動比一般人更多的資源,你追求下德,用10萬人的利益去討好100人,當然可以做到“很有德(的樣子)”,但你對那10萬人,就是失德。用更多的資源去討好少數人,你能得到更強烈的“名”(對比一下:用10萬塊去給女朋友求婚,和用10萬塊給一萬人扶貧,那個能造成轟動效應?),但“名”上的強烈,並非“道”上的強烈。所以,戰略的德,和戰術的德,是不同的。

所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簡單的戰術組合變成戰略,量變成為質變,就會反直覺。作為操作戰略的領導人,如果追求了戰術的評判,在戰略上就會失敗。

這些就是道和名的部分解釋,如果想完整的理解一下道德經,可以關注我,一直在更新相關的文章。


吾嘗終日思


在我看來,此問題是一個“大道至簡”的問題。所謂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也就是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我的理解為:看破而不說破,方為真諦!

古往今來,無數人提出此問,但不管是直譯還是意譯,答案都有些“牽強人意”,皆經不起反覆推敲與追問,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在沒有搞明白是常識問題還是哲學問題的前提下,答案必然是多樣的,如此討論與爭議也就失去了意義。

道家的哲學思想是非常深奧的,我認為用正常的理解是比較膚淺的。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萬物,養育萬物,運行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形無象,本無名字,人強名為“道”。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是這個意思。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我認為用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最為靠譜,也最為科學,他把世間萬物的質量和能量歸為同屬物質的屬性,它們互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世界上沒有脫離質量的能量,也沒有脫離能量的質量;有質量就有能量,有能量就有質量,不能把能量和質量單一分開,這與“道”的原理與內涵相符,所以,我認為這是近代對“道”的最佳解釋。

再有就是根據“宇宙三大定律”亦可解釋這一問題,即為:

1、吸引力定律:即活在未來,以未來自己夢想的場景、身份想問題、說話辦事。宇宙也就是“道”便會根據心的頻率和心想事物的頻率發生同頻共振,從而幫助或吸引來你想要的東西。

2、因果定律:佛重因不重果,畏因不畏果。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道則不同,道既看因又看果,事無大小,皆因循可尋。

3、慣性定律:是指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就“道”而言,只要符合吸引力定律和因果定律的事,稍加外力,即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太極的“四兩撥千斤”便是這種韻味。

答題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